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加快民族地区和农村普通话普及”成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长春地区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现状,分析了原因,并试做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普通话 方言问题 普通话水平
【中圖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22-02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区和农村普通话普及”的基本目标。近几年来,在长春地区连续开展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估”过程中,我们通过“座谈”“听课”等调研活动发现,长春地区中小学普通话应用能力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别,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态势。本文试分析原因并作出策略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偏低的原因
1.对本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缺乏系统的理性认识。在座谈中,关于方言问题,师生们往往仅能举出一些东北方言词,对根本性问题——“方言语调”,则普遍不敏感,或似有所感却不能描述。学校在汇报中都表示“普通话已成为校园语言”,这种不客观的评价源自对普通话标准缺乏认识、对本地方音不敏感。甚至很多语文老师都对方言问题不太重视,难以在教学活动中理性地、系统性地组织训练,更谈不上准确诊断学生的语言错误、缺陷并加以纠正和指导。
2.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语文教学重“文”轻“语”。长春地区使用的语言属于东北-华北官话区的“哈阜片”,此区域的方言特点不是主要反映在汉语声、韵、调的语音错误上,对语文等学科的考试结果影响不大,因此,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普通话教学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以“规范书写”为基本要求的书法教学开展得卓有成效,却没有开设普通话课程或开展专门的训练。
3.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偏低,学生身处家庭和学校双重的方言语境中。跟城区相比,农村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师资来源都具有一定特殊性,由此形成了农村教师普通话水平和用语能力不足的现状。而语言的习得、语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源于大量的言语实践,依靠“口耳相传”,教师的用语能力及习惯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遗憾的是,有时候这种影响却是负面的。很多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落在了部分学生之后,更谈不上“示范”和“引领”了。
二、提高农村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策略
1.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管网络。学校领导、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不论学科)同时也是“语言文字工作者”,普通话是法律规定的“校园语言”,学校内的一切言语活动都应使用普通话。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推广普通话”也是教师应当时刻牢记的社会责任。普通话的学习应与时俱进,不能满足于“沟通无阻”,还应该走向“更规范”“更美”的用语境界。学校普遍把说普通话的要求列入了相关制度,但缺少执行中的监管。应建构由“区域语委办——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的小组——班级推普宣传员”监督网络,形成普通话应用监管机制,监督并做好记录和定期总结,并普通话运用情况跟师生的“晋级”“评优”等奖惩活动相关联。
2.做好语言诊断,针对方言难点和特点开展普通话培训。做好地域的、个体的语言诊断,是开展针对性培训的前提。长春市方言跟普通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调值上。普通话的四声调值分别为: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为51;本地方言的四声调值为阴平44,阳平24,上声213,去声为42。总体来看,本地语言音高活动区域更窄,削弱了汉语作为声调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中,把“个别调值不准”作为二级乙等的特征之一,可见调值对普通话水平的影响之大。四声调值不规范所形成的“东北语调”是十分明显的,其他区域的人很容易听辨这种特征,本地人却不敏感、不重视。针对主要的方言问题开展师生普通话培训,才能有的放矢。
3.结合新课标,把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列入学生培养目标,把普通话训练融入教学和学生活动。与教学相结合,利用课堂教学开展训练,无疑是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基于本地方言特点,根据学段,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口语表达目标要求,围绕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表达中的“普通话”元素,并适时评价、指导;结合育人目标,在学校开展的诵读、演讲、辩论等活动中强调说普通话,形成人人说好普通话的语言氛围;把握“推普周”等契机,集中开展普通话宣传、讲座、测试,促进师生普通话水平提升。
语言文字是国家和民族最鲜明的文化符号,提升农村中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充分发挥学校在推普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是学校和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4.01
[2]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01.01
【关键词】普通话 方言问题 普通话水平
【中圖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22-02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区和农村普通话普及”的基本目标。近几年来,在长春地区连续开展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估”过程中,我们通过“座谈”“听课”等调研活动发现,长春地区中小学普通话应用能力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别,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态势。本文试分析原因并作出策略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偏低的原因
1.对本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缺乏系统的理性认识。在座谈中,关于方言问题,师生们往往仅能举出一些东北方言词,对根本性问题——“方言语调”,则普遍不敏感,或似有所感却不能描述。学校在汇报中都表示“普通话已成为校园语言”,这种不客观的评价源自对普通话标准缺乏认识、对本地方音不敏感。甚至很多语文老师都对方言问题不太重视,难以在教学活动中理性地、系统性地组织训练,更谈不上准确诊断学生的语言错误、缺陷并加以纠正和指导。
2.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语文教学重“文”轻“语”。长春地区使用的语言属于东北-华北官话区的“哈阜片”,此区域的方言特点不是主要反映在汉语声、韵、调的语音错误上,对语文等学科的考试结果影响不大,因此,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普通话教学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以“规范书写”为基本要求的书法教学开展得卓有成效,却没有开设普通话课程或开展专门的训练。
3.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偏低,学生身处家庭和学校双重的方言语境中。跟城区相比,农村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师资来源都具有一定特殊性,由此形成了农村教师普通话水平和用语能力不足的现状。而语言的习得、语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源于大量的言语实践,依靠“口耳相传”,教师的用语能力及习惯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遗憾的是,有时候这种影响却是负面的。很多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落在了部分学生之后,更谈不上“示范”和“引领”了。
二、提高农村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策略
1.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管网络。学校领导、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不论学科)同时也是“语言文字工作者”,普通话是法律规定的“校园语言”,学校内的一切言语活动都应使用普通话。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推广普通话”也是教师应当时刻牢记的社会责任。普通话的学习应与时俱进,不能满足于“沟通无阻”,还应该走向“更规范”“更美”的用语境界。学校普遍把说普通话的要求列入了相关制度,但缺少执行中的监管。应建构由“区域语委办——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的小组——班级推普宣传员”监督网络,形成普通话应用监管机制,监督并做好记录和定期总结,并普通话运用情况跟师生的“晋级”“评优”等奖惩活动相关联。
2.做好语言诊断,针对方言难点和特点开展普通话培训。做好地域的、个体的语言诊断,是开展针对性培训的前提。长春市方言跟普通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调值上。普通话的四声调值分别为: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为51;本地方言的四声调值为阴平44,阳平24,上声213,去声为42。总体来看,本地语言音高活动区域更窄,削弱了汉语作为声调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中,把“个别调值不准”作为二级乙等的特征之一,可见调值对普通话水平的影响之大。四声调值不规范所形成的“东北语调”是十分明显的,其他区域的人很容易听辨这种特征,本地人却不敏感、不重视。针对主要的方言问题开展师生普通话培训,才能有的放矢。
3.结合新课标,把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列入学生培养目标,把普通话训练融入教学和学生活动。与教学相结合,利用课堂教学开展训练,无疑是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基于本地方言特点,根据学段,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口语表达目标要求,围绕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表达中的“普通话”元素,并适时评价、指导;结合育人目标,在学校开展的诵读、演讲、辩论等活动中强调说普通话,形成人人说好普通话的语言氛围;把握“推普周”等契机,集中开展普通话宣传、讲座、测试,促进师生普通话水平提升。
语言文字是国家和民族最鲜明的文化符号,提升农村中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充分发挥学校在推普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是学校和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4.01
[2]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