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下行囊我就背上相机去村后的榆树林观鸟,老队长忙着放炕桌摆冷盘,婶子点火炒菜。每次来他们都是这么热情,让人心里暖暖的。
村后这片百岁以上大榆树,被那年9月20目的一场秋雪压断了不少直径20厘米左右的大树权,已经没有当年婆娑的身姿,虽然是榆钱放绿的时节,依然显得有些老态龙钟。东海边告别的柳莺原本应该在这里候我,可是满林子除了零星几只麻雀,其他鸟儿一个也没有。这里的人们管柳莺叫钱串子,一者它们娇小的身姿常成群结队在榆钱间流窜,更因为它们悦耳的叫声像在抛玩旧时的一串铜钱。没能与柳莺照面,心中不免充满惆怅。
没等队长再招呼,我已经回屋。炕桌摆满了好酒好菜,三杯敬酒祝福之后,老队长先打开了话题:你在研究小鸟,是否知道小燕为啥不来了?
是啊!听他们说,小燕不来已经有好几年了。什么缘由呢?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燕来燕不来”。在这片高寒山区,往往要等到人们种完地,杨树叶子快圆的初夏,小燕才姗姗来迟。它们必须迎合蝇虻蛾蝶苏醒的节拍,一站一站填饱肚皮来到这里筑巢育雏。那时节它们在房前屋后院里墙外,闪电般地掠过,与夏锄的人们一样忙碌。人人都知道它们吃害虫保庄稼,连最调皮的孩子也不会去祸害它们,任它年年秋去春来。
我说,小燕不来是因为水。四十年来,这趟沟可以看到的最大变化就是水。
记得那时每当春风细雨化开沟沟岔岔的延冰,泉水叮咚,条条小溪蜿蜒曲折在村子东面汇成河,欢快地流向嘎拉德斯汰,河西村由此得名。在山坡地的麦子绿垄开锄前,总是老于家的两个姑娘首先拆下盖了一冬的被褥到河里来清洗,绞干后摊开在草滩上,花花绿绿成为一道风景,诱来不少好奇的蝴蝶。小燕筑巢时节,就在水面低飞,河边取泥。
三十五年前,干旱的时候,小河会经常断流。我们在村头搞了一个截潜工程,引地下水哗哗地在明渠终年不息流淌,饮牲畜浇青苗依然是那么方便。三十年前,小河成了泄洪道,小燕便在渠边饮水取泥。冬天,不冻的渠口改变了以往好几个人汗流浃背摇辘轳提水饮畜群的历史;渠口下满河套的延冰,春天融化能浇百十亩地。
’
在过黄河跨长江夺高产的口号声中,村子两头都打了机井。抗旱只要电闸一合,满管的清水奔涌着盖过了缓缓的潜流水。水浇地改种了玉米,人们自信从此可以不再靠天吃饭。不久,人们却发现,潜流的水变得哩哩啦啦,牲口群一到水边便开始顶架嘶咬。
实行土地承包以后,各家的牛羊大发展。为了不争水源,家家打了压水井,倒上一勺水,压动杠杆,清水徐来,也很方便。后来发展甜菜、胡萝卜经济作物,需水量大增,年年春夏,机井频频抽水。每当这个时候,压水井出水便出现困难,并且断水的井一年比一年多,断水时间一年比一年长。干涸的潜流渠口成了水位下降的纪念碑。
五年前,机井抽水的时候,上面2000米远的西沟村不少家的水井没水了。此后两年,机井一抽,下游近2000米申营子村的压水井也断水了。机井却已经不能不抽水了!山上的杨树成片枯梢死亡,谁也不想把它与机井高强度抽水保苗夺丰收联系起来。
讨水的日子不好过。于是,几家合伙开始在压水井边打深井,用电泵抽水储备在缸里解决人畜饮用,大水缸起死回生了。好在禁牧之后,各家只剩几头牲畜;劳力也多半外出打工,一缸水足够混两天。电费也“稀松”,停电至多三两天。
可是谁想过,小燕可不是叽叽喳喳的麻雀和咕咕叫的野鸽,它们决不会到猪食槽、鸡鸭盆抢喝那些脏兮兮的馊水,也决不会到牛马棚中取那些踩得粘糊糊的尿泥。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年的哪一天,小燕在村子上空盘旋俯瞰,几里地范围内,望不到一滴水!
满桌都是好酒好菜,席间探讨的却不是一个让人轻松的好话题。谁能告诉我:小燕告别的时候是否发出过一声因嗓千而撕裂的尖叫?小燕当然不知道它是生态难民,更不知道它的主人什么时候也得像它一样远走高飞。
村后这片百岁以上大榆树,被那年9月20目的一场秋雪压断了不少直径20厘米左右的大树权,已经没有当年婆娑的身姿,虽然是榆钱放绿的时节,依然显得有些老态龙钟。东海边告别的柳莺原本应该在这里候我,可是满林子除了零星几只麻雀,其他鸟儿一个也没有。这里的人们管柳莺叫钱串子,一者它们娇小的身姿常成群结队在榆钱间流窜,更因为它们悦耳的叫声像在抛玩旧时的一串铜钱。没能与柳莺照面,心中不免充满惆怅。
没等队长再招呼,我已经回屋。炕桌摆满了好酒好菜,三杯敬酒祝福之后,老队长先打开了话题:你在研究小鸟,是否知道小燕为啥不来了?
是啊!听他们说,小燕不来已经有好几年了。什么缘由呢?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燕来燕不来”。在这片高寒山区,往往要等到人们种完地,杨树叶子快圆的初夏,小燕才姗姗来迟。它们必须迎合蝇虻蛾蝶苏醒的节拍,一站一站填饱肚皮来到这里筑巢育雏。那时节它们在房前屋后院里墙外,闪电般地掠过,与夏锄的人们一样忙碌。人人都知道它们吃害虫保庄稼,连最调皮的孩子也不会去祸害它们,任它年年秋去春来。
我说,小燕不来是因为水。四十年来,这趟沟可以看到的最大变化就是水。
记得那时每当春风细雨化开沟沟岔岔的延冰,泉水叮咚,条条小溪蜿蜒曲折在村子东面汇成河,欢快地流向嘎拉德斯汰,河西村由此得名。在山坡地的麦子绿垄开锄前,总是老于家的两个姑娘首先拆下盖了一冬的被褥到河里来清洗,绞干后摊开在草滩上,花花绿绿成为一道风景,诱来不少好奇的蝴蝶。小燕筑巢时节,就在水面低飞,河边取泥。
三十五年前,干旱的时候,小河会经常断流。我们在村头搞了一个截潜工程,引地下水哗哗地在明渠终年不息流淌,饮牲畜浇青苗依然是那么方便。三十年前,小河成了泄洪道,小燕便在渠边饮水取泥。冬天,不冻的渠口改变了以往好几个人汗流浃背摇辘轳提水饮畜群的历史;渠口下满河套的延冰,春天融化能浇百十亩地。
’
在过黄河跨长江夺高产的口号声中,村子两头都打了机井。抗旱只要电闸一合,满管的清水奔涌着盖过了缓缓的潜流水。水浇地改种了玉米,人们自信从此可以不再靠天吃饭。不久,人们却发现,潜流的水变得哩哩啦啦,牲口群一到水边便开始顶架嘶咬。
实行土地承包以后,各家的牛羊大发展。为了不争水源,家家打了压水井,倒上一勺水,压动杠杆,清水徐来,也很方便。后来发展甜菜、胡萝卜经济作物,需水量大增,年年春夏,机井频频抽水。每当这个时候,压水井出水便出现困难,并且断水的井一年比一年多,断水时间一年比一年长。干涸的潜流渠口成了水位下降的纪念碑。
五年前,机井抽水的时候,上面2000米远的西沟村不少家的水井没水了。此后两年,机井一抽,下游近2000米申营子村的压水井也断水了。机井却已经不能不抽水了!山上的杨树成片枯梢死亡,谁也不想把它与机井高强度抽水保苗夺丰收联系起来。
讨水的日子不好过。于是,几家合伙开始在压水井边打深井,用电泵抽水储备在缸里解决人畜饮用,大水缸起死回生了。好在禁牧之后,各家只剩几头牲畜;劳力也多半外出打工,一缸水足够混两天。电费也“稀松”,停电至多三两天。
可是谁想过,小燕可不是叽叽喳喳的麻雀和咕咕叫的野鸽,它们决不会到猪食槽、鸡鸭盆抢喝那些脏兮兮的馊水,也决不会到牛马棚中取那些踩得粘糊糊的尿泥。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年的哪一天,小燕在村子上空盘旋俯瞰,几里地范围内,望不到一滴水!
满桌都是好酒好菜,席间探讨的却不是一个让人轻松的好话题。谁能告诉我:小燕告别的时候是否发出过一声因嗓千而撕裂的尖叫?小燕当然不知道它是生态难民,更不知道它的主人什么时候也得像它一样远走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