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朱德一生追求光明、追求真理,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他把为国家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作为其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把一心为民的人民利益观作为他的人生价值取向;把坚定不移地寻找真理作为他的人生价值追求。青年朱德的高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正是他思想不断升华和不断超越的过程。研究伟人青年时期的思想发展,对我们当代青年人建立起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 朱德 人生价值观 形成和发展 启发作用
朱德的一生是伟大而平凡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国家的富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朱德一生的伟大成就,是由于他青年时期就树立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并作为他的终身信念实践和追求。朱德青年时期高尚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青年人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和启发意义。
一、青年朱德的人生价值观的构成
首先,为国家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是朱德早年树立的人生价值目标,也是他一生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
幼年的朱德,经受了生活的贫苦,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从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因此,他从小立志追求光明,反抗压迫,他探索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1906年,朱德在离开顺庆府中学堂时,曾写诗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这可以说少年朱德人生价值观的真实写照。
朱德在1908年任体育教员时,努力推广国民尚武精神,极力想摆脱中国“东亚病夫”的形象,实现他“强身救国”、“教育救国”的抱负。到1909年,他更进一步认识到不能甘做“一介书生”,应该投笔从戎以更直接地拯救国家。在投身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中,他写下了“誓拼热血铸中华”,“倾心为国志无违”的诗句,并屡立战功,成为滇军名将。在驻防泸州期间,朱德还向民众高声呼吁:“打倒西方帝国!”他以一腔热血在追求着他的人生价值。
在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朱德认识到军阀混战不可能救民于水火,不可能实现国家民族的解放,他毅然抛弃了在旧军阀中所拥有的高官厚禄,与旧制度彻底决裂,决心重新开始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外国的政治思想和制度,学习俄国的新式革命理论和革命方法,并于1922年远渡重洋去德国寻找真理,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从此开始了他作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斗争生涯,并在以后的终身奋斗中一步一步地实现了他伟大的人生目标。
其次,青年朱德有着一心为民的人民利益观,这是他救国救民的人生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朱德是贫苦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了解人民的苦难,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学校读书期间,就十分关心国家的兴亡、人民的疾苦,痛恨欺压人民的“污吏”,深感自己即使是“一介书生”,也要对祖国安危负责任,也要有救国救民之志。他曾思考通过推广体育健身来拯救国民,帮助国民丢掉“东亚病夫”的不光彩称号。这是他民族自尊心的强烈体现。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和一心为民的信念,他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期间很快接受了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先进思想,把救民于水火作为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朱德在早期的革命生涯中,就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以“回天之力”来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让广大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早在1913年至1915年间,在领军镇守云南的蒙自、个旧一带时,朱德就亲自带兵清剿了大批土匪,并努力防止法国人从越南入侵边境,使得边境居民安居乐业。在护国战争的泸、纳之战中,朱德对士兵十分关心爱护,从不打骂士兵,并努力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充分发挥广大士兵的才能。由于他充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因而打了很多胜仗,使他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18、1919年,在卷入护法战争的军阀混战后一段时间,他深感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感到十分的苦闷和彷徨。在1918年的军官骨干会议上,他多次发言指出:天天打仗不是办法,老百姓太苦了。他还提出了“撤回部队,还政于民,川滇和解”的主张。这一时期,朱德还写下了较多的诗歌,其中如“久受飞灾怜百姓,长经苦战叹佳兵”、“沧海桑田焦土变,名山秀野战云封”、“举国人人作政客,何人注意在商农”等诗句,都是朱德对备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深表同情和关注的肺腑之言。
朱德不仅在内心深处深切关怀和同情劳动人民,更可贵的是,他已经认识到自己作为军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履行军人职责过程中,他积极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1918年3月,他奉命移防泸州,任旅长兼任泸州城防司令和四川下南清乡司令。当他看到老百姓备受兵灾匪患折腾时,心急如焚,决心“以兵卫民”。于是,他专门用了几个月指挥所部平息了匪患,还民以安宁。为了表彰他剿匪卫民的功绩,泸州当地的士绅和百姓专门为他建树了“救民水火”和“除暴安良”两块德政碑。这可说是青年朱德人民利益观的最佳体现。
为了真正实现求民于水火的人生志向,朱德毅然抛弃了个人所拥有的高官厚禄和家庭的荣华富贵,于1922年远渡重洋去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6年,身为共产党员的朱德从苏联回国后,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念,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积极投身于救民于水火的革命斗争之中。这时的朱德,其思想境界已经完全超越了个人的前途和荣辱,将整个生命都投入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把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作为终身追寻的目标。
第三,“崇尚学习、追寻真理”是青年朱德人生的价值追求,也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途径。
如何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如何才能实现救国救民的宏伟志向,年轻的朱德总是在在革命斗争中加强学习,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努力寻找实现国家民族解放的伟大真理。
朱德出身于寒门,但渴望改变命运的他,从小就十分喜爱读书。最先受教于席聘三先生的私塾。席先生思想十分开明,不仅教四书、五经等旧学,还经常给学生讲解时政,并用他那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去感染学生。这样,朱德在席先生的启蒙下,不仅打下了旧学的基础,而且看到了大山之外更为广阔的世界,也在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要拯救中华民族的爱国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德更加努力地学习。他曾先后在顺庆府中学堂、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和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过。这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独立思考了许多新问题。正是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中,他逐步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也使他树立了人生的远大理想。
朱德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过程,不仅表现在学堂中,更体现在在他动荡奔波的军旅生涯中。1916年至1920年期间,朱德驻节蜀南,其时,新军阀混战不休。在戎马倥偬之中,军务繁忙之际,朱德也潜心研读了大量的中国古籍。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下,朱德在泸州还阅读了《新青年》、《新潮》、《响导》等进步书刊,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的《民约论》等西方书籍,同时,还在泸州朱家山、老君庙侧建立学习小组,学习新知识,讨论新思想。现在泸州市图书馆还保存着朱德阅读过,并盖有“德字玉阶”、“仪陇朱氏藏书”之印章的书籍1596册,以及他读过的进步书刊和他写的诗歌、对联70多首,这是朱德给泸州人民,也是给中国人民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青年时期的朱德,是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不屈的革命斗争中,努力的追寻和探索中渡过的。他从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和新思潮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获得了极大的启发,并且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从而孕育了新的革命思想,找到了新的革命道路,为朱德在1922年11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青年朱德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人生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伟人之初,其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也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必然有其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必定是一个不断超越的思想发展历程。
首先是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使朱德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幼年时期的朱德,对广大下层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的体会,自然也就对那些为富不仁者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另外,朱德的母亲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他母亲把她那种勤劳、忍耐、宽厚、善良和正直的伟大人格深深地植入了朱德的血肉之躯,并启发了少年朱德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意识。朱德后来曾深情地回忆道:“我应该感谢母亲,他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其次,学校的教育提升了朱德的人生境界,对朱德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朱德少年时候的启蒙老师席先生就是一个“对外部世界颇有远见卓识的学者”,他为人刚正,嫉恶如仇,是一个“周身刺骨,朝气勃勃的评论家”。九年的熏陶,对朱德树立“救国救民”思想,走上民主主义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在顺庆府中学堂学习,朱德又深受类似张澜、刘寿川等有识之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并有幸阅读了像邹容写的《革命军》这一类革命书刊,使他立志要不惜个人的身家性命去拯救民族、拯救国家。这可以说是朱德早年价值观形成的雏形。这时,他的人生价值观已经从个人的命运升华为国家民族的大义。尔后的朱德,由于“体育救国”的理想受阻,毅然决定投笔从戎,以更直接地拯救国家。在云南讲武堂,朱德进一步接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特别是受到资产阶级革命家蔡锷的影响,他更加坚定了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终身的人生价值观。
再次,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思考,使他真正找到了一条能够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光明道路。他曾为了革命理想,积极参与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也曾热情地讴歌护国运动。但在战争中,他也清醒地看到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国家的混乱,于是开始思考“中国革命是否出了问题”,进而开始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何在”,思考怎样的革命才能真正救民于水火。革命斗争的亲身实践,使朱德毅然选择了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青年朱德人生道路上的历史性超越,是他人生价值观的一次伟大升华。
可见,青年朱德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多方原因和不断超越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家庭环境启发了他的认识,学校教育塑造了他的思想,革命斗争实践坚定了他的信念,也使他最终选择了科学的革命道路。由此更进一步说明了,青年人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是由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展应该是一个努力追寻,不断超越的过程。
三、研究朱德青年时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我们现在研究朱德青年时期的人生价值观,既表达了我们对伟人的无限敬仰,又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的人生历程,对于帮助当代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促进个人前途和社会进步的和谐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首先,它启发当代青年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责任紧密联系起来,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人生价值观既具有时代性,也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虽然社会的发展越不越尊重个人价值,每个个体也比较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期望自我实现,但人的价值必定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因此,每个要想有所作为的青年人,在人生观上必须超越个人利益的狭隘思维,一定要牢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因为,只有对社会做出了相应的贡献,社会才可能成就个人的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大变革时代,广大青年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应该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来激励我们构建起既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又能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观。
其次,它启发当代青年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从而构建起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影响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个人的内在素质起着决定作用。因此,青年必须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深刻地理解“义”与“利”的关系,坚决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杜绝那种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幸福观和个人奋斗观,而应将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繁荣联系起来,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以此来激励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幸福观。另外,还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发展,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这个飞速发展的21世纪的新青年,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再次,它启发我们认识到,在青年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者应该整合力量,努力发挥好良好的导向作用和塑造功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更注重提高青年的全面素质。家庭教育注重潜移默化,学校教育必须在青年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使他们在学校期间形成良好的理想信念、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进而引导他们逐步地构建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还在为他们指明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正确方向和途径,使他们走上一条既能推动社会进步,又能实现个人发展的理想之路,以促进现代社会中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德研究》.南充师范学院学报出版,1987.12.
2.《伟人之初》.姚建平,刘本良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6.
3.《泸州史志》.纪念朱德同志诞辰一百周年(1866-1986)专辑.
4.《朱德自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朱德在泸县》(1916—1920).泸县文教局编.
责任编辑 张荣辉
[关键词] 朱德 人生价值观 形成和发展 启发作用
朱德的一生是伟大而平凡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国家的富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朱德一生的伟大成就,是由于他青年时期就树立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并作为他的终身信念实践和追求。朱德青年时期高尚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青年人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和启发意义。
一、青年朱德的人生价值观的构成
首先,为国家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是朱德早年树立的人生价值目标,也是他一生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
幼年的朱德,经受了生活的贫苦,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从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因此,他从小立志追求光明,反抗压迫,他探索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1906年,朱德在离开顺庆府中学堂时,曾写诗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这可以说少年朱德人生价值观的真实写照。
朱德在1908年任体育教员时,努力推广国民尚武精神,极力想摆脱中国“东亚病夫”的形象,实现他“强身救国”、“教育救国”的抱负。到1909年,他更进一步认识到不能甘做“一介书生”,应该投笔从戎以更直接地拯救国家。在投身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中,他写下了“誓拼热血铸中华”,“倾心为国志无违”的诗句,并屡立战功,成为滇军名将。在驻防泸州期间,朱德还向民众高声呼吁:“打倒西方帝国!”他以一腔热血在追求着他的人生价值。
在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朱德认识到军阀混战不可能救民于水火,不可能实现国家民族的解放,他毅然抛弃了在旧军阀中所拥有的高官厚禄,与旧制度彻底决裂,决心重新开始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外国的政治思想和制度,学习俄国的新式革命理论和革命方法,并于1922年远渡重洋去德国寻找真理,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从此开始了他作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斗争生涯,并在以后的终身奋斗中一步一步地实现了他伟大的人生目标。
其次,青年朱德有着一心为民的人民利益观,这是他救国救民的人生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朱德是贫苦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了解人民的苦难,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学校读书期间,就十分关心国家的兴亡、人民的疾苦,痛恨欺压人民的“污吏”,深感自己即使是“一介书生”,也要对祖国安危负责任,也要有救国救民之志。他曾思考通过推广体育健身来拯救国民,帮助国民丢掉“东亚病夫”的不光彩称号。这是他民族自尊心的强烈体现。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和一心为民的信念,他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期间很快接受了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先进思想,把救民于水火作为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朱德在早期的革命生涯中,就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以“回天之力”来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让广大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早在1913年至1915年间,在领军镇守云南的蒙自、个旧一带时,朱德就亲自带兵清剿了大批土匪,并努力防止法国人从越南入侵边境,使得边境居民安居乐业。在护国战争的泸、纳之战中,朱德对士兵十分关心爱护,从不打骂士兵,并努力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充分发挥广大士兵的才能。由于他充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因而打了很多胜仗,使他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18、1919年,在卷入护法战争的军阀混战后一段时间,他深感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感到十分的苦闷和彷徨。在1918年的军官骨干会议上,他多次发言指出:天天打仗不是办法,老百姓太苦了。他还提出了“撤回部队,还政于民,川滇和解”的主张。这一时期,朱德还写下了较多的诗歌,其中如“久受飞灾怜百姓,长经苦战叹佳兵”、“沧海桑田焦土变,名山秀野战云封”、“举国人人作政客,何人注意在商农”等诗句,都是朱德对备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深表同情和关注的肺腑之言。
朱德不仅在内心深处深切关怀和同情劳动人民,更可贵的是,他已经认识到自己作为军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履行军人职责过程中,他积极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1918年3月,他奉命移防泸州,任旅长兼任泸州城防司令和四川下南清乡司令。当他看到老百姓备受兵灾匪患折腾时,心急如焚,决心“以兵卫民”。于是,他专门用了几个月指挥所部平息了匪患,还民以安宁。为了表彰他剿匪卫民的功绩,泸州当地的士绅和百姓专门为他建树了“救民水火”和“除暴安良”两块德政碑。这可说是青年朱德人民利益观的最佳体现。
为了真正实现求民于水火的人生志向,朱德毅然抛弃了个人所拥有的高官厚禄和家庭的荣华富贵,于1922年远渡重洋去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6年,身为共产党员的朱德从苏联回国后,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念,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积极投身于救民于水火的革命斗争之中。这时的朱德,其思想境界已经完全超越了个人的前途和荣辱,将整个生命都投入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把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作为终身追寻的目标。
第三,“崇尚学习、追寻真理”是青年朱德人生的价值追求,也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途径。
如何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如何才能实现救国救民的宏伟志向,年轻的朱德总是在在革命斗争中加强学习,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努力寻找实现国家民族解放的伟大真理。
朱德出身于寒门,但渴望改变命运的他,从小就十分喜爱读书。最先受教于席聘三先生的私塾。席先生思想十分开明,不仅教四书、五经等旧学,还经常给学生讲解时政,并用他那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去感染学生。这样,朱德在席先生的启蒙下,不仅打下了旧学的基础,而且看到了大山之外更为广阔的世界,也在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要拯救中华民族的爱国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德更加努力地学习。他曾先后在顺庆府中学堂、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和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过。这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独立思考了许多新问题。正是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中,他逐步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也使他树立了人生的远大理想。
朱德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过程,不仅表现在学堂中,更体现在在他动荡奔波的军旅生涯中。1916年至1920年期间,朱德驻节蜀南,其时,新军阀混战不休。在戎马倥偬之中,军务繁忙之际,朱德也潜心研读了大量的中国古籍。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下,朱德在泸州还阅读了《新青年》、《新潮》、《响导》等进步书刊,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的《民约论》等西方书籍,同时,还在泸州朱家山、老君庙侧建立学习小组,学习新知识,讨论新思想。现在泸州市图书馆还保存着朱德阅读过,并盖有“德字玉阶”、“仪陇朱氏藏书”之印章的书籍1596册,以及他读过的进步书刊和他写的诗歌、对联70多首,这是朱德给泸州人民,也是给中国人民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青年时期的朱德,是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不屈的革命斗争中,努力的追寻和探索中渡过的。他从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和新思潮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获得了极大的启发,并且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从而孕育了新的革命思想,找到了新的革命道路,为朱德在1922年11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青年朱德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人生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伟人之初,其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也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必然有其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必定是一个不断超越的思想发展历程。
首先是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使朱德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幼年时期的朱德,对广大下层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的体会,自然也就对那些为富不仁者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另外,朱德的母亲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他母亲把她那种勤劳、忍耐、宽厚、善良和正直的伟大人格深深地植入了朱德的血肉之躯,并启发了少年朱德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意识。朱德后来曾深情地回忆道:“我应该感谢母亲,他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其次,学校的教育提升了朱德的人生境界,对朱德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朱德少年时候的启蒙老师席先生就是一个“对外部世界颇有远见卓识的学者”,他为人刚正,嫉恶如仇,是一个“周身刺骨,朝气勃勃的评论家”。九年的熏陶,对朱德树立“救国救民”思想,走上民主主义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在顺庆府中学堂学习,朱德又深受类似张澜、刘寿川等有识之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并有幸阅读了像邹容写的《革命军》这一类革命书刊,使他立志要不惜个人的身家性命去拯救民族、拯救国家。这可以说是朱德早年价值观形成的雏形。这时,他的人生价值观已经从个人的命运升华为国家民族的大义。尔后的朱德,由于“体育救国”的理想受阻,毅然决定投笔从戎,以更直接地拯救国家。在云南讲武堂,朱德进一步接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特别是受到资产阶级革命家蔡锷的影响,他更加坚定了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终身的人生价值观。
再次,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思考,使他真正找到了一条能够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光明道路。他曾为了革命理想,积极参与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也曾热情地讴歌护国运动。但在战争中,他也清醒地看到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国家的混乱,于是开始思考“中国革命是否出了问题”,进而开始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何在”,思考怎样的革命才能真正救民于水火。革命斗争的亲身实践,使朱德毅然选择了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青年朱德人生道路上的历史性超越,是他人生价值观的一次伟大升华。
可见,青年朱德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多方原因和不断超越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家庭环境启发了他的认识,学校教育塑造了他的思想,革命斗争实践坚定了他的信念,也使他最终选择了科学的革命道路。由此更进一步说明了,青年人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是由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展应该是一个努力追寻,不断超越的过程。
三、研究朱德青年时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我们现在研究朱德青年时期的人生价值观,既表达了我们对伟人的无限敬仰,又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的人生历程,对于帮助当代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促进个人前途和社会进步的和谐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首先,它启发当代青年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责任紧密联系起来,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人生价值观既具有时代性,也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虽然社会的发展越不越尊重个人价值,每个个体也比较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期望自我实现,但人的价值必定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因此,每个要想有所作为的青年人,在人生观上必须超越个人利益的狭隘思维,一定要牢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因为,只有对社会做出了相应的贡献,社会才可能成就个人的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大变革时代,广大青年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应该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来激励我们构建起既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又能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观。
其次,它启发当代青年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从而构建起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影响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个人的内在素质起着决定作用。因此,青年必须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深刻地理解“义”与“利”的关系,坚决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杜绝那种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幸福观和个人奋斗观,而应将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繁荣联系起来,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以此来激励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幸福观。另外,还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发展,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这个飞速发展的21世纪的新青年,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再次,它启发我们认识到,在青年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者应该整合力量,努力发挥好良好的导向作用和塑造功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更注重提高青年的全面素质。家庭教育注重潜移默化,学校教育必须在青年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使他们在学校期间形成良好的理想信念、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进而引导他们逐步地构建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还在为他们指明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正确方向和途径,使他们走上一条既能推动社会进步,又能实现个人发展的理想之路,以促进现代社会中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德研究》.南充师范学院学报出版,1987.12.
2.《伟人之初》.姚建平,刘本良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6.
3.《泸州史志》.纪念朱德同志诞辰一百周年(1866-1986)专辑.
4.《朱德自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朱德在泸县》(1916—1920).泸县文教局编.
责任编辑 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