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科教学目标、内容与德育目标、内容加以整合,以达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教学与德育互动促进的效果。
体现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品质提高和品德内化发展为核心目标,在教学与德育目标、内容、过程、形式、氛围等方面的整合性、有效性、创新性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强化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育人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学习与道德品质的有效发展,促进教师教育与教学专业能力的发展。
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是提高德育有效性、落实新课标要求,以及推动课堂教学评价发展的需要。
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而德育低效是困扰学校教学和德育的老大难问题,强调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与德育实效性,破解德育难题的“杠杆解”。
一、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学科性原则。学科教学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在课堂中进行,就必须遵循学科教学规律,不要把各学科教学都变成思想品德课。也就是说,要以遵循学科教学规律为前提,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显性的、隐性的德育素材,与学科知识教学有机地融合。
浸润性原则。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要防止生搬硬套、贴标签的现象发生。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结合的德育点应不同。进行融合时,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效益性原则。效益性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成果与为之而付出代价的比率。课堂中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存在的,效益性原则成为了衡量某些教学环节、活动是否达到学科知识学习与德育要求的重要判断标准。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利于学生的发展。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与道德内化。二是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不仅是评判教师的教学现状,同时是教师自身对课堂教学过程与行为的反思,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德育因素的评价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没有受到重视,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评价,从而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我们的评价以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形式、氛围、效果为纬,以整合性、有效性、创新性为经,构建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形式、氛围等一节课的基本内容,具体评价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整合性及有效性,结合整节课来评价创新性,根据评价量表进行定量评价。最后听课者从整体效果、特色亮点、改善建议进行定性评价。具体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项。
1. 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整合性。这里主要观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体现的融合意识、理念、思路。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的融合点选择是否合情、合理。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准确、清晰、有序提出符合学科特点和德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通过挖掘学科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或增加教材内容德育内涵,实现课程育人。
教学过程:知识教学过程和品德内化规律结合达到教学过程育人。
教学形式:特色鲜明地体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目标与内容要求的教学形式。
教学氛围:创设师生有效合作、互动促进的教学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品德自我构建的氛围。
2. 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有效性。这里从教学与德育,效果与
效率,即质效与时效的实效、双效、优效程度,同时从教师教与学生学在能力、灵活性、互动性确定课堂行为的有效性。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实现学科与德育双效预期目标程度。
教学内容: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及德育要求的程度。
教学过程:学科教学各环节所体现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育人效果。
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的特色性及实现双效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学习心理氛围与品德构建氛围形成的程度。
3. 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创新性。从课堂的学科特点、课堂与德育融合特色及教学设计、情境创设的创意等方面体现创新。
4. 整体效果的定性评价。听课者从整体效果、特色亮点、改善建议三方面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进行定性评价。
责任编辑龙建刚
体现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品质提高和品德内化发展为核心目标,在教学与德育目标、内容、过程、形式、氛围等方面的整合性、有效性、创新性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强化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育人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学习与道德品质的有效发展,促进教师教育与教学专业能力的发展。
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是提高德育有效性、落实新课标要求,以及推动课堂教学评价发展的需要。
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而德育低效是困扰学校教学和德育的老大难问题,强调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与德育实效性,破解德育难题的“杠杆解”。
一、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学科性原则。学科教学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在课堂中进行,就必须遵循学科教学规律,不要把各学科教学都变成思想品德课。也就是说,要以遵循学科教学规律为前提,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显性的、隐性的德育素材,与学科知识教学有机地融合。
浸润性原则。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要防止生搬硬套、贴标签的现象发生。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结合的德育点应不同。进行融合时,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效益性原则。效益性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成果与为之而付出代价的比率。课堂中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存在的,效益性原则成为了衡量某些教学环节、活动是否达到学科知识学习与德育要求的重要判断标准。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利于学生的发展。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与道德内化。二是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不仅是评判教师的教学现状,同时是教师自身对课堂教学过程与行为的反思,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德育因素的评价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没有受到重视,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评价,从而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我们的评价以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形式、氛围、效果为纬,以整合性、有效性、创新性为经,构建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形式、氛围等一节课的基本内容,具体评价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整合性及有效性,结合整节课来评价创新性,根据评价量表进行定量评价。最后听课者从整体效果、特色亮点、改善建议进行定性评价。具体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项。
1. 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整合性。这里主要观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体现的融合意识、理念、思路。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的融合点选择是否合情、合理。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准确、清晰、有序提出符合学科特点和德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通过挖掘学科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或增加教材内容德育内涵,实现课程育人。
教学过程:知识教学过程和品德内化规律结合达到教学过程育人。
教学形式:特色鲜明地体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目标与内容要求的教学形式。
教学氛围:创设师生有效合作、互动促进的教学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品德自我构建的氛围。
2. 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有效性。这里从教学与德育,效果与
效率,即质效与时效的实效、双效、优效程度,同时从教师教与学生学在能力、灵活性、互动性确定课堂行为的有效性。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实现学科与德育双效预期目标程度。
教学内容: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及德育要求的程度。
教学过程:学科教学各环节所体现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育人效果。
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的特色性及实现双效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学习心理氛围与品德构建氛围形成的程度。
3. 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创新性。从课堂的学科特点、课堂与德育融合特色及教学设计、情境创设的创意等方面体现创新。
4. 整体效果的定性评价。听课者从整体效果、特色亮点、改善建议三方面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进行定性评价。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