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女医生自曝收红包经历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anshuan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6月12日,一场讲座在石家庄的河北会堂举行。“欢迎来自辽宁的医生张秀敏上台,她讲的题目是《来自医生的反省》。”主持人介绍完毕,一位发髻挽在脑后,身着旗袍领花上衣、脚穿平底鞋的中年妇女登上了讲台。她首先面向6000余名观众鞠了一个超过90度的躬。
  这是一位善良、温柔的女医生,这是许多观众对她的第一印象。然而,随着她讲述内容的深入,听众们却不禁感到了一丝惊心,同时也对她产生了更多的钦佩。
  曾经 她看到药品就像看到人民币在招手
  几年前,第一次有人给张秀敏送红包。这名医药代表同时声称,可以给她药品回扣。面对这样的诱惑,张秀敏拒绝了。“当时那个医药代表给的钱并不算多。我想,用这么点钱就想拉我下水,也太瞧不起我了。”但从那次经历之后,她知道了自己神圣的职业原来还可以“拥有”额外的收入……终于,当再有医药代表来找她时,她没有拒绝。
  “那段时间,我真是有些昏了头,只想着怎么能从患者身上多赚钱。”说到这里,张秀敏声音哽咽了。但此时此刻,现场观众却用掌声鼓励她继续讲下去。“有患者到我的诊室,我只是两三句话简单询问她的病情,脑子里却在飞转着盘算:他的病能用哪些有提成的药?哪种药提成高一些?开好药方,我会嘱咐病人拿完药后再回到我这里。我会叮嘱他按什么剂量服药,服药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患者通常都会一边道谢,一边离开。其实,我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确保他在医院买这些高价药,确保我自己能拿到药品提成。”
  “患者拿着药品回到诊所的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看着那一盒盒药品,我就仿佛看到一张张人民币在向我招手……”张秀敏讲不下去了,将脸埋在毛巾里抽泣……
  后悔 患者最需要她时,红包照收不误
  除了拿药品回扣,张秀敏还曾收取患者的红包。那位已经去世的患者送给她的红包,竟成为了她一辈子的良心债。
  “一位装有心脏起搏器的心脏病患者住院治疗,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有一次,这位患者又犯病了,我和一位同事抢救了一个晚上,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事后,这位患者悄悄塞给我一个红包,里面有一沓人民币。我知道,这位患者家境困难,年迈的母亲、失业的爱人和年幼的儿子都靠他一人的工资养活。”张秀敏说,“那位患者塞给我红包时告诉我,‘张医生,我的命就交给你了。你让我多活一天,我就能多挣一天钱来养这个家。’”张秀敏表示,当时她并没有推辞,但后来想想,真是后悔。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却收下了这个病人拿命换来的钱。
  但最后,这位患者还是去世了。张秀敏很是自责。她想,如果自己不收这位病人的红包,那些塞进自己腰包的钱,也许就可以让这位患者在这个美丽的世界活得更长更幸福一些。张秀敏的心如针刺一般。讲台上,张秀敏再次深深鞠躬,向那位去世的患者,也向那些被她收取过红包的患者表示真诚的忏悔。
  讲着讲着,张秀敏又在讲台上重读了一遍《医师宣言》。那份在入职时如此神圣的宣言,此刻从她嘴中读出,却字字沉重。记者看到,观众席上,有一位40多岁的男子听到这里,一手托腮,一手不时抹去脸上的泪水。没等张秀敏的讲座结束,他便离席了。记者了解到,这位先生是省会某医院的医生,也曾接受过患者的红包。曾经的“心安理得”,在那一刻却感觉满是耻辱。
  心安 改正错误 一个月内就收到两封表扬信
  索红包、收回扣,赚钱越来越多……但此时的张秀敏,却丝毫感觉不到幸福和快乐。她变得患得患失,心事重重。晚上睡不着觉,她长期依靠安眠药入睡。最多的一晚,她吃了27片安眠药,却只换得两三个小时的睡眠。讲座中,她多次说,自己的那些行为很“缺德”。
  不久前,张秀敏接触了传统文化,学习了儒家《弟子规》,明白了是非善恶,开始忏悔自己以前的行为。现在,她给病人看病时,总把他们想象成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能用几块钱治好的病,她绝对不开十几块钱,甚至几十块钱的药物。她还寻找到了那位已经过世患者的家属,向他们当面致歉,并把十倍于当初所收红包的钱还给家属。
  “从医18年,我从未收到过患者的表扬。在我真心对待患者、开始改变自己的一个月后,我就收到了两封患者的表扬信。我用真诚换得感谢和感恩,我自己也收获一份心安。”张秀敏说道。
  记者手记 恪守职业道德但求“一份心安”
  张秀敏的经历,让我想到“一毛钱处方医生”王争艳。那位从医25年、头发花白的医生,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至今还常开两毛钱的处方。
  王争艳的行为被冠以“医德闪光”的典型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张秀敏曾经做过错事,但为了“一份心安”,她及时改正了错误,回到了“白衣天使”的本位。面对公众,她还愿意讲述自己当年的错误,以警醒他人。面对省会6000余名听众,她声泪俱下,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她的做法,也应该赢得我们的掌声。
  在讲座的最后,张秀敏表示,“愿天下所有的医生都能成为好医生”。
  当今社会,人们总是难以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唯望各行各业的人士都能恪守职业道德,但求“一份心安”。
  人的私欲和贪婪,如果没有自我良知的约束,将会变得不可遏制。心灵道德问题,是一切社会行为健康与否、和谐与否的根源。
  除了个人的改变和努力,同时我们希望,随着我国新医改步伐的不断加速,目前这种“以药养医”的局面能够得到全面改善。
  我们也相信,张秀敏所讲述的故事,终成历史,今后再也难以听见。
其他文献
1.提倡吃面食  先后天衰弱,当以善于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只可饱腹,无此效力。麦比参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参,乃是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2.提倡吃豆油  又大磨麻油亦能补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实则是焦味耳。(《印光
期刊
环保酵素的优点:  一、省钱  化厨余为环保清洁剂,节省家庭开销。  二、多用途  居家生活的天然清洁剂、空气净化剂、除虫剂、有机肥料等。  三、减少垃圾污染  丢弃的厨余会产生甲烷废气,比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暖化的程度高21倍。  四、净化废气、增加空气涵氧量  有除臭功能,可消除香烟气味、汽车排放废气、居家化学喷剂的毒气等。  五、净化下水道  用过的环保酵素最后流到下水道,能净化河流与海洋。  
期刊
德国有位专治癌症的医生,其子1978年刚刚年满19岁时死于意外交通事故,他与妻子在极度悲伤之下同时罹患癌症,经过亲身体验之后他才知道情绪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位医生没有用西医的方法,他是用心理疗法,用禅的智慧治愈了自己。之后他留心观察了一万个癌症病例,于是发现了身体得癌症的部位与负面情绪的关系。  例如:患乳腺癌的人,病因之一是与孩子有关的矛盾和冲突长期存在;患肝癌的人,病因之一是与家人在金钱上
期刊
有一个医生,得了一种毛病,在医院里怎么也治不好。迄今为止,这种病在世界上只有几例,很难治好。治不好,还死不了,很难受。  他来找师父观因果,师父帮他一看,是他造了大业,天条处置的。师父问他,你是不是当官的,利用职权造了大业?他说自己并没有当什么大官,会造什么大业呢?  师父说:“你在医院里是进药处的,不仅拿了人家药厂的回扣,手里还扣着三个人的医疗卡,有没有这回事?”  他说:“我在医院里,并没有什
期刊
现在许多人喜欢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和尚的这句话,往往被他们拿来当挡箭牌,成为可以肆意吃肉喝酒的“铁证”。实际上世人仅知有前两句,却不知济公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从而以讹传讹,误导了无量迷茫众生。  其实,济公的高深境界,绝非凡夫俗子所能想象。比如,沈员外派家仆给济公送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几口酒,以为能瞒天过海,神仙也难知。结果济公指了出来
期刊
黎成科于1938年生于广西,1965年贵阳医学院中医系毕业,现为广州市红十会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主任导师。黎成科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30余年,其涉足中医之前已有数年西医学历,后又得“伤寒学派”、“温病学派”和“脾胃派”名师指点,故医学基础深厚,临床诊疗经验丰富而且全面。擅长中医内科,兼精骨伤和针灸。对肝胆脾胃疾病、发热病证及急腹症的辨治,尤具特长。1993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期刊
一只通体雪白的狐狸,一位近代佛门的泰山北斗,一段神秘莫测的奇特因缘,共同演绎了一场高僧与有情生灵的旷世传奇,揭示了生命灵性的亘古真相。  1936年春,南华寺开春期戒坛,在戒期即将结束时,曹溪驻防军第十六团团长林国庚来南华寺拜望虚云老和尚,他带来了一只狐狸,其毛色银白光滑,喙突出,尾巴细长蓬松,十分惹人喜爱。  团长告诉虚云老和尚说,这只狐狸的来历很奇特:起初是猎人从广州白云山捕获。他的一个朋友赵
期刊
夫妻俩在楼下卖粉已有时日。简易的摊档,热情的笑脸,吸引了不少顾客。我去得多了,发现总有位衣衫陈旧的老人在摊档一隅等候。夫妻俩忙着手上的活,微笑而客气地对他说,“老人家,你稍等,这就给你做。”一会儿,夫妻俩中的一个就麻利地拌好了盒中的粉,递给老人。老人接过,默默地转身离去——他似乎从未付过钱。  我忍不住好奇地问,那中年妇人叹一口气,说,老人家也命苦,把儿女拉扯大了,到老了却一个也靠不住……我们也是
期刊
在过去,医疗专业的定义很单纯,只要管好我们医师本身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就行了。然而时至今日,政府机构与全民健保制度的涉入,让医疗环境变得较为复杂,医患之间的关系也跟着复杂起来。更甚者,到底怎么样才是一位真正专业的医疗从业人员,已经引发疑问。 一位医疗从业人员,特别是医师,不仅要对他的病人负责,也被期待善尽一位好公民的责任,也就是对社会国家负责,而且,更要尽到专业的本分,对他的职业、任职机构、家庭和他本
期刊
慈济基金会创办于台湾花莲,自1966年创办至今,其志愿工作者与会众,携手为“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难“的愿景,步步踏实做,分秒不空过,且以”四大八法“为轴,足迹遍及七十余国。创办人证严上人从未踏出台湾,却带动海内外志愿者付出无所求同时感恩的风气。  从最初三十位信众日存五毛钱的“竹筒岁月“做起,证严上人秉承师尊印顺导师”为佛教,为众生“之命,自持“信己无私,信人有爱”,教导志愿者“内修诚正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