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课堂不能缺少书声琅琅,只有在大量的诵读中才能感悟到语言文字之美。因此,教师不仅要处理好讲读的关系,还要交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培养语感。适当地采用多种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关键词 诵读 语感 朗读技巧 示范
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叶圣陶说过:“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得出:语文课不能没有书声琅琅。语文课应以读为主,通过读来解决问题。很多课文,可以通过读,读出我们想要的东西。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大量读、细细读,在深情诵读中品评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与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朗读的形式要根据具体教学需要来选定。下面我以《花瓣飘香》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做法。
一、处理好讲读的关系,读中感悟
1.勤读少讲,读中释疑。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启发学生s大胆读、放声读,读出文中场面,读出作者情感,从读中生疑,释疑。我要求学生反复读摘花这一小节,提示学生特别注意小女孩的一系列动作,希望学生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一番足够的读之后,很多学生都说:“小女孩很爱花。”我故作疑惑:“既然爱,为何要摘?既然己摘了,为何又只摘‘一片’?”我请学生帮助我找到答案,顿时,全班又响起了读书声……学生的回答既快又准确。
2.细读精讲,突破难点。对于一篇课文中的重点,教师很多时候会过于注重讲解分析,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而学生的认识却往往浮于表面,对所学的内容一知半解,或是莫名其妙。因此教师特别要注意“精读细讲”。“精读”,不仅要读正确、读好,还要揣摩其中蕴涵;“精讲”则要集中而突出。朗读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理解。有经验的语文老师达成的共识是:朗读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起点,又是理解课文内容的热点。这是因为朗读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难点、妙处,只有反复朗读加上我们教师用最精练最具有艺术化的语言加以讲解,方可深入理解。
请看最后一个重点段落:“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深思:“我”为什么会有所举动?这两盆花各有什么意义?并留有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当时人物的对话。结果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作者被小女孩的孝心感动,所以自己也买了一盆花送给母亲,以此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热爱。…作者在送花时,会对小女孩说,不要谢我,因为是你让我知道妈妈也需要我的关爱……”此时,我见时机成熟,深情呼吁:“是呀,敬爱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把这种美德不断发扬下去,让它像花瓣那样永远飘香……”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返回到读书上,反复读,反复品味,真正做到“从读中来,到读中去”。
二、教给朗读的技巧,培养语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功不可没。那么,指导学生读好书就尤为重要了。朗读是把文字作品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它不仅具有表情达意和唤起想象力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增强语感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小节时:我要求学生在“俯在…小心”“摘”“一片”“双手捧”这些词语下加上重音符号,在朗读中体会小女孩“爱花”;还要求学生读时注意节奏和速度,把小姑娘摘花时的虔诚以及摘到花瓣后想让妈妈早点看到的急切心情在读中体现出来。
三、采用多种读法,激发兴趣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一直让学生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读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朗读是有声的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朗读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在学习中,我在指导朗读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示范朗读。教师声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陶冶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模仿朗读,领悟要领。因为是“示范”,教师在朗读时,除了生动地读出全文外,还会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这些作为信息,能直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便于模仿和学习,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入门上路。
2.角色朗读。角色朗读,朗读者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绘声绘色、身临其境。如课文的第三大段,是我和小女孩谈“花”的过程,我就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朗读的热情高涨。
3.配乐朗读。音乐的节奏能够侵入人心灵的最深处。有了情感的体验,如果在朗读的时候再配以音乐,渲染情境,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地读出课文的“味”来。
语言是有声的艺术,而不是静寂的字符。学习语文必须重视读的训练。正像吕先生所说:“学习课文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课文读熟了,大体也就理解了。也就是说课文的理解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是不断加深课文理解的积累过程。
关键词 诵读 语感 朗读技巧 示范
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叶圣陶说过:“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得出:语文课不能没有书声琅琅。语文课应以读为主,通过读来解决问题。很多课文,可以通过读,读出我们想要的东西。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大量读、细细读,在深情诵读中品评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与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朗读的形式要根据具体教学需要来选定。下面我以《花瓣飘香》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做法。
一、处理好讲读的关系,读中感悟
1.勤读少讲,读中释疑。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启发学生s大胆读、放声读,读出文中场面,读出作者情感,从读中生疑,释疑。我要求学生反复读摘花这一小节,提示学生特别注意小女孩的一系列动作,希望学生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一番足够的读之后,很多学生都说:“小女孩很爱花。”我故作疑惑:“既然爱,为何要摘?既然己摘了,为何又只摘‘一片’?”我请学生帮助我找到答案,顿时,全班又响起了读书声……学生的回答既快又准确。
2.细读精讲,突破难点。对于一篇课文中的重点,教师很多时候会过于注重讲解分析,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而学生的认识却往往浮于表面,对所学的内容一知半解,或是莫名其妙。因此教师特别要注意“精读细讲”。“精读”,不仅要读正确、读好,还要揣摩其中蕴涵;“精讲”则要集中而突出。朗读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理解。有经验的语文老师达成的共识是:朗读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起点,又是理解课文内容的热点。这是因为朗读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难点、妙处,只有反复朗读加上我们教师用最精练最具有艺术化的语言加以讲解,方可深入理解。
请看最后一个重点段落:“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深思:“我”为什么会有所举动?这两盆花各有什么意义?并留有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当时人物的对话。结果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作者被小女孩的孝心感动,所以自己也买了一盆花送给母亲,以此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热爱。…作者在送花时,会对小女孩说,不要谢我,因为是你让我知道妈妈也需要我的关爱……”此时,我见时机成熟,深情呼吁:“是呀,敬爱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把这种美德不断发扬下去,让它像花瓣那样永远飘香……”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返回到读书上,反复读,反复品味,真正做到“从读中来,到读中去”。
二、教给朗读的技巧,培养语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功不可没。那么,指导学生读好书就尤为重要了。朗读是把文字作品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它不仅具有表情达意和唤起想象力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增强语感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小节时:我要求学生在“俯在…小心”“摘”“一片”“双手捧”这些词语下加上重音符号,在朗读中体会小女孩“爱花”;还要求学生读时注意节奏和速度,把小姑娘摘花时的虔诚以及摘到花瓣后想让妈妈早点看到的急切心情在读中体现出来。
三、采用多种读法,激发兴趣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一直让学生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读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朗读是有声的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朗读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在学习中,我在指导朗读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示范朗读。教师声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陶冶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模仿朗读,领悟要领。因为是“示范”,教师在朗读时,除了生动地读出全文外,还会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这些作为信息,能直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便于模仿和学习,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入门上路。
2.角色朗读。角色朗读,朗读者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绘声绘色、身临其境。如课文的第三大段,是我和小女孩谈“花”的过程,我就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朗读的热情高涨。
3.配乐朗读。音乐的节奏能够侵入人心灵的最深处。有了情感的体验,如果在朗读的时候再配以音乐,渲染情境,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地读出课文的“味”来。
语言是有声的艺术,而不是静寂的字符。学习语文必须重视读的训练。正像吕先生所说:“学习课文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课文读熟了,大体也就理解了。也就是说课文的理解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是不断加深课文理解的积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