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语说:“春捂秋冻,不生百病。”实践说明,秋冻是秋季养生保健的好方法,但是秋冻并非人人皆宜,秋冻一定要因人而异。
为什么要提倡秋冻
春捂秋冻是对春秋两季如何穿着养生的高度概括。入秋之后,“一场秋雨一层凉”,气温逐渐下降,但对于健康的青壮年人士和正在发育成长的较大儿童来说,却是锻炼身体增强抗寒能力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刚到秋凉时节,不应急于增加厚重的衣服,即使到了深秋,穿衣也应有所控制,应让机体有意识地冻一冻。研究证明,适当“秋冻”,让机体接受适度寒冷的刺激,可激发机体的御寒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与免疫力,提高皮肤、肌肉、关节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中医认为,秋季贵在养“肺”,肺为娇脏,若长期捂热则更娇弱,抗病力下降。适当冻一冻,一方面可避免多穿衣而致机体多汗、耗津伤液、阳气外泄,顺应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之养生的需要,同时还可提高肺脏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有利于防止与避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素质。
秋冻并非人人皆宜
高龄老人 7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往往身体虚弱,阳气不足,或身患各种慢性疾病,抗病能力下降。若盲目秋冻诱发感冒等,易使所患慢性疾病诱发与加重,故不宜秋冻。
慢性病患者 即使是中年人,若患有慢阻肺(患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哮喘等)、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者也不宜秋冻。特别是到了深秋,气温变化大,气压处于较大波动状态,这种气候可致人皮肤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易导致血压升高,引发血液黏稠度增加,诱发心绞痛、心梗或中风发生,甚至会诱发猝死。
此外,平时表现为乏力气短、手脚冰凉、脾肾阳虚、肠胃不好、易患腹泻等症,自我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的人,也不适合秋冻。
低龄儿童 5 岁以下的孩子,由于发育还不完善,特别是体质较差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容易生病。
不宜冻的五个部位
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不宜外受寒凉侵袭,所以不可用冷水洗头,不宜晨起洗头,否则易引发感冒、头痛等症。
颈背 颈部和背部要注意保暖,否则颈部血管收缩,会影响大脑供血,颈背寒冷还易引发感冒等症。所以天气转凉时应首先加件毛背心。
腹部 腹部保暖极为重要,因为肚脐皮下脂肪较少,又紧邻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寒冷刺激特别敏感,容易受寒邪侵袭,引发腹痛、腹泻等症;若长期受凉,泌尿系统疾病也会找上门来。所以应注意腹部保暖,即使白天天气较热,晚上睡眠也要将腹部盖好。
关节 秋季阴冷潮湿的天气,若穿短袖上衣和裙装,肩肘和下肢关节极易受风、寒、湿邪的侵袭而引发肢体麻木、寒凉、酸痛不适等症状,使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诱发与加重。
足部 人们常说“寒从脚下起”,脚冷全身就冷,也容易引发感冒等症。脚有“第二心脏”之称,是全身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循环相对较弱,所以要特别重视足部保暖。所穿鞋袜要清洁、柔软、干燥,不可板硬,每晚睡眠之前要用温热水洗脚,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睡眠更香甜。
秋冻的其他注意事项
秋冻一定要掌握好“度”,适可而止。一个人对秋冻适应能力的强弱,主要是靠人的感受,感到身上冷了,就要添加衣服,不可逞强。若鼻子出现了鼻塞不通等感觉,就更要及时加衣,否则就可能引发感冒等症。
适当增减衣服是秋季“适寒温”的主要方法。秋季出门应随身带一件外套,冷了就穿上,热了就脱掉。秋季添加衣服要随气候的变化循序渐进地增加,秋季早晚天气较凉,所以早晚更要注意适当多穿一些。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就是不要怕家里凌乱,要多备几件衣服随时更换。尤其是晚秋,要特别注意预防突然大风降温的天气,及时添加衣服,防止诱发心梗等危险疾病的发生。
秋季随着天气转凉,在饮食上宜适当少吃些寒凉食品。不宜再多吃冰冷的瓜果(古人有“秋瓜坏肚”之说),以免引发腹泻、消化不良等肠胃疾病。
秋季宜常吃些有温中健脾作用的食品。如山药、薏苡仁、莲子、大枣、栗子、胡桃仁、生姜等,特别是用上述药食两用品加粳米、小米等做些粥食(如大枣莲花粥、八宝粥等),对中老年人秋季养生保健极为有益。
为什么要提倡秋冻
春捂秋冻是对春秋两季如何穿着养生的高度概括。入秋之后,“一场秋雨一层凉”,气温逐渐下降,但对于健康的青壮年人士和正在发育成长的较大儿童来说,却是锻炼身体增强抗寒能力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刚到秋凉时节,不应急于增加厚重的衣服,即使到了深秋,穿衣也应有所控制,应让机体有意识地冻一冻。研究证明,适当“秋冻”,让机体接受适度寒冷的刺激,可激发机体的御寒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与免疫力,提高皮肤、肌肉、关节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中医认为,秋季贵在养“肺”,肺为娇脏,若长期捂热则更娇弱,抗病力下降。适当冻一冻,一方面可避免多穿衣而致机体多汗、耗津伤液、阳气外泄,顺应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之养生的需要,同时还可提高肺脏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有利于防止与避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素质。
秋冻并非人人皆宜
高龄老人 7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往往身体虚弱,阳气不足,或身患各种慢性疾病,抗病能力下降。若盲目秋冻诱发感冒等,易使所患慢性疾病诱发与加重,故不宜秋冻。
慢性病患者 即使是中年人,若患有慢阻肺(患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哮喘等)、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者也不宜秋冻。特别是到了深秋,气温变化大,气压处于较大波动状态,这种气候可致人皮肤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易导致血压升高,引发血液黏稠度增加,诱发心绞痛、心梗或中风发生,甚至会诱发猝死。
此外,平时表现为乏力气短、手脚冰凉、脾肾阳虚、肠胃不好、易患腹泻等症,自我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的人,也不适合秋冻。
低龄儿童 5 岁以下的孩子,由于发育还不完善,特别是体质较差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容易生病。
不宜冻的五个部位
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不宜外受寒凉侵袭,所以不可用冷水洗头,不宜晨起洗头,否则易引发感冒、头痛等症。
颈背 颈部和背部要注意保暖,否则颈部血管收缩,会影响大脑供血,颈背寒冷还易引发感冒等症。所以天气转凉时应首先加件毛背心。
腹部 腹部保暖极为重要,因为肚脐皮下脂肪较少,又紧邻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寒冷刺激特别敏感,容易受寒邪侵袭,引发腹痛、腹泻等症;若长期受凉,泌尿系统疾病也会找上门来。所以应注意腹部保暖,即使白天天气较热,晚上睡眠也要将腹部盖好。
关节 秋季阴冷潮湿的天气,若穿短袖上衣和裙装,肩肘和下肢关节极易受风、寒、湿邪的侵袭而引发肢体麻木、寒凉、酸痛不适等症状,使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诱发与加重。
足部 人们常说“寒从脚下起”,脚冷全身就冷,也容易引发感冒等症。脚有“第二心脏”之称,是全身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循环相对较弱,所以要特别重视足部保暖。所穿鞋袜要清洁、柔软、干燥,不可板硬,每晚睡眠之前要用温热水洗脚,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睡眠更香甜。
秋冻的其他注意事项
秋冻一定要掌握好“度”,适可而止。一个人对秋冻适应能力的强弱,主要是靠人的感受,感到身上冷了,就要添加衣服,不可逞强。若鼻子出现了鼻塞不通等感觉,就更要及时加衣,否则就可能引发感冒等症。
适当增减衣服是秋季“适寒温”的主要方法。秋季出门应随身带一件外套,冷了就穿上,热了就脱掉。秋季添加衣服要随气候的变化循序渐进地增加,秋季早晚天气较凉,所以早晚更要注意适当多穿一些。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就是不要怕家里凌乱,要多备几件衣服随时更换。尤其是晚秋,要特别注意预防突然大风降温的天气,及时添加衣服,防止诱发心梗等危险疾病的发生。
秋季随着天气转凉,在饮食上宜适当少吃些寒凉食品。不宜再多吃冰冷的瓜果(古人有“秋瓜坏肚”之说),以免引发腹泻、消化不良等肠胃疾病。
秋季宜常吃些有温中健脾作用的食品。如山药、薏苡仁、莲子、大枣、栗子、胡桃仁、生姜等,特别是用上述药食两用品加粳米、小米等做些粥食(如大枣莲花粥、八宝粥等),对中老年人秋季养生保健极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