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的困局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人性的矛盾的一种表现。
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丑闻”时代,接连爆响的私生活“丑闻”以一种惊人的戏剧化的方式凸现了我们面对的媒体的困局。私生活现在变成了公共生活的焦点,人们往往依赖私生活才能进入公共生活,而公共生活似乎只有通过私生活才可能被公众所瞩目。人们“围观”的不是你的公共生活中的工作,而是只有在私生活的八卦丑闻背后的神秘。人们往往不关心许多大事,但网络上的八卦却常常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最佳话题,也是我们生活中难得的消遣。
这里的引人瞩目之处在于以网络微博和论坛等为中心的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新的竞争关系所形成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由于它具有更大的便捷性和相对更大的自由度而显示了自己的冲击力,而其灵活性也比传统媒体大得多。过去我曾经认为:由于公众对于互联网的匿名性保有的怀疑的态度,所以传统媒体的可信度较高,公众对于它的依赖性仍然很高,互联网上的微博和论坛形成风潮往往还是对于传统媒体有所依赖。今天看来这些意见仍然适用,但现在由于“丑闻”的特殊性,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完全主导局势。这里的“丑闻”并不仅仅是通过匿名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流言蜚语,有时个人的指认和爆料具有巨大的影响。消息的力度在于爆料没有了当年的通过纸媒的距离感,没有了记者转述的质疑,也没有了“守门人”带来的谨慎和双方观点,而是将互联网的便捷性发挥到了极至,个人的自述或者直接的材料在网上直接传播的效应几乎是爆炸性的。这给传统媒体极大的压力,不得不追随网络的事态,以便在剧烈的媒体竞争之中避免滞后。传统媒体“追赶”网络的情况自然所在多有,但像这种“丑闻”所导致的风潮中的被动地追赶则是新的现象。
但由此看到的却是网络和纸媒对于“丑闻”的矛盾的态度。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爱恨交加和欲拒还迎的态度几乎随处可见,一种对于低级趣味的炒作的抨击和同样几乎乐此不疲的炒作的混合构成了媒体对待这些现象的矛盾和暧昧的心态。虽然有关“丑闻”的微博里的评论多是负面的,而且往往调子很高,对于“丑闻”双方的义愤填膺表达得异常清晰,但并不妨碍点击率一下子就上到好几百万,造成轰动。网络媒体由于限制较少,也正在成长之中,所以对此更为热衷,而传统媒体面对这样的状态也唯恐被落在后面,只有紧紧追赶。大家都知道这是低级趣味,但同样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丑闻”有巨大的轰动效应。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边骂边看的奇特媒体景观,大家都说媒体应该自律,都说这些东西的炒作没有意义,但同时也好像没有办法不跟进,没有办法不炒作。这种丑闻真正形成了一种“臭豆腐”效应。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当然涉及公共事务的“丑闻”很需要弄清楚,搞明白,但“大批判”式的揣想往往并不利于弄清事情。
自从现代传媒出现之后,八卦和丑闻就一直和它如影随形,摆脱不掉。我们会看到许多媒体发展比我们成熟得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于这样的问题也还是解决乏术。其实这不仅仅是媒体的两面性,也涉及我们人性的两面性。大家对于“丑闻”报道的无聊都有理智的认识,但同样也会在感性上乐此不疲。所以当许多人严词指责媒体报道得失当或者互联网的局限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这其实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人性中的某种实实在在的矛盾和暧昧。媒体的困局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人性的矛盾的一种表现。
目前的状况其实需要的是更理智和明智的思考和更现实的对策。我们当然可以进行高调的批评,但我们似乎更需要低调的解决方案的具体而微的探讨,将媒体在“丑闻”面前暴露的困局得到适度和有效的控制。
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丑闻”时代,接连爆响的私生活“丑闻”以一种惊人的戏剧化的方式凸现了我们面对的媒体的困局。私生活现在变成了公共生活的焦点,人们往往依赖私生活才能进入公共生活,而公共生活似乎只有通过私生活才可能被公众所瞩目。人们“围观”的不是你的公共生活中的工作,而是只有在私生活的八卦丑闻背后的神秘。人们往往不关心许多大事,但网络上的八卦却常常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最佳话题,也是我们生活中难得的消遣。
这里的引人瞩目之处在于以网络微博和论坛等为中心的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新的竞争关系所形成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由于它具有更大的便捷性和相对更大的自由度而显示了自己的冲击力,而其灵活性也比传统媒体大得多。过去我曾经认为:由于公众对于互联网的匿名性保有的怀疑的态度,所以传统媒体的可信度较高,公众对于它的依赖性仍然很高,互联网上的微博和论坛形成风潮往往还是对于传统媒体有所依赖。今天看来这些意见仍然适用,但现在由于“丑闻”的特殊性,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完全主导局势。这里的“丑闻”并不仅仅是通过匿名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流言蜚语,有时个人的指认和爆料具有巨大的影响。消息的力度在于爆料没有了当年的通过纸媒的距离感,没有了记者转述的质疑,也没有了“守门人”带来的谨慎和双方观点,而是将互联网的便捷性发挥到了极至,个人的自述或者直接的材料在网上直接传播的效应几乎是爆炸性的。这给传统媒体极大的压力,不得不追随网络的事态,以便在剧烈的媒体竞争之中避免滞后。传统媒体“追赶”网络的情况自然所在多有,但像这种“丑闻”所导致的风潮中的被动地追赶则是新的现象。
但由此看到的却是网络和纸媒对于“丑闻”的矛盾的态度。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爱恨交加和欲拒还迎的态度几乎随处可见,一种对于低级趣味的炒作的抨击和同样几乎乐此不疲的炒作的混合构成了媒体对待这些现象的矛盾和暧昧的心态。虽然有关“丑闻”的微博里的评论多是负面的,而且往往调子很高,对于“丑闻”双方的义愤填膺表达得异常清晰,但并不妨碍点击率一下子就上到好几百万,造成轰动。网络媒体由于限制较少,也正在成长之中,所以对此更为热衷,而传统媒体面对这样的状态也唯恐被落在后面,只有紧紧追赶。大家都知道这是低级趣味,但同样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丑闻”有巨大的轰动效应。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边骂边看的奇特媒体景观,大家都说媒体应该自律,都说这些东西的炒作没有意义,但同时也好像没有办法不跟进,没有办法不炒作。这种丑闻真正形成了一种“臭豆腐”效应。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当然涉及公共事务的“丑闻”很需要弄清楚,搞明白,但“大批判”式的揣想往往并不利于弄清事情。
自从现代传媒出现之后,八卦和丑闻就一直和它如影随形,摆脱不掉。我们会看到许多媒体发展比我们成熟得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于这样的问题也还是解决乏术。其实这不仅仅是媒体的两面性,也涉及我们人性的两面性。大家对于“丑闻”报道的无聊都有理智的认识,但同样也会在感性上乐此不疲。所以当许多人严词指责媒体报道得失当或者互联网的局限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这其实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人性中的某种实实在在的矛盾和暧昧。媒体的困局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人性的矛盾的一种表现。
目前的状况其实需要的是更理智和明智的思考和更现实的对策。我们当然可以进行高调的批评,但我们似乎更需要低调的解决方案的具体而微的探讨,将媒体在“丑闻”面前暴露的困局得到适度和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