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30例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临床应用和有效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糖。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护理措施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是由于胰岛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长期患者可引起多源多器官损害,导致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1]。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患病率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改变而迅速增加,呈逐渐增长的流行趋势。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应积极加以防治。近年來,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已证实可改善高血糖毒性,延缓胰岛素细胞功能衰竭,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住院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报道。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0岁,病程1-5年。符合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病因学分型标准(1999),治疗前均服用降糖尿病及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或结合运动,饮食治疗后,血糖仍控制较差或不稳定。
1.2 方法 30例患者入院时行糖尿病相关的各项生化指标,血糖检查。根据患者检测结果与血糖检测结果确定胰岛素泵治疗的基础率和餐前最大剂量,然后采用美敦力公司生产的Minimed507胰岛素泵,经皮下埋置针头,24h不停输入微量胰岛素(甘舒霖R),其中全日用量的50%作为基础输入,余下的50%三餐前分配,以追加量胰岛素泵输入。治疗结束后再次检查上诉相关的各项生化指标及血糖情况。
1.3观察指标 各项生化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同时连续三天检测三餐前(FBG),三餐后2h(2hPG)血糖。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量采用(X±5)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结论 患者在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检查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应用胰岛素泵可有效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血糖。
2 护理
2.1心理护理 由于大多数患者缺乏对胰岛素泵治疗的认知,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心理护理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应向其介绍胰岛素泵的性能,特点,治疗目的等。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注意讲话语气和服务态度,要耐心,温和。让患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皮下置泵前护理 置泵前患者要沐浴更衣,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注射部位感染。护理人员准备好药物及输注装置,检查仪器性能是否正常,储液管和充注转管内有无气体,检查管道连接处是否滴漏等。
2.3 置泵时护理 患者取半卧位,下腹部皮下脂肪较明显处为首选注射部位。根据医嘱将各时间段的基础率和餐前剂量引置好,用2%碘伏常规消毒,垂直进针并固定,并将泵固定在患者外衣口袋内。
2.4 置泵后护理 护理人员每天必须随时检查胰岛素泵的运行情况,管道是否通畅,剩余胰岛素的剂量。每3—5天更换胰岛素的管道及穿刺部位。置管后4天内,检测血糖7-8次,三餐后2h及睡前血糖,以便调整胰岛素用量,在使用中要观察局部反应,如输注部位有无红肿,出血,脱出等。同时观察有无全身反应,如有无出现低血糖反应,叮嘱患者随身带糖果或含糖食品等。胰岛素泵出现报警,可能原因是储药器内胰岛素用完,输注导管折管、扭曲;针头堵塞后脱出;电池量不足或用完,出现上述情况,护理人员要及时排除障碍。用胰岛素泵治疗后,仍继续应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和运动指导,防止低血糖发生。
3小结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病。胰岛素泵是一种更为完善的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法,放置速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的容器,通过导管分别于针头和泵连接,针头置于腹部皮下组织,用可调节程序的微电子计算机控制胰岛素输注,模拟胰岛素的连续基础分泌和进餐的脉冲释放[2]。其优势在于安全,可靠,方便,灵活,不仅能减少皮下注射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更重要的是更快,更好地控制高血糖,达到强化治疗的目标。结果显示,应用胰岛素泵可有效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血糖,本文30例患者在应用护理干预后健康状态,得以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体现了胰岛素泵的临床优势,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70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86
关键词: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护理措施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是由于胰岛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长期患者可引起多源多器官损害,导致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1]。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患病率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改变而迅速增加,呈逐渐增长的流行趋势。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应积极加以防治。近年來,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已证实可改善高血糖毒性,延缓胰岛素细胞功能衰竭,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住院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报道。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0岁,病程1-5年。符合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病因学分型标准(1999),治疗前均服用降糖尿病及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或结合运动,饮食治疗后,血糖仍控制较差或不稳定。
1.2 方法 30例患者入院时行糖尿病相关的各项生化指标,血糖检查。根据患者检测结果与血糖检测结果确定胰岛素泵治疗的基础率和餐前最大剂量,然后采用美敦力公司生产的Minimed507胰岛素泵,经皮下埋置针头,24h不停输入微量胰岛素(甘舒霖R),其中全日用量的50%作为基础输入,余下的50%三餐前分配,以追加量胰岛素泵输入。治疗结束后再次检查上诉相关的各项生化指标及血糖情况。
1.3观察指标 各项生化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同时连续三天检测三餐前(FBG),三餐后2h(2hPG)血糖。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量采用(X±5)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结论 患者在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检查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应用胰岛素泵可有效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血糖。
2 护理
2.1心理护理 由于大多数患者缺乏对胰岛素泵治疗的认知,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心理护理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应向其介绍胰岛素泵的性能,特点,治疗目的等。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注意讲话语气和服务态度,要耐心,温和。让患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皮下置泵前护理 置泵前患者要沐浴更衣,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注射部位感染。护理人员准备好药物及输注装置,检查仪器性能是否正常,储液管和充注转管内有无气体,检查管道连接处是否滴漏等。
2.3 置泵时护理 患者取半卧位,下腹部皮下脂肪较明显处为首选注射部位。根据医嘱将各时间段的基础率和餐前剂量引置好,用2%碘伏常规消毒,垂直进针并固定,并将泵固定在患者外衣口袋内。
2.4 置泵后护理 护理人员每天必须随时检查胰岛素泵的运行情况,管道是否通畅,剩余胰岛素的剂量。每3—5天更换胰岛素的管道及穿刺部位。置管后4天内,检测血糖7-8次,三餐后2h及睡前血糖,以便调整胰岛素用量,在使用中要观察局部反应,如输注部位有无红肿,出血,脱出等。同时观察有无全身反应,如有无出现低血糖反应,叮嘱患者随身带糖果或含糖食品等。胰岛素泵出现报警,可能原因是储药器内胰岛素用完,输注导管折管、扭曲;针头堵塞后脱出;电池量不足或用完,出现上述情况,护理人员要及时排除障碍。用胰岛素泵治疗后,仍继续应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和运动指导,防止低血糖发生。
3小结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病。胰岛素泵是一种更为完善的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法,放置速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的容器,通过导管分别于针头和泵连接,针头置于腹部皮下组织,用可调节程序的微电子计算机控制胰岛素输注,模拟胰岛素的连续基础分泌和进餐的脉冲释放[2]。其优势在于安全,可靠,方便,灵活,不仅能减少皮下注射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更重要的是更快,更好地控制高血糖,达到强化治疗的目标。结果显示,应用胰岛素泵可有效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血糖,本文30例患者在应用护理干预后健康状态,得以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体现了胰岛素泵的临床优势,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70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