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祖”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按《朱韬玉札》和《神仙传》所言,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我们了解到:一、“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二、“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三、“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四、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老子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撰述的《道德经》对社会、尤其是对道教的正式形成产生的重大影响。《道德经》的产生有其特殊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老子所处的时代,是风起云涌、社会历史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诸侯角决、图强争霸,知识阶层抛弃精神束缚和枷锁、思想解放。旧制度“礼崩乐坏”的暮气沉落,标志着新时代“革故鼎新”朝阳的升起。诸子百家毫不吝惜地向社会奉献各自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智慧。百家之中以道、阴阳、儒、墨、名、法六家最为著名,《史记·太史公自序》言:“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德经》主要提出了“道”和“德”的命题。“道”是宇宙“有物混成”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先天地而产生的原始;是宇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循环运行、永不停息的原动力和规律。在“道”的包容下,宇宙天地万物繁衍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衍化生灭,以至于无穷。“道”是无限的,无法用具体的事物形象比拟,无形无状,无声无名,故称之为“无”;但是“道”又同各种具体事物紧密联系,包容庇佑化生着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各种品类,故而又是“有”。实际上老子《道德经》中提出的“道”,是无限与有限,虚幻与实在,高与低,有与无,是相辅相成和谐的统一体。道与德有生养(主从)之关系,《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但道体必须有德行以彰显。道教认为:“德”与“道”并提,“德”是“道”的体现,修“道”须积“德”,重积“德”为道教教理教义之重要原则。道教的经籍中“德”又与“得”经常通用,所谓“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认为“道德一体而具两义”。德是道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展示和体现,一切美好高尚、积极进步的内容,都是“道”的体现,都是“德”的范畴。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文》,教内尊称《道德真经》。1993年湖北荆门市郭店发现《道德经》竹简本,专家考证认为抄写年代早于墓葬的公元前278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道德经》原文版本。教内对《道德经》以下几种版本尤为重视:汉文帝时河上公《道德真经注》本;祖天师张陵撰《老子道德经想尔注》本;三国时道士葛玄为撰序之《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汉末系师张鲁将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注本、原文删去虚字定为五千字用于教代徒众,因其中“三十辐共一毂”句写作“卅幅共一毂”,所以实际为4999字,因葛玄为之序言故称“葛本”。
古往今来,《道德经》不仅被道教徒奉为修持的圭旨,也成为指导人们生活的哲理书,事业创新的智慧书,被社会方方面面广泛地学习运用。唐玄宗说:“(《道德经》)其要在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清世祖说:“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明清静无为之旨”。宋代苏辙说:“言至道无如五千文”;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近现代文学家林语堂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哲学家金岳霖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就是道”;哲学家张岱年说:“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
《道德经》不仅对中国社会影响很大,而且是被翻译成外文语种和版本最多的中国典籍。许多外国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深受《道德经》思想的启发,黑格尔、罗素、海德格尔、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李约瑟、汤川秀树等都对老子《道德经》给予了高度评价。
东方微巨研究中心提供
老子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撰述的《道德经》对社会、尤其是对道教的正式形成产生的重大影响。《道德经》的产生有其特殊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老子所处的时代,是风起云涌、社会历史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诸侯角决、图强争霸,知识阶层抛弃精神束缚和枷锁、思想解放。旧制度“礼崩乐坏”的暮气沉落,标志着新时代“革故鼎新”朝阳的升起。诸子百家毫不吝惜地向社会奉献各自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智慧。百家之中以道、阴阳、儒、墨、名、法六家最为著名,《史记·太史公自序》言:“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德经》主要提出了“道”和“德”的命题。“道”是宇宙“有物混成”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先天地而产生的原始;是宇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循环运行、永不停息的原动力和规律。在“道”的包容下,宇宙天地万物繁衍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衍化生灭,以至于无穷。“道”是无限的,无法用具体的事物形象比拟,无形无状,无声无名,故称之为“无”;但是“道”又同各种具体事物紧密联系,包容庇佑化生着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各种品类,故而又是“有”。实际上老子《道德经》中提出的“道”,是无限与有限,虚幻与实在,高与低,有与无,是相辅相成和谐的统一体。道与德有生养(主从)之关系,《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但道体必须有德行以彰显。道教认为:“德”与“道”并提,“德”是“道”的体现,修“道”须积“德”,重积“德”为道教教理教义之重要原则。道教的经籍中“德”又与“得”经常通用,所谓“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认为“道德一体而具两义”。德是道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展示和体现,一切美好高尚、积极进步的内容,都是“道”的体现,都是“德”的范畴。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文》,教内尊称《道德真经》。1993年湖北荆门市郭店发现《道德经》竹简本,专家考证认为抄写年代早于墓葬的公元前278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道德经》原文版本。教内对《道德经》以下几种版本尤为重视:汉文帝时河上公《道德真经注》本;祖天师张陵撰《老子道德经想尔注》本;三国时道士葛玄为撰序之《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汉末系师张鲁将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注本、原文删去虚字定为五千字用于教代徒众,因其中“三十辐共一毂”句写作“卅幅共一毂”,所以实际为4999字,因葛玄为之序言故称“葛本”。
古往今来,《道德经》不仅被道教徒奉为修持的圭旨,也成为指导人们生活的哲理书,事业创新的智慧书,被社会方方面面广泛地学习运用。唐玄宗说:“(《道德经》)其要在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清世祖说:“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明清静无为之旨”。宋代苏辙说:“言至道无如五千文”;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近现代文学家林语堂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哲学家金岳霖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就是道”;哲学家张岱年说:“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
《道德经》不仅对中国社会影响很大,而且是被翻译成外文语种和版本最多的中国典籍。许多外国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深受《道德经》思想的启发,黑格尔、罗素、海德格尔、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李约瑟、汤川秀树等都对老子《道德经》给予了高度评价。
东方微巨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