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河早已不知去向 只留下空空的河床 蒿草荒芜了记忆 那岸边的少年 已随岁月长出白发 那个老屋还在 那床行李还有余温 灶膛里的柴燃成炊烟 在树梢上写着期盼 鱼儿从梦中游来 老奶奶的咳嗽 震落了西天的弯月 我知道她临终时的心愿 如今那条偶尔走的路 越来越陌生 那口熟悉的大井 苍老得已睁不开眼睛 仅存一丝光亮望断天空 我忽略了你 我甚至忘了 你在哪個角落 不曾用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早已不知去向
只留下空空的河床
蒿草荒芜了记忆
那岸边的少年
已随岁月长出白发
那个老屋还在
那床行李还有余温
灶膛里的柴燃成炊烟
在树梢上写着期盼
鱼儿从梦中游来
老奶奶的咳嗽
震落了西天的弯月
我知道她临终时的心愿
如今那条偶尔走的路
越来越陌生
那口熟悉的大井
苍老得已睁不开眼睛
仅存一丝光亮望断天空
我忽略了你
我甚至忘了
你在哪個角落
不曾用手触摸过你
不曾用目光爱抚过你
你独忍寂寞
自克时艰
我忽略了你
真不知道你
经历了怎样的逆光时刻
窗影摇曳 风情犹在
竟给我如此美丽的绽放
(责任编辑 象话)
其他文献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其间有相聚,亦有告别,你想挽留,有的人终是渐行渐远。世间最苦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得到所爱的人,而是我爱的人一生没有得到幸福。岁月如流,若你无恙,我的世界便是晴天。 回眸,我在熟悉的城市,找寻着你留下的踪迹,我知道,注定离开的你,我无法改变,身边少了你的陪伴,只能是此生遗憾,纵然沧海桑田,纵然物是人非,我依然会守候在这座城,看你拥有幸福的笑脸! 有的人,在心中有无限力量,因为
“这个字写得这样不行,再重新写去!”孩儿爸头也不抬地说道。 “我不写!”孩儿反驳道。 “你马上去写,听见了吗?”语气明显不耐烦了。 “不去,就是不去!”孩儿非常生气,对其表现出不配合。 “你写不写,我还治不了你……”孩爸说时迟那时快,飞快地从脚上取下拖鞋,愤怒地举起手中的拖鞋,面向一个七岁的孩子,只见孩子恐惧地望着他,不说一句话,满脸的愤怒,小手气愤地紧紧地握着,不服输地瞪着他爸…… 这
你像一杯凌晨三点的酒 望着我醉倒在十字路口 你什么都没说 扶着我一起走 没过多久 人就消失在街头 你像一杯凌晨三点的酒 出现在我最孤独的时候 你默默地守候 静静地温柔 我慢慢地怀旧 悄悄地泪流 你像一杯凌晨三点的酒 曾经让我失落在黑夜中 我青春离去后 梦醒的时候 才懂你的借口 其实是爱得不够 你像一杯凌晨三点的酒 浓烈得让往事涌上心头 你牵过我的手 我爱了你很久 如今
这是他,解甲归田后 亲手种下的第一片郁金香,是他 从汹涌的落霞中顺手牵出的马匹 青山下,战场消失,麦浪匍匐前行 田畴之上,家乡小了又小 炊烟静谧淌满河床 这位老人,悄悄眯上眼睛 嘴角上扬,终于相信 眼前这些幻象都是真的 秋行 水龍头缓缓流淌温水 夏天渐行渐远,像消退的肿块 照惯了镜子的人,又一次 刻意找回斑斑驳驳的青春 口罩上的蝴蝶飘飞 尘世里,桃花一朵一朵 牛肥马
凉风有些惬意 我却额温滚烫 溯流乏力 蜉蝣、水草、海苔 不饮也不食 冷,刺骨的冷 壶口激荡冰瀑 龙门壅塞笑语 滴答,滴答 最后一滴血 正离开身体 打一個激灵 调匀丹田中气 凌空划一道弧线 抖落满身鳞片 迎头痛击 滴答,滴答 暖流开始涌动 钟声鼓点密集 缕缕阳光穿透海底 沉睡的颗颗粒粒 腾跃而起 九月出城 家乡的院子 火红的石榴 金黄的玉米 略输饱
来到“空山诗群”已有三个月了 一群人打铁犁山,以诗论友 我,一會儿写诗 一会儿看诗群 面颊温暖,水墨馨香 一支笔,总想把阳光摁进每天的日子里 心头,也灯光渐明
作者简介:薛立永,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校园文化》执行主编,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校园文学》杂志签约作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文化传播研究所调研员,吉林省读写教学研究会理事,先后在海内外400余家报刊发表作品1500余篇,共计450余万字。作品被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电视栏目选用。在《中国妇女》杂志全国征文
午夜。楼前宿醉的人 发出兽的吼声 像孩子在恐惧里呼喊着母亲 我也见过他们 邻居。父亲。朋友 我刚刚安抚了一个酒精过度的人 很少有人知道 他们光鲜。他们 邋遢。疯癫。他们像剥了殼 他们依然若无其事的光鲜 好像刚刚从神祇上走过
作者簡介:孙建忠,女,笔名绽放,云南省玉溪市人,中学高级教师,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发表于《诗选刊》《星星》《人民日报》《延河》等报刊和网络平台,有诗歌作品入编《中国诗歌年选2018卷》等选本,多次在全国性文学大赛中获奖。 长在南方,温热的地方 洁白鹅黄,娇嫩秀雅 走不出故园走不出家 只在黄昏袅袅的炊烟中向往 长在寺院,长在清净的地方 亭亭玉立的身影只在月光下写意 习惯了沉寂的山风
谨以此文深切怀念我的老师弋金木先生。 ——题记 一 一九七九年,我十三岁,在这年八月份的一天早晨,我独自背着铺盖,踏着被秋夜潮满露珠的小径走下山来,然后顺着由朝阳沟通往新郑的一条窄轨铁路,步行十余里去大冶公社的中心学校读初中,到了上午十点钟,才走进这所令我仰慕已久的学校。当我看到这所学校里的境况时,顿感心情有些失望。这座在我心中久负盛名的学府,只是几排交错不整的、破陋的瓦屋,除了有几间屋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