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烟灰缸引发的起义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6-1911年,孙中山先后发动和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无一成功,死傷惨重。大部分革命党人对起义都是比较谨慎的,甚至是绝望的,包括孙中山。
  对于武昌起义,他们觉得可能又是一次失败的计划,并未蓄谋已久,所以它在历史长河中是个非常偶然的事件。
  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革命党人,不服且不甘心。
  1911年9月24日,这拨同志开会制定起义计划,据说计划有时间、地点、人物、起义范围。他们最初选在10月6日起义,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这天。起义范围是在湖北和湖南同步举兵。
  为何选择这天?他们认为这时中国人都忙着团圆,乘虚而入,把第11次起义整圆满了。
  可纸包不住火,一不小心,起义的消息泄露了。湖南总督瑞潋决定:今年过节不放假,全部戒严,官兵不许出营、聚会。革命党人决定将起义推迟到10月16日。
  1911年10月9日,计划推进中。
  革命党人开始捣鼓起义的物料——炸弹。
  孙武等人在指挥部配置炸弹,炸弹投资人刘同不放心,就到现场指导工作,无聊时点起一根香烟,抽完烟却找不到烟灰缸,于是准确无误地投入身边一个脏兮兮的盆里。
  这个盆里不是别的东西,正是长得难看的土炸弹。虽然土,但有效,孙武被炸得面目全非,歇菜了;刘同安然无恙,大火一发不可收拾。忙着救火的同志都没发现巡捕赶到了现场。
  巡捕循着爆炸声而来,逮捕了刘同等六人,还发现了关于起义的一系列物料——起义名单、旗帜、通告、弹药、印信。
  刘同很快招认本次起义的所有事项,湖北布政司陈树屏建议销毁名册以安众心,督府师爷张梅生主张按名册搜捕。总督听师爷的,发布以下决定:关闭所有城门,禁止出入,贴出告示,要求新军官兵不得出营,一律按名册捉拿,就地正法。
  当时驻地革命党人约有5000,根本不知自己在不在名单中,这下马蜂窝彻底被捅掉了,人人自危。要想活命,只有先下手为强。
  1911年10月10日,国家一把手爱新觉罗·溥仪再过几个月就满六岁,还在紫禁城等待大清王朝最后的颠覆。
  晚上7点刚过,陆军第八营排长陶启胜查夜,发现班长金兆龙、士兵程定国正抱着步枪仰卧睡觉,旁边还有一盒子弹。陶启胜这个二愣子,并没上去安慰自己的士兵,而是直接开骂:“干什么!想造反是吧?”金兆龙一听,心里不爽,开始回骂:“造反就造反,你能怎样?”于是两人干了起来,程定国把陶启胜打倒在地,并在背后补上一枪。
  这时,第八营班长、共进会代表熊秉坤立即鸣笛集合,宣布正式起义,前去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以上,来自熊秉坤写的《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真实性较强。
  四
  权威资料如《中国近代史大辞典》《近代中国百年史大辞典》认定:熊秉坤在10月10日夜7时许在该营打响了武昌首义信号的第一枪,率部发难,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旋即组织敢死队攻克督署。
  而名人的佐证,让熊秉坤打响第一枪的事情板上钉钉——第一位发声的是孙中山。
  武昌起义三年后,熊秉坤出访日本东京,孙中山向别人介绍: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1919年,孙中山给上海《晨报》撰写国庆献词中说:“今日何日,乃革命党员熊秉坤开枪发难,清朝协统黎元洪被迫效顺而起革命军于武汉之日也!”
  第二位发声的大佬是末代皇帝溥仪。
  1961年9月30日,熊秉坤应总理之邀参加国庆宴会时,溥仪也来了,他走到熊秉坤面前,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你打了第一枪,可称盖世英雄,了不起。推翻了封建王朝,打倒了我这个当时还是小孩子的皇帝,让我能顺应历史潮流,改造成新人,为表达谢忱,容我敬酒一杯。”
  两位大佬都这样说了,这事就差不多定了。
  五
  程定国还有个名字叫正瀛。
  正是他在冲动之下偶然开枪,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
  宣告起义后,人人都明白,这次若再失败,明早将全是黄泉路上的鬼魂,没有退路的他们奋勇起义,凌晨1点30分,整个武昌都被起义军控制。第二天,武汉三镇都不姓“清”了,大清就此倒下。
  武昌起义后,程正瀛正式投靠北洋军阀,成为残害革命党人的反动势力的帮凶,沦为叛徒。
  后来,革命党人对他进行诱捕,将他灌醉后抛入长江。
  对于由功臣变成叛徒的程正瀛,历史和人民都选择了遗忘,更愿相信根正苗红的熊秉坤是打响首义第一枪的功臣。
其他文献
1751年冬天,法国思想家卢梭大病一场。闯过生死关头,他痛下决心改变生活方式,比如扔掉佩剑、手表、金边华服、白色长袜,只留下短假发和粗毛衣。那么贵重的东西都不要了,他为何偏要留下假发呢?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头发是身份的象征,当权者都顶着满头辫子。罗马人甚至打算让议会通过“秃子法令”来禁止秃顶男性竞选议员,秃顶奴隶也只能賣到半价。到中世纪,剃头成了对付仇人或惩罚犯人的方式。而且,当时头发浓密也被视
心怦了一下  还以为是爱情  其实是心律不齐  就算谢顶了  去理发店  也不打折  怀旧金曲  都太新了  根本不會唱  终于  我还请了房贫  住进了养老院  人生  已经不迷茫了  但总是会迷路  所谓老年爱情  接个吻  都惊动了假牙  逗猫棒  挥得太慢  被猫嫌弃了一睑  越来越谈了  头发、记忆  和存在感
宋仁宗皇祜六年(1054年),宰相陈执中家里出了命案,经查证,是其纵容小老婆虐杀婢女。陈执中是宋仁宗眼前的红人,宋仁宗本有意包庇。没想到,殿中侍御使赵扦不管不顾,玩命上疏弹劾陈执中,坚决要求朝廷罢免陈执中。  最终,宋仁宗罢免了陈执中的宰相之职。赵扦也因敢打敢拼不避权贵,得到一個“铁面御使”的美誉。1058年,赵扦调任梓州(治所在今四川绵阳)路转运使,后改任益州(位于今四川地区)转运使。  四川地
谈及东汉,无不是皇帝昏聩、外戚干政、宦官專权、朝政黑暗等负面形象。但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说,“三代以来,风俗之美,无尚于东汉”,清人赵翼说“东汉尚名节”,简而言之,东汉就是个“五讲四美”的时代。  西汉开国功臣多是市井无赖,东汉开国功臣则是一派儒者气象。光武帝少年时曾在长安太学读书,功臣邓禹与他是同窗,就连皇帝的警备部队都要人人通晓《孝经》。在这样的社会风俗下,人人重名节、讲节操。表现在东汉末年的
如今明星走穴已司空见惯,但若说起“走穴”的祖师爷,则非明代戏剧家李渔莫属。他的横溢才华使历代文人仰慕,却也有人瞧不起他,比如同侪袁于令对他的评价——“性龌龊,善逢迎,游缙绅间,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几乎成了后世提及他时绕不过去的黑料。  可李渔真有这么不堪吗?倒也未必。他虽热衷声色,自称“登徒子”,但這不过是风流文人的习气,一不偷二不抢,算不上什么“秽行”。所谓“其行甚秽”,大概是说他捞钱不
古装剧《大明风华》中过于“写实”的朱元璋款“芒果脸”吓倒一片观众,若这么较真,干吗不把来历不明的古画中的满脸麻子也点上?干吗不为剧中的朱棣做个面部填充加深度美黑?还不是拿人家朱元璋的长相“黑料”当噱头,有点没品!  看这一系列福气爆棚的大明帝后像,在“锥子脸”成风的演藝圈中恐怕很难找到样板吧。幸好一众戏骨的演技可以拯救外形不符,否则还以为大明宫廷闹饥荒呢。  被剧方重点吹捧的凤冠,据说是按明定陵出
就算不知道傅雷,你也该听过那本著名的《傅雷家书》。稍微了解傅雷,自然读过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对傅雷再有所了解,则知道他在美术理论上的建树。而真正了解傅雷的人,会把悲伤的目光投向他和妻子自尽的那个夜晚。  那天夜里,不知有无明月高悬在他们家,傅雷偕妻子上吊自尽,为了不惊扰别人,夫妇两人特意在地上铺了一床棉被。那时,傅雷年仅58岁,他带走的是一个时代的温厚与优雅。  黯淡的童年  1908年
山明水净、阡陌纵横的通州(今江苏南通)城东厢有一户世代书香的人家,清朝才子李玉鋐就出生于此。李氏的先祖曾任过明正德年间的户部郎中,家中数代都是读书人。不过,到了李玉鋐这一代,家境早已沒落,只余下一处老宅和十亩薄田。  少年李玉鋐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虽然生活清贫,他却依然抱着读书入仕、重振家声的决心。成年之后,他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贤淑温婉的姚氏为妻,之后陆续生下四个儿子,其中的李方膺后来名列“扬州八
东汉后期,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刘宠为官清廉,却接受了百姓所赠钱财,应该说是违背了清廉原则,但他并未因此蒙上污名,反而留下美名,成为古代清官的象征。   刘宠的父亲是当时极为出名的一位学者,号称“通儒”,在父亲所教授的学生之中,刘宠又是十分出色的一位,年纪轻轻就被推荐为“孝廉”,后来又被推荐为“光禄四行”。要知道,“光禄四行”每年全国范围内仅一人可以入选,由朝廷三公级别的高官负责,主要考察的是品行
明朝覆灭时的状况,用两个字即可概括——崩溃,更让崇祯崩溃的是,首辅李建泰竟然是个大脓包。想当初,李建泰因家乡曲沃被李自成攻陷,痛哭流涕地请求督师剿灭“西贼”以解圣忧时,他还着实激动了一把。  “只要在山西打几场不大不小的漂亮仗,也许直隶、北京就能保住。”基于这种幻想,崇祯加李建泰兵部尚书衔并赠予尚方宝剑,郑重其事地行“推毂礼”,将他送出正阳门。而此时端坐在“战车”上,欣赏着“推车”皇帝的李建泰却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