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壮族山歌的起源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族人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吟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之一。壮族山歌多为集体创作,民歌手人人都可以加工润色,而其口头即兴创作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受定稿限制,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形形色色,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壮族山歌它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结构短小,韵味和谐,琅琅上口,易歌易记,流传方便,非常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本土性。
二、壮族民歌的魅力
1.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
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这或许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族民歌中得以普遍运用的原因。
2.整齐严谨、琅琅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
壮族民歌具有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特点,壮族歌手那快思敏捷、对答如流的歌唱思路更是诗人曹植“七步成诗”的速度望尘莫及,壮家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3.分有多种形式演唱
壮族多声部民歌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声部同时作纵向结合发展的民歌。除了单声部民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
三、壮族山歌的艺术特征
1.含蓄、委婉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
壮族山歌的感情表达总是比较迂回曲折、委婉隐晦,不经常使用直截了当、鲜明坦率的表述方式,使人充满遐想;在音乐性格上,壮族山歌热情、奔放,全曲最高音常常出现在曲调一开始,热情洋溢,任其自由倾泻。
2.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
壮族民歌大多是节奏自由、悠长,节拍很少是规整的。在乐曲中常常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自由延长音多用于句间、句尾,常构成节奏较密集的朗诵性曲调与抒咏性自由延长音结合的悠长自由节奏,使山歌的抒情性得以充分发挥。
3.曲调丰富多样
广西可以称作是歌的海洋,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在壮族每翻过一座山头就会有一个不同的山歌曲调。壮族民歌具有跳进多、起伏大、音域广等特点。
四、壮族原生态民歌的演唱特点
原生态唱法指没有经过任何所谓的“唱法”加工过的唱法,它是一种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唱法,就象地里的庄稼,没有施过化肥,没有喷过农药,没有进过大棚,完全在自然状态下,餐风饮露,日晒雨淋,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成长起来。它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代代相传,有着悠久的历史,保持着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它质朴得近乎粗糙,简单得近乎透明。
原生态是老百姓世代相传的文化、无名氏创作、是老百姓共同用来表达心理情感、生活状态的方式,体现的是“本真”和“原汁原味”的歌唱状态。原生态不在于“唱不唱、怎样唱”,而在于整体性,通过一种和谐的心态来反映最真实的生活。艺术表现是外在的,但文化核心的东西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否则就破坏了内在的和谐。原生态唱法和院校派唱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唱给自己听的,后者是培养出来的表演明星唱给大众听的,“功利性”是两者的严格区别,市场是两者的界限。原生态唱法应该以坚定的信心展示最原始的风貌,克服文化在传承和传播过程中的“趋同性”,那才是真正地继承和发展原生态唱法。
五、原生态唱腔与院校派唱法的对比
1.歌唱的呼吸
在壮族原生态民歌演唱时,歌手采用的呼吸大多是自然呼吸或胸式呼吸,整体呼吸比较浅。这样的呼吸方式在歌唱者看来是比较自然顺畅的,但是声音传得不够远,气息支撑不够久。尤其在演唱高音时,让人觉得声音飘渺,穿透力不强。虽然这样传出来的声音穿透力不强,但在民间歌手认为其更有山野的味道,情感更为浓厚。
2.共鸣腔的运用
歌唱的声音要有比较宽广的音域,要有相当响亮的音量,要有表达歌曲感情的各种声音色彩。这些除了要靠正确的气息控制,正确的发声方法之外,更要靠正确掌握人体对发声的共鸣作用。在壮族原生态唱腔歌唱时,一般用口腔共鸣居多,很少用到胸腔共鸣,在高腔歌曲演唱时也会用到头腔共鸣。这几种共鸣腔的运用与院校派唱法基本相似。但是由于声音共鸣多于口腔和头腔,所以声音会显得较单薄、飘渺,这也正是它的独特之處。
3.吐字
清晰的吐字和科学的发声能够让歌唱者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意图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让歌声更加富于生命力和活力,得到听众的认可与喜爱。原生态唱法在吐字上与院校派唱法同样要求的是吐字清晰,使听者明白歌词的意思。但是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原生态唱法一般不要求歌词的归韵,所以声音上会直来直去,不像院校派唱法那么圆润。
4.风格差异
原生态唱法与院校派唱法在风格差异上有很多方面。主要体现在:语言特色、地域环境、音色特点等方面。作为一种源于乡土生活的民间艺术,壮族山歌四大唱腔分别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风格源自于壮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民风习俗,乃至壮族语言的声调特点。
本人通过多年对原生态唱法及学院派唱法的学习对比后,感觉到这两者间虽有不同,但是,借鉴运用科学唱法来演唱处理壮族山歌,比如气息、吐字、共鸣等方面会使壮族原生态山歌的演唱更为轻松自如、更具穿透力!只有在保持山歌原本味道的同时,借助科学发声方法来重新演绎山歌、诠释山歌,才能让壮族民歌更加地婉转动听;让更多的人,特别是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壮族山歌,喜欢壮族山歌,从而传承壮族山歌。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族人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吟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之一。壮族山歌多为集体创作,民歌手人人都可以加工润色,而其口头即兴创作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受定稿限制,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形形色色,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壮族山歌它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结构短小,韵味和谐,琅琅上口,易歌易记,流传方便,非常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本土性。
二、壮族民歌的魅力
1.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
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这或许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族民歌中得以普遍运用的原因。
2.整齐严谨、琅琅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
壮族民歌具有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特点,壮族歌手那快思敏捷、对答如流的歌唱思路更是诗人曹植“七步成诗”的速度望尘莫及,壮家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3.分有多种形式演唱
壮族多声部民歌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声部同时作纵向结合发展的民歌。除了单声部民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
三、壮族山歌的艺术特征
1.含蓄、委婉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
壮族山歌的感情表达总是比较迂回曲折、委婉隐晦,不经常使用直截了当、鲜明坦率的表述方式,使人充满遐想;在音乐性格上,壮族山歌热情、奔放,全曲最高音常常出现在曲调一开始,热情洋溢,任其自由倾泻。
2.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
壮族民歌大多是节奏自由、悠长,节拍很少是规整的。在乐曲中常常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自由延长音多用于句间、句尾,常构成节奏较密集的朗诵性曲调与抒咏性自由延长音结合的悠长自由节奏,使山歌的抒情性得以充分发挥。
3.曲调丰富多样
广西可以称作是歌的海洋,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在壮族每翻过一座山头就会有一个不同的山歌曲调。壮族民歌具有跳进多、起伏大、音域广等特点。
四、壮族原生态民歌的演唱特点
原生态唱法指没有经过任何所谓的“唱法”加工过的唱法,它是一种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唱法,就象地里的庄稼,没有施过化肥,没有喷过农药,没有进过大棚,完全在自然状态下,餐风饮露,日晒雨淋,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成长起来。它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代代相传,有着悠久的历史,保持着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它质朴得近乎粗糙,简单得近乎透明。
原生态是老百姓世代相传的文化、无名氏创作、是老百姓共同用来表达心理情感、生活状态的方式,体现的是“本真”和“原汁原味”的歌唱状态。原生态不在于“唱不唱、怎样唱”,而在于整体性,通过一种和谐的心态来反映最真实的生活。艺术表现是外在的,但文化核心的东西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否则就破坏了内在的和谐。原生态唱法和院校派唱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唱给自己听的,后者是培养出来的表演明星唱给大众听的,“功利性”是两者的严格区别,市场是两者的界限。原生态唱法应该以坚定的信心展示最原始的风貌,克服文化在传承和传播过程中的“趋同性”,那才是真正地继承和发展原生态唱法。
五、原生态唱腔与院校派唱法的对比
1.歌唱的呼吸
在壮族原生态民歌演唱时,歌手采用的呼吸大多是自然呼吸或胸式呼吸,整体呼吸比较浅。这样的呼吸方式在歌唱者看来是比较自然顺畅的,但是声音传得不够远,气息支撑不够久。尤其在演唱高音时,让人觉得声音飘渺,穿透力不强。虽然这样传出来的声音穿透力不强,但在民间歌手认为其更有山野的味道,情感更为浓厚。
2.共鸣腔的运用
歌唱的声音要有比较宽广的音域,要有相当响亮的音量,要有表达歌曲感情的各种声音色彩。这些除了要靠正确的气息控制,正确的发声方法之外,更要靠正确掌握人体对发声的共鸣作用。在壮族原生态唱腔歌唱时,一般用口腔共鸣居多,很少用到胸腔共鸣,在高腔歌曲演唱时也会用到头腔共鸣。这几种共鸣腔的运用与院校派唱法基本相似。但是由于声音共鸣多于口腔和头腔,所以声音会显得较单薄、飘渺,这也正是它的独特之處。
3.吐字
清晰的吐字和科学的发声能够让歌唱者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意图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让歌声更加富于生命力和活力,得到听众的认可与喜爱。原生态唱法在吐字上与院校派唱法同样要求的是吐字清晰,使听者明白歌词的意思。但是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原生态唱法一般不要求歌词的归韵,所以声音上会直来直去,不像院校派唱法那么圆润。
4.风格差异
原生态唱法与院校派唱法在风格差异上有很多方面。主要体现在:语言特色、地域环境、音色特点等方面。作为一种源于乡土生活的民间艺术,壮族山歌四大唱腔分别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风格源自于壮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民风习俗,乃至壮族语言的声调特点。
本人通过多年对原生态唱法及学院派唱法的学习对比后,感觉到这两者间虽有不同,但是,借鉴运用科学唱法来演唱处理壮族山歌,比如气息、吐字、共鸣等方面会使壮族原生态山歌的演唱更为轻松自如、更具穿透力!只有在保持山歌原本味道的同时,借助科学发声方法来重新演绎山歌、诠释山歌,才能让壮族民歌更加地婉转动听;让更多的人,特别是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壮族山歌,喜欢壮族山歌,从而传承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