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新东方”没有了,俞敏洪可以去做很多的事情,他可以驾车游走世界,做一个很快乐的人,还可以手持教鞭到山区教教书,但那些只能是俞敏洪的梦想了,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新东方”是一条不归路,他只能坚持走下去。
去年9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纽约交易所敲响了股市钟,一路高唱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俞敏洪,终于带领“新东方”成功上市。持股31.18%(4400万股)的俞敏洪也因此身价狂飙,被称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如今,“新东方”纽约上市将近一年,俞敏洪身价已超过40亿人民币。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俞敏洪却说:“我现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让‘新东方’上市,因为压力太大了。”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从高考三次落榜到70%的哈佛、耶鲁的中国留学生见面后叫一声俞老师;从一次次留学申请失败到指点莘莘学子远渡重洋。在他看来,一次次峰回路转都是自己把握住了机遇。“当你遇到了失败,如果你不继续坚定不移地往前走,你就注定要一辈子失败。”
俞敏洪自述自己生命的转折是基于两次失败:一是高考连考3年方中,二是赴美留学3次遭拒。俞敏洪是个农村孩子,1978年他参加第一次高考落榜,英文得了33分,1979年参加第二次又落榜,英文得了55分,就这样俞敏洪在第三次高考才考进了北大。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留学热,俞敏洪也想到国外转一转,他夜战TOEFL、GRE,并终于考过了TOEFL和GRE。虽然分数不算很高,但毕竟撬开了出国的一条门缝。俞敏洪起初以为,自己至少能申请到一两个学校的全额奖学金。“但美国教授一个个鹰眼犀利,一下子就看出来我是个滥竽充数的草包,连太平洋一个小小岛屿上的夏威夷大学,都对我不屑一顾。”俞敏洪自嘲。
挣扎三年,俞敏洪出国留学的梦想一次次在绝望中破灭。
出国梦的破灭,也让俞敏洪千金散尽,为了谋生,他到北大外面去兼职教书,并因此不得不离开北大。但也就是这些失败和磨难让俞敏洪学会了“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不能出国,但曾经的经历让他对出国流程非常熟悉;不能在北大教书,但教师的经历让他熟悉了教育培训的流程。正是这些,帮助他抓住了人生中的最大一次机会: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
俞敏洪在自己的博客中说道:“人生的机会通常是有伪装的,它们穿着可怕的外衣来到你的身边,大多数人会避之不及,但那些具备独特素质的人却能看到其本质并抓住它们。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承受失败的能力和勇气。我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遭遇了很多次失败,但也正是这些失败及其背后隐藏的机会最后成就了我。最终,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藏在失败背后的机会也许是最好的机会,这也使我进一步增加了坚强面对失败的勇气。到后来,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便成了我的一种常态,在失败面前,我会不断激发自己的斗志,就像高尔基在《海燕》中所说的那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成就辉煌“新东方”
如今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道“新东方”,“新东方”学校目前已经占据了北京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超过15万人次,国外的留学生70%是“新东方”的弟子,“新东方”现在正如日中天。
俞敏洪用三句话来描述“新东方”的发展,“中国优秀的英语培训机构”,“中国民办教育的典范单位”,“中国企业化运作教育的示范单位”。
俞敏洪在创业之初并没有想到“新东方”能有今天的辉煌。
“新东方”的第一个阶段是俞敏洪自己单干,后来俞夫人加入,那时的俞敏洪想得很简单,就是想把“新东方”变成全中国唯一的托福和GRE培训单位。“新东方”的第二个阶段是合伙人阶段,俞敏洪的想法依旧很单纯,一个人干事情没劲,想拉一帮子人一起干。就这样,俞敏洪拉进来了大学的几个同学。2000年后,“新东方”的发展进入到第三个阶段,那是“新东方”发展过程中最痛苦的一个阶段,但也就那一阶段,“新东方”把握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发展方向。坚持以英语短期培训为主,逐步发展和完善了国内考试、国外考试、基础教育、远程教育、图书出版等多个点。围绕教育,“新东方”自己本身有了很多的支撑点。一个点下降的时候,另外一个点会上升。这个布局最后形成了“新东方”的核心。到2003年的时候,“新东方”基本结构改造完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新东方”在2004年的1月做了一个决定,把“新东方”推入了第四个阶段,这就是“新东方”在保留自己所有核心项目的同时,争取拿到国际资本,从而进入海外上市的通道,“新东方”张开了腾飞的翅膀。
对“新东方”的未来,俞敏洪有自己的想法,他希望通过“新东方”自己的努力,在不违反“新东方”长远发展计划,不违反“新东方”整个价值体系的要求之下,来创造更加完善的“新东方”,让它成为更好为学生服务、也更加为自己赚钱的教育体系。
如果“新东方”没了
回首创业的十几年,俞敏洪首先想到的是后悔把“新东方”做这么大,他说当初可以本应该在北京把“新东方”做成年收入一两百万的精品机构,把精华人物都集中到那里,有限制地发展。“但我当时的野心太大了,结果现在留给自己的是难以承受之重。当你发现自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难以承受之重的目标后,煎熬和痛苦就呼啸而至。”
“做得特别累的时候,我很想关掉‘新东方’,但我要为我的员工负责,为股东负责,为自己负责。我有时候想,假如‘新东方’没了,人家会把‘新东方’和我收到全国所有的MBA案例中,那时我还是会出名,但成为负面教材了。所以‘新东方’是一条不归路,让我不得不走下去。”
俞敏洪本来计划在2008年退休。这样,他的生涯贯穿财富、事业、励志后,有一个完美的英雄谢幕。但就目前来看,俞敏洪的这一计划将会大大推迟,因为“新东方”上市后的俞敏洪更加忙碌了。
其实俞敏洪很想在卸任后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他说:“我可以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比如去教书,驾车游走世界,到贫困山区去教教书。或者去西北买一片荒地,让它变成绿洲。”
俞敏洪很希望可以到处走走。“人生总有一种梦想,梦想总要给自己留点时间去实现。我所有的这些梦想基于不管我是否在‘新东方’当董事长,我在背后做这些事,都是为了能推动‘新东方’品牌的发展。因为,说到底我的名字跟‘新东方’是分不开了,所以我即使在‘新东方’不担任任何管理职位,我在外面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人们都会把我跟‘新东方’联系在一起。那么,我在外面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是推动‘新东方’品牌发展的事情,这是我的宗旨,是绝对不可能变的。除非有一天‘新东方’没有了,那就不能为它的品牌做贡献了。”
当有人问到:“如果有一天‘新东方’真的没了,你会不会很伤心。”俞敏洪却笑着说:“如果‘新东方’做没了,我将非常开心。”或者很多人很诧异,“新东方”是俞敏洪的孩子,怎么会开心它没了呢?俞敏洪这样解释说:“‘新东方’没有了,我还可以再做一个‘新西方’,教外国人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另外,一个失败的人,讲述一个失败的故事,将更具现实的教育意义。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讲述,我们是如何将‘新东方’做没有的。”俞敏洪的这些话里玩笑居多,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我想现在要把‘新东方’做没有了也很难啊。”
去年9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纽约交易所敲响了股市钟,一路高唱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俞敏洪,终于带领“新东方”成功上市。持股31.18%(4400万股)的俞敏洪也因此身价狂飙,被称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如今,“新东方”纽约上市将近一年,俞敏洪身价已超过40亿人民币。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俞敏洪却说:“我现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让‘新东方’上市,因为压力太大了。”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从高考三次落榜到70%的哈佛、耶鲁的中国留学生见面后叫一声俞老师;从一次次留学申请失败到指点莘莘学子远渡重洋。在他看来,一次次峰回路转都是自己把握住了机遇。“当你遇到了失败,如果你不继续坚定不移地往前走,你就注定要一辈子失败。”
俞敏洪自述自己生命的转折是基于两次失败:一是高考连考3年方中,二是赴美留学3次遭拒。俞敏洪是个农村孩子,1978年他参加第一次高考落榜,英文得了33分,1979年参加第二次又落榜,英文得了55分,就这样俞敏洪在第三次高考才考进了北大。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留学热,俞敏洪也想到国外转一转,他夜战TOEFL、GRE,并终于考过了TOEFL和GRE。虽然分数不算很高,但毕竟撬开了出国的一条门缝。俞敏洪起初以为,自己至少能申请到一两个学校的全额奖学金。“但美国教授一个个鹰眼犀利,一下子就看出来我是个滥竽充数的草包,连太平洋一个小小岛屿上的夏威夷大学,都对我不屑一顾。”俞敏洪自嘲。
挣扎三年,俞敏洪出国留学的梦想一次次在绝望中破灭。
出国梦的破灭,也让俞敏洪千金散尽,为了谋生,他到北大外面去兼职教书,并因此不得不离开北大。但也就是这些失败和磨难让俞敏洪学会了“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不能出国,但曾经的经历让他对出国流程非常熟悉;不能在北大教书,但教师的经历让他熟悉了教育培训的流程。正是这些,帮助他抓住了人生中的最大一次机会: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
俞敏洪在自己的博客中说道:“人生的机会通常是有伪装的,它们穿着可怕的外衣来到你的身边,大多数人会避之不及,但那些具备独特素质的人却能看到其本质并抓住它们。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承受失败的能力和勇气。我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遭遇了很多次失败,但也正是这些失败及其背后隐藏的机会最后成就了我。最终,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藏在失败背后的机会也许是最好的机会,这也使我进一步增加了坚强面对失败的勇气。到后来,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便成了我的一种常态,在失败面前,我会不断激发自己的斗志,就像高尔基在《海燕》中所说的那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成就辉煌“新东方”
如今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道“新东方”,“新东方”学校目前已经占据了北京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超过15万人次,国外的留学生70%是“新东方”的弟子,“新东方”现在正如日中天。
俞敏洪用三句话来描述“新东方”的发展,“中国优秀的英语培训机构”,“中国民办教育的典范单位”,“中国企业化运作教育的示范单位”。
俞敏洪在创业之初并没有想到“新东方”能有今天的辉煌。
“新东方”的第一个阶段是俞敏洪自己单干,后来俞夫人加入,那时的俞敏洪想得很简单,就是想把“新东方”变成全中国唯一的托福和GRE培训单位。“新东方”的第二个阶段是合伙人阶段,俞敏洪的想法依旧很单纯,一个人干事情没劲,想拉一帮子人一起干。就这样,俞敏洪拉进来了大学的几个同学。2000年后,“新东方”的发展进入到第三个阶段,那是“新东方”发展过程中最痛苦的一个阶段,但也就那一阶段,“新东方”把握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发展方向。坚持以英语短期培训为主,逐步发展和完善了国内考试、国外考试、基础教育、远程教育、图书出版等多个点。围绕教育,“新东方”自己本身有了很多的支撑点。一个点下降的时候,另外一个点会上升。这个布局最后形成了“新东方”的核心。到2003年的时候,“新东方”基本结构改造完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新东方”在2004年的1月做了一个决定,把“新东方”推入了第四个阶段,这就是“新东方”在保留自己所有核心项目的同时,争取拿到国际资本,从而进入海外上市的通道,“新东方”张开了腾飞的翅膀。
对“新东方”的未来,俞敏洪有自己的想法,他希望通过“新东方”自己的努力,在不违反“新东方”长远发展计划,不违反“新东方”整个价值体系的要求之下,来创造更加完善的“新东方”,让它成为更好为学生服务、也更加为自己赚钱的教育体系。
如果“新东方”没了
回首创业的十几年,俞敏洪首先想到的是后悔把“新东方”做这么大,他说当初可以本应该在北京把“新东方”做成年收入一两百万的精品机构,把精华人物都集中到那里,有限制地发展。“但我当时的野心太大了,结果现在留给自己的是难以承受之重。当你发现自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难以承受之重的目标后,煎熬和痛苦就呼啸而至。”
“做得特别累的时候,我很想关掉‘新东方’,但我要为我的员工负责,为股东负责,为自己负责。我有时候想,假如‘新东方’没了,人家会把‘新东方’和我收到全国所有的MBA案例中,那时我还是会出名,但成为负面教材了。所以‘新东方’是一条不归路,让我不得不走下去。”
俞敏洪本来计划在2008年退休。这样,他的生涯贯穿财富、事业、励志后,有一个完美的英雄谢幕。但就目前来看,俞敏洪的这一计划将会大大推迟,因为“新东方”上市后的俞敏洪更加忙碌了。
其实俞敏洪很想在卸任后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他说:“我可以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比如去教书,驾车游走世界,到贫困山区去教教书。或者去西北买一片荒地,让它变成绿洲。”
俞敏洪很希望可以到处走走。“人生总有一种梦想,梦想总要给自己留点时间去实现。我所有的这些梦想基于不管我是否在‘新东方’当董事长,我在背后做这些事,都是为了能推动‘新东方’品牌的发展。因为,说到底我的名字跟‘新东方’是分不开了,所以我即使在‘新东方’不担任任何管理职位,我在外面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人们都会把我跟‘新东方’联系在一起。那么,我在外面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是推动‘新东方’品牌发展的事情,这是我的宗旨,是绝对不可能变的。除非有一天‘新东方’没有了,那就不能为它的品牌做贡献了。”
当有人问到:“如果有一天‘新东方’真的没了,你会不会很伤心。”俞敏洪却笑着说:“如果‘新东方’做没了,我将非常开心。”或者很多人很诧异,“新东方”是俞敏洪的孩子,怎么会开心它没了呢?俞敏洪这样解释说:“‘新东方’没有了,我还可以再做一个‘新西方’,教外国人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另外,一个失败的人,讲述一个失败的故事,将更具现实的教育意义。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讲述,我们是如何将‘新东方’做没有的。”俞敏洪的这些话里玩笑居多,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我想现在要把‘新东方’做没有了也很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