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攻击性强,如何正确引导?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737101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孩子大都崇拜英雄,尤其是男孩子,不但崇拜,还以英雄为榜样处处模仿。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小男孩喜欢摆出各种姿势,嘴里大喊“我是奥特曼”,对小伙伴做出各种攻击性动作。孩子喜欢模仿英雄,但有的孩子并不清楚英雄的内涵,以为使用武力就是英雄,攻击别人就是英雄行为。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喜欢做出各种攻击性动作时,应对孩子进行及时引导。再见,奥特曼!
  (陈女士,33岁,全职妈妈)
  9月下旬,《迪迦奥特曼》系列电视剧全网下架,据传原因是含有暴力镜头,遭家长举报。但孩子们对这部电视剧的喜爱依然如故。就拿我的双胞胎儿子来说,看不了电视剧,就让我给他们买相关的漫画书,在家里照样模仿奥特曼进行打斗。其实我早就意识到这部剧的有些内容与情节对孩子有不良影响,比如各种打斗场面易引发孩子模仿。好在,我及时对两个儿子进行了正确引导。
  让孩子了解虚幻和现实的区别,懂得“英雄有所为,有所不为”;培养孩子的正义感,教他们明辨是非,控制自己。
  我儿子经常在家里模仿奥特曼打斗,看得人心惊胆战。
  我知道,男孩子大都有英雄情结,而且吃软不吃硬,对付他们的最好办法,是以“正义感”来约束他们。
  《奥特曼》下架后,我带孩子们看了电影《长津湖》和它的相关纪录片,告诉孩子们,奥特曼是虚拟的,但志愿军是真实的。
  两个孩子对志愿军英雄产生了仰慕心理。我引导他们:“若是志愿军战士们互相打仗,谁会赢?”哥儿俩开始争执,孰强孰弱一时也难有定论。我随即引出主题:“自己人打自己人,算是英雄吗?”正义感爆棚的哥儿俩连连摇头,哥哥说:“志愿军不打志愿军!”弟弟说:“他们都是中国人,要团结,只会一起打鬼子!”我假装特别困惑的样子问:“那我咋经常在咱家看到英雄打英雄啊?”小哥儿俩异口同声:“我们那是假装的!”
  我借题发挥,告诉孩子们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是正义的,绝不会自己人打自己人。“所以你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或者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时,哪怕闹了矛盾动了手,也要点到为止,不能真打。否则,就不是英雄了,反而变成了欺负人的怪兽!”
  如上理念就成了我约束两个孩子的紧箍咒。他们把玩具弄得一团糟时,我提醒:“大英雄都是保护地球的,不能破坏地球!”他们把对方打哭的时候我会问:“你们是团结的英雄吗?”当他们情急之下对老人发脾气时,我会委婉制止:“做英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理解孩子的需求。他们在打斗中嬉戏玩耍,模仿强者,是要获得“我要赢、我能赢”的满足感。同时引导他们做事情要不畏艰险。
  哥哥身强体壮,在跟弟弟打斗的时候总是占上风。我结合一些动画片提醒他,真正的大英雄从不恃强凌弱,而是正义、勇敢、仗义、爱兄弟的化身。我给他们的攻击行为立界限,要求哥哥在发力之前必须大声警告弟弟三次:如果弟弟喊“停”,他就要停下来;如果弟弟执意跟他比试,他也不能使全力,下手要轻点。
  弟弟虽然体弱,但好强,在跟哥哥较量时经常落下风。即便如此,他也从不示弱,总是一抹眼泪挣扎着爬起来再战。我送他到体训兴趣班学摔跤,无论多苦多累,他都能坚持。看着他训练时满头大汗的样子,以及那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来的小身板,我真为他感到骄傲。
  跟儿子们一起观看动画片时,我引导他们学习人家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在比赛与比试中接受失败。我告诉他们,英雄面对困难从不退缩,总是团结友爱一起战斗。英雄们的精神成为我与孩子一起探讨的话题,成为我教育孩子不畏艰难、互帮互助的好帮手。
  教孩子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内在的美好品格。
  知名主持人汪涵介绍自己的教子经验时曾说,他会利用孩子对动画片里那些英雄人物的崇拜来引导孩子。他告诉孩子:“英雄打赢怪兽,因为他们懂文明。打败怪兽的咒语,就是背古诗。”于是,他的孩子天天追着爸爸学古诗,小小年纪就已经能够出口成章。
  通过一个善意的谎言,汪涵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他的孩子虽然活泼好动,酷爱动画片里的英雄,但举止文明得体。我借鉴汪涵的做法,让儿子们看了很多国学动画片。在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的过程中,孩子们变得文雅了。他们可以效法动画片里的侠义英雄,将其理解为正义战胜邪恶的代表,同时也能够欣赏谦谦君子,做文明礼貌的好孩子。
  孩子为什么打人?
  (孙先生,39岁,机械工程师)
  我儿子上幼儿园没几天,老师就告诉我,他在幼儿园经常打人,还揪女生的头发。
  老师问了我儿子在家里的情况后告诉我,幼儿发脾气打人往往是因为心理需求没得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三方面:被大人陪伴、自由探索、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老师让我对照这三个方面,看看我儿子行为不当的原因在哪里。我立即意识到,我们对儿子陪伴不足。
  今年6月底,我们生了二宝,是个女儿,一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二宝身上,儿子难免失落。我爱人产后患了轻度抑郁症,对儿子缺乏耐心。家里的老人们看到孩子调皮就说:“你妈都病了,你还这么不省心,都是你把妈妈气病的!再不听话,你妈带着妹妹搬回老家去了!”老人以这种威胁的方式压制孩子,表面看问题解决了,其实只是暂时压抑了孩子的怒气。于是,他把在家里不敢发泄的怒气带到了幼儿园。
  一天我下班回到家,儿子又在家里发脾气。他因为生气憋得满脸通红,用一根筷子狠戳笼子里的鹦鹉。我蹲下身告诉他:“你可以生气,但不要气太久,因为这样会出问题。可以哭出来或喊出来,也可以跺脚或者摔一个什么东西发泄一下。”
  我了解到,儿子发脾气是因为奶奶告诉他:“老师说你在幼儿园表现不好,把你爸叫去了,看他回來不收拾你。”
  我告诉儿子:“奶奶这样说是不对的,老师叫我去幼儿园虽然是因为你在幼儿园表现不好,但目的是为了跟我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要收拾你。奶奶是因为不希望你在家里太吵闹,劝你你又不听,就生气地那么说来吓唬你。”我一方面指出奶奶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儿子的问题。自始至终,我都像朋友一样温和而耐心地与他沟通,让他知道,我对他打人的行为非常生气,希望他立即停下,否则我会没收他的玩具。为了让他记住这个教训,我还带他去了被他打过的小朋友家,让他道歉。   我知道发脾气与打人是儿子“求关注”的表现。所以,我还抽时间更多地陪伴他,让他感受到温暖。我爱人也在照顾女儿的同时抽时间单独陪他,让他感觉到妈妈仍然爱他。
  我还告诉家里的老人,孩子发脾气时要保持耐心,给予孩子更多关爱,告诉孩子无论他是什么样子,我们都爱他。我还告诉儿子:“发脾气就像高兴时哈哈大笑、难过时哭鼻子一样,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没有什么错,所以是允许的。但发脾气也要讲方式。”之后,我在阳台上专门挂了沙袋,起名“撒气袋”,让儿子发脾气时击打。有时候我看他发脾气时踢沙袋还不解气,就拿出纸箱让他拼命踩,或递个塑料袋让他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儿子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完全控制。
  这段经历让我认识到,孩子因为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而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不能以暴制暴,那样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给予孩子更多关爱,并引导孩子以恰当的方式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冲突与欺负的界限在哪里
  (袁女士,41岁,幼儿园园长)
  孩子们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但家长要当好裁判和法官,正确判断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是冲突、欺负,还是其他不友善行为。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一点:小朋友之间闹矛盾、起冲突是难免的,但绝不能恃强凌弱欺负别人。
  在《教养力》一书中,作者对冲突与欺负给出了明确界定:
  冲突的特点是: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或力量均衡状态,冲突的发生是非故意的,都没有伤害对方的意图;冲突之后,冲突双方都感觉到难过、懊悔,都希望解决问题、修复关系;冲突不会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伤害。
  欺负的特点是: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或力量不对等状态;欺负人的一方是故意的,目的是伤害另一方;欺负人的一方不会感觉懊悔,且觉得不需要任何解决方案;欺负的结果是对受欺的一方造成感情或身体上的威胁。当欺负具有长期性且多次发生时,就演变成了霸凌。
  日常生活中,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后,家长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让孩子明白冲突与欺负的界限,教导孩子既要避免被欺负,又不做欺负人的小霸王。这需要家长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教孩子在冲突中解决问题。平时应向孩子灌输这样的意识:盲目动手并不是勇敢,语言的震慑力比肢体的回击更有力。我們可以教孩子“动口不动手”,以谈判的方式用语言化解冲突。比如当孩子有了矛盾将要发生冲突时,教孩子谈判,说出自己的希望、要求或感受:“我希望我们好好谈谈。”“我们都不要生气……”“你这样做我很不舒服,我希望你不要这样……”也可以教孩子倾听进而认可对方的感受,试着提出其他解决方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你给我道歉我就原谅你……”
  有冲突并不是坏事,因为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一次次冲突中慢慢提升的。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受攻击的一方作出反应(还击)是必要的,但直接还手是下下策,我们要培养孩子还击的智慧——比如盯着对方的眼睛大声呵斥,明确拒绝:“打人是不对的,你再动手我就打回去(告诉老师)。”
  教孩子在没有父母保护的情况下正确面对各种冲突,并避免让冲突演变成欺负。
  如果孩子身强体壮,家长就更要注意以正确方式来遏制孩子的攻击性,否则孩子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惹是生非的“坑爹娃”。可以培养孩子一两项特长,让他从中找到自信,不需要以攻击他人来获得关注。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正义感与责任感,教孩子恰当发泄不良情绪,以免孩子跟别人一发生冲突就使用武力欺负别人。我们可以教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在愤怒时捶抱枕而不是捶人;狠踩脚踏车而不是别人的书包。当遏制不住怒火时,先警告对方三次以上,或把心里想怎么做直接说出来。另外,引导身强体壮爱攻击人的孩子与柔弱文静的孩子做朋友,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进而收敛攻击性行为。
  反之,如果孩子总是遭别人攻击,切记不要强迫孩子打回去。因为谁家的孩子谁心疼,父母天生就有预设立场,把自家孩子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而这种片面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强化孩子“被欺负”的感觉。父母不可能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边,更不能拽着孩子的手逼着他回击,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与更强壮的同伴成为朋友。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开学第一天,一名小学生因为一个拖把与高年级学生发生冲突,被老师批评——  学校:开学第一天,一个拖把引发小学生跳楼  家住吉林市昌邑区的朱平,是辖区某小学五年级二班学生。2020年8月24日,该小学秋季开学的第一天,上午课间,朱平竞选上了班级劳动委员。吃过午餐后,朱平叫上两个同学一起打扫教室卫生,抹课桌、擦窗户、拖地,三人忙得满头大汗。中午12:40许,朱平在教室内看见有个高个子男生拿走了他们班放
期刊
三四岁的孩子爱说脏话、狠话、粗话,是因为进入了“脏话敏感期”,家长如何应对?  一个周六的上午,我正在书房上网,突然听见儿子佳佳在客厅发飙:“再倒,我踢死你!”接着哗啦一声响。我急忙过去查看,只见积木散落一地,佳佳一边叫着“踢死你”,一边把积木当球踢。我责备他:“发什么脾气?不许这样说话!”可他像是没听见,继续发飙。  儿子正上幼儿园中班。不知从何时起,他变得爱说脏话、狠话、粗话,对我的警告与制止
期刊
一位不识字的聋哑女子,不明就里“被结婚”,婚后惨遭家暴,多次提出离婚都难以如愿;另一名聋哑女子遭遇抢劫,因与警察沟通不畅,涉嫌抢劫的嫌疑人被认定为寻衅滋事。她们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同一个人求助——  因童年意外失聪上不了学,她靠抄写《新华字典》、拿弟弟的教材自学,学完了小学四年级的课程,13岁直接到特教学校上五年级,并坚持读完中学、考上大学  谭婷1992年出生于四川大凉山区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明伶俐
期刊
心语姐姐:  我跟上一任男朋友恋爱5年,他也曾说非我不娶。可我跟他提出结婚后,他人就消失了,电话也拉黑了我。我以为他发生了什么事,很担心,可不久发现他在微博上发了与另一个女子嘴对嘴的照片,我很生气,删了他的联系方式,强逼自己忘了他,可一直忘不掉。几年来,我仍时不时偷看他老婆的QQ空间或他的微博,了解他的信息。  我现在已结婚4年了,老公是个很适合过日子的男人,对我也很好。我不想再想前男友了,但他的
期刊
心语姐姐:  我和男朋友属于异地恋,一年见不了几次面。现在我在学校遇到一个很聊得来的异性朋友,那男生非常明显地表示对我有好感。我对他也同样有好感。我不想背叛男朋友,也不想失去那位朋友,就跟我男朋友坦白地说了这边的情况。男朋友一直对我很好,认真跟我谈了谈,表示相信我。我跟那男生聊天聊得很好,但是他总会给我发一些类似想我啊之类的话。我担心长久下去,会发生点什么事儿,对不起男朋友。心语姐姐,我该怎么办?
期刊
李梅说,季广安弥留之际,对兄嫂和姐姐说:“李梅虽然没跟我领结婚证,但跟着我也有20年了,这房子她永远有权居住,谁也不能卖!”可季广安去世不久,他姐姐就拉着他女儿季红找到李梅:“这房子的产权人是红红,你尽快另寻住处,交出钥匙。”  她出钱装修他的安置房,还没来得及在房产证上加名,他就病逝了  1998年5月,33岁的李梅走进了韶关市离异男子季广安的家。李梅来自湖南省衡山县农村,家里有三个弟弟妹妹,她
期刊
恋爱期间的消费,一般男方花费较多。家住沈阳市的张浩与女友恋爱期间,出手大方。后来两人恋情中止,张浩要求女方一分不少归还花出去的钱,还逼迫女方写下“欠条”——  她想考研,男友却催她结婚:“女子无才便是德,读研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李妍来自黑龙江省伊春市,2015年考进沈阳市某大学。2019年暑假,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李妍早早备战考研,在沈阳市皇姑区报了个辅导班。29岁的张浩是辅导班的英语老师,口
期刊
房屋登记在妻子名下,丈夫向同学借钱做生意失败,无法偿还欠款——  易冈大学毕业后考入当地政府部门,端上了让人羡慕的“铁饭碗”。才开始工作的时候,易冈满腔热情,可时间一长,他就感觉生活枯燥无味。看周围有的同学做生意发了财,易冈便辞去公职下海经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易冈做生意非但没挣到钱,反而将积蓄全部赔了进去。不甘心的易冈想要东山再起,便向同学刘强提出借款50万元。刘强同意将50万元无息借给易冈使
期刊
在福建省宁德市蔡威事迹展览陈列馆的橱窗里,摆放着一把剑,剑柄上“青钢宝剑”四个字清晰可见。这把剑不仅承载着一段悲壮的历史,还是解开一位“听风英雄”身世之谜的钥匙。  蔡威,红四方面军无线电技侦工作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长征途中不幸因病逝世。由于无线电技侦工作和隐秘战线的特殊性,蔡威牺牲后,其真实身份成了一串难以破译的密码。  “失踪”的蔡家少爷  1907年,福建闽东福宁府蔡家添了一个男丁,取名蔡泽
期刊
孩子随父姓是中国人的传统,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孩子随父姓已不是唯一选择。在四川成都,就有一对年轻人,婚前签了一份“换姓协议”,商定婚后若生男孩随母姓。没承想,这份协议竟引发了一系列矛盾——  小夫妻婚前签订“换姓协议”:岳父母出资买婚房,婚后夫妻俩若生了男孩随母姓  戴海军与妻子曾欣婚前签了一份“换姓协议”,内容是:戴海军与曾欣的婚房由曾欣父母出资购买,房屋产权归戴海军与曾欣共同所有。婚后若两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