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 必须结合心理学规律有效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依照研究语文学科特点展开课堂环节。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环节模式。
关键字: 创新 心理学 认知 语文课堂环节
· 【中图分类号】G633.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的被抑制 、被扼杀。其实,每个学生内心都是一个丰富而多彩的世界,都有着强烈创新的愿望,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发展、发挥、加强学生的创新潜力,有助于挖掘潜藏在学生身上的财富。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一、 必须结合心理学规律有效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开放动态的双向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也应该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而语文教学过程也同样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应用和巩固的心理流向过程,因此,注意学生的心理规律,树立心理学原则也非常重要。我们在实施课堂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习心理、接受心理等影响因素,按照心理学规律和教育学规律办事。
二、必须依照研究语文学科特点展开课堂环节
语文是一个兼具人文和工具属性的学科,加上它在教学上的语言性、情感性、形象性等特点,决定语文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特点。语文学习中的心智活动有两个鲜明的个性特征。一个特征是,心智活动始终借助内部言语展开,同时大多要伴随动口、动手等“动作技能”;另一个特征是,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按照以上两点指导思想,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种课堂环节设计模式
(一)建立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模式:
1.自学辅导式。以自学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辅导。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为:自学——质疑——讨论——点拨——自结。
2.质疑探究式。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思路,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环节设计为五个步骤:①设置问题;②探索问题;③讨论问题;④归结问题;⑤问题迁移(由一个问题引入另一个新的问题)。
3.点拨导引式。对学生相机诱导,进行点拨教学。教学中注意“启发引导,拨开迷雾,画龙点睛,开启思维”。点拨教学的操作结构设计为“六步”:①吃透两点,摸清障碍(重点、难点、学生心理障碍);②认清方向,选准“口子”;③相机诱导,适时点拨;④讨论交流,理解消化;⑤双向反馈,总结提高;⑥迁移训练,举一反三。
4.学教结合式。让学生先自学,然后由老师来教,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教结合”的课堂环节设计为“五个阶段”:①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②自学阶段。学生围绕目标自学。③议论阶段。让学生自我表现,相互质疑,相互交流,启发理解。④点拨阶段。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贯通。⑤延伸阶段。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升华。延伸阶段要做到“三化”,一是知识的深化,二是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三是学习方法的固化,即演练巩固,牢固掌握其方法。
(二)建立以“大力推进文学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主的课堂结构优化模式:
1.以文学阅读欣赏为主。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类型的作品进行语言和艺术特色方面的鉴赏。这种课堂的一般结构模式是:粗读---对话讨论---品读---总结。可以倡导学生用旁批法、沙龙茶座、观看影视、阅读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等方式组织课堂。
2.以文学研究为主。在文学课堂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进行扩展。采取的模式可以是:发现---阅读---讨论---解答。布鲁纳说过:“学习的全部趣味在于发现。”文学欣赏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感知的基础上的,而研究则是从中获得创新的愉悦。所以,发现问题成为了对文本进行纵深认识的关键。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归结起来,也许就是一个新的发现的起点。在学习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时,学生就对“空山”提出了疑问,通过对王维其他诗歌的研究,我们发现王维晚年诗歌大量使用“空山”意象,“空”意识流露明显,我们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这正是王维晚期沉于佛法禅理的明证,“空山”不是山空,是心空。
3.以文学创作为主。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对于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构思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在教学中,可以用课本剧对作品进行再度“创作”;可以用新的艺术形式重新演绎;可以撰写文学评论;可以改编影视剧本。比如,把郑愁予的《错误》改写成小说,把《装在套子里的人》改编为舞台剧,把柳永的《雨铃霖》画成《离别图》,把《天净沙》改成散文诗。学习了古诗词,就可以自己写几首。
自从语文的人文性得以确立后,文学教育就正大光明地走进了课堂。但我们还做得很不够。中学语文课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学素养,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人文素养。
(三)建立“探究型课堂结构优化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建立常态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今年来,许多学校都在开设研究性学习,并且在逐步引入学科教学中。但是稳定的、常态的研究性学习课堂还没有真正建立。要把学生培養成学习型创新型人才,要让我们整个国家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我们就得在教育教学中大胆探索“探究型课堂模式”。教师可以将最新的学术理论成果引入课堂,通过质疑、激趣、愤悱,让学生逐渐感受、颖悟、探究某个问题,达到发现、求证、创造的目的。比如,笔者在高一就开设了本土研究性学习课程《“望帝啼鹃”典故源流考》,最后,撰写的论文在大学学报上发表。
2.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自己选题,进行探究。学生可以就学习内容中的某一个疑点、分歧点采用合作或独立的方式进行深度研究。比如,有学生在周记中对《促织》和《变形记》中的“异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有学生综合研究了中学课本所选古诗中的“月”意象。
3.指导学生写小论文。“指导学生写研究性小论文,既是治学方法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形成独到见解能力的有效检验。在教学中,小到字音字形,大到思想内容,都可以探幽探微。学生养成了习惯,自然就具备了探究创新的意识,这为他们今后的探究创新活动埋下了伏笔。
关键字: 创新 心理学 认知 语文课堂环节
· 【中图分类号】G633.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的被抑制 、被扼杀。其实,每个学生内心都是一个丰富而多彩的世界,都有着强烈创新的愿望,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发展、发挥、加强学生的创新潜力,有助于挖掘潜藏在学生身上的财富。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一、 必须结合心理学规律有效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开放动态的双向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也应该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而语文教学过程也同样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应用和巩固的心理流向过程,因此,注意学生的心理规律,树立心理学原则也非常重要。我们在实施课堂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习心理、接受心理等影响因素,按照心理学规律和教育学规律办事。
二、必须依照研究语文学科特点展开课堂环节
语文是一个兼具人文和工具属性的学科,加上它在教学上的语言性、情感性、形象性等特点,决定语文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特点。语文学习中的心智活动有两个鲜明的个性特征。一个特征是,心智活动始终借助内部言语展开,同时大多要伴随动口、动手等“动作技能”;另一个特征是,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按照以上两点指导思想,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种课堂环节设计模式
(一)建立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模式:
1.自学辅导式。以自学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辅导。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为:自学——质疑——讨论——点拨——自结。
2.质疑探究式。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思路,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环节设计为五个步骤:①设置问题;②探索问题;③讨论问题;④归结问题;⑤问题迁移(由一个问题引入另一个新的问题)。
3.点拨导引式。对学生相机诱导,进行点拨教学。教学中注意“启发引导,拨开迷雾,画龙点睛,开启思维”。点拨教学的操作结构设计为“六步”:①吃透两点,摸清障碍(重点、难点、学生心理障碍);②认清方向,选准“口子”;③相机诱导,适时点拨;④讨论交流,理解消化;⑤双向反馈,总结提高;⑥迁移训练,举一反三。
4.学教结合式。让学生先自学,然后由老师来教,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教结合”的课堂环节设计为“五个阶段”:①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②自学阶段。学生围绕目标自学。③议论阶段。让学生自我表现,相互质疑,相互交流,启发理解。④点拨阶段。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贯通。⑤延伸阶段。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升华。延伸阶段要做到“三化”,一是知识的深化,二是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三是学习方法的固化,即演练巩固,牢固掌握其方法。
(二)建立以“大力推进文学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主的课堂结构优化模式:
1.以文学阅读欣赏为主。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类型的作品进行语言和艺术特色方面的鉴赏。这种课堂的一般结构模式是:粗读---对话讨论---品读---总结。可以倡导学生用旁批法、沙龙茶座、观看影视、阅读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等方式组织课堂。
2.以文学研究为主。在文学课堂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进行扩展。采取的模式可以是:发现---阅读---讨论---解答。布鲁纳说过:“学习的全部趣味在于发现。”文学欣赏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感知的基础上的,而研究则是从中获得创新的愉悦。所以,发现问题成为了对文本进行纵深认识的关键。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归结起来,也许就是一个新的发现的起点。在学习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时,学生就对“空山”提出了疑问,通过对王维其他诗歌的研究,我们发现王维晚年诗歌大量使用“空山”意象,“空”意识流露明显,我们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这正是王维晚期沉于佛法禅理的明证,“空山”不是山空,是心空。
3.以文学创作为主。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对于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构思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在教学中,可以用课本剧对作品进行再度“创作”;可以用新的艺术形式重新演绎;可以撰写文学评论;可以改编影视剧本。比如,把郑愁予的《错误》改写成小说,把《装在套子里的人》改编为舞台剧,把柳永的《雨铃霖》画成《离别图》,把《天净沙》改成散文诗。学习了古诗词,就可以自己写几首。
自从语文的人文性得以确立后,文学教育就正大光明地走进了课堂。但我们还做得很不够。中学语文课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学素养,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人文素养。
(三)建立“探究型课堂结构优化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建立常态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今年来,许多学校都在开设研究性学习,并且在逐步引入学科教学中。但是稳定的、常态的研究性学习课堂还没有真正建立。要把学生培養成学习型创新型人才,要让我们整个国家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我们就得在教育教学中大胆探索“探究型课堂模式”。教师可以将最新的学术理论成果引入课堂,通过质疑、激趣、愤悱,让学生逐渐感受、颖悟、探究某个问题,达到发现、求证、创造的目的。比如,笔者在高一就开设了本土研究性学习课程《“望帝啼鹃”典故源流考》,最后,撰写的论文在大学学报上发表。
2.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自己选题,进行探究。学生可以就学习内容中的某一个疑点、分歧点采用合作或独立的方式进行深度研究。比如,有学生在周记中对《促织》和《变形记》中的“异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有学生综合研究了中学课本所选古诗中的“月”意象。
3.指导学生写小论文。“指导学生写研究性小论文,既是治学方法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形成独到见解能力的有效检验。在教学中,小到字音字形,大到思想内容,都可以探幽探微。学生养成了习惯,自然就具备了探究创新的意识,这为他们今后的探究创新活动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