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设计的审美文化观照和范式探索

来源 :歌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yzchen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文化》是一部全面深入研究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的论著。作者紧扣邛窑作为地方性民窑的身份,在时代的共性中探寻邛窑陶瓷的造型和装饰的独特性,将其作为工艺美术设计的审美特征、审美意识、审美行为方式等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在这个基础上对邛窑的历史方位和创新价值进行了重新阐释和定位。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将目光聚焦于审美文化,从形式美感入手,经由对邛窑器物造型设计、器物装饰设计及装饰观念和制造工艺几方面的研究,并通过对三个审美层次的渐进和深入探讨,揭示了邛窑窑系的审美文化特征。该论著在整个中国陶瓷审美文化研究中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显示了地域性陶瓷窑系研究的新观念和新进展,是对地域性陶瓷窑系审美研究范式的探索。
  [关键词]邛窑;陶瓷设计;审美文化;研究范式
   中国是陶瓷大国,也是陶瓷艺术的王国,还是陶瓷器物设计的强国。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彩陶,到瓷器诞生并走向鼎盛,千姿百态的器物设计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审美特质。然而,从审美的角度对其研究则不多见,特别是对民窑器物设计的审美研究和文化阐释更显不足。詹颖博士的专著《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文化》则填补了这一学术研究的空白,也对探索陶瓷器物设计的审美文化研究范式做出了贡献。
   器物设计蕴含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这几乎是不言自明的道理,然而,如何结合具体的陶瓷器物,通过各式各样的器型观照其中的审美特点,面对品相参差不齐的坛坛罐罐解读背后的文化意蕴,却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而《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文化》一书表明,作者詹颖做到了,做得很出色,其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对作为地域窑系的邛窑价值的“重新发现”。邛窑虽然曾经是巴蜀地区最大的民间青瓷窑系,烧造活动有900年的历史,但是它在南宋衰落后却未能再度中兴,其文献记载的资料不多。20世纪30、40年代,陆续发现邛窑遗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逐渐有研究成果发表,但大多偏重遗址考古或具体现象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和80年代后,陆续有对邛窑窑系新的窑址的局部发掘,发表了一些发掘报告,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然而,对邛窑整体系统的研究仍然很少。将其放在中国陶瓷历史的背景及其学术史上看,邛窑及其研究较弱,甚至可以说几乎是冷门,研究基础并不好。面对这样的状况,詹颖立志对邛窑及其器物进行全方位系统研究,其学术雄心值得称道。她从最基本的方面做起,对邛窑作了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包括对邛窑的分布、文物和发掘现场的调研,图像资料的采集、整理,对传承人的访问,对实证资料的搜集,对民间民俗的走访了解等,可以说,她是在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这样的调研过程就使本书的观点和结论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对邛窑的历史定位也就有了充分的依据。在本书第一章对邛窑的综述里,作者对邛窑概念的界定和阐释,对邛窑工艺造型艺术、装饰艺术、烧制工艺等做了系统的学理研究,呈现出一个立体的邛窑窑系的全景,使得读者对邛窑器物烧造有了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对其整体的价值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这种较全面的研究,对于其他在中国陶瓷史上被高度关注的窑系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可是对于邛窑来说,这种系统的研究,无异于一次“重新发现”。自然,这种发现不同于考古遗址的发现,而是对其整体价值的发现,是在考古基础上从人文角度的一次“整合”评估。在其后所展开的论述中,作者紧扣邛窑作为地方性民窑的身份,在时代的共性中探寻其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将其作为工艺美术设计的审美特征、审美意识、审美行为方式等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在这个基础上对邛窑的历史方位和创新价值进行了“重新发现”。在这个意义上,重新发现也就是重新阐释和定位。所以,本书在邛窑窑系学术史上应该有其独特的价值。
   第二, 对邛窑陶瓷审美文化价值的发现和评估。邛窑虽然是地方性民窑窑系,在中国陶瓷史上没有显赫地位,但是,邛窑陶瓷的器型造型和器物装饰却有鲜明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正与巴蜀地域及其历史文化传统相关。正是这种独特性引起作者的关注,产生了对它研究的兴趣。而这种关注,一经进入学术视野,则必须具有新的理论和视域、有新的眼光和观照视角。而詹颖将目光聚焦于审美文化,发现了邛窑陶瓷器物设计中的美,发现了它独特的审美文化价值。这是重要的发现,也是本书最具价值的内容。在这样的理论视野中,作者从邛窑窑系陶瓷器物的形式美感入手揭示其审美文化特点,逐步展开了自己的逻辑结构和研究空间,使我们看到了在其他窑系中不多见的内容。比如,作为民窑的特点,邛窑主要生产生活用器、文房用器和娱乐用器,这些都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民间色彩浓郁。这具体体现为器物的种类丰富而妙趣横生,如各种观赏玩具中,有人物瓷塑,有玩球俑、抱物俑、捧手俑、匍匐俑、倒立俑、侧卧俑、骑兽俑——在中国雕塑史上著名的“说书俑”当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动物类造型有鸡、鸭、鱼、龟、狗、猴、狮、虎、象、鼠等,形态活灵活现。反映世俗百态的各种陶瓷俑,动作丰富,栩栩如生。健身玩具则有投壶、陀螺、地转子,音响玩具中有瓷哨、瓷摇铃、瓷埙等,品類繁多,美不胜收。邛窑的仿生造像也独具特色,是邛窑器物设计的典范。形象仿生中的植物水果类,以及蟾蜍砚台,海棠花形碗、杯、盂等都独具特色,地域特色鲜明,其中,有些器物折射出巴蜀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独特性。在装饰设计方面,邛窑有其基本的规定性内涵,单色与多色相映成趣,特别是“邛三彩”,在中国陶瓷“三彩”系列中独树一帜,其三色由黄、褐、绿三种交融,其釉质为透明玻璃釉,形成艳丽淋漓的彩色釉面。这在中国陶瓷装饰中有特殊价值。邛窑在装饰纹样方面,有各类常见的动物、植物纹样,有些纹样还产生了多种变体,如多姿多彩、富有创意的兰花纹和云气等,使得简单的纹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同时,作者关注到了邛窑彩绘纹样中最具本土特点的代表,如以汉代西南地区流行的摇钱树为基础所简化而成的纹样,以四川本土的兰草和牡丹为模板而摹画的兰草纹和牡丹纹等,都是凸显出邛窑作为地方性民窑的独特审美价值所在。作者还进一步分析了邛窑彩绘的技法特征,通过与同时期巴蜀地区的绘画相比较,指出其自由、随意、流畅的写意风格正是因为来自民间,远离了正统、远离宫廷的绘画传统,程式化的图像也使工匠在生产中易于模仿,并能快速熟练,提高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的拙稚天然的民间意趣、写意性表达本土化特色等见解,都富有创新性。    值得注意的还有,本书对邛窑设计审美文化所作的分期考察,对其审美文化的时代性阐释,也具有深度。对邛窑器物的文化意蕴的阐释,体现出新的思考和见解。著作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水平乃至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和道教)、艺术思维方式,论述了巴蜀地区特有的文化精神如何渗透到邛窑器物的设计中,并给予了具体的回答。作者从形式美感入手,经由对邛窑器物造型设计、器物装饰设计及装饰观念和制造工艺几方面的研究,揭示了邛窑窑系的审美文化特征,这在整个中国陶瓷审美文化研究中有其独特学术价值,显示了地域性陶瓷窑系研究的新观念和新进展。
   第三, 是对地域性陶瓷窑系审美研究范式的探索。在人类物质文化中,器物作为审美对象,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及其特殊载体,也有特殊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这就是器物的器型、装饰及其工艺过程。陶瓷器物,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器物的生产是将物质需求与精神享受物化为可见、可用、可欣赏的客观对象的过程,它们综合地体现制作者的审美意识,也体现器物诞生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因素。器物的审美文化研究,可以说是对“物的艺术表达”的美学观照,如何揭示陶瓷器物的审美文化,特别是地域性窑系的审美文化,是比较难把握的命题,对此,作者进行了认真而有创见的探索。作者介绍说,本书有三个研究层次。第一个层次,邛窑的器物设计,以邛窑的物化产品形式呈现;第二个层次,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意识,最终反映为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观念;第三个层次,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行为方式。基于这样的明确认识和研究目的,构成了关于陶瓷审美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范式。本论著能将比较零散的、年代久远而几近失传的陶瓷事象,以器物设计为研究对象而达到审美文化的综合研究,理论范式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而将其各种要素结构为一个具有自身逻辑的框架,其理论维度的拓展至关重要。正是在这些方面,我们看到其对各种理论的吸纳和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没有就事论事地仅关注邛窑本身,而是通过多角度的比较研究来探寻邛窑审美文化的形成源流,凸显邛窑器物的审美特征,如邛窑彩绘与东吴彩绘瓷和西晋点彩瓷的比较、邛窑与长沙窑的比较、邛三彩与唐三彩的比较、邛窑瓷塑与巴蜀地区历代造型艺术的比较等。因而,在这样扎实的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论才更具说服力。由此可见,本书有鲜明的学理性和相当的学术深度。这种针对邛窑窑系器物设计的研究架构和范式,在客观上具有普遍性,特别是将审美文化视角与具体对象密切结合的尝试,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启示意义。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官窑、民窑窑系繁多,器物品类层出不穷、多姿多彩,装饰纹样五彩缤纷、内涵丰赡,在世界陶瓷史上独具特色,其对人类文化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对其从审美文化角度的研究阐释,空间十分巨大,这不仅对于陶瓷自身研究的深化和价值的升华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拓展美学研究领域和丰富美学及艺术理论有重要价值,对于丰富器物话语和探索器物叙事的理论方法有重要啟示。詹颖的《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文化》为此做出了富有创见的探索,我们期待更多新成果的问世。
其他文献
等到春暖花開
期刊
为你守護光明
期刊
本以为自己对广西画展已经心如止水,但看到杨诚先生油画作品的那一刻,我的心不只是震撼了:久违了,久违了,在如今浮躁的世态下,竟然还有艺术家如此深度地关怀社会,关怀社会的发展,关心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命运”。如今,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已经屈指可数!庆幸我们还有一个杨诚。  在我看来,世界上一流的艺术大师笔下所描绘的历史一定是“活着”的。无论是陈抱一先生的《香港码头》、颜文梁先生的《威尼斯圣保罗教堂》
期刊
找到你
期刊
人 物  覃何花——女,25岁。  韦季雨——男,27岁。  何冬梅——女,51岁,覃何花妈。  韦东生——男,54岁,韦季雨爸。  覃二宝——男,14岁,覃何花弟。  韦小花——女,14岁,韦季雨妹。  韦太公——男,72岁。  胖大婶——女,48岁。  胖婶儿——男,25岁。  胖婶媳——女,24岁。  男记者——男,20多岁。  导 游——女,30多岁,被救老人女儿。  摄像师——男。  
期刊
[摘 要]从汉口原租界风貌区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入手,深入分析汉口原租界风貌区形成的过程、空间形态以及相关历史特征;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口原租界风貌区的遗产化进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政策背景下的更新状况;探析汉口原租界风貌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武汉城市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文化遗产如同尘封的胶
期刊
生死相依
期刊
[摘 要]用双排键电子琴进行伴奏,是该乐器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中为民族乐器伴奏是其与中国民族音乐融合的重要手段。以双排键电子琴为古筝曲《战台风》的伴奏为切入点,探讨双排键电子琴在民乐伴奏技巧的运用方法,以此促进双排键电子琴与中国民族乐器更加深入的交流和发展,为双排键电子琴的发展探索新的更广阔的道路。  [关键词]双排键电子琴;古筝;伴奏配合   双排键电子琴(以下简称“双排键”)是一件新兴的电子
期刊
戰友永在我心里
期刊
[摘 要]2019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中的女性作曲家虽为数不多,但她们的作品宛如一颗颗珍珠,让人无法忽视。从充满民族风情的《山寨欢歌》和《山水之恋》到充满现代趣味的《Tracasseries》,从理性的思考的《陀螺》到满怀文人情怀的《折桂令》和《虞美人》,让我们看到女性作曲家创作的个性和魅力。  [关键词]中国—东盟音乐周;女性作曲家;民族性;现代乐;文人情怀   2019年5月28日,第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