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年的树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抬头,绿意浓浓。窗外那棵与母亲合力种下的树,已伴着我走过九载。时光悠悠,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一片遮天绿荫,那个小学稚童也长成了高中校园里成熟稳重的少女。
  还记得九年前,我第一次遇见老师、同学,第一次看见粉笔在黑板上留下痕迹,感觉是那么新奇,小小的心里仿佛播下了一粒种子,像那窗前院子里花盆中的树苗抽出的幼小枝条一样,柔软,却很坚韧。
  江南多雨,但也总有干旱时。我四年级时,曾有一次接连数月不见半滴雨水。我们是从不给这树苗浇水的。待发觉旱情时,小树已有点枯萎,再想补救,只担心来不及。说来有点儿巧,当时初习“科学”(功课)的我,一直难以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几个月下来,便再无丝毫学它的兴趣。晚上,我提不起笔去写略嫌厌烦的作业。约莫天也惜树,后来竟下了一场透雨,雨中,树似乎焕发了生机。第二天出门,望见树枝上绽开新芽,新芽上带着水珠,水珠里蕴含绿意,绿意带着生机,我心中似乎有一种奇妙的感悟。数月后,我的科学成绩竟大有进步。
  岁月悠悠,小学过去,初中也过去了。三年初中,品味了多少欢悦,慨叹了多少曲折,也看到时间磨去了一些人的锋芒,洗尽了一些人的铅华,到头来,那些人只能把酒对月。岁月又沉淀了多少人的品性,把一个冒冒失失的小女孩蜕变为如今这个诗意掩于眉间,先思后行的少女。
  要读高中了,窗外的树渐渐也繁了枝,茂了叶,粗壮了茎干,挺拔了身躯,顶端的枝叶向蓝天伸去——指向那渺远的苍穹。而抬头看它的我,也想走向更大的世界。
  最初,与母亲共同将树苗移去园子时便有了一个心愿。我问母亲:“为什么要把它移去呢?”母亲答:“在花盆里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又说,“小小的花盆容纳不了参天的心。”我明白了,只有在更大的世界,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让心变得更高,眼看得更远。
  后來,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组图片:有青藏的雪峰,云贵的石林,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日出日落;也有西欧别具风情的小镇,威尼斯往来的船只,黄石公园里古老的生灵。配文是:“年轻,且走遍天下。”当时就感受到一种触动,定下了一个心愿。这也许正是窗边那棵树奋力长高的原因——为了去看更远的风景。
  过去不是一帆风顺,将来也不会是。树须历经旱雨才能参天。我已备好行囊,在这前途未知的路上走下去,结局究竟如何并不重要,我更爱每一次抬头见到的路旁风景。
  十年树木,木方成材。当年种下的树过去了十年,经过了多少旱旱雨雨,我过去的的九年往事如云,未来道阻且长。我会像窗外的树所经历的那样,无畏各种考验,在泥土里扎下深根,朝向无垠的天空生长。
  (嘉指导老师:艾丽莎)
其他文献
很久没有听到泉水的叮咚声了。小满过后,我便迫不及待地随父亲回了趟老家,本来带着略感悲伤的情绪去探望那条陪我长大的小河,来到村边才想起农历四月,停水关闸,曾经那么汹涌的一条河,现在只剩下汩汩细流,河底的鹅卵石裸露。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小麦覆陇黄。中午时分,我来到水闸旁,那条熟悉的蜿蜒小径杂草丛生,两边树木葱茏,再往前便是儿时的乐园——打谷场。  村前略为宽敞的地方便是打谷场,街谈巷议,关于各种
期刊
古诗曰:“小桥流水人家。”在亘古的终南山脚下,坐落有我最可爱的故乡,在故乡的土地上,有一条潺潺的小溪,不停流淌。小时候  红花峪远远地从山林中奔来,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斗折蛇行,时而直脱脱奔驰,汩汩潺潺;时而舔着崖壁静淌,羞羞涩涩,跑向远方,从未间断。  “又是一年春好处”小溪复苏了,打碎了那層厚厚的冰衣,恢复往日的生机,悠哉悠哉地流淌着,“叮咚”作响,弹唱着欢唱的乐曲,阳光洒落,小溪在阳光的照耀
期刊
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中,最有威严的非班主任英语齐老师莫属。齐老师脸圆圆的,长发及腰,看起来和蔼可亲,但同学们提起她时会脸色突变,恐慌不已。在她教我们一年的时间里,我一次次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记得去年夏天军训期间,齐老师打电话让我去布置教室。那天,我与小学好友一起来到学校,她说我的老师好年轻,一脸羡慕,当时我别提有多高兴了,心里美滋滋的。后来齐老师选了我为课代表。可谁知后来我缠上了许多麻烦。  平时,
期刊
汉语里形容人碰上了好事儿,有种说法是“像过年一样”, 我想外国朋友一定不明白这词义是从哪儿来的。说实话,一直以来我也感觉不出过年有什么好,倒是爸爸妈妈对过年格外重视,早早就開始了各种准备工作。他们先是里里外外、角角落落,翻天覆地一番打扫卫生,虽然不用我出多大力,但这时总免不了挨一顿数落,嫌我这不会干那不会干,房间总是凌乱。家里是干净整齐了许多,但我心里却添了堵——我乱我自在,凭什么总拿我说事儿?这
期刊
镇上的大钟不紧不慢地敲了七下,阿莱抿抿嘴,穿过忙着赶早班的人群,包里揣着一摞报纸,向福德街奔去。他从五岁起就能胜任送报员这一神圣的职业了,到现在七个年头过去了,他仍对此怀有热忱。这很好。他想。  福德街的主顾是个神秘的人,从两个月前接受预订到现在,阿莱也没见过他一眼,自然也不知道他的身份。只是常听镇上的人们称呼他为“福德街的那位梵斯先生”。当然,这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一个终日不迈出家门半步的人你很
期刊
想快点到壶口的心情是急切的,但这里的黑夜阻挡了一切,我们从壶口收费站下了高速,只听见黑夜里高原那黑色的呼吸。连续的行车也确实困乏了,就在壶口镇上找了一间农家乐安顿下来,简单的吃过洋芋擦擦,收拾上床,却怎么都睡不着,睡梦中一直听见黄河的波涛从远方滚滚而来。  晨曦的微亮从高原的头顶散射过来,我们立即看见一片黄色的被幔横铺过来,浪涛好像不大,像微风吹皱的一池春水,从上游的山谷中跳跃而下,一浪接着一浪,
期刊
山很寂静,连风声都没有。  他进了山,就像过去的五十多年一样。  走过青石板砖,在两百多级台阶处转入一条小路。那是他自己开出来的路,原本那儿长满了野草和荆棘。他又不由自主地想要走正步,刚抬起一点儿,针刺般的疼痛使他放下了腿。他苦涩地笑笑,弯下腰锤了捶腿。这腿病好些年了,十几年前他就不能再像从前一样迈正步了,连走路都有些困难了。人终究是老了,他想。  所幸目的地不远,很快就到了。他打开了手中一直攥着
期刊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他年少怀有志节,读书论兵,喜好谈论古今治乱盛衰之变。他心存恢复之志,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但他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依人作客。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识,亦与陈亮、岳珂友善,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因其无功名,《宋史》无传,生平
期刊
一道闪电与一架彩虹  很久以前,在一个熊孩子的熊时代,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我认识了一个非常捣蛋的熊孩子。他捣蛋的程度,借用当时村子里对付熊孩子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个熊时代,对于曾经和正在做孩子的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而我与那个熊孩子的传奇故事,真实,新鲜,有趣,惊险,当然还有神秘……  即将要步入老年的我,虽然与那个熊孩子相隔了童年、少年、青年和壮年,但在漫长的文学人生旅途上
期刊
提起读书,人们脑海中总不免浮现出一种近似高尚意义的动机和行为来,这使得读书本身带有了理想主义色彩,仿佛具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清雅姿态。实际上,我们似乎忘记了,最迟从6岁入学伊始,书与读书,就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生活常态,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天天如影随形。  读书变成一件高雅趣事,多因书本身囊括的天地非常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历史、文学、哲学、经济、法律、自然、伦理、社会、生物、数学、哲学、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