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学生比赛畏惧心理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y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象1:“老师,我不行!”
  案例:教师在比赛前讲解道:“同学们,我们进行50m跑比赛。请大家自愿组合,每6名学生为1组,每名学生站1条跑道。”能力较强的学生踊跃抢占跑道,能力较差的学生则畏手畏脚,挪步闪躲。当教师指定其参与到某一组时,能力弱的学生通常会说:“老师,我不行!”
  分析:由于生理、体质及运动能力的差异,学生的水平会有所不同。如,个别学生因身材肥胖、矮小或体弱等影响其运动能力的发挥,这部分学生对待比赛不自信,怕比赛失败或落后被同学讥笑,担心出丑,从而畏惧比赛。
  策略:关注差异,激发拼搏意识,提升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在比赛前与学生们商议并制订不同的达成标准,关注个体差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加其自信心,提高其拼搏意识。如,快速跑比赛,个体的先天素质和后天训练等都是影响跑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可采用8s跑的形式:先用同一起点,教师统一发令,跑动8s后停止,停止点即为学生返程的起点。在第一次比赛中,学生间的差异已经可以从距离上产生感知。返程时起点的不同,会导致学生基本在同一时间撞线,这样能力强的学生因起点的差异而充满自信,能力差的学生也因同时到终点的喜悦而感受比赛的快乐。
  现象2:“老师,我不想!”
  案例:教师在比赛前讲解道:“同学们,8名学生为1组,我们进行往返运球比赛。”教师指定分组时,对于运动能力水平差的学生,组内成员会抱怨说:“老师,我们不想要他,可不可以换一个人?”而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则说:“老师,我不想到这个组。”或者“老师,我不想参加这个比赛。”
  分析:这种比赛属于团队协作类比赛,个体的表现会成为团队取胜的决定性因素。在比赛过程中,为了追求更为优异的成绩,团队成员会对能力较弱的个体产生排斥心理,容易将比赛的失利归结于某个个体,从而导致其受到团队的排斥,最终使其不愿、不想参与比赛。
  策略:团队合作,增强担当意识。在设计比赛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关注个体差异,挖掘其参与比赛的潜能,提高其在团队比赛中的地位,分担比赛风险,从而激发其参与比赛的意识。如,篮球往返运球赛前,小组分工为:计时裁判、查分员、技术裁判、总记录员等角色,教师充当发令员组织比赛。每组4名学生参与比赛,4名裁判员服务比赛。4组同时测试,按序轮换角色,保证测试比赛的参与率,比赛的过程并不是一味强调成绩的高低,而是强调哪个小组能够率先圆满地完成测试任务。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记录能力以及运球能力的综合考察,会让学生“以己之长,补彼之短”,用自己的专长,为本组的任务达成提供帮助,从而改善差异学生在团队内的地位,激发其参与比赛的兴趣。
  现象3:“老师,我不敢!”
  案例:教师在比赛前讲解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1场小组间的足球比赛,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大部分学生兴致盎然,踊跃参与,讨论比赛防守、进攻策略等。个别女生胆怯不前,远离场地,不愿参与比赛。
  分析:由于足球比赛对抗性较强,个别学生在以往的足球比赛中因被冲撞或被球踢到面部而导致受伤,对比赛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参与到比赛中。
  策略:创新规则和场地,创建安全比赛环境。在教学比赛中,教师可将游戏规则和场地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技能水平灵活设定,以达到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如,笔者将足球场地设为20m×20m的小场地进行3对3比赛,以跨栏架充当足球门。规则要求防守队员保持50cm(大约一步)的距离,减少身体接触,传球以地滚球为主,双方无守门队员,禁止开大脚,同时要求每名学生至少传1次球才可射门。这样的场地设置和规则制订,为学生建立了安全心理线,消除了学生对足球比赛的恐懼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比赛中。
其他文献
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频频出台重要文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与以往相关文件相比,《意见》呈现出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昭示着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  一、目标明确,任务艰巨  《意见》明确
编者按:日前,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承办,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体局、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协办的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初中体育与健康)在徐州举行。26名优秀青年体育教师由各市教研室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制订的比赛规程和江苏省教研室制订的比赛方案,通过自下而上的层层选拔,从市级初中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中推荐参赛。比赛共设置8
通过学习《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第三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专集”的案例,笔者受益良多,收获了众多值得借鉴的撰写案例的方法与技巧,同时,众多案例让笔者深受启发、引发了诸多思考。尤其是笔者看到2018年第5期刊登的吉林徐志红老师的案例《利用排球活动培养学生的抗挫力》,笔者认为该篇案例从背景简介到故事发生,从故事分析到反思,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采用典型案例结构表述、用字准确、段落清楚、文笔通顺;将
一、教学背景  每年发生安全事故的学生很多,很多地方即便有显眼的警示标志,如“禁止游泳”“禁止用火”等,但仍有些学生视而不见、见而不理,导致被无情的水、火夺去了生命,这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健康意识、安全意识的淡薄。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设计了一节水平三五年级主题式教学的室内体育课。  二、教学目标  学会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危险标志;能够做到远离各种危险源,并能劝阻和帮助他人远离各种危险源;增强安全意识,提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讨促进我国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途径,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和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年底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高峰论坛”。在本次论坛上,“KDL体育与健
2019年11月11日,“扬州会议”40周年纪念大会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隆重举行。纪念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承办,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理事长杨贵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鸿江、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巡视员廖文科、河南省体育局副局长黄家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张绍通和院长杨国安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级院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一堂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其中一条是“学练三个一”,即有单一的身体练习和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游戏(比赛)等,它们通常就是课的教学内容,即动作(技术)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笔者以2019年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联盟小学组第十届教学研讨活动上《双杠:多种形式支撑的活动方法》的单元设计为例,从单元呈现的单一练习、组合练习、游戏和比赛3个
关于课堂小结的话题,参与研讨的教师各抒己见,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结进行了深入交流。体育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直观的,让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同时,看得懂、学得会并最终运用,这是达成有效教学目标的最终途径。如何让体育课小结不空洞,不流于形式,在课结束时起到“点睛之筆”的作用呢?这需要体育教师在语言和课的进程与发展上下工夫。有特色的小结,能够给学生带来思考和鼓舞,并能够有效指引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
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是一座百年老校,坐落于苍翠的胶山脚畔、繁忙的锡沪路旁。校园占地57300m2,建筑面积24865m2,活动场地27278m2,其中运动场超过16000多m2,建有武术活动中心一个。学校现有56个教学班、在编在册教职工139人、在读学生2665名。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蕴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在《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教学评价中对1节课的基本要求是开始有队列、准备兼体能、教材三个一、复习成环形、放松内容化、少讲需多练、安全组织妥,意在提高1节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保障学生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以确保体育课的实效性,而“少讲多练”意在保障学生的练习时间。小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运用以及体育情感、态度、行为品格等方面都与落实合理的练习时间和练习密度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