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新华社发表署名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言辞犀利,直指国内娱乐圈“娘炮”明星泛滥,对国内青少年造成恶劣影响。学校教育如何纠正“娘炮”之风,从深处说,要强调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从课程层面来讲,要发挥课程的载体作用,重视生命课程、体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
重视生命课程,加强性别教育
动物有雄雌之分,人类有男女之别。男人应有阳刚之气,女人应有温柔之美,这是历史上一直认可的性别区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总结,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性别认同(2~3岁),即儿童能正确标定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然后是性别稳定性的了解(4~5岁),即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最后是性别恒常性的获得(6~7岁),即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12~18岁则步入青春发育期,生理出现“三大巨变”,即身体外形的剧烈变化,体内机能迅速健全,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按照这一生理学表述,性别教育当从幼儿开始,重点完成性别角色认同;到了中学,重点在两性的审美教育和平等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育儿经验中,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都会要求女孩子坚强有韧性,男孩子宽厚有担当,不能因为一句“我们不一样”,就阴阳颠倒,男的太过阴柔,女的太过彪悍。针对男女性别错位失当,学校教育责无旁贷,理应重视生命课程,加强性别教育,因材施教,因性施教。这种教育举措,当然不是去对学生做“规训和身体改造”,而是注重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现实观念行为的纠偏。
重视体育课程,提倡尚武精神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中国近代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体格强壮的国民体质,没有百折不挠的硬汉气质,没有开疆辟土的尚武精神,终将被异族外寇爆锤碾压!裹小脚、留长辫、抽大烟的“东亚病夫”被列强肆意欺凌即是明证!1911年成立的清华学堂,即清华大学的前身,有一条“铁”的规定:体育课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国民形象代表着国家形象,国家强大自国民强健开始。新中国成立以后,清华大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著名口号。“无体育,不清华”永恒奏响于清华的过去与未来之中。今日的学校教育,断不能被文化考试成绩遮蔽了双眼,自当发扬清华体育精神,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把體育教育看成是国民素质奠基工程,实现体格教育与人格教育的双丰收。比如,积极实施阳光体育,落实推进体艺2 1项目,强力发展校园足球,其实就是在为未来的国民体质与国民精神打下一抹底色。须知,一个人完整的生命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只有肉体健康,精神有所归依,才能让生命生动、人生美好。
重视综合实践课程,提倡研学修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中国“课改”特色的一门课程,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国外习惯把这类课程称之为“STEAM”课程,即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s(数学)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国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国外的STEAM课程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特点都是强调知识融合,重视生活体验,推行项目学习,倡导 “做中学”。从这点来看,这类课程非常有利于解决中国学生重课本轻实践、动手能力差的通病,也有利于克服中国学校过早文理分科的弊端。学无止境,生命有限。庄子曾经发出感叹:“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该怎么办?教什么?学什么?玩什么?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回归生本幸福课堂,重视综合实践,提倡研学修行,不失为培养未来人才的一个方向。电影《罗马假日》里有这么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当新西兰1700名高中男生齐跳毛利战舞为去世的男教师送行的时候,今日中国的热血男儿能否学一学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大漠孤烟当中重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之风?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各花入各眼,何必问来人。然而,女儿不能“浪”,男儿当自强,这应该是男孩女孩该有的模样。如果为了博取关注,增加流量,任其性子,人设“小鲜肉”,散发“娘炮风”,“男不男,女不女”,不但不是偶像崇拜,反而像“东方不败”。所以,抛开家庭教育和社会因素不谈,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讲,重视上述三类课程,对纠正“娘炮”之风尤为必要。
重视生命课程,加强性别教育
动物有雄雌之分,人类有男女之别。男人应有阳刚之气,女人应有温柔之美,这是历史上一直认可的性别区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总结,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性别认同(2~3岁),即儿童能正确标定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然后是性别稳定性的了解(4~5岁),即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最后是性别恒常性的获得(6~7岁),即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12~18岁则步入青春发育期,生理出现“三大巨变”,即身体外形的剧烈变化,体内机能迅速健全,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按照这一生理学表述,性别教育当从幼儿开始,重点完成性别角色认同;到了中学,重点在两性的审美教育和平等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育儿经验中,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都会要求女孩子坚强有韧性,男孩子宽厚有担当,不能因为一句“我们不一样”,就阴阳颠倒,男的太过阴柔,女的太过彪悍。针对男女性别错位失当,学校教育责无旁贷,理应重视生命课程,加强性别教育,因材施教,因性施教。这种教育举措,当然不是去对学生做“规训和身体改造”,而是注重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现实观念行为的纠偏。
重视体育课程,提倡尚武精神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中国近代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体格强壮的国民体质,没有百折不挠的硬汉气质,没有开疆辟土的尚武精神,终将被异族外寇爆锤碾压!裹小脚、留长辫、抽大烟的“东亚病夫”被列强肆意欺凌即是明证!1911年成立的清华学堂,即清华大学的前身,有一条“铁”的规定:体育课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国民形象代表着国家形象,国家强大自国民强健开始。新中国成立以后,清华大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著名口号。“无体育,不清华”永恒奏响于清华的过去与未来之中。今日的学校教育,断不能被文化考试成绩遮蔽了双眼,自当发扬清华体育精神,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把體育教育看成是国民素质奠基工程,实现体格教育与人格教育的双丰收。比如,积极实施阳光体育,落实推进体艺2 1项目,强力发展校园足球,其实就是在为未来的国民体质与国民精神打下一抹底色。须知,一个人完整的生命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只有肉体健康,精神有所归依,才能让生命生动、人生美好。
重视综合实践课程,提倡研学修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中国“课改”特色的一门课程,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国外习惯把这类课程称之为“STEAM”课程,即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s(数学)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国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国外的STEAM课程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特点都是强调知识融合,重视生活体验,推行项目学习,倡导 “做中学”。从这点来看,这类课程非常有利于解决中国学生重课本轻实践、动手能力差的通病,也有利于克服中国学校过早文理分科的弊端。学无止境,生命有限。庄子曾经发出感叹:“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该怎么办?教什么?学什么?玩什么?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回归生本幸福课堂,重视综合实践,提倡研学修行,不失为培养未来人才的一个方向。电影《罗马假日》里有这么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当新西兰1700名高中男生齐跳毛利战舞为去世的男教师送行的时候,今日中国的热血男儿能否学一学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大漠孤烟当中重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之风?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各花入各眼,何必问来人。然而,女儿不能“浪”,男儿当自强,这应该是男孩女孩该有的模样。如果为了博取关注,增加流量,任其性子,人设“小鲜肉”,散发“娘炮风”,“男不男,女不女”,不但不是偶像崇拜,反而像“东方不败”。所以,抛开家庭教育和社会因素不谈,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讲,重视上述三类课程,对纠正“娘炮”之风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