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画派”到“意象油画”的嬗变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新派画”到“意象油画”,中国油画的文化身份也在这一特定线索的语境下逐渐变得清晰可辨,而其文化身份的背后,体现的却是中国油画挥之不去的本土情结。
  关键词:新画派;意象油画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2-1
  众所周知,“新派画”在学术上不是一个严谨的称谓,但其核心价值基本体现在了一个“新”字上。
  以印象派为分水岭区别新旧绘画,不仅因为它是西方艺术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坐标,更因为印象派及之后的现代绘画在画面表达的感性层面上与中国艺术精神有相通之处,基于一种普遍的对于现代主义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某种相似性”的认同,融合主义的艺术立场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革新运动充斥各个领域的时代背景下,“新派画”的革新行为既站在了几乎与西方绘画动态同步的时代制高点上,又在立足本土的语境中实践着文化交流基础上的艺术融合行为。
  “新派画”的融合定位,是一个“西方现代”与“中国传统”的组合形式,这和徐悲鸿提倡的“西方传统”加“中国传统”的组合形式完全不同。所谓“西方传统”是指法国古典写实主义,它与中国传统的对接方式只能在具备一定程度写实性的画面中才能实现,但是在东西方文化精神的沟通与表达这一层面却始终存在着不小的隔阂。而“新派画”融合形式的着眼点在于两种同样注重精神表达的绘画体系,这种“可比性”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可行性,因此,这个融合形式理应是具有先天优势的。然而,由于“五四”前后的科学理性主义背景,启蒙思想对于代表西方理性分析和科学实践成果的写实主义油画形成了天然的推动力,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方法和成果被认为正是中国文化和艺术中所缺失的那一环,所以即使写实主义本身已在西方流于强弩之末,却并不影响它在遥远的东方找到延续生命的理由和环境。而现代主义则代表了最前沿的洋画成果,它在颠覆写实、颠覆理性的同时回归到了精神的自由表达这一环上,这也是西方现代和中国古代的“某种相似性”出现的根本原因。
  刘海粟的艺术生涯,正如他在《上海美专十年回顾》中写到的那样:“在这种不息的变动之中,也许能产生一种不息研究的精神,我以为在时代思想上,当然应该要刻刻追到前面去才好。”“不息的变动”贯穿在他长达80余年的从艺历程中,从一开始崭露头角就表现出的对于现代主义绘画的不懈追求,到1923年以后,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重新审视研究,再到其艺术生涯巅峰期融合思路及技法的炉火纯青,尽管没有正规学院背景的艺术生命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刘海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关注艺术的最新走向,将创新作为了办学和自身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1988年,耄耋之年的海粟老人以过人的毅力完成十上黄山的壮举,并创作了《始信峰晴翠》《黄海奇观》等带有强烈中国气派的“意象油画”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长寿的海粟老人是唯一一个全程见证并参与“新派画”到“意象油画”变迁过程的艺术家,其长青的艺术生命令人惊叹,8 0 余年的坚守与创新,谱写了海粟老人奇迹般的艺术人生。
  与刘海粟同为开山宗师的林风眠,在民族艺术创新方面倾注了一生的精力。早期受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影响,在《摸索》《人道》等油画中体现出介于现代主义手法和写实主义手法之间的绘画倾向。但在20 世纪30 年代之后,经历了几次辞职风波的林风眠将“艺术为人生”的热情全盘托付到了“调和中西艺术”的最初期望中来,将关于人性和道德题材的关注转化为彩墨世界中纯粹形式美的追索,这种艺术志向最终在重庆时期的艰苦探索之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符号——风眠体。虽然林风眠的彩墨静物、风景、侍女绘画因为工具的转变而经常被研究者归为中国画的创新,但笔者认为,就其艺术风貌的主导精神来讲,这些彩墨图式仍属于前期“新派画”阶段的衍变形式。根据林风眠在杭州国立艺专所提倡的中、西绘画合二为一的宗旨来看,彩墨画恰是这一“调和”行为的最好注解,其亦中亦西的创新风格是前无古人之举。
  吴冠中作为“意象油画”的中坚力量,其代表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因子与抽象绘画的点、线、面结合起来,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意象表达方式,这种游移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意象形式,用吴冠中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风筝不断线”。他在形象处理上的巧妙定位,既没有让自己径直走向蒙德里安式的冷抽象,又没有在写实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向主流倾向靠拢,而是独辟蹊径,专注于接近水墨意味的抒情表达层面,他与同为林风眠高足的苏天赐一起构筑了“意象油画”的经典图式。
  从“新派画”中脱胎的“意象油画”经过吴冠中、苏天赐以及一大批当代中青年画家的努力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具有较高识别度的本土风格。在世界文化与艺术交流日益频繁和普遍的当代文化生态中,“意象油画”的独特定位可以说明这样一个事实: 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一是要时刻注意创新自身的风格语言,二是要延续特有的本土文化特色。创新显然要立足于时代,而本土化的过程则要紧紧依附于传统。
  参考文献:
  [1]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2] 王骁主编.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刘海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郭钰,山西繁峙人,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美术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油画。
其他文献
摘要:宗炳所著的《画山水序》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关于山水画的论文,提出“澄怀味像”“山水以形媚道”“妙写”“畅神”等著名美学观点,这些成熟而又深刻的见解,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山水画的发展中起到了奠基作用。  关键词:宗炳;画山水序;澄怀味像;以形媚道;妙写;畅神;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1-1魏晋
摘要:写实油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和方法,它是西方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实油画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语言。经过近代各种画系发展风格的影响,写实油画已经不纯粹是以写实为主,也加进了许多设计创作的元素在其中。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在蓬勃的发展过程之中,吸取了西方的油画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写实油画作品,其中存在的挑战与问题也需要我们来解决它。  关键词:中国写实油画;困境;挑战  中图分类
研究基于网络控制原理的时延问题。分析了网络控制系统的一般模型。针对存在时延的网络控制系统,提出网络时延的控制算法设计,同时通过对水下航行器网络控制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实
提要:改革开放后,西北出现了真正跨越男权时代,拥有女性话语权及社会认同的女油画家。通过女性绘画存在的个案研究,某种程度上可以洞见特定地区艺术及社会发展的水平。文章分析研究孙蛮、钟晓京、燕娅娅等人的创作,认为这三位画家各有风格,但无论从选材角度还是文化上都深切关心女性话题,能以较独特的女性视角去表达强烈的“女性意识”,关心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追求人性的完美。  关键词:理念;女性视角;诗意;主
民国时期,我国在岛礁归属、海产开发、海运交通等方面面临着严重危机。为了应对危机,一些个人、团体和民间组织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影音宣传、组织请愿、投资开发、武力反击、
摘要:每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发展以及艺术发展的动向都是与当时的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的,中国画的创作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给予养分,这样才能创造出富有内涵且与大众有共鸣的作品。传统文化的两大体系———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有阴柔的特性。这些阴柔文化也使得在绘画中形成了阴柔的审美倾向,并且同时也影响着现在人们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传统文化;阴柔文化;中国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
延安文学中的劳动英模形象,是20世纪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中的新面影。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规约,延安文学中的劳动英模形象趋于理想化,其中男作家笔下的妇女劳动英模形象尤为吸
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是近2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现象,它不仅造成了明显的二元社会结构,而且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显然,在面对愈益恶化的收入分配和社
冯至深受中国神话传说的"时空混沌"思维影响,这表现在其诗歌的叙事时空主要以"从前有座山","不知何时何地","那时"或"那地"的三种类型呈现。这种"混沌化"的时空意识承载着与困顿现实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