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思想,注意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全面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功训练”,努力提高每一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从而将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一、正音训练严格要求,不留遗憾
学生出现语音错误、语音缺陷,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然而,语音正确标准是一个人具有良好语文素质的重要表现。因此,我在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师生间语言交际等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视正音训练。如在学习《琥珀》时,有几名学生将“因为(wei或wèi)”读成了“因为(wéi)”,我都不厌其烦地逐一纠正。我还注意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强化正音。如学生读课题时将“琥珀(pò)”读成“琥珀(pè)”,我立即指出“珀”的韵母“o”是圆唇音,并让全班学生再齐读课题以加深印象。再如学习《捞铁牛》,学生朗读课文时把“潜”读成“qiǎn”,我不但告诉学生“潜”没有“qiǎn”这个音,应该读“qián”,而且板书了一个“潜”字,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二、说话训练字斟句酌,不出差错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时期,这是一个人掌握语言的关键阶段。因此,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说话时语脉是否清楚,语流是否顺畅,语点和语式是否合乎语法规范和语言习惯,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用词准确性、说话条理性训练。比如学习《西门豹》,我让学生按小标题归纳段意:
生:第一段写了“摸清底细”。
师:这是书上给的小标题,归纳段意得把小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
生:这段写了西门豹问老大爷是怎么回事。
师:什么怎么回事?
生: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怎么回事。
师:请你把话再组织一下,重新说一遍。
生:第一段写西门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问老大爷这是怎么回事。第二段写的是他把这个迷信给破除了。 师:“他”指的是谁?
生:西门豹。
师:在段意中如果用“他”,让人不明白到底指谁,请你再说一遍。
生:第二段写的是西门豹破除了河伯娶媳妇这个迷信。 我坚持进行这种严格的说话训练,有助于尽快缩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交际需要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三、朗读训练适当到位,体验文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朗读训练的质量,即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辅以具体、准确、恰录的朗读指导。如学习《琥珀》第3——5自然段,我首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讨论确定朗读每个自然段的感情基调:第3自然段要读得欢快、轻松,第4自然段要读得悠闲自得,第5自然段要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然后在学生练读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中的问题,我随时给予语气、重音、速度等方面的技巧指导。
四、词语训练深究细研,加深理解
词语训练是最基础的语言文字训练。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领悟作者是如何准确恰当地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让学生经历“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达到张志公先生提出的让学生“走一个来回”的目的。如学习《琥珀》中“推测”一词。
师:“推测”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这是词典对“推测”一词的解释。请你根据课文中“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这句话,说说作者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什么去想象不知道的什么,在课文中指推测什么。
生:根据琥珀里面的小虫子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事情。
师:哪些是知道的?
生:琥珀的特点是知道的。
师:哪些是不知道的?
生:“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是不知道的。
师:那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是根据已经知道的琥珀的特征想象出来的。
师:所以说作者在这里用“推测”这个词是很恰当的。 这样学生既明白了“推测”的抽象意义,又具体理解了“推测”的语境意义;同时,初步懂得了如何使用这个词。
五、段篇训练突出联系,强化篇章
一段话是由句与句连缀而成的,一篇课文是由段与段结构而成的。袁微子先生认为,段篇训练其实质是“逻辑思维训练,是言之有序(即能够按顺序来表达)的一种训练”。在段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把握作者连句成段的脉络和连段成篇的思路。如学习《西门豹》第一句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我认识到,这句话中的“管理”一词看似一个很平常的词,而实际上是一个起统领全文作用的关键词。我在讲课时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词,再围绕“管理”提出问题,我做归纳:(1)邺这个地方在西门豹管理之前什么样?(2)西门豹是怎样管理邺的?(3)管理邺之后什么样?这几个问题非常巧妙地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这样处理既教给了学生阅读课文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将这一最常用的布局谋篇方式“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之中,达到“从读学写”的目的。
当然,语文课堂中设计的问题要能问到点子上。我重视思考问题的启发性、整体性、导向性、深刻性,注意切合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起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考的作用。如学习《别了,我爱的中国》,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作者不是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为什么还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呢?经过深入思考学生明确了,因为作者与国内继续坚持斗争、正在流血流汗抗击敌寇保卫家园的勇士们相比,感到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所以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这样,学生对作者强烈的革命责任感、高度的革命自觉性和深挚的爱国之情的认识和体会就更加深刻了。
(四川省平昌县响滩小学)
一、正音训练严格要求,不留遗憾
学生出现语音错误、语音缺陷,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然而,语音正确标准是一个人具有良好语文素质的重要表现。因此,我在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师生间语言交际等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视正音训练。如在学习《琥珀》时,有几名学生将“因为(wei或wèi)”读成了“因为(wéi)”,我都不厌其烦地逐一纠正。我还注意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强化正音。如学生读课题时将“琥珀(pò)”读成“琥珀(pè)”,我立即指出“珀”的韵母“o”是圆唇音,并让全班学生再齐读课题以加深印象。再如学习《捞铁牛》,学生朗读课文时把“潜”读成“qiǎn”,我不但告诉学生“潜”没有“qiǎn”这个音,应该读“qián”,而且板书了一个“潜”字,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二、说话训练字斟句酌,不出差错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时期,这是一个人掌握语言的关键阶段。因此,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说话时语脉是否清楚,语流是否顺畅,语点和语式是否合乎语法规范和语言习惯,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用词准确性、说话条理性训练。比如学习《西门豹》,我让学生按小标题归纳段意:
生:第一段写了“摸清底细”。
师:这是书上给的小标题,归纳段意得把小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
生:这段写了西门豹问老大爷是怎么回事。
师:什么怎么回事?
生: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怎么回事。
师:请你把话再组织一下,重新说一遍。
生:第一段写西门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问老大爷这是怎么回事。第二段写的是他把这个迷信给破除了。 师:“他”指的是谁?
生:西门豹。
师:在段意中如果用“他”,让人不明白到底指谁,请你再说一遍。
生:第二段写的是西门豹破除了河伯娶媳妇这个迷信。 我坚持进行这种严格的说话训练,有助于尽快缩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交际需要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三、朗读训练适当到位,体验文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朗读训练的质量,即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辅以具体、准确、恰录的朗读指导。如学习《琥珀》第3——5自然段,我首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讨论确定朗读每个自然段的感情基调:第3自然段要读得欢快、轻松,第4自然段要读得悠闲自得,第5自然段要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然后在学生练读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中的问题,我随时给予语气、重音、速度等方面的技巧指导。
四、词语训练深究细研,加深理解
词语训练是最基础的语言文字训练。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领悟作者是如何准确恰当地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让学生经历“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达到张志公先生提出的让学生“走一个来回”的目的。如学习《琥珀》中“推测”一词。
师:“推测”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这是词典对“推测”一词的解释。请你根据课文中“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这句话,说说作者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什么去想象不知道的什么,在课文中指推测什么。
生:根据琥珀里面的小虫子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事情。
师:哪些是知道的?
生:琥珀的特点是知道的。
师:哪些是不知道的?
生:“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是不知道的。
师:那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是根据已经知道的琥珀的特征想象出来的。
师:所以说作者在这里用“推测”这个词是很恰当的。 这样学生既明白了“推测”的抽象意义,又具体理解了“推测”的语境意义;同时,初步懂得了如何使用这个词。
五、段篇训练突出联系,强化篇章
一段话是由句与句连缀而成的,一篇课文是由段与段结构而成的。袁微子先生认为,段篇训练其实质是“逻辑思维训练,是言之有序(即能够按顺序来表达)的一种训练”。在段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把握作者连句成段的脉络和连段成篇的思路。如学习《西门豹》第一句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我认识到,这句话中的“管理”一词看似一个很平常的词,而实际上是一个起统领全文作用的关键词。我在讲课时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词,再围绕“管理”提出问题,我做归纳:(1)邺这个地方在西门豹管理之前什么样?(2)西门豹是怎样管理邺的?(3)管理邺之后什么样?这几个问题非常巧妙地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这样处理既教给了学生阅读课文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将这一最常用的布局谋篇方式“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之中,达到“从读学写”的目的。
当然,语文课堂中设计的问题要能问到点子上。我重视思考问题的启发性、整体性、导向性、深刻性,注意切合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起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考的作用。如学习《别了,我爱的中国》,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作者不是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为什么还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呢?经过深入思考学生明确了,因为作者与国内继续坚持斗争、正在流血流汗抗击敌寇保卫家园的勇士们相比,感到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所以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这样,学生对作者强烈的革命责任感、高度的革命自觉性和深挚的爱国之情的认识和体会就更加深刻了。
(四川省平昌县响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