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ong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文采用问卷法来研究肥胖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问卷以200名小学生为有效被试,选用研究工具为:亲社会行为量表(用来测量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心理理论故事任务(用来测量青少年的认知心理理论和情感心理理论);眼中读心任务(用来测量青少年的共情得分)。
  关键词:肥胖;亲社会行为;認知偏差;共情
  1 综述
  1.1肥胖青少年的问题
  青少年肥胖现在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并且儿童青少年人群肥胖率增势迅猛,目前全球近十分之一的学龄前儿童超重,其中有将近四分之一肥胖。调查显示,近20年,我国经济发达城市的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率上升了4~6倍(唐晴,2011)。伴随肥胖而来的是成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等成人慢性疾病正在向儿童青少年人群延伸。儿童青少年肥胖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国内很多研究已经对在校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筛查,大都得出一致结论:
  肥胖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体重正常学生,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得分均值、阳性项目值高于体重正常学生,同时,在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与体重正常学生有明显差异。除此之外,肥胖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在心理问题发生率上,肥胖男生与对照组男生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超重、肥胖女生则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等方面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女生(廖小华, 黄小丽,2011)。
  1.2肥胖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能使他人获益的行为,包括助人、分享、安慰、捐赠和合作等行为(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2004)。通常情况下,“亲社会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行为”具有同样的意义,都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趋向。但真正的利他主义行为特点,在于从他人利益出发而不企图由此带来任何报偿,因此与亲社会行为的含义略有差异。
  由此表明亲社会行为从人一出生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并且同时也拥有了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在自己能力范围施以援手。在儿童早期就有了亲社会行为的这种意识。培养和发展这种意识十分重要,援助及帮助周围群体或个体也是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有研究进行了100天以上的直接自然观察并发现:在幼儿园同伴生活中发生的社会行为,其实在早期的家庭生活中已经发生了(毛志宏,2004)。在表现各种形式亲社会行为的同时, 儿童也表现了相反的行为:即对他人困境的嘲笑、攻击等。亲社会反应的个别差异也极为明显,所研究的儿童中有些儿童的亲社会得分较高,即:能够对他人的帮助予以回馈和感激;也有些儿童亲社会得分较低,即对别人的帮助十分冷漠或无视。
  综上所述,儿童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要从小培养,这对他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1.3肥胖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3.1 心理理论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能使他人获益的行为,包括助人、分享、安慰、捐赠和合作等行为( 肖凤秋 郑志伟 陈英和,2004),心理理论则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毛志宏,2004)。这两者表面上看上去没有任何关系,实则不然。心理理论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理论的重要性(丁芳,2010)。其中有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与年幼儿童相比,年长儿童更可能以恰当的方式助人,这就和儿童日渐成熟的心理理论分不开,因为他能够明白助人是一项帮助别人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善事(郭红林,2013)。因此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在儿童的心理理论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上,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换言之,心理理论水平高的儿童容易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虽然达到某种社会认知发展水平并不保证特定社会行为的产生,但是儿童的社会行为发展必然要以心理理论知识的发展为基础,只有在认识到他人的意图、情绪、信念等心理状态后,儿童才有可能做出亲社会行为(赵景欣,2004)。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关系。
  1.3.2 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中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共情,共情是指:( 1)自我和他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以通过知觉一动作祸联机制产生的共享表征为基础;( 2)自我一他人意识,这一要素使共情双方尽管有暂时的认同,但却不会产生混淆;(3)采纳他人观点并调节认知加工的心理顺应性,即克制自己的观点并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陈晶,2010)。
  其实共情有时候也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同情心,在有关研究中提到同情心能促使幼儿内心深处的理解他人的愿望和需要,进而在行动上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增加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由此可见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李幼穗,2010)。并且在有关助人行为的文献中表示,共情能够促进个体做出助人行为。共情能力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助人行为的效应特质,任意水平共情能力的个体都可能做出带有积极或消极效应的助人行为,助人者的共情能力与助人行为的效果关系还是非常复杂,有待研究(曲清和,2011)。
  总而言之,共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个体是否发生亲社会行为,但这并不是唯一一个因素,并且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程度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也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假设
  BMI指数属于肥胖的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比正常体重亲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更高
  肥胖青少年共情能力更高一些,更能感知并理解别人的情绪
  肥胖青少年心理理论的知识更丰富一些,更能理解别人,从而给予相应的帮助
  2问题提出
  青少年肥胖在当今社会已经变成一个越来越常见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变成了一个社会趋势,很多肥胖的成年人在青少年的时期就已经达到一个肥胖或者超重的程度,并且肥胖的青少年在全部青少年的比重中是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这也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肥胖青少年不仅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也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肥胖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因此,探究肥胖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已经刻不容缓。   以往的研究多探讨的是正常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但关于两种肥胖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章还较少。本次研究将深入探讨这两种肥胖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的是问卷法对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心理理论、共情进行逐个研究。研究的逻辑框架和研究内容见图1:
  3结果
  3.1肥胖程度人數分布及肥胖成因
  首先,我对本次研究的所有对象进行了人口学方面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由表3.1.1中的结果可知,本次研究的样本数量为200。被试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朝阳实验小学的五年级学生200名。其中男生97名,女生103名。根据文献(季成叶,2004)里面的肥胖筛查指数分类(正常体重BMI<19.5,超重19.520.89)将被试分为体重正常的125名,占总人数的62.5%。超重的28名,占总人数的14.0%。肥胖的47名,占总人数的23.5%。被试的体质指数自我认知(CBMI)情况为,认为自己体重过轻的15名,占总人数的7.5%。认为自己体重正常的111名,占总人数的55.5%。认为自己超重的55名,占总人数的27.5%。认为自己体重肥胖的19名,占总人数的9.5%。
  3.2实际肥胖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N=200)
  上图表明:以亲社会总分为因变量,以实际体质指数(BMI)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肥胖程度主效应显著, F(2,197)=5.88,p =0.003,事后检验表明,正常组和超重组差异显著(p =0.001),正常组(M=3.86,SD=0.52)比超重组(M=3.47 ,SD=0.61)亲社会得分更高,超重组和肥胖组差异显著(p =0.014),肥胖组(M=3.79,SD=0.58)比超重组亲社会得分更高。
  3.3认知偏差与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以认知消极偏差组和认知积极偏差组为自变量,亲社会总分、学业成绩、共情总分、认知心理理论和情感心理理论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
  以亲社会总分和共情总分为因变量,以认知偏差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上图表明:认知消极偏差组与认知积极偏差组在学习成绩、亲社会总分、认知心理理论和情感心理理论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ps>0.05),但在共情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4,t(df=41) =0.73)。认知消极偏差组(M=21.29, SD=4.22)比认知积极组(M=20.50, SD=2.70)共情得分更高,在亲社会总分上,认知消极偏差组的得分(M=3.88, SD=0.49)也高于认知积极偏差组(M=3.64, SD=0.40),由于样本量较小的问题,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没有表现出,但是已有趋势。
  3.4 BMI指数与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3.4.1 BMI指数与亲社会总分、心理理论、学业成绩和共情总分的相关分析(N=200)
  使用SPSS对BMI指数与亲社会总分、认知心理理论、情感心理理论、学业成绩以及共情总分采用双变量相关法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上表结果显示:BMI指数和亲社会总分、认知心理理论、情感心理理论、学业成绩和共情总分均不存在相关(ps >0.05),但亲社会总分和认知心理理论存在显著正相关(r =0.185,p =0.009);亲社会总分和情感心理理论存在显著正相关(r =0.201,p =0.004);亲社会总分和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r =0.280,p =0.001);学业成绩和认知心理理论存在显著正相关(r =0.200,p =0.004)并且和情感心理理论也存在显著正相关(r =0.242,p =0.001)。
  3.4.2亲社会总分与心理理论及学业成绩的线性回归分析(N=200)
  以学业成绩、情感心理理论为自变量,以亲社会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见表4。
  经过回归分析,发现亲社会总分与学业成绩、情感性心理理论的相关是密切的,学业成绩测定系数R2为0.079,表明亲社会总分的变异中有 7.9%是由学业成绩的变异引起的,p值为0.001、?值为0.027,情感性心理理论测定系数R2为0.097,表明亲社会总分的变异中有9.7%是由情感性心理理论的变异引起的,p值为0.044、?值为0.032,学业成绩和情感性心理理论对亲社会行为具有良好的正向预测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晶,(2011).共情与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0(6),26-28
  [2]陈晓.(201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西南大学,1(1)6-11
  [3]代波.儿童青少年肥胖现状及其与认知能力的关系(2014).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教研室,35(8)1274-1276
  [4]丁芳,郭勇.儿童心理理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2010),心理科学报,33(3),660-662
  [5]杜欣.(2007).肥胖初中生自我意识与自尊的相关研究,应用心理学,6(2)16-19
  [6]郭红林.(2013).留守儿童心理理论_亲社会行为与友谊质量的相关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5(3)336-339
  [7]高红艳,王进,胡炬波.(2007).青少年学生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尊、生活满意情感的关系,体育科学,27(11)30-36
  [8]季成叶.(2004)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5(2),97-102
  [9]廖小华,黄晓丽.(2011),肥胖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湖南工业大学,7(3)24-35
  [10]林茜,胡香英,李方,林双,罗程,邓静,史静峥,李明志.(2012).长沙市青少年体重自我认知的调查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2(22)109-112
  [11]李幼穗,周坤.(2010),同情心培养对幼儿经典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报, 33(2),342-345
  [12]毛志宏.(2004).幼儿_心理理论_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_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13(4)29-31
  [13]曲清和.(2011).亲社会行为中共情与动机强度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16(6)12-13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试图梳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模式:让家长心理健康课堂成为一种习惯,用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搭建亲子沟通平台,让心理辅导成为支撑亲子沟通的桥梁,让心灵营养餐成为家校合作的范式。通过家校合作模式的梳理,以期形成教育的合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家长心理课堂;亲子沟通  一.前言  作为一线工作的心理健康老师,每当和学生一起面对成长问题时,总
期刊
摘要:整洁、温馨、充满童趣的班级环境能在育人路上发挥“润物无声”的功效。给学生一片天空,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以说,班级日志使大家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我们的班级。爱心传递本就是我们班学生的“心灵花园”。建立联心卡,使家长对孩子各方面有了充分的了解,也使我越来越了解“家”里的孩子了。我们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会展翅高飞。  关键词:温馨快乐;成长足迹;爱心传递;联心卡片
期刊
多年来,北京市平谷区第一小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优秀硬件设施,为心理健康教育搭建良好教育平台。在诸位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辛勤耕耘中,我校拓宽心理咨询渠道,开展不同形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一些浅显的经验。  一、在咨询性别、年级、途径、问题上的不同倾向  (一)性别上极大差异  在所有咨询学生中,女生占绝大部分,男生寥寥无几。  (二)年级上极不平衡  五、六年级咨询学生占主流,低、中年级几乎没有学
期刊
摘要:一、巧用期待效应,树立学生自信心。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做到:多谈话;多沟通;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以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二、巧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实现自我价值。加强小组合作,让他们尝试与同学相处的乐趣,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快乐,让他们在合作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  关键词:巧用;心理学知识;点燃;希望;火种  我们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希望自己教一个学生整体
期刊
摘要:一年级,是孩子们从幼儿园到上学的第一个过渡。孩子们们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生,习惯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低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孩子们的习惯养成摸索出了一些办法。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孩子们的习惯养成提供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习惯  匆匆那年,人生是一场永不止息的旅行,我们被人海裹挟着向前,不能回头,走过的路,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无论对错,也再无更改的可能。回忆对于我来
期刊
摘要:在班级里,也许你的成绩也许并不起眼,然而,在操场上,你的球技却能让人大开眼界;在舞台上,你的歌声也许并不悠扬,然而,在宣传橱窗里,你的书法却令人赞不绝口……只要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他们就会尽情地歌唱美好的明天,尽情地舞动绚丽的青春。  关键词:评价;个别生;沟通;成长  个别生是校园内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往往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贫乏,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厌学、压抑,学习方法不正确,基础
期刊
摘要:小学美术课程性质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美术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学校进行心里健康的主要途径和阵地。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因地制宜创造美术教学条件,开发课程资源,引导正确解读,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加强团结合作、同伴互助,注重美术学习中的评价方式,通过艺术形象的陶冶可以是学生感情丰富、心灵美好、品格高尚,使学
期刊
摘要:通过对我校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的广泛调研,发现广大的农村家长,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上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由教育方法不得当产生的家长和学生沟通不当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立足于农村学校家庭教育常见的问题,阐述了处理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有效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农村学校;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应对策略  一、常见不良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一)家庭精神垃圾严重影响孩子身心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纵观中外杰出人才的成长,其成功在于具备良好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受益终生!  基于以上的认同,我们把“立德树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把“人”和“树人”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
期刊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表扬;鼓励  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