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这里所描摹的正是巧夺天工的花丝镶嵌技艺。与西方珠宝的繁复相比,东方的花丝镶嵌工艺更加侧重于一种精雕细琢的美,将东方人祟尚细腻的性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花丝镶嵌位居燕京八绝之首,又被奉为蓉城的“四大名旦”之一。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宫廷御用,也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蜕变为独具东方特色的奢侈品。它是金与火的艺术,在无数次锻打、焊烧中化金银的刚为绕指柔,灵动的曲线、通透的轮廓,再缀以闪烁的珠石,已美得不可方物。
金与银,自古贵重,世界各国的能工巧匠无不极尽装饰之能事,把金银演化为一件件矜贵的巧饰,装点着人们的日常,也彰显着享用者的尊贵。而心思細腻的华夏人在数千年加工金银的技术累积中,发明出一种独特的工艺—花丝镶嵌。这种工艺是唐代权贵酒杯上的金框宝锢;是明代帝后衣冠的高级定制;是清代贵妇们佩戴的玲珑头饰;更是近现代风靡欧美的东方奢侈品。它的魅力,在于华贵、也胜在一种巧夺天工的美轮美奂。
花丝镶嵌,是花丝编织与宝石镶嵌两者组合起来的工艺,又称细金工艺。
花丝镶嵌的基础是花丝,但其的制作并不轻松。花丝拉制前,要先将金、银等贵金属放在轧条机上反复压制为粗细合适的方条状,然后用专用的手工拉丝工具将金银条穿过大小不一的眼孔,最小的眼孔比头发丝还要细,穿过顺序必须由大至小,不能跳过,并经过几次拉制才能使其逐渐变得光滑,成为“素丝”。“素丝”还需被搓制成各种带花纹的丝才可以使用,“花丝”之名由此而来。最常见的花丝是由两三根素丝搓成的,这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样式。更复杂的还有拱线、竹节丝、螺丝、码丝、麦穗丝、凤眼丝、小辫丝等林林总总近20种,分别对应不同物象的塑造。
当金银被拉为细丝后,就可以“花丝为骨,镶嵌做饰”。制作者通过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八大传统技法进行造型,在这一过程中难度最高的是将细如发丝的线丝焊接起来,并织成网状,稍有不慎,整件作品将前功尽废。再之后,便需要将宝石巧妙镶嵌入之前预留的位置上,宝石嵌入的位置、角度都需要严谨、细致拿捏。只有这样,一件完整花丝镶嵌方算完成。
化金为丝,妙手编织
花丝镶嵌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历史悠久。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错金银工艺。那时候青铜器的制作登峰造极,人们在青铜器上嵌入金银丝作装饰,让青铜器的外观更添华美。唐代时,花丝镶嵌步入成熟。唐代贵族生活奢靡,喜以金银为器,金银器迎来发展高峰,其制作风格融合西域精湛的制作工艺,并发扬光大,使唐代金银器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中央官府手工业作坊中的各类工匠,需经严格培训与选拔方能入选。“锢镂之工,教以四年”,说明“锢镂之工”即金银细工是当时难度最大、技术水平要求最高的手工活,乃各种工艺中最需时日培养。那时候,金丝镶嵌被称为金框宝钿,常被应用在金银器物的外壁作装饰,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唐代金筐宝锢团花纹金杯。
杯身外壁由上下两端相对的四对如意云头纹分割成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中装饰一朵团花,团花由锻打的扁金片构成,焊接在杯腹表面,形成立体感极强的装饰。在团花及如意云头纹最外缘又焊接有细密排列的小金珠,下腹部用同样工艺焊接四个云头。据考察,杯身外壁这组装饰原本还镶嵌有宝石,如今虽已遗失,但最初那份精巧依旧可以想象。
如进入明代,花丝编织技艺获得进一步改良,大量运用并完善了宝石镶嵌工艺,它改变了中国汉族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这是明代对中国传统首饰的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明代工商业繁荣,使明代从宫廷到民间,金银首饰均尚精巧,花丝镶嵌技艺步入鼎盛,技艺精湛者层出不穷。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万历帝定陵出土的金丝蟠龙翼善冠,该冠用极细的518根金丝编织而成,有如蝉翼、罗纱般轻盈透明。所编花纹不仅空当均匀、疏密一致,且全冠上下找不出接头、更无断丝,严丝合缝,让人惊叹何为天衣无缝,也足见明代花丝编织工艺的炉火纯青。所以此金冠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质地全为金丝,还在于整体的拔丝、编织、焊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目前金冠在我国仅此一顶,堪称国宝。
至清代,花丝镶嵌在继承明代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制作更为精巧灵活,装饰手法多样,加之宝石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常用点翠和烧蓝代替宝石为饰。花丝镶嵌结合点翠、烧蓝,也是继承明代的技巧,明代万历后妃的金凤冠,就在花丝上镶嵌了100多颗宝石、5000余颗珍珠,并采用了点翠及烧蓝等技巧,更被公认为是体现镶嵌工艺的最高境界珠宝之一。
而清代宫廷制作的花丝镶嵌首饰,以乾隆时期的制作最为精湛,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器皿类尤以金瓯永固杯最为典型,彰显帝国强盛的国力;而宫廷后妃佩戴的各类首饰,造型纹饰多寓意吉祥,如寿字、如意、双龙戏珠等。宝石多被置于显眼位置,点翠与烧蓝工艺又为首饰融入一抹鲜艳的青蓝,与金丝的黄金色调相得益彰。
千年天工,现代蜕变
随着近代车轮的到来,西风东渐之下,中国诸多传统工艺在西方艺术的冲击下,无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洗牌,花丝镶嵌自然也未能幸免。随之而来的是需求锐减、人才流失、技艺失传等困境。千年宫廷御制的工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鲜有人知晓。
所幸的是,至今花丝镶嵌依旧分南北两派继续顽强地传承。北派以北京为代表,北京是元、明、清三朝首都,花丝镶嵌传承宫廷御制风格,造型典雅高贵,彰显皇家气派,为“燕京八绝”之首(燕京八绝为花丝镶嵌、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南派以成都为代表,成都花丝镶嵌以立意鲜明、工艺独特、花丝种类繁多而著称,平填手法的大量运用、无胎成形等是成都花丝镶嵌的显著特色。由于黄金的稀有与白银的大量使用,传统上人们又将成都金银花丝技艺简称为成都银花丝。同时,成都银花丝也与蜀绣、竹编、漆器并称成都“四大名旦”。
北京自新中国以来先后成立了北京花丝镶嵌厂、北京首饰厂。产品又分实用性的饰品和观赏性的摆件两大类。观赏性摆件主要有炉熏动物、建筑人物等常见类型,20世纪70年代,创作出“故宫角楼”“岳阳楼”等极其复杂、精巧的作品,还运用新的无胎透空镶嵌法,创作出一批小巧玲珑的工艺制品。在改革开放后,北京花丝镶嵌还进入一些设计师视野,与当代首饰设计理念相结合,也诞生了诸多古今融合的佳作,使花丝镶嵌的风格面貌为之一新,也逐渐变得国际化、现代化。
而四川成都银丝制品的主要特点是无胎成型。它是指花丝镶嵌作品在制作造型的过程中,先构思出完整的造型,通过手工的敲打、焊接直接将丝线编制成特定的造型,呈现出镂空的视觉效果。成都银丝制品构图严谨、纹样清晰、玲珑剔透而富干变化;在技法上有:平填花丝、炭丝、穿丝搓丝、垒丝等。主要手法是以平填花丝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创作了多件平填银丝大挂盘,如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丹凤展翅”“孔雀开屏”等,构图饱满、多种技法结合,使银盘发出夺目的光泽。此外,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四川馆,成都银花丝再次惊艳亮相,一件金花丝芙蓉熊猫座盘让围观者叹为观止,这件工艺品也堪称金银平填花丝工艺的巅峰之作。
它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倪成玉设计,带能工巧匠7人耗时1年才制作完成。座盘直径66cm,通高120cm,用999纯金6011.4克。镶嵌翡翠231颗、红珊瑚15颗、红宝石6颗、绿宝石19颗。在工艺上同样继承自四川花丝镶嵌无胎成形的传统,但大体量也为制作带来更高难度,通盘玲珑剔透,大量运用高框填丝、镂空、堆垒等工艺,买现新的突破。在图案设计与立意上,芙蓉与熊猫均是四川的代表,取两者为饰,寓意富庶安康、和谐美满。盘中熊猫憨态可掬,形态栩栩如生。最让人惊奇的是熊猫的毛发,制作者通过花丝的巧妙编织,使金丝光线随着观赏位置、角度的变化而变得或强或弱,给予观赏者光随人动,流光溢彩的视觉感受。
精美绝伦的背后是成都银花丝苛刻的工艺和复杂的程序,致使这门技艺只能分工合作,据说如今能在流程上全部熟练的老艺人仅剩一人,成都银花丝的传承仍然后继乏力,如何坚守住时光的侵蚀,传承这门“金”与“火”相融合的古老工艺,考验着当今社会的集体智慧。一些有心致力于打造中国“民族奢侈品”品牌的有志之士,已经在着力扶持传统手工匠人们建立自己的工作室,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这些古老技艺。
金与银,自古贵重,世界各国的能工巧匠无不极尽装饰之能事,把金银演化为一件件矜贵的巧饰,装点着人们的日常,也彰显着享用者的尊贵。而心思細腻的华夏人在数千年加工金银的技术累积中,发明出一种独特的工艺—花丝镶嵌。这种工艺是唐代权贵酒杯上的金框宝锢;是明代帝后衣冠的高级定制;是清代贵妇们佩戴的玲珑头饰;更是近现代风靡欧美的东方奢侈品。它的魅力,在于华贵、也胜在一种巧夺天工的美轮美奂。
花丝镶嵌,是花丝编织与宝石镶嵌两者组合起来的工艺,又称细金工艺。
花丝镶嵌的基础是花丝,但其的制作并不轻松。花丝拉制前,要先将金、银等贵金属放在轧条机上反复压制为粗细合适的方条状,然后用专用的手工拉丝工具将金银条穿过大小不一的眼孔,最小的眼孔比头发丝还要细,穿过顺序必须由大至小,不能跳过,并经过几次拉制才能使其逐渐变得光滑,成为“素丝”。“素丝”还需被搓制成各种带花纹的丝才可以使用,“花丝”之名由此而来。最常见的花丝是由两三根素丝搓成的,这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样式。更复杂的还有拱线、竹节丝、螺丝、码丝、麦穗丝、凤眼丝、小辫丝等林林总总近20种,分别对应不同物象的塑造。
当金银被拉为细丝后,就可以“花丝为骨,镶嵌做饰”。制作者通过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八大传统技法进行造型,在这一过程中难度最高的是将细如发丝的线丝焊接起来,并织成网状,稍有不慎,整件作品将前功尽废。再之后,便需要将宝石巧妙镶嵌入之前预留的位置上,宝石嵌入的位置、角度都需要严谨、细致拿捏。只有这样,一件完整花丝镶嵌方算完成。
化金为丝,妙手编织
花丝镶嵌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历史悠久。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错金银工艺。那时候青铜器的制作登峰造极,人们在青铜器上嵌入金银丝作装饰,让青铜器的外观更添华美。唐代时,花丝镶嵌步入成熟。唐代贵族生活奢靡,喜以金银为器,金银器迎来发展高峰,其制作风格融合西域精湛的制作工艺,并发扬光大,使唐代金银器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中央官府手工业作坊中的各类工匠,需经严格培训与选拔方能入选。“锢镂之工,教以四年”,说明“锢镂之工”即金银细工是当时难度最大、技术水平要求最高的手工活,乃各种工艺中最需时日培养。那时候,金丝镶嵌被称为金框宝钿,常被应用在金银器物的外壁作装饰,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唐代金筐宝锢团花纹金杯。
杯身外壁由上下两端相对的四对如意云头纹分割成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中装饰一朵团花,团花由锻打的扁金片构成,焊接在杯腹表面,形成立体感极强的装饰。在团花及如意云头纹最外缘又焊接有细密排列的小金珠,下腹部用同样工艺焊接四个云头。据考察,杯身外壁这组装饰原本还镶嵌有宝石,如今虽已遗失,但最初那份精巧依旧可以想象。
如进入明代,花丝编织技艺获得进一步改良,大量运用并完善了宝石镶嵌工艺,它改变了中国汉族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这是明代对中国传统首饰的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明代工商业繁荣,使明代从宫廷到民间,金银首饰均尚精巧,花丝镶嵌技艺步入鼎盛,技艺精湛者层出不穷。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万历帝定陵出土的金丝蟠龙翼善冠,该冠用极细的518根金丝编织而成,有如蝉翼、罗纱般轻盈透明。所编花纹不仅空当均匀、疏密一致,且全冠上下找不出接头、更无断丝,严丝合缝,让人惊叹何为天衣无缝,也足见明代花丝编织工艺的炉火纯青。所以此金冠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质地全为金丝,还在于整体的拔丝、编织、焊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目前金冠在我国仅此一顶,堪称国宝。
至清代,花丝镶嵌在继承明代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制作更为精巧灵活,装饰手法多样,加之宝石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常用点翠和烧蓝代替宝石为饰。花丝镶嵌结合点翠、烧蓝,也是继承明代的技巧,明代万历后妃的金凤冠,就在花丝上镶嵌了100多颗宝石、5000余颗珍珠,并采用了点翠及烧蓝等技巧,更被公认为是体现镶嵌工艺的最高境界珠宝之一。
而清代宫廷制作的花丝镶嵌首饰,以乾隆时期的制作最为精湛,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器皿类尤以金瓯永固杯最为典型,彰显帝国强盛的国力;而宫廷后妃佩戴的各类首饰,造型纹饰多寓意吉祥,如寿字、如意、双龙戏珠等。宝石多被置于显眼位置,点翠与烧蓝工艺又为首饰融入一抹鲜艳的青蓝,与金丝的黄金色调相得益彰。
千年天工,现代蜕变
随着近代车轮的到来,西风东渐之下,中国诸多传统工艺在西方艺术的冲击下,无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洗牌,花丝镶嵌自然也未能幸免。随之而来的是需求锐减、人才流失、技艺失传等困境。千年宫廷御制的工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鲜有人知晓。
所幸的是,至今花丝镶嵌依旧分南北两派继续顽强地传承。北派以北京为代表,北京是元、明、清三朝首都,花丝镶嵌传承宫廷御制风格,造型典雅高贵,彰显皇家气派,为“燕京八绝”之首(燕京八绝为花丝镶嵌、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南派以成都为代表,成都花丝镶嵌以立意鲜明、工艺独特、花丝种类繁多而著称,平填手法的大量运用、无胎成形等是成都花丝镶嵌的显著特色。由于黄金的稀有与白银的大量使用,传统上人们又将成都金银花丝技艺简称为成都银花丝。同时,成都银花丝也与蜀绣、竹编、漆器并称成都“四大名旦”。
北京自新中国以来先后成立了北京花丝镶嵌厂、北京首饰厂。产品又分实用性的饰品和观赏性的摆件两大类。观赏性摆件主要有炉熏动物、建筑人物等常见类型,20世纪70年代,创作出“故宫角楼”“岳阳楼”等极其复杂、精巧的作品,还运用新的无胎透空镶嵌法,创作出一批小巧玲珑的工艺制品。在改革开放后,北京花丝镶嵌还进入一些设计师视野,与当代首饰设计理念相结合,也诞生了诸多古今融合的佳作,使花丝镶嵌的风格面貌为之一新,也逐渐变得国际化、现代化。
而四川成都银丝制品的主要特点是无胎成型。它是指花丝镶嵌作品在制作造型的过程中,先构思出完整的造型,通过手工的敲打、焊接直接将丝线编制成特定的造型,呈现出镂空的视觉效果。成都银丝制品构图严谨、纹样清晰、玲珑剔透而富干变化;在技法上有:平填花丝、炭丝、穿丝搓丝、垒丝等。主要手法是以平填花丝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创作了多件平填银丝大挂盘,如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丹凤展翅”“孔雀开屏”等,构图饱满、多种技法结合,使银盘发出夺目的光泽。此外,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四川馆,成都银花丝再次惊艳亮相,一件金花丝芙蓉熊猫座盘让围观者叹为观止,这件工艺品也堪称金银平填花丝工艺的巅峰之作。
它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倪成玉设计,带能工巧匠7人耗时1年才制作完成。座盘直径66cm,通高120cm,用999纯金6011.4克。镶嵌翡翠231颗、红珊瑚15颗、红宝石6颗、绿宝石19颗。在工艺上同样继承自四川花丝镶嵌无胎成形的传统,但大体量也为制作带来更高难度,通盘玲珑剔透,大量运用高框填丝、镂空、堆垒等工艺,买现新的突破。在图案设计与立意上,芙蓉与熊猫均是四川的代表,取两者为饰,寓意富庶安康、和谐美满。盘中熊猫憨态可掬,形态栩栩如生。最让人惊奇的是熊猫的毛发,制作者通过花丝的巧妙编织,使金丝光线随着观赏位置、角度的变化而变得或强或弱,给予观赏者光随人动,流光溢彩的视觉感受。
精美绝伦的背后是成都银花丝苛刻的工艺和复杂的程序,致使这门技艺只能分工合作,据说如今能在流程上全部熟练的老艺人仅剩一人,成都银花丝的传承仍然后继乏力,如何坚守住时光的侵蚀,传承这门“金”与“火”相融合的古老工艺,考验着当今社会的集体智慧。一些有心致力于打造中国“民族奢侈品”品牌的有志之士,已经在着力扶持传统手工匠人们建立自己的工作室,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这些古老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