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习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的、重要的过程。上作文指导课时教师不应大谈写作方法和技巧,而应调动学生说和写的兴趣。只有学生兴趣调动了,才会给学生的自由飞翔加上强劲的双翅;才会发展学生思维,调动情感积累和生活经验;才能使学生不断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
一、在创新设计中激趣
“情不动,故辞不发。”学生面对作文往往苦思冥想,觉得无从下笔,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学生对所写事物还处于陌生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写作的冲动。写作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入,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知、情感,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为了写好《我的老师》这篇作文,我带来了小时候和老师的一张合影,学生盯着照片,好奇地欣赏着,并窃窃私语,争着猜测照片上的人是谁。这时,我打开音乐,满怀深情地说道:“同学们,在我的影集里珍藏着一张普通的照片,每当空闲时,我都会端详这张照片,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那就是我的小学老师,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上的中年妇女。”这时,只听到学生不断地发出惊讶声,稍停片刻,我接着说道:“同学们,我的小学生活已过去了很多年,但照片上这位老师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下面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这时台下鸦雀无声,学生屏息凝听,讲完后,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自发地响起。我有些许感动,没有想到这一创新设计会带来如此效应,接着我要求学生回忆并说出自己生活中印象最深的老师。只见学生托腮沉思,满面春风,继而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了起来。这样的导入“动之以情”,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出真实的情怀。
二、在体验生活中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如果学生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腹中空空,脑中空洞,无写作之本。因此,我们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进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如指导学生写秋景的文章,我带领学生走出了校园,置身于自然,学生心情荡漾,在秋景中漫步,畅游。他们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扫视辽阔大地上的金黄稻穗、爆裂的豆角;倾听潺潺流水轻柔的流淌声、收割机的轰鸣声;再俯视脚下那飘落的、静静沉睡的片片黄叶,饶有兴致地拾起,玩弄,细赏。此时,秋天的景,秋天的人,定在学生心灵深处放飞,化为真话、实话、心里话。
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味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主要是由于没有写作的材料,有时勉强写出了文章,也是空洞无物,言而无味。所以,写好文章的前提便是注意观察生活,善于积累材料。
三、在畅所欲言中激趣
有成语道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这说明只有在“不说不行”的状况,才能生成语言文字表达的心理基础;还有成语道是“不平则鸣”,指出了只有高低不平,才有发出声音的物理基础。这些,都说明了“前”写作的心理需求和感情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摄取生活素材”和“激动表达情绪”的方法很多,但是,在课堂上“演示”一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生活场景,可以“吸引学生激情参与,诱导他们观察生活场景的细节”,如果再用简略的文字加以“摄取”,可学生畅所欲言,形成文章。
儿童对生活总是怀有一腔热情,他们的目光是最敏锐的,对世界、对生活的洞察也是最独特的。他们往往从司空见惯的琐碎而又平凡的事情当中发现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些东西,从而体味到生活的情趣和内涵,让学生把自己所想的大胆说出,让一种纯真情愫、一种智慧的灵光,溢出平静的美。
那种洞察生活的情感,使童心盎然,童趣横生,那种对周围世界满目新鲜,有深度感动——源于对生活的激趣,他们的世界有许多让人看不透的东西,与成人相比,儿童缺少的只是知识和经验,他们执有最纯真的情感和最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正是儿童的缪斯天性,正是儿童作文智慧之所在,正是值得倍加珍视的具有原生态的东西。
五、在实践活动中激趣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又是孩子们生活成长的摇篮,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爱玩的天性得以展现,进而玩中实践,实践中体会,体会中感悟。冰心老人说:”专心地学习,痛快地玩。”因此,我认为实践活动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让他们自由展露,驰骋思维,挥洒情感,只要目的达到即可。如在指导学生写某个比赛的作文时,我在课堂上举行了扳手腕比赛,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扳手腕的同学大显身手,尽情拼搏,双方双脚死死抵着地面,小脸憋得通红,你来我往,不分胜负,周围同学挥舞手臂,呐喊助威。这情,这景,这活生生的画面是生活的写照,也是写作的活水源泉,这时实践活动也成了一种写作需要,写作乐趣,一切有血有肉的文字得以生动再现。
总之, 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使“要我写”变“我要写”,使作文由“苦”变“趣”,何乐而不为呢?就让“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轻松些吧!
(责编钟岚)
一、在创新设计中激趣
“情不动,故辞不发。”学生面对作文往往苦思冥想,觉得无从下笔,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学生对所写事物还处于陌生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写作的冲动。写作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入,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知、情感,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为了写好《我的老师》这篇作文,我带来了小时候和老师的一张合影,学生盯着照片,好奇地欣赏着,并窃窃私语,争着猜测照片上的人是谁。这时,我打开音乐,满怀深情地说道:“同学们,在我的影集里珍藏着一张普通的照片,每当空闲时,我都会端详这张照片,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那就是我的小学老师,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上的中年妇女。”这时,只听到学生不断地发出惊讶声,稍停片刻,我接着说道:“同学们,我的小学生活已过去了很多年,但照片上这位老师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下面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这时台下鸦雀无声,学生屏息凝听,讲完后,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自发地响起。我有些许感动,没有想到这一创新设计会带来如此效应,接着我要求学生回忆并说出自己生活中印象最深的老师。只见学生托腮沉思,满面春风,继而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了起来。这样的导入“动之以情”,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出真实的情怀。
二、在体验生活中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如果学生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腹中空空,脑中空洞,无写作之本。因此,我们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进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如指导学生写秋景的文章,我带领学生走出了校园,置身于自然,学生心情荡漾,在秋景中漫步,畅游。他们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扫视辽阔大地上的金黄稻穗、爆裂的豆角;倾听潺潺流水轻柔的流淌声、收割机的轰鸣声;再俯视脚下那飘落的、静静沉睡的片片黄叶,饶有兴致地拾起,玩弄,细赏。此时,秋天的景,秋天的人,定在学生心灵深处放飞,化为真话、实话、心里话。
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味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主要是由于没有写作的材料,有时勉强写出了文章,也是空洞无物,言而无味。所以,写好文章的前提便是注意观察生活,善于积累材料。
三、在畅所欲言中激趣
有成语道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这说明只有在“不说不行”的状况,才能生成语言文字表达的心理基础;还有成语道是“不平则鸣”,指出了只有高低不平,才有发出声音的物理基础。这些,都说明了“前”写作的心理需求和感情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摄取生活素材”和“激动表达情绪”的方法很多,但是,在课堂上“演示”一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生活场景,可以“吸引学生激情参与,诱导他们观察生活场景的细节”,如果再用简略的文字加以“摄取”,可学生畅所欲言,形成文章。
儿童对生活总是怀有一腔热情,他们的目光是最敏锐的,对世界、对生活的洞察也是最独特的。他们往往从司空见惯的琐碎而又平凡的事情当中发现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些东西,从而体味到生活的情趣和内涵,让学生把自己所想的大胆说出,让一种纯真情愫、一种智慧的灵光,溢出平静的美。
那种洞察生活的情感,使童心盎然,童趣横生,那种对周围世界满目新鲜,有深度感动——源于对生活的激趣,他们的世界有许多让人看不透的东西,与成人相比,儿童缺少的只是知识和经验,他们执有最纯真的情感和最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正是儿童的缪斯天性,正是儿童作文智慧之所在,正是值得倍加珍视的具有原生态的东西。
五、在实践活动中激趣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又是孩子们生活成长的摇篮,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爱玩的天性得以展现,进而玩中实践,实践中体会,体会中感悟。冰心老人说:”专心地学习,痛快地玩。”因此,我认为实践活动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让他们自由展露,驰骋思维,挥洒情感,只要目的达到即可。如在指导学生写某个比赛的作文时,我在课堂上举行了扳手腕比赛,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扳手腕的同学大显身手,尽情拼搏,双方双脚死死抵着地面,小脸憋得通红,你来我往,不分胜负,周围同学挥舞手臂,呐喊助威。这情,这景,这活生生的画面是生活的写照,也是写作的活水源泉,这时实践活动也成了一种写作需要,写作乐趣,一切有血有肉的文字得以生动再现。
总之, 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使“要我写”变“我要写”,使作文由“苦”变“趣”,何乐而不为呢?就让“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轻松些吧!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