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0055
摘要:衙署是中国古代城市中重要的行政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官吏办公的场所。衙署建筑受礼制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影响,体现出各方面综合特征。元上都衙署布局受“礼”的影响有中原汉文化的特征;地处草原又有民族地域文化的特征。本文以元上都衙署建筑布局为例,探讨其作为元代草原都城衙署所体现出的蒙汉文化影响。
关键词:元上都衙署;衙署格局;蒙汉文化
图1 元上都平面图 图2 东关衙署遗址LYD-1
元上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敦达浩特镇东北约20公里处,始建于元宪宗六年(1256年),初名开平。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此继蒙古汗位,遂成为临时都城。中统四年(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
衙署是中国古代城市必不可少的管理机构。元上都建有许多宫廨官署,主要集中在皇城、宫城内,关厢地带也有重要的官署设置。元上都这种衙署布局方式有中国古代都城衙署布局中近皇城宫城的一般特征。
元上都的考古报告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衙署遗址,从其现状格局来看,受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共同影响。现仅从考古报告中的两例,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分析元代衙署建筑布局中的蒙汉文化影响问题。
一、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考古代号为LYD—1的衙署遗址呈长方形平面。整体格局为合院形式,中轴对称布局是中原汉地衙署建筑的普遍模式。正殿位于院落中部,正殿与耳房建于台基之上。台基之上的大殿南、北墙正中各有一道门。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两间耳房,规模相同。大殿应是衙署的治事之所,是审堂正厅,前后均设门的形制与中原地区的衙署大堂形制类似。
在院落的北部有共13间房屋,中间三间房址规模较大,而三间房址又以中间房址为最大,都遵守汉文化中的居中为尊的观念。三间房屋的东、西两面又房址各5间。在正房基址两侧南面紧依东、西两墙对称建有5间东、西厢房基址。最北端的这些房屋或为衙署日常办公或居住之所,北端中间的三间较大的房址应可能是该衙署的正堂。
院落大门道位于南端居中,这也体现出汉传统文化中,以北为上的原则。在通往衙署正堂的通道上,可能存在有元代中央衙署中常设的仪门。仪门为礼仪之门,有接待宾客的职能,具有汉文化的传统。
该衙署是元上都目前发掘出的衙署遗址接受汉文化最典型的一例。其中高台建筑的出现以及较为规整的格局、明确的轴线序列,蒙元规制和汉制相同。《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工部·公廨》中规定“总府廨宇,正厅一座五间……司房东西各五间……门楼一座……。州廊宇正厅一座……司房东西各三间……两耳房各一间……。” 根据大殿东西长度,这座衙署相当于总府或州府级级别的机构。元代蒙古聚落虽然也有一定的等级制度,但这种严格的建筑等级制度是元代在汲取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制定的。
图3 西关衙署遗址LYX-6
该遗址以中轴线展开建筑序列,对称布局,突出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尊,面东、西者次之,面北者最低,形成主次有序的整体格局,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显著特点。大殿之前的部分作为主要的礼仪场所,空间较为开敞,而后面的部分作为日常办公场所较为围合封闭。这些特征都与中原地区的传统衙署形制相仿。
二、草原文化的体现:
考古代号为LYX—6的衙署遗址位于西关北端,铁蟠竿渠之东侧:院落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该院落因紧依铁蟠竿渠,故西墙走向受渠道限制。衙门位于南墙正中。衙内建筑布局除主体建筑外,在四面围墙内外均有较多的房屋基址。院内主体建筑由正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呈四合院形式。正殿位于院落中部偏北,近坐北朝南。在正殿两侧对称各有东、西厢房。该衙署遗址的空间处理特别之处是,中原文化形式的四合院布局,自成体系,处于衙署中央,四周分布不规则自由围合附属用房,形成草原民族文化的特征。
居中为尊,围合布局的特点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草原聚落形态中有明显体现。在蒙古语文献中最早出现的聚落名称是“古列延,《蒙古秘史》中把古列延释为“圈子”或“营”,即环形之意。波斯史学家拉施特说:“许多帐幕在原野上围成一个圈子,驻扎下来,他们就被称为一个古列延。”当蒙古部落屯驻某地时,围成一个圈子,氏族或部落酋长的毡帐处在这个圈子的中心,其他毡帐从这个中心依次向四周环形展开,按照等级地位高低依次向外层层拓延。古列延形式既是一种聚落形态,也是严密的组织机构、军事防御模式。此外,蒙古聚落选址一般逐水草而居,而该衙署位于铁蟠竿渠一侧,也符合蒙古聚落的选址特征。元上都地处草原,这处向心式的衙署布局借鉴了“古列延”的形态。
元上都发现的这一处元代衙署布局呈居中为尊的格局,也有中原文化的特征。这种居中为尊的建筑布局现象,从原始社会时期的聚落就开始出现。例如在聚落中间位置出现的作为议事场所的“大房子”,体现出先人们对居中为尊的重视,再如《考工记》中的都城规划制度也体现出明显的宫城居中为尊的现象。
三、结语:
元上都地处草原深处,其衙署建筑形式出现草原文化地区特征也是合理的。但未像中原地区的传统衙署那样采用严格的轴线序列,没有刻意追求严格的中轴线和对称院落形式,这种结果的形成很明显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体。衙署布局主次有别、围合布局、居中为尊、坐北朝南是蒙汉文化共同遵守的礼文化要求。
摘要:衙署是中国古代城市中重要的行政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官吏办公的场所。衙署建筑受礼制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影响,体现出各方面综合特征。元上都衙署布局受“礼”的影响有中原汉文化的特征;地处草原又有民族地域文化的特征。本文以元上都衙署建筑布局为例,探讨其作为元代草原都城衙署所体现出的蒙汉文化影响。
关键词:元上都衙署;衙署格局;蒙汉文化
图1 元上都平面图 图2 东关衙署遗址LYD-1
元上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敦达浩特镇东北约20公里处,始建于元宪宗六年(1256年),初名开平。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此继蒙古汗位,遂成为临时都城。中统四年(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
衙署是中国古代城市必不可少的管理机构。元上都建有许多宫廨官署,主要集中在皇城、宫城内,关厢地带也有重要的官署设置。元上都这种衙署布局方式有中国古代都城衙署布局中近皇城宫城的一般特征。
元上都的考古报告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衙署遗址,从其现状格局来看,受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共同影响。现仅从考古报告中的两例,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分析元代衙署建筑布局中的蒙汉文化影响问题。
一、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考古代号为LYD—1的衙署遗址呈长方形平面。整体格局为合院形式,中轴对称布局是中原汉地衙署建筑的普遍模式。正殿位于院落中部,正殿与耳房建于台基之上。台基之上的大殿南、北墙正中各有一道门。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两间耳房,规模相同。大殿应是衙署的治事之所,是审堂正厅,前后均设门的形制与中原地区的衙署大堂形制类似。
在院落的北部有共13间房屋,中间三间房址规模较大,而三间房址又以中间房址为最大,都遵守汉文化中的居中为尊的观念。三间房屋的东、西两面又房址各5间。在正房基址两侧南面紧依东、西两墙对称建有5间东、西厢房基址。最北端的这些房屋或为衙署日常办公或居住之所,北端中间的三间较大的房址应可能是该衙署的正堂。
院落大门道位于南端居中,这也体现出汉传统文化中,以北为上的原则。在通往衙署正堂的通道上,可能存在有元代中央衙署中常设的仪门。仪门为礼仪之门,有接待宾客的职能,具有汉文化的传统。
该衙署是元上都目前发掘出的衙署遗址接受汉文化最典型的一例。其中高台建筑的出现以及较为规整的格局、明确的轴线序列,蒙元规制和汉制相同。《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工部·公廨》中规定“总府廨宇,正厅一座五间……司房东西各五间……门楼一座……。州廊宇正厅一座……司房东西各三间……两耳房各一间……。” 根据大殿东西长度,这座衙署相当于总府或州府级级别的机构。元代蒙古聚落虽然也有一定的等级制度,但这种严格的建筑等级制度是元代在汲取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制定的。
图3 西关衙署遗址LYX-6
该遗址以中轴线展开建筑序列,对称布局,突出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尊,面东、西者次之,面北者最低,形成主次有序的整体格局,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显著特点。大殿之前的部分作为主要的礼仪场所,空间较为开敞,而后面的部分作为日常办公场所较为围合封闭。这些特征都与中原地区的传统衙署形制相仿。
二、草原文化的体现:
考古代号为LYX—6的衙署遗址位于西关北端,铁蟠竿渠之东侧:院落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该院落因紧依铁蟠竿渠,故西墙走向受渠道限制。衙门位于南墙正中。衙内建筑布局除主体建筑外,在四面围墙内外均有较多的房屋基址。院内主体建筑由正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呈四合院形式。正殿位于院落中部偏北,近坐北朝南。在正殿两侧对称各有东、西厢房。该衙署遗址的空间处理特别之处是,中原文化形式的四合院布局,自成体系,处于衙署中央,四周分布不规则自由围合附属用房,形成草原民族文化的特征。
居中为尊,围合布局的特点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草原聚落形态中有明显体现。在蒙古语文献中最早出现的聚落名称是“古列延,《蒙古秘史》中把古列延释为“圈子”或“营”,即环形之意。波斯史学家拉施特说:“许多帐幕在原野上围成一个圈子,驻扎下来,他们就被称为一个古列延。”当蒙古部落屯驻某地时,围成一个圈子,氏族或部落酋长的毡帐处在这个圈子的中心,其他毡帐从这个中心依次向四周环形展开,按照等级地位高低依次向外层层拓延。古列延形式既是一种聚落形态,也是严密的组织机构、军事防御模式。此外,蒙古聚落选址一般逐水草而居,而该衙署位于铁蟠竿渠一侧,也符合蒙古聚落的选址特征。元上都地处草原,这处向心式的衙署布局借鉴了“古列延”的形态。
元上都发现的这一处元代衙署布局呈居中为尊的格局,也有中原文化的特征。这种居中为尊的建筑布局现象,从原始社会时期的聚落就开始出现。例如在聚落中间位置出现的作为议事场所的“大房子”,体现出先人们对居中为尊的重视,再如《考工记》中的都城规划制度也体现出明显的宫城居中为尊的现象。
三、结语:
元上都地处草原深处,其衙署建筑形式出现草原文化地区特征也是合理的。但未像中原地区的传统衙署那样采用严格的轴线序列,没有刻意追求严格的中轴线和对称院落形式,这种结果的形成很明显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体。衙署布局主次有别、围合布局、居中为尊、坐北朝南是蒙汉文化共同遵守的礼文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