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职德育一体化是以中职学生为载体,以德育为切入点开展的一系列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职德育的育人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当前中职德育一体化建设还面临一些问题与困境,成效欠佳。鉴于此,以中职学生为对象,对中职德育一体化的实践展开研究,通过明确中职德育一体化相关概念及核心意义为基础,明确中职德育一体化的实践困境,随后提出有针对性的中职德育一体化实践对策。
[关键词] 中职德育;教育一体化;德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192-02
一、德育一体化概述
(一)德育一体化的主要内涵
德育一体化是指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起“德育课程、传统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实施体系。如何更好地理解德育一体化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学校所上的每一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在参加的所有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中都渗透德育。中职学校具有鲜明的特点,即不仅仅传授理论知识,更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最好平台。德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说教,更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为学生践行道德品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德育一体化的教学流程
德育一体化可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项目一体化理念引进来,“融入项目一体化理念,德育教学将更为凸显实践性、岗位性、趣味性,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被打破”。其流程为:确定德育主题,传授德育内容,践行德育要求,评价德育成果。以德育课程中《恪守职业道德》一课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依赖德育课传授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而德育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教学体系:即在德育课程传授职业道德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向学生手机终端推送和职业道德相关的案例故事、国学经典,形成职业道德学习的第二课堂,并在实训课中由实训教师设计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活动,搭建践行职业道德的平台,形成理论性评价和实践性评价,从而使学校的德育立体化、完整化、有效化。
二、德育一体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方面的问题
政府未能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基于德育一体化实践管理对策,导致与中职学生德育一体化实践相关的学校、教师及其他部门责任模糊,缺乏有效合作。在学校推动德育一体化实践过程中,专门针对德育一体化的实践内容有限,尤其对于学校应如何与学生配合,加大教育管理力度,双方如何界定管理责任等等,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学校与学生在德育一体化实践管理中的定位不同,前者以培养未来就业人才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后者则更注重自身的学习及兴趣,因此难以落实德育一体化实践相关事宜。
(二)学校方面的问题
中职德育实践实施“一体化”模式,这对德育实践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首先,中职学生处于“工”和“学”的不同阶段,受到不同环境要素、文化要素等影响,中职德育一体化的实践难度和个体需求也千差万别;而且“工”和“学”的时间安排不统一,几乎占据了学生的学习与课余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德育一体化的课程时间安排。学校往往受限于人力、财力与物力的影响,对中职德育一体化工作不够重视;其次,中职德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关联度不高。学校在中职德育一体化方面经验不足,没有针对中职德育一体化的教学特征重新调整教学体系及管理模式,而且也没有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教师方面的问题
首先,德育老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经验有待提升,德育专职老师数量不多,“双师型”教师培训不到位;其次,中职德育一体化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管理不匹配。想要做好中职德育一体化的德育、传统文化、专业及实训等不同课程的一体化实施,离不开德育的“学”的科学规划与“教”的有效实施。但是目前教师对中职德育一体化没有做好相应的设计与规划,导致学生对德育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严重的甚至对工作产生了抵触心理;最后,教师更倾向将中职德育一体化的责任推给学校,而学校本身也并不重视中职德育一体化工作,所以很多学生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纪律涣散,自我约束力不强,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学生方面的问题
尽管现阶段各中职学校开始重视德育一体化的普及,但多数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指导思想仍突出学业为主,日常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播,德育被严重忽略。加上中职学校对德育一体化认识不到位,导致学校教育者本身未能充分践行德育一体化的发展与教育理念,难以对中职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
三、健全德育一体化实践的有效对策
(一)政府层面的有效对策
1.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职业学校面向市场、面向就业自主办学,落实职业学校管理自主权,按照德育专业设置与教学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实践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对接的要求,强化德育一体化的教学自主权。
2.健全德育一体化经费投入机制。当地政府要落实德育一体化经费投入职责,明确政府统筹使用经费、支持德育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职业学校多元筹措经费的体制机制。
3.加大德育一体化资金支持。推进德育一体化离不开多方主体的相互配合与支持,这也是确保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要基于德育一体化发展需求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各中职学校想要实现德育一体化的长久运行,必然要争取政府支持,只有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与制度规定,才能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一体化的贯彻实施,为建立长期、稳定的德育一体化体系打好根基,同时明确各自在德育一体化涉及各方的权利、责任和義务,合理调配资源,实现人才、技术、资源与信息的多方面深度合作。 4.建议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成立权威机构,由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学校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德育一体化的长远战略。除此以外,结合中职德育一体化的“短板”,成立如绩效评估、管理执行等辅助性职能部门,确保德育一体化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及教师的多方共赢。
(二)学校层面的有效对策
1.过去,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以“教室—宿舍”两点一线开展活动,相对而言学生德育工作较为简单;而随着德育一体化模式的推进,对学生的学习、思想、道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提升德育一体化的有效性,共同做好学生德育、课程、专业及实训等方面的管理,共同培养适用岗位的专业人才,亟需从制度层面着手强化学生德育一体化实践效果,解决普及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中职学校德育一体化的推进应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实施德育一体化奠定在了解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专业教育、实训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和标准的前提下,促进德育一体化的有序循环。整个德育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中,要采取学校、教师、学生与政府深度配合的发展模式,具体操作方法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德育理论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要点,随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然后促进专业知识及实训技能的巩固与强化,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德育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德育一体化相关制度体系。
3.针对中职学校开展德育一体化相关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保障实践效果,应在多方配合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避免发生学生学习德育课程时抱着可学可不学的心态。从中职学校学生德育一体化实践现状来看,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存在问题,应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以客观态度理性剖析问题成因,并在双方协调下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三)教师层面的有效对策
德育一体化必然要建设“双师型”队伍,即要求学校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要熟悉德育一体化流程和方式,无论是在学生德育一体化的理论学习还是在实践应用中都能起到引导作用。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有更多机会参与德育一体化实践,因此中职学校应定期委派教师培训,丰富相关教学经验,鼓励在校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专业水平与实践技能。
中职学校开展的教科研工作要密切联合实际,德育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可以定期邀请德育专家加入教师的课题研讨小组,也可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参与德育一体化教学实践,以此实现优劣互补,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学生层面的有效对策
1.突出教育。德育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掌握德育知识,并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当中,在实操中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由此德育一体化要将“教育”放在首位。强化德育一体化旨在发现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而非一味地处罚。中职学校应制定柔性化的德育管理制度,将德育与专业、课程、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以此获得学生的支持与配合。
2.突出自我管理。由于中职教育的学生已经趋向成人化,他们的心智也逐渐成熟,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所以德育一体化应弱化强制约束,激励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这也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引导他们在学习或者工作中树立责任心与荣誉感,强化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意识,体会成就。
参考文献:
[1]吴楠.中职学校德育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以“恪守职业道德”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1(7):41-44.
[2]刘德云,张丽梅.中等职业学校“四位一体”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9,18(1):101-104,108.
[3]吕彬.实施中职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需求[J].现代职业教育,2017(35):125.
[4]黎娟.“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3):190-191.
[5]赵宇彤.中职德育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初探[J].职业技术,2011(9):114.
[6]刘有星.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德育[J].中國教育技术装备,2009(21):79-80.
[关键词] 中职德育;教育一体化;德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192-02
一、德育一体化概述
(一)德育一体化的主要内涵
德育一体化是指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起“德育课程、传统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实施体系。如何更好地理解德育一体化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学校所上的每一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在参加的所有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中都渗透德育。中职学校具有鲜明的特点,即不仅仅传授理论知识,更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最好平台。德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说教,更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为学生践行道德品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德育一体化的教学流程
德育一体化可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项目一体化理念引进来,“融入项目一体化理念,德育教学将更为凸显实践性、岗位性、趣味性,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被打破”。其流程为:确定德育主题,传授德育内容,践行德育要求,评价德育成果。以德育课程中《恪守职业道德》一课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依赖德育课传授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而德育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教学体系:即在德育课程传授职业道德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向学生手机终端推送和职业道德相关的案例故事、国学经典,形成职业道德学习的第二课堂,并在实训课中由实训教师设计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活动,搭建践行职业道德的平台,形成理论性评价和实践性评价,从而使学校的德育立体化、完整化、有效化。
二、德育一体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方面的问题
政府未能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基于德育一体化实践管理对策,导致与中职学生德育一体化实践相关的学校、教师及其他部门责任模糊,缺乏有效合作。在学校推动德育一体化实践过程中,专门针对德育一体化的实践内容有限,尤其对于学校应如何与学生配合,加大教育管理力度,双方如何界定管理责任等等,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学校与学生在德育一体化实践管理中的定位不同,前者以培养未来就业人才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后者则更注重自身的学习及兴趣,因此难以落实德育一体化实践相关事宜。
(二)学校方面的问题
中职德育实践实施“一体化”模式,这对德育实践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首先,中职学生处于“工”和“学”的不同阶段,受到不同环境要素、文化要素等影响,中职德育一体化的实践难度和个体需求也千差万别;而且“工”和“学”的时间安排不统一,几乎占据了学生的学习与课余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德育一体化的课程时间安排。学校往往受限于人力、财力与物力的影响,对中职德育一体化工作不够重视;其次,中职德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关联度不高。学校在中职德育一体化方面经验不足,没有针对中职德育一体化的教学特征重新调整教学体系及管理模式,而且也没有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教师方面的问题
首先,德育老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经验有待提升,德育专职老师数量不多,“双师型”教师培训不到位;其次,中职德育一体化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管理不匹配。想要做好中职德育一体化的德育、传统文化、专业及实训等不同课程的一体化实施,离不开德育的“学”的科学规划与“教”的有效实施。但是目前教师对中职德育一体化没有做好相应的设计与规划,导致学生对德育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严重的甚至对工作产生了抵触心理;最后,教师更倾向将中职德育一体化的责任推给学校,而学校本身也并不重视中职德育一体化工作,所以很多学生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纪律涣散,自我约束力不强,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学生方面的问题
尽管现阶段各中职学校开始重视德育一体化的普及,但多数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指导思想仍突出学业为主,日常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播,德育被严重忽略。加上中职学校对德育一体化认识不到位,导致学校教育者本身未能充分践行德育一体化的发展与教育理念,难以对中职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
三、健全德育一体化实践的有效对策
(一)政府层面的有效对策
1.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职业学校面向市场、面向就业自主办学,落实职业学校管理自主权,按照德育专业设置与教学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实践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对接的要求,强化德育一体化的教学自主权。
2.健全德育一体化经费投入机制。当地政府要落实德育一体化经费投入职责,明确政府统筹使用经费、支持德育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职业学校多元筹措经费的体制机制。
3.加大德育一体化资金支持。推进德育一体化离不开多方主体的相互配合与支持,这也是确保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要基于德育一体化发展需求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各中职学校想要实现德育一体化的长久运行,必然要争取政府支持,只有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与制度规定,才能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一体化的贯彻实施,为建立长期、稳定的德育一体化体系打好根基,同时明确各自在德育一体化涉及各方的权利、责任和義务,合理调配资源,实现人才、技术、资源与信息的多方面深度合作。 4.建议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成立权威机构,由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学校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德育一体化的长远战略。除此以外,结合中职德育一体化的“短板”,成立如绩效评估、管理执行等辅助性职能部门,确保德育一体化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及教师的多方共赢。
(二)学校层面的有效对策
1.过去,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以“教室—宿舍”两点一线开展活动,相对而言学生德育工作较为简单;而随着德育一体化模式的推进,对学生的学习、思想、道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提升德育一体化的有效性,共同做好学生德育、课程、专业及实训等方面的管理,共同培养适用岗位的专业人才,亟需从制度层面着手强化学生德育一体化实践效果,解决普及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中职学校德育一体化的推进应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实施德育一体化奠定在了解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专业教育、实训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和标准的前提下,促进德育一体化的有序循环。整个德育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中,要采取学校、教师、学生与政府深度配合的发展模式,具体操作方法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德育理论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要点,随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然后促进专业知识及实训技能的巩固与强化,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德育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德育一体化相关制度体系。
3.针对中职学校开展德育一体化相关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保障实践效果,应在多方配合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避免发生学生学习德育课程时抱着可学可不学的心态。从中职学校学生德育一体化实践现状来看,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存在问题,应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以客观态度理性剖析问题成因,并在双方协调下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三)教师层面的有效对策
德育一体化必然要建设“双师型”队伍,即要求学校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要熟悉德育一体化流程和方式,无论是在学生德育一体化的理论学习还是在实践应用中都能起到引导作用。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有更多机会参与德育一体化实践,因此中职学校应定期委派教师培训,丰富相关教学经验,鼓励在校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专业水平与实践技能。
中职学校开展的教科研工作要密切联合实际,德育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可以定期邀请德育专家加入教师的课题研讨小组,也可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参与德育一体化教学实践,以此实现优劣互补,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学生层面的有效对策
1.突出教育。德育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掌握德育知识,并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当中,在实操中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由此德育一体化要将“教育”放在首位。强化德育一体化旨在发现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而非一味地处罚。中职学校应制定柔性化的德育管理制度,将德育与专业、课程、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以此获得学生的支持与配合。
2.突出自我管理。由于中职教育的学生已经趋向成人化,他们的心智也逐渐成熟,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所以德育一体化应弱化强制约束,激励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这也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引导他们在学习或者工作中树立责任心与荣誉感,强化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意识,体会成就。
参考文献:
[1]吴楠.中职学校德育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以“恪守职业道德”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1(7):41-44.
[2]刘德云,张丽梅.中等职业学校“四位一体”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9,18(1):101-104,108.
[3]吕彬.实施中职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需求[J].现代职业教育,2017(35):125.
[4]黎娟.“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3):190-191.
[5]赵宇彤.中职德育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初探[J].职业技术,2011(9):114.
[6]刘有星.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德育[J].中國教育技术装备,2009(2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