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优化研究

来源 :财经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xiao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在解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内涵及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借鉴三螺旋理论。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路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仅需要高校、产业和政府三方各司其职,还需要上述“三位一體”的生态系统内部形成良性的螺旋互动。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加强高校、产业和政府之间的螺旋互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实施,丰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三螺旋理论;高校一产业一政府
  中图分类号:F249.2;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5-0079-07
  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内涵解析
  创新和创业是两个联系紧密的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Schumpeter将创业者视为创新者,他认为创新之所以贡献于经济发展,是因为创业者生产创新产品,创业者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不难发现,创新是创业者开发创业机会的特定工具,创业者引导组织和团队创新。Zhao进一步认为,创新和创业之间互为补充,创新是创业的来源,创业使创新之火生生不息,并且实现其自身经济价值,创业和创新贯穿于新企业建立的整个动态过程。关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卓泽林和赵中建认为,科学的相关课程体系、专业性强的教师队伍、政府、企业及高校等互动机制,都应涵盖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之中。蔡莉等研究发现,新创企业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休戚相关,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外部环境构成了不断共生演变、相互作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尽管学术界并未对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明确界定形成一致的结论,然而上述研究表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创新创业产业、政府、高校等参与主体及其所处的制度、市场、文化和政策等所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了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有证据表明,一国或地区创新创业活动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营造,比如张秀娥等就通过对美国硅谷地区的研究,发现美国的硅谷地区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区域内的高校群(斯坦福大学等)、高科技企业群(苹果、Facebook等)、风投机构(红杉资本等)以及其它非政府咨询与顾问服务提供机构协同合作,在美国政府创新创业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下,产生了无数的创新创业奇迹。
  经过上述典型文献的梳理和国外成功地区的实践经验反馈,笔者认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须涵盖能够影响创新创业行为的个人、组织与机构,提供有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政策、创业资金、优质的人力资本、创业网络和顾客、基础设施、实践平台等。无论理论的研究还是实践经验的反馈均揭示了如下事实:高校、产业和政府有机组合,在功能互补、利益互惠、成果共享的原则下,形成促进创新创业的动力,并呈现良性螺旋式的互动发展。美国硅谷地区和斯坦福为主体的螺旋三方组合的成功即是三螺旋理论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经典应用。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
  (一)制度环境
  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在围绕创新创业方面密集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这些措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具体而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摆在“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首要位置,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培育发展新动力的战略举措来部署,政策导向更加明确,在全国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热潮。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相关文件,进一步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环境不断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推出和补充,并且实施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减税免税政策,充分保障高校衍生企业、高校创业孵化器、科研院所的物质、技术、人力等资本供给,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提升并激活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进一步发挥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功能。尽管如此,政府实践层面的执行力度依旧存在明显的不足,正如叶琴等研究的那样,即便在创新创业活动如火如荼的上海浦东新区依然存在诸如创新创业政策实施不到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达不到系统优化的情况。这从侧面表明目前尚有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虽然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已经铺垫的较为清晰,然而地方政府一旦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具体展开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阻力,这种阻力既可能源于现有制度的冲突。也可能源于地方政府领导层面的意识未到位,更可能在于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制度执行力度不足;现有制度的冲突需要按照程序与相关部门协商解决,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意识不到位则需要尽快展开研究讨论以确保各部门目标一致,确保后续的制度执行能够得到贯彻;若基层工作人员执行力度欠佳,则应该制定细致的工作方案,采取考核制并与升迁挂钩,形成内外共同激励的约束机制。更好地确保政府的制度资源能不断地提供给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者。
  (二)产业环境
  基于学理研究的视角而言,对于我国产业环境和政府、高校及企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学术界基本论调都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庄涛等的研究表明,就高技术产业而言,我国产学研协调配合效率较低,整体处于逐步改善状态。进一步以地区的产业情况研究为例,王炜和罗守贵认为,对于上海地区而言,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展程度缓慢,产业结构整体调整趋向和成效欠佳。我国产业环境的上述困境意味着,高校一产业一政府三方并未形成协调互动的机制,更未凝聚成良性的螺旋式发展合力。相对发达的上海地区产业进程依旧缓慢,其他省份也一定存在类似问题甚至更为严重。产业环境的不稳定或者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资源的大量浪费,如重复性的创新成果的输出,市场的饱和会使得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环境知难而退,而真正迎合市场环境的创新理念、技术或工艺在高校的实践基地占比较低。可见,外部的产业环境发展情况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甚为重要,某种意义上而言,产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实践效果。国外的实践表明,高校一产业一政府互动创新模式对集群升级有积极的影响,比如方文超和马怀礼对丹麦风电产业的研究表明,风电产业的经久不衰得力于当地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得力于高校和产业内部企业界的通力合作;卓泽林和曹彦杰对圣地亚哥世界级的生物技术集群的解析更进一步地表明产业结构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综上所述,通过梳理政府对产业的态度、学术界对产业的研究以及国外对产业作用的实践经验,我国应加强高校、产业及政府三方之间的良性循环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和创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系统环境。   (三)教育环境
  三螺旋理论的成功实践表明,创新创业系列课程的设置、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环节的培训及创新成果孵化必不可少,然而据Keuv等关于全球创业观察年度报告显示,65%的青年创业者重视产品新颖和新技术,但是我国的创业教育培训依旧薄弱。目前,我国的多数高校在传统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仍未找到平衡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传统课程的设置仍保持较大比重,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比重偏小,且相当部分流于形式。其二,即便涉及創新创业实践环节课程,效果的呈现取决于教师的实践经验。而大学生的实践环节某种意义上依赖于自身的社会网络并非高校主动提供。其三,高校具有创新和创业实践背景的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表现为内部双师型教师的匮乏,一方面表现为与外部产业界未形成良性的合作教授方案。上述高校创新创业环境的瑕疵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无疑需要提上日程,亟须重点关注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实践培训甚至新产品和技术的成果输出,后续教育实践环节的评价亦不可忽视。目前,创新创业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多数高校的核心课程或选修课,也有院校将创业作为专业方向。但是,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没完全到位,政策措施还不完善,推动力度不够,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比重偏小,且相当部分流于形式。可见,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部分高校并未建立健全。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实践基地建设和使用效率欠佳:部分高校后续实践培训不能匹配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产品和技术的偏好和创新追求;即便涉及实践环节培训,其效果取决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师资力量的局限导致实践培训的成效欠佳。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环节的实施应该与产业趋势保持一致,然尚有部分高校并未融入产业圈,造成了高校内部自身的实践与企业所需日趋脱钩,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成效,甚至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负面影响。其四,成果孵化是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且可测度的标准,亦是教育改革有形成果的体现。多数高校在成果转化环节进行了尝试,然具有商业价值的成果匮乏。可见,正如卓泽林和赵中建以及马永斌和柏喆,研究的那样,创新创业的教育环节,课程体系的构建必不可少,高校与政府和企业等社会服务机构的互动支持机制亦需要倍加关注。
  三、三螺旋理论及诠释
  (一)三螺旋理论生发逻辑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三螺旋理论开始萌生,Etzkowitz和Leydesdorff通过对美国硅谷案例的实践考察和研究,从中凝练了高校、产业及政府的三螺旋模型(Triple Helix Model),并应用于研究高校、产业及政府之间复杂的动态交互关系;Etzkowitz和Leydesdorff后续的研究进一步认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高校一产业一政府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并丰富了创新、创业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基础。至此,三螺旋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其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根源于该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美国的128公路和硅谷的成功实践经历是该理论的思想源泉,后续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模式的成功亦是该理论的经典实践运用。
  (二)主要观点
  三螺旋理论主要观点为:(1)高校一产业一政府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保持独特角色的同时又触及其它角色的作用,形成三股螺旋式力量作用于经济社会。(2)政府催化高校与产业之间的关系,确保形成良性螺旋式关系。(3)追寻高校一产业一政府之间的互动,汇聚持久的创新源泉。
  (三)三螺旋结构演变
  制度环境的迥异引致三螺旋结构的差异性,全球各国由于国家制度的非趋同性,各自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尽管外在表征均具有高校一产业一政府的外形,然内部的结构和运作方式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运行效率迥然有别。前述两位美国社会科学研究者依据主流制度环境设计了三类差异化的螺旋式结构:第一类是不发达的三螺旋结构,其典型代表国家是前苏联和东欧地区,该结构中政府集权明显,创新受到阻碍,且由于政府的高度集权性导致了高校、产业和政府三者之间较少进行相互协同,在各自的优势并未得到发挥之时就受到了抑制。第二类是自由放任模式,该结构中高校、产业和政府三者的边界明晰,组织壁垒明显,三方各自为政现象处于常态,不利于相互协调,进而抑制了创新的动力。第三类是目前较为流行且获得诸多成功实践的模式,该结构充分调动了高校、产业和政府的创新动力,实现了上述三方的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使得各方的优势得以发挥的同时又对另外两方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协助,从而形成了良性的螺旋式互动发展关系,最终也促进了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这类螺旋结构是本文重点研究的三螺旋理论模型。
  该理论一方面要求保持螺旋主体的独立且要保持三者在力度和位置上的均衡。例如,政府力度过强而另外两者仅起“陪跑”作用,那么就有很大可能导致国家干预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既无效率也无效果,不仅对实际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也浪费了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最为宝贵的时间成本。如果三枚内核位置偏差,相互作用的力量不够均衡,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构建的无序成长。无序成长既会因无效率而浪费资源,同时也会因未进行方向纠正而对资源进行二次浪费。另一方面螺旋主体之间可以互动。高校、产业和政府三方均存在差异化的目标、价值取向、利益偏好等,且各自的优势也迥然有别。高校的优势在于集中大规模教授知识;政府的优势在于源源不断提供制度供给且还能扮演协调角色;产业汇集了大批的企业,是新思想、新理念及新技术等的实践基地。然而上述异质性并不妨碍达成三方合作意向。在现实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产业、政府及高校等三方的良性互动与螺旋支持。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优化路径
  (一)螺旋主体各司其职
  1.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向
  第一,重视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和实践培训。课程开设与实践培训是环环相扣,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三螺旋理论的成功实践者——斯坦福高校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均提供了成功的实践范例。首先,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的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是强化大学生理论教育和提升实践技能的思想武器,所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联系实际并且具有实践的导向性,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探索性推出专门服务于创新创业实践的慕课或视频公开课,协商课程和学分相互认可的制度设计。其次,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投人,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作用在于激发大学生交流合作的热情,检验其基本操作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改进技能,形成其潜在的商业理念。高校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强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基地建设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重点是确保实践基地的利用效率和实践成效,确保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中或自身的独立思考中获得的创新创业灵感、理念或者新奇的技能在实践基地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锻炼大学生的动手技能。与此同时,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实践情况,引进具备产业背景的专业性较强的优秀师资,或派遣本校青年教师融入产业界,确保教师实践知识水平与产业动态保持一致。确保在校大学生无论在理论授课还是实践环节均做到符合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力推成果转化。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榜首,授权量也在快速激增,但最终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显然,高校协助大学生进行成果转化的形势较为紧迫。高校可依托自身的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不断实践自己的创新创业理念、灵感、初级的技术或工艺。实践导师可根据大学生的实践情况,初步遴选出具备商业价值的技能,并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使之不断改进,确保大学生的工艺或技术能够顺利转入产业中,同时做好对接产业的制度保障,确保大学生的自主知识产权。转化的方式可采取转让、入股甚至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这既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又能使成果及时转化并形成能与产业、政府紧密结合的生产力,为高校所在地区的自主创新提供动力源泉。高校通过为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系统性服务,既发挥了自身的独特优势又维持了与产业界长期而稳定的关系,形成相互促进的螺旋式向上发展态势,从而助力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2.力促产业变革与研发
  第一,变革产业结构。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个常态,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的格局下,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变革与提升尤为重要。在产业的调整或升级之时,市场的经济规律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任何类型的产业活动均可表现为对利润的追逐,因此,产业内的容纳空间是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产业的调整升级必须考虑内部利润的变动幅度,考虑上下游产业的利润分配格局,避免调整或升级过程中导致产业内部较大波动。这要求企业进入或退出某个产业链具有清晰的规划,毕竟以利润率为考量标准是重要的,产业内的利润积累程度无论对高校还是大学生均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利润丰厚的产业较易获得高校和在校大学生的积极支持,进而又巩固了产业内部企业的地位,扩大了自身的利润空间,甚至无形中发掘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但产业链条的持久生命力更值得推崇,具有发展前景的链条是与高校保持合作并获得政府扶持的先决条件,增长强劲的产业能够在与高校和大学生的合作中减少不必要的显性和隐性成本,更容易建立持久的良性互动关系,促成了目标的一致性,强化了双方对未来的预期。
  第二。增强研发能力。产业的引领和研发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不仅是获得政府青睐的持久保障,而且是吸引高校和大学生加盟的必杀技。上述能力的实践者即为产业内的企业。显然,企业的研发实力是本产业生机勃勃的外在表征。决定研发能力的因素有多种,而自身的研发团队和持久的研发投入是决定性因素。这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挖掘和科技支出保持必要的特色和优势,以巩固自身在产业内的地位,稳定收入来源,维系持久的竞争力。每个企业都如此谋划,未来的格局将取决于市场的决定,市场本身的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机制能够决定产业链条上企业的生存空间。可见,企业本身的实力是赢得市場的先决条件,按照三螺旋理论,企业自身的强劲突显了保持独立特质的原则。然而,我国的产业界多由传统的工业企业构成,企业核心的技术等竞争力较易被模仿,产业内的集聚能力较弱且易退化。因此,产业自身的外在特质要求企业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化,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和模式,凭借网络科技时代的优势,吸收转化大数据信息,确保自身能够持久获得有价值、不易模仿、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带动经营绩效的稳步攀升。
  3.强化政府制度供给与舆论宣传
  第一,持续制度供给。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供给。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政府的法律法规保障、财税支撑、产业政策的引导、资金的供应、信息的共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如何才能确保它们被高效地组织起来,进而助力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尤为重要。政府层面的制度供给能够对上述各要素进行高效地协调组织,从而起到1+1>2的功效。对于政府而言,其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中居于主导地位。政府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法律法规保障,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削减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税费负担。在产业政策方面,政府和市场要各司其职,做好科学规划,推动产业上下游细化对大学生创业者的人才、物资、资金、技术上的服务与支持;在资金的供应方面,政府要实现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正常供给,降低银行贷款门槛,实施有效的政策引导,鼓励风险投资、众筹等创业资金组织方式,驱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共享方面,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确保大学生第一时间内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产业态势、资金的供应、财税的优惠等必需的信息来源,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政府要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为促成高校与产业合作而牵线搭桥,力促高校、产业和政府的螺旋式合作与发展。
  第二,加强舆论宣传。舆论不仅具有宣传作用,还可能左右社会风气,培养社会氛围,塑造社会习俗,显然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为大学生营造良性的可循环的创新创业“软环境”是社会尤其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显然,政府的舆论角色适逢所需,用政府“有形的手”塑造“无形的”创新创业习俗,弥补政府在全社会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缺位,全力促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建设。对于我国各级政府而言,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弘扬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传播创新创业的正能量,最大限度地消除来自社会层面不良风气的干扰,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念。为日渐蓬勃发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舆论支撑。首先,借助于传统的舆论渠道,比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持续广播、滚动播放、定期刊载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府意见、规划、纲要等,以满足潜在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情况的各种优惠政策需求,尽可能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消除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搭建链接产业界和高校的各种创新创业组织服务机构,这些服务机构同样可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者中间起到舆论宣传的效果,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的意愿,进而达到潜移默化营造社会创新创业氛围。其次,凭借网络时代的优势,透过互联网、手机移动客户端等多种媒介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模范事迹。通过对模范的宣传,潜移默化提升社会大众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可度和关注度,进而达到提振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信心,减弱社会负面效应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抑制作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最终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的信心与激情。最后,政府可定期举办非正式的创新创业经验茶话会、咖啡交流厅、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甚至创办正式论坛,邀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风云人物与在校大学生零距离面对面交流,分享创新创业经验,扩展大学生视野,同时间接推动大学生之间的创新创业供需。   (二)螺旋主体的交互
  1.破解边界壁垒
  政府、产业及高校等螺旋三方的沟通交流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螺旋三方最基本、最简单的互动方式,后续的资源共享甚至产学研的推进都是合作深层次化的表征。然而,合作是建立在三方协同工作机制基础之上,边界壁垒的存在无疑会使后续产学研模式的促成提前流产。囿于高校、产业和政府三方均各有特色,其在功能、价值倾向、利益取向等方面迥异,从而导致了三螺旋中的交互功能效果大打折扣。现实中,三方不乏各自为政、相互构筑壁垒甚至引致屏蔽效应。然而,随着政府主导下的系列政策的出台,螺旋三方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概率得到提升,以往存在的无形约束障碍也在逐步破解,无限接近三螺旋中交互合作的高效图景,共同或轮流扮演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主角。尽管如此,仅有政府单方面的制度设计并不能完全扭转三方或任意二方的组织壁垒,市场的驱动作用亦不能忽视。随着三螺旋模式的辐射,在市场的驱使下、在竞争的压力下,高校会面临教育实践改革的压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效的压力、财政支持的压力、主管部门考核评估的压力等,上述这些压力将影响学校声望的宣传、学科未来的发展、招生规模的变动、大学生就业的前景等方面,显然这些问题的考量事关高校的生死存亡,进而驱动高校谋求多元化、多层次、多学科内的互助。同理,产业会面临核心技术的维系、产品的升级换代、管理模式与经营理念的更新、服务程度的改善等压力,进而影响产业内公司知识的更新、利润的获取、人才的流动、品牌的传播与社会的认可。可见,在边界壁垒的破除过程中,从政府和市场的视角而言,双方需要各司其职,科学界定双方边界。从螺旋三方主体来看,政府的主导性较强,通过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引致产业界和高校之间的常态联盟,进而共同促成螺旋组织之间的共赢局面。
  2.寻求螺旋式互动
  三螺旋互动是理论中的关键部分,通过高校、产业和政府三方之间的相互协同配合才能实现螺旋式的发展。作为螺旋式互动体的高级形式,官產学研互动体的促成、深化、发展、结果等环节均离不开三方的共同协调,而合作的重心在于,目标一致、互惠互利、成果共享。显然尚需系统谋划,任何一方单独行事,必然会导致南辕北辙,即便政府强制行政命令也无济于事、流于形式。笔者认为。按照三螺旋理论,任何一方均可以在互助方面主动出击,担任主角。常见的模式莫过于高校与产业的融合,政府也可能出于战略考虑加入进来。因此,高校和产业双方均可以主动沟通,谋求产学研合作的多元化模式。就高校而言,如何把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和研究项目的实施与产业实践巧妙结合是检验教育改革成败的试金石。显然,作为连接理论和实践的中转站,高校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应该摒弃传统的坐、等、靠思维方式,主动出击,积极与产业界展开多层次、多学科的产学研合作。就产业而言,内部企业与高校和(或)政府的合作是保持其核心竞争地位的重要渠道,也是其获得利润的无形驱动力。就政府而言,其出于战略利益的长远规划考量,会集聚产业和高校两股力量。政府进行全局规划,做好模式、技术的攻关或引进,产业和高校负责实际的消化、改进和提升。目前,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转变了三方的传统思维模型,一系列的科技园、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器、技术转化中心等新兴合作组织的集聚出现,统一了三方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增强了三方的互惠互利、相互合作的理念,其中斯坦福大学、硅谷及政府的融合堪称官产学研结合的典范。这种官产学研的互助、互动模式使在校大学生零距离实践匹配项目,做到了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项目的结合,既培养了处理实践问题的技能,也检验了自身的商业理念、技术水平、工艺流程,第一时间内把握产业发展的动态,促进了研究项目与产业项目的高度融合。而硅谷也得到了大学的人才、项目和技术的支持,产业内的员工亦可获得在校教育的便利,进而员工的知识水平得以强化,眼界得以拓宽。如此政府也完成了战略规划布局任务,国家竞争力明显得到保持与强化。我国的部分高校在产学研的结合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其中北京大学颇具代表性,为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该校连接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孵化基地,与企业界展开了多元化的合作,诸多科技园和创训营的出现拉开了产学研合作的序幕。尽管如此,我国的螺旋式互动模式仍出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在未来的螺旋式互动道路上,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供给,通过一系列政府项目牵手高校和产业界,为高校和产业界提供各种所需资源和服务。高校负责人和产业界要更新理念,主动相互搭桥,取得政府的政策支撑,促成创新创业规划中心,践行三螺旋模型的相互合作理念,通过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塑造并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最终为确保相关的技术、工艺和理念落地生根创造条件。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历经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研究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当采用事件研究法时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异常回报率为正,且高于同行业平均异常回报率,说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绩效。当运用杜邦分析法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后财务绩效的变化进行衡量时发现,经过行业调整后的财务绩效有所提高,排除了功能锁
期刊
摘要:创业活动赋予的社会符号与经济意义将如何影响创业者幸福感?本文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将创业结果实现的外在需求满足与创业活动本身实现的内在需求满足相结合,分析两类需求满足与创业者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边界条件。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实证研究发现:内外需求满足与创业者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地区大男子主义会强化外在需求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但会弱化内在需求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公平感知则会强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家庭储蓄支付、信贷和保险几个维度出发,研究了金融排斥对中国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受到储蓄和支付排斥的家庭,贫困的概率最高,其次是保险排斥,最低的是信贷排斥。可见,金融排斥对家庭贫困具有正向影响,家庭受到金融排斥会显著增加家庭贫困的概率。进一步地,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构建金融排斥指数,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排斥指数对家庭贫困仍然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
期刊
摘 要:为了探讨环境污染与制造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获得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治理的启示,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城市环境污染程度的增加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在考虑空间关联性之后的不同作用结果。利用2005—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数据,通过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和门槛模型,分析环境污染對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水污染还是二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2000—2014年的中国制造业17个细分行业的数据,以制造业服务化为线索,就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对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制造业服务化与出口呈U型关系,伴随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已跃然到转折点的右侧即积极的促进作用,体现了制造出服务化对出口影响的阶段性特征。本文利用工具变量和双重差分模型对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均得到稳健的结果。进一步地,分行业的回归结果显示了
期刊
列入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邹进文教授所著的《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201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近代中国留学生经济学学术思想的开创性著作,其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中国现代经济学不是从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中“内生”出来的,而是从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改进的EBM—DEA三阶段模型,基于2016年省级地方众创空间运行数据,结合地方政府对于众创空间的财政补贴及其享受的税收收益,研究创新创业财政引导政策绩效。结果显示,EBM—DEA三阶段模型对于评价地方政府创新创业财政引导政策绩效优势明显,结合了税收收益要素的政策绩效评价更全面、更客观。地方分权、政府竞争、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创业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了政策投入冗余,特别是自然环境通
期刊
摘要:风险与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在理论中经常被视为是等价的。不确定性是无处不在的,然而风险这个概念却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在资本市场中,风险这个概念与投资者的立场是密切相关的,在面临风险时,投资者会尽量规避,而面临不确定性时,投资者则会更多参考大市。本文通过对2007-2014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实证模型检验投资者是否对不确定性与风险进行区分,进而引发对股价同步性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不确
期刊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主线,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政策与实践内容之一,它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指导,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供给侧的有效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立足国内市场,加强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同时以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放眼全球市场,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有效对接。为了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要求,市场营销学也需要拓宽
期刊
摘要:基于本地市场效应模型,本文首先从资本可以跨区域流动、劳动力不可以跨区域流动的假设入手,经过理论推导证明,在本地市场效应存在的地区,扩大内需可以兼顾经济增长和区际协调发展。然后进一步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在经验上证实了我国区域层面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这意味着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可以兼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扩大内需、资本跨区域流动和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