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高数学课教学中应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全日制义教数学课标》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普高数学课标》提出: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认为根据《课标》应当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一、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要按照规定系统接受人类积累的间接知识,又要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多样的学习方式,《标准》中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等专题,开展活动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自主的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被动学习是一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是完全被动接受未知知识的过程,是外在压力作用的结果。被动学习是客体行为,是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由学生接受定论,无须体验、感受、品味。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学生自己探究获取未知知识的过程,是内在需要的结果;自主学习是主体行为,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给学生由学生去探索未知,体验过程,感受挫折,品味生活,享受成功。
二、由单一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在我国的中小学,由于过多地强调竞争,致使在个体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中,后者没有受到重视。学生往往视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自己的成功就是别人的失败。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养成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从历史、文化角度探讨了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制中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感性。建构主义心理学基于对学习的现代意义的理解,认为学习者主动的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通过“小组合作产生的解法一般来说比一个人产生的解法要好一些,而且小组活动对长期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一种平等的合作,会有利于观点的转变”,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集中表现为社会交往意识、社会角色规范和社会交往技能。合作交往是作为过程展开的,具体概括为“倾听、交流、协作、分享”。
教学中合作交往的形式有两种: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从性质上看,师与生在教学活动中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学就没有教,同样没有教也就没有学。师生间的交往,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这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民主平等、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生生合作是一个班级内部的学生在一个平等基础上的交往互惠。
斯莱文指出“要使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就必须有两个要素存在,即小组目标和个人责任。也就是说,小组必须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或获得某种奖励及认可而活动的,而且小组的成功必须依赖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规则、个体的责任与分工,行动上的相互配合以及在信息资源、任务、奖惩、责任上的相互依存性是合作学习并提高学业成绩的关键所在。第三,个体交往意识和交往技能。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可能实现成员个体间的绝对均衡。因此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群体对个体的接纳员的相互尊重、诚挚、谦让的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由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课程教学的质量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效果与得失。而我国传统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师把课程理解为学科知识,认为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结论讲给学生听,学生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识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学生的进步只表现为知识在量上享积累的多少。长期以来,导致数学学科的内容与学生的成长缺乏内在的联系,重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成了与学生日常生活隔绝的一个专门领域;割裂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教学过程被庸俗化为无须智慧的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其后果造成了学生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却不能深刻领悟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也无法理解数学科学的理性精神,也谈不上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实验中学 524000)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全日制义教数学课标》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普高数学课标》提出: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认为根据《课标》应当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一、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要按照规定系统接受人类积累的间接知识,又要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多样的学习方式,《标准》中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等专题,开展活动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自主的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被动学习是一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是完全被动接受未知知识的过程,是外在压力作用的结果。被动学习是客体行为,是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由学生接受定论,无须体验、感受、品味。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学生自己探究获取未知知识的过程,是内在需要的结果;自主学习是主体行为,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给学生由学生去探索未知,体验过程,感受挫折,品味生活,享受成功。
二、由单一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在我国的中小学,由于过多地强调竞争,致使在个体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中,后者没有受到重视。学生往往视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自己的成功就是别人的失败。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养成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从历史、文化角度探讨了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制中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感性。建构主义心理学基于对学习的现代意义的理解,认为学习者主动的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通过“小组合作产生的解法一般来说比一个人产生的解法要好一些,而且小组活动对长期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一种平等的合作,会有利于观点的转变”,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集中表现为社会交往意识、社会角色规范和社会交往技能。合作交往是作为过程展开的,具体概括为“倾听、交流、协作、分享”。
教学中合作交往的形式有两种: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从性质上看,师与生在教学活动中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学就没有教,同样没有教也就没有学。师生间的交往,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这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民主平等、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生生合作是一个班级内部的学生在一个平等基础上的交往互惠。
斯莱文指出“要使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就必须有两个要素存在,即小组目标和个人责任。也就是说,小组必须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或获得某种奖励及认可而活动的,而且小组的成功必须依赖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规则、个体的责任与分工,行动上的相互配合以及在信息资源、任务、奖惩、责任上的相互依存性是合作学习并提高学业成绩的关键所在。第三,个体交往意识和交往技能。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可能实现成员个体间的绝对均衡。因此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群体对个体的接纳员的相互尊重、诚挚、谦让的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由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课程教学的质量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效果与得失。而我国传统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师把课程理解为学科知识,认为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结论讲给学生听,学生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识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学生的进步只表现为知识在量上享积累的多少。长期以来,导致数学学科的内容与学生的成长缺乏内在的联系,重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成了与学生日常生活隔绝的一个专门领域;割裂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教学过程被庸俗化为无须智慧的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其后果造成了学生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却不能深刻领悟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也无法理解数学科学的理性精神,也谈不上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实验中学 5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