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各种艺术社团在高职院校中不断涌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是艺术素养的培养和锻炼意义重大。但整体上发展程度不够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怎么做到更科学、规范、有效地运行和管理艺术社团,建设好质量与数量并重的文化建设载体与平台,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锻炼,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社团;问题;对策
笔者本科、研究生多年大学音乐学习经历,加上在高职院校从事团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7年有余,对于大学各种社团的情况较为熟悉。尤其是在工作期间,创立了多个艺术类社团并任指导老师,对于高职院校艺术社团有着非常鲜活的认识。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艺术类社团的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高职院校艺术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团管理不够规范
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艺术社团是因为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民间组织,艺术爱好者往往更为随性,所以非常需要规范。管理制度是社团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章程勾画出了社团发展的蓝图和方向,日常的管理制度,给社团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准绳。
许多社团成立之初,筹建者都是一腔热血,踌躇满志。但经历一段时日之后,就慢慢消沉,甚至于销声匿迹。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组织管理,有些社团甚至连最基本的章程都没有,无长远的规划,没有具体的发展方向。至于日常的管理,更是缺乏有效可行的操作规范,管理上分工混乱,社团成员普遍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向心力、凝聚力。总体上导致社团管理涣散,毫无影响力和生命力。
(二)社团定位不准,缺乏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的一些艺术社团仅仅把自身定位于一群爱好者在一起玩玩,或者“胸怀大志”总想做些惊天动地的大事,甚至还有一些组织者是抱着一些功利目的,比如说为了在综合测评以及评奖评优中给自己增加一些筹码、方便交男、女朋友之类,也有社团是为了完成学院的一些相关任务。这些都不能给一个社团提供足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这样的社团,缺乏内在动力,也没有吸引大家的活动,久而久之,形同虚设,很有可能会是“虎头蛇尾”,进而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在开展活动层面,那些没有生命力的艺术社团在日渐激烈的社团竞争中苦于支撑。为活动活动,靠着一些传统性的、常规性的活动在维持,活动方式单一、乏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社团成员之间也缺乏积极有效的交流,再加上有些某些社团骨干能力不足、工作不力,社团渐渐失去应有的活力和生存空间。社团成员对社团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失望,渐渐地就不再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最后是远离社团。一般来说,高职学生大一进校很积极,大二就很少人回去积极参加活动了。社团在招新和首次活动时,大家热情高涨,情绪激昂,随着时间地推移,再举办活动之时,会员逐渐减少,大部分缺席或者姗姗来迟,到最后如果没有涉及换届或奖励的活动就鲜有人参加,不要说是普通的会员,就是其中的很多社团干部也借故请假或者故意不参加。这跟校园大环境有关,但对于社团来说,主要还是自身的吸引力不够。
(三)社团的基础支持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经费不足,缺乏专门的固定活动场所和相关设备,这对于艺术类社团的发展阻碍很大。比如舞蹈类的社团,最基础的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练功房,以保障日常的訓练。但是事实上,除了校级的舞蹈社可能有一个固定的场所,其他更多的是二级学院的此类社团,是不具备这个基本条件的。比如歌唱社,日常都需要一定的音响设备,书画社需要一个画室,戏剧社需要最基本的多媒体设备等等。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很难给这些艺术社团提供足够的支持。
(四)师资缺乏
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多为理工科,人文社科方面相对薄弱,艺术方面更甚。高职院校里面艺术社团虽然不少,但对口的专业指导教师非常缺乏。由于缺乏指导老师,不少艺术类社团基本处在一种自我摸索的状态之中,学生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很难提升,这在客观上阻碍了艺术类社团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五)学制短
高职院校学制三年,相对本科院校来说,学生社团在有效延续的层面,有着天生的劣势。在对社团成员来说,哪怕再有积极性,最多可以发挥一年多的作用。尤其是能力较强的社团骨干,在他们还没有完全发挥效力的时候,就该换届退出了,这样他们的好的做法、发挥作用的时间就显得相对短促。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社团管理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要提高重视度,给予应有的支持
高职院校艺术类社团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块重要田地,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尤其是团工作的创新非常重要。
1.学校充分重视艺术类社团的作用
高职院校相关管理部门,特别是各级共青团组织要重视艺术类社团的作用,为艺术类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尽可能的支持,这包括经费支持、业务指导和政策层面的统领。学校应定期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学生社团建设,以课题的形式给学生社团申报,给符合条件的学生社团自主使用,另外,学校要尽可能给社团配备一些基础的活动场地和专门的设备。
2.学校给予社团充分的活动空间
高职院校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社团尤其是艺术类学生社团以充分的活动空间。比如在学校的有效监督和把控下,允许艺术类社团走出校园、通过开展活动,使艺术类社团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
3.艺术类社团指导老师应予以充分的配备
以往,高职院校在学生社团中缺少较为固定的老师,指导老师流动性较大,学校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指导老师的工作也没有被纳入工作量或作为职称评审的有效条件,导致指导教师在社团管理工作中缺乏积极性。相当多的艺术社团配备的指导教师多为一些学生管理方面的教师,他们很大程度上不是专业的艺术类教师,对于艺术类社团的日常指导总显得捉襟见肘。 高职院校要从全校的层面统筹,调配有资质的艺术类专业教师担任艺术类社团的指导教师。还要从管理体制上建立起艺术社团与公共选修课相融合的有效机制,以此发挥艺术课程、艺术教师对社团活动的积极影响作用,努力提升艺术类社团发展的质量与水准。高职院校要采用激励机制,给予指导教师以物质或精神上的表扬与奖励,比如给指导教师的社团指导工作予以计课时工作量、评选年度优秀指导教师等。
4.学校外聘教师,加强师资指导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和师资大多为理工科为主,艺术类师资相对匮乏,高职院校可以尝试从校外聘任一些师德高尚、资质水平较高的艺术类教师担任艺术类社团的外聘指导教师,定期给社团以指导,学校按照相应的制度支付薪酬。
5.加强社团监督与支持
高职院校各级团组织应加强对艺术社团的监督与支持。应把握和引导社团文化发展的方向,保证社团活动的学术性和艺术性。应指导成立各级社联组织,监督社团建立健全社团管理制度,明确宗旨,确保社团良性发展,应对社团干部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培训,加强社团干部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确保社团长期稳定的发展。要建立相应的社团考核和淘汰机制,一些有着积极意义和较大影响的社团要大力扶持,对于一些积极意义不大的社团要予以淘汰,以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以此为艺术类社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大环境。
(二)艺术类社团应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制度建设
1.加强社团规章制度的建设
如社团章程、社团日常考核制度、社团换届制度等,努力使自身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逐步往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社团内部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每个社团成员都要精练内功,努力树立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一个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社团才能长久发展。社团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可以表现的机会,精心准备,在每一个需要自己的地方,都放射出闪耀的光芒。
2.加强新生入团标准
艺术类社团在准入上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每年要挑选一批思想品德好、纪律观念强,又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和表演能力,有团队精神,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生加入社团。培养好一支社团管理的骨干隊伍,提高社团成员整体素质,是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人事基础,以此来提高整个社团实力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3)加强社团骨干综合能力
艺术社团骨干要全面看待社团问题,抓住重点,逐一解决。不能一味关注社团规模,过多关注和抱怨训练场地条件和社团经费不足等问题。不能虎头蛇尾,要充分做好后期社团内部的日常管理,要全心全意为社团服务、为成员服务,要大力关注成员的素质提高和社团整体实力的提升。做到分工明确、务实高效。
(三)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艺术类社团提供锻炼和发展平台
艺术类社团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对高职生进行素质教育、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该主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艺术类活动、比赛,给艺术类社团提供实践的平台。艺术类社团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经常性地开展有特色、符合高职生实际需求的社团活动。这要求在活动形式和种类上要符合实际,并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把同学们吸引到这个生动、鲜活的实践课堂中,去感受、学习和创造,发展他们的艺术爱好与特长,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艺术社团本身要定位准确,提高自身实力
艺术社团结合社团的实际,找准自己的地位和目标,除了完成学校、学院的一些相关任务外,自己也要有常规的动作和创新性的活动。社团内部要开展经常性的训练、交流与讨论,尤其是要摒弃单调、乏味、陈旧的活动,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的新颖活动,使每一位成员活跃其中,并力争树立自己的活动品牌和特色。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给予表现积极、突出的成员以精神和经济上的表扬和激励,使社团成员充满内在动力,以此给社团增加感召力和凝聚力,通过各种努力,使自己的社团成为学校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社团。
(五)利用好网络的力量,加强艺术社团的宣传
目前各种网络媒体纷呈,在学生中又有很大普及面,艺术社团经常开展的活动,要借助各种媒体如网站、微博、微信、QQ、飞信等来开展并及时有效地做好宣传。这些网络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涉及范围广、受约束性小等优势。可以使社团活动及时、有效地传抵所以得学生而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有利于扩大活动的影响力,为社团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宣传通道。
目前来看,艺术类社团在高职院校处于弱态,需要学校各级组织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新任务。只有学校上上下下予以充分重视和支持,对艺术类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严格要求和规范,才能逐步实现艺术类社团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才能使艺术类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出更多积极的作用,才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周晶晶.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方法探究.文学教育,2006(4).
[2]佛丽,王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问题研究.亚太教育,2016(1).
[3]邱月.高校学生艺术教育之社团研究.戏剧之家,2014(8).
[4]李玉婷.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研究.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12).
作者简介:
贺春保,男,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四批高层次人才梯队工程成员。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社团;问题;对策
笔者本科、研究生多年大学音乐学习经历,加上在高职院校从事团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7年有余,对于大学各种社团的情况较为熟悉。尤其是在工作期间,创立了多个艺术类社团并任指导老师,对于高职院校艺术社团有着非常鲜活的认识。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艺术类社团的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高职院校艺术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团管理不够规范
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艺术社团是因为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民间组织,艺术爱好者往往更为随性,所以非常需要规范。管理制度是社团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章程勾画出了社团发展的蓝图和方向,日常的管理制度,给社团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准绳。
许多社团成立之初,筹建者都是一腔热血,踌躇满志。但经历一段时日之后,就慢慢消沉,甚至于销声匿迹。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组织管理,有些社团甚至连最基本的章程都没有,无长远的规划,没有具体的发展方向。至于日常的管理,更是缺乏有效可行的操作规范,管理上分工混乱,社团成员普遍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向心力、凝聚力。总体上导致社团管理涣散,毫无影响力和生命力。
(二)社团定位不准,缺乏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的一些艺术社团仅仅把自身定位于一群爱好者在一起玩玩,或者“胸怀大志”总想做些惊天动地的大事,甚至还有一些组织者是抱着一些功利目的,比如说为了在综合测评以及评奖评优中给自己增加一些筹码、方便交男、女朋友之类,也有社团是为了完成学院的一些相关任务。这些都不能给一个社团提供足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这样的社团,缺乏内在动力,也没有吸引大家的活动,久而久之,形同虚设,很有可能会是“虎头蛇尾”,进而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在开展活动层面,那些没有生命力的艺术社团在日渐激烈的社团竞争中苦于支撑。为活动活动,靠着一些传统性的、常规性的活动在维持,活动方式单一、乏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社团成员之间也缺乏积极有效的交流,再加上有些某些社团骨干能力不足、工作不力,社团渐渐失去应有的活力和生存空间。社团成员对社团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失望,渐渐地就不再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最后是远离社团。一般来说,高职学生大一进校很积极,大二就很少人回去积极参加活动了。社团在招新和首次活动时,大家热情高涨,情绪激昂,随着时间地推移,再举办活动之时,会员逐渐减少,大部分缺席或者姗姗来迟,到最后如果没有涉及换届或奖励的活动就鲜有人参加,不要说是普通的会员,就是其中的很多社团干部也借故请假或者故意不参加。这跟校园大环境有关,但对于社团来说,主要还是自身的吸引力不够。
(三)社团的基础支持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经费不足,缺乏专门的固定活动场所和相关设备,这对于艺术类社团的发展阻碍很大。比如舞蹈类的社团,最基础的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练功房,以保障日常的訓练。但是事实上,除了校级的舞蹈社可能有一个固定的场所,其他更多的是二级学院的此类社团,是不具备这个基本条件的。比如歌唱社,日常都需要一定的音响设备,书画社需要一个画室,戏剧社需要最基本的多媒体设备等等。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很难给这些艺术社团提供足够的支持。
(四)师资缺乏
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多为理工科,人文社科方面相对薄弱,艺术方面更甚。高职院校里面艺术社团虽然不少,但对口的专业指导教师非常缺乏。由于缺乏指导老师,不少艺术类社团基本处在一种自我摸索的状态之中,学生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很难提升,这在客观上阻碍了艺术类社团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五)学制短
高职院校学制三年,相对本科院校来说,学生社团在有效延续的层面,有着天生的劣势。在对社团成员来说,哪怕再有积极性,最多可以发挥一年多的作用。尤其是能力较强的社团骨干,在他们还没有完全发挥效力的时候,就该换届退出了,这样他们的好的做法、发挥作用的时间就显得相对短促。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社团管理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要提高重视度,给予应有的支持
高职院校艺术类社团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块重要田地,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尤其是团工作的创新非常重要。
1.学校充分重视艺术类社团的作用
高职院校相关管理部门,特别是各级共青团组织要重视艺术类社团的作用,为艺术类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尽可能的支持,这包括经费支持、业务指导和政策层面的统领。学校应定期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学生社团建设,以课题的形式给学生社团申报,给符合条件的学生社团自主使用,另外,学校要尽可能给社团配备一些基础的活动场地和专门的设备。
2.学校给予社团充分的活动空间
高职院校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社团尤其是艺术类学生社团以充分的活动空间。比如在学校的有效监督和把控下,允许艺术类社团走出校园、通过开展活动,使艺术类社团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
3.艺术类社团指导老师应予以充分的配备
以往,高职院校在学生社团中缺少较为固定的老师,指导老师流动性较大,学校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指导老师的工作也没有被纳入工作量或作为职称评审的有效条件,导致指导教师在社团管理工作中缺乏积极性。相当多的艺术社团配备的指导教师多为一些学生管理方面的教师,他们很大程度上不是专业的艺术类教师,对于艺术类社团的日常指导总显得捉襟见肘。 高职院校要从全校的层面统筹,调配有资质的艺术类专业教师担任艺术类社团的指导教师。还要从管理体制上建立起艺术社团与公共选修课相融合的有效机制,以此发挥艺术课程、艺术教师对社团活动的积极影响作用,努力提升艺术类社团发展的质量与水准。高职院校要采用激励机制,给予指导教师以物质或精神上的表扬与奖励,比如给指导教师的社团指导工作予以计课时工作量、评选年度优秀指导教师等。
4.学校外聘教师,加强师资指导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和师资大多为理工科为主,艺术类师资相对匮乏,高职院校可以尝试从校外聘任一些师德高尚、资质水平较高的艺术类教师担任艺术类社团的外聘指导教师,定期给社团以指导,学校按照相应的制度支付薪酬。
5.加强社团监督与支持
高职院校各级团组织应加强对艺术社团的监督与支持。应把握和引导社团文化发展的方向,保证社团活动的学术性和艺术性。应指导成立各级社联组织,监督社团建立健全社团管理制度,明确宗旨,确保社团良性发展,应对社团干部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培训,加强社团干部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确保社团长期稳定的发展。要建立相应的社团考核和淘汰机制,一些有着积极意义和较大影响的社团要大力扶持,对于一些积极意义不大的社团要予以淘汰,以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以此为艺术类社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大环境。
(二)艺术类社团应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制度建设
1.加强社团规章制度的建设
如社团章程、社团日常考核制度、社团换届制度等,努力使自身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逐步往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社团内部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每个社团成员都要精练内功,努力树立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一个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社团才能长久发展。社团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可以表现的机会,精心准备,在每一个需要自己的地方,都放射出闪耀的光芒。
2.加强新生入团标准
艺术类社团在准入上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每年要挑选一批思想品德好、纪律观念强,又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和表演能力,有团队精神,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生加入社团。培养好一支社团管理的骨干隊伍,提高社团成员整体素质,是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人事基础,以此来提高整个社团实力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3)加强社团骨干综合能力
艺术社团骨干要全面看待社团问题,抓住重点,逐一解决。不能一味关注社团规模,过多关注和抱怨训练场地条件和社团经费不足等问题。不能虎头蛇尾,要充分做好后期社团内部的日常管理,要全心全意为社团服务、为成员服务,要大力关注成员的素质提高和社团整体实力的提升。做到分工明确、务实高效。
(三)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艺术类社团提供锻炼和发展平台
艺术类社团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对高职生进行素质教育、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该主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艺术类活动、比赛,给艺术类社团提供实践的平台。艺术类社团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经常性地开展有特色、符合高职生实际需求的社团活动。这要求在活动形式和种类上要符合实际,并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把同学们吸引到这个生动、鲜活的实践课堂中,去感受、学习和创造,发展他们的艺术爱好与特长,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艺术社团本身要定位准确,提高自身实力
艺术社团结合社团的实际,找准自己的地位和目标,除了完成学校、学院的一些相关任务外,自己也要有常规的动作和创新性的活动。社团内部要开展经常性的训练、交流与讨论,尤其是要摒弃单调、乏味、陈旧的活动,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的新颖活动,使每一位成员活跃其中,并力争树立自己的活动品牌和特色。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给予表现积极、突出的成员以精神和经济上的表扬和激励,使社团成员充满内在动力,以此给社团增加感召力和凝聚力,通过各种努力,使自己的社团成为学校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社团。
(五)利用好网络的力量,加强艺术社团的宣传
目前各种网络媒体纷呈,在学生中又有很大普及面,艺术社团经常开展的活动,要借助各种媒体如网站、微博、微信、QQ、飞信等来开展并及时有效地做好宣传。这些网络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涉及范围广、受约束性小等优势。可以使社团活动及时、有效地传抵所以得学生而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有利于扩大活动的影响力,为社团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宣传通道。
目前来看,艺术类社团在高职院校处于弱态,需要学校各级组织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新任务。只有学校上上下下予以充分重视和支持,对艺术类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严格要求和规范,才能逐步实现艺术类社团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才能使艺术类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出更多积极的作用,才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周晶晶.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方法探究.文学教育,2006(4).
[2]佛丽,王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问题研究.亚太教育,2016(1).
[3]邱月.高校学生艺术教育之社团研究.戏剧之家,2014(8).
[4]李玉婷.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研究.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12).
作者简介:
贺春保,男,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四批高层次人才梯队工程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