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文章结合班级开展的一系列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提出综合性学习应体现本学科和跨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以及学习方式的综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综合 精彩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统一起来,以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根据学段目标,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通过这些活动的实施,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以下三方面的综合:
一、本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
学习目标应体现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各块之间的综合。在设计时要有意识地把各块内容串联起来。如在“字宝宝的故事”系列活动中,由学生给要学习的字编故事,再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学生在课外学字,并做成卡片在班上交流(交流时要说明自己的字或词是从哪儿学来的,它的意思是什么,还要教其他学生怎么念,这便是一次真实情境中的口语交际训练),由此达到阅读、识字、写作与口语交际这四方面学习目标的综合。
二、跨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尝试跨学科学习,强调语文课程与各学科的结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通过语文课程与艺术课程的结合,在文学表现形式上达到了综合,不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由此认识到文学有各种表现方法,在“创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1.以“唱”怡情。孔子是教育家,也是音乐家。《诗经》里的诗歌“皆弦歌之”。
在教学“月明中秋”系列活动中,我先教學生诵读了描写月亮的经典古诗词后,再教学生把它们唱出来(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时,我找来相关磁带,教学生一边唱,一边想象),上的好像是音乐课,品的却是经典的语言文字。
把古诗词唱出来对学生有很多好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特别是篇幅较长的词,唱几遍,容易记;可以加强情感表达,歌曲中的旋律确定了情感基调,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以“画”悦目。中国古代诗歌中一向讲究意境,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常常让学生给自己所学的古诗佳句配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对于画画有着天生的喜好,线条的流畅、色彩的亮丽给学生的感官带来了强烈的愉悦感。学生特别喜欢看带图画的读物。因此,我引导学生给自己写的话也配上插图,做成图文并茂的连环画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上《找春天》口语交际课时,我就是采用“画连环画”这一形式进行教学的,学生似乎看见了春天、闻到了春天、听到了春天,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口语交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以“演”动人。戏剧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成分综合而成的艺术样式。它主要通过演员的角色扮演、语言等手段来塑造形象。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角色扮演”的环节,开展表演实践活动。
在学习了《美丽的小路》一文后,让学生制作头饰,仿照课文内容编成故事表演出来。又如,在学生根据自己所带的水果写了一段有关水果的自我介绍后,我让学生设计水果头饰,加入动作、表情等把自我介绍演出来。这样经常性的表演活动,使学生不仅对表演充满了渴望和兴趣,而且对于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学习方式的综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全方位的课程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认为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综合:
1.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综合。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单一的学科课程类型为主,学生从中学到的知识是学问性知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知识变得多样性、综合性,其中与学问性知识相对应的知识是体验性知识。把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综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获得了学问性知识,也丰富了体验性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加完整。
2.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综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综合。因为强调综合性学习,许多老师就片面地把教学的目光投向了课外教学资源的利用,却忽视了手中教材的价值。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的实际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使教材成为教学的范例。如在每次系列活动的开始,我总是先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的文章,欣赏、积累部分好词佳句,增加学生的内存。
在开展“找春天”系列活动时,我先组织学生学习《找春天》《笋芽儿》等课文,又在课外选学《春来啦》等有关春天的自选教材,然后带领学生去踏春,感受春天的气息,最后配上歌曲《春天在哪里》,在歌声中说春天,画春天,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就把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学习效果很显著。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综合 精彩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统一起来,以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根据学段目标,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通过这些活动的实施,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以下三方面的综合:
一、本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
学习目标应体现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各块之间的综合。在设计时要有意识地把各块内容串联起来。如在“字宝宝的故事”系列活动中,由学生给要学习的字编故事,再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学生在课外学字,并做成卡片在班上交流(交流时要说明自己的字或词是从哪儿学来的,它的意思是什么,还要教其他学生怎么念,这便是一次真实情境中的口语交际训练),由此达到阅读、识字、写作与口语交际这四方面学习目标的综合。
二、跨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尝试跨学科学习,强调语文课程与各学科的结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通过语文课程与艺术课程的结合,在文学表现形式上达到了综合,不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由此认识到文学有各种表现方法,在“创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1.以“唱”怡情。孔子是教育家,也是音乐家。《诗经》里的诗歌“皆弦歌之”。
在教学“月明中秋”系列活动中,我先教學生诵读了描写月亮的经典古诗词后,再教学生把它们唱出来(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时,我找来相关磁带,教学生一边唱,一边想象),上的好像是音乐课,品的却是经典的语言文字。
把古诗词唱出来对学生有很多好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特别是篇幅较长的词,唱几遍,容易记;可以加强情感表达,歌曲中的旋律确定了情感基调,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以“画”悦目。中国古代诗歌中一向讲究意境,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常常让学生给自己所学的古诗佳句配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对于画画有着天生的喜好,线条的流畅、色彩的亮丽给学生的感官带来了强烈的愉悦感。学生特别喜欢看带图画的读物。因此,我引导学生给自己写的话也配上插图,做成图文并茂的连环画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上《找春天》口语交际课时,我就是采用“画连环画”这一形式进行教学的,学生似乎看见了春天、闻到了春天、听到了春天,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口语交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以“演”动人。戏剧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成分综合而成的艺术样式。它主要通过演员的角色扮演、语言等手段来塑造形象。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角色扮演”的环节,开展表演实践活动。
在学习了《美丽的小路》一文后,让学生制作头饰,仿照课文内容编成故事表演出来。又如,在学生根据自己所带的水果写了一段有关水果的自我介绍后,我让学生设计水果头饰,加入动作、表情等把自我介绍演出来。这样经常性的表演活动,使学生不仅对表演充满了渴望和兴趣,而且对于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学习方式的综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全方位的课程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认为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综合:
1.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综合。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单一的学科课程类型为主,学生从中学到的知识是学问性知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知识变得多样性、综合性,其中与学问性知识相对应的知识是体验性知识。把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综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获得了学问性知识,也丰富了体验性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加完整。
2.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综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综合。因为强调综合性学习,许多老师就片面地把教学的目光投向了课外教学资源的利用,却忽视了手中教材的价值。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的实际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使教材成为教学的范例。如在每次系列活动的开始,我总是先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的文章,欣赏、积累部分好词佳句,增加学生的内存。
在开展“找春天”系列活动时,我先组织学生学习《找春天》《笋芽儿》等课文,又在课外选学《春来啦》等有关春天的自选教材,然后带领学生去踏春,感受春天的气息,最后配上歌曲《春天在哪里》,在歌声中说春天,画春天,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就把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学习效果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