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h06014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文章分析了当前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问题意识 创新 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马雅菊(1976- ),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及心理健康教育。(陕西 渭南 71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FHB0701006)和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出路”(项目编号:09YKZ0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4-0139-02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面对感到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1世纪大学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切创新始于问题的发现,而问题的发现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其走向创新之路,是变革现存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传统教育是一种“去问题教育”,以应付标准化考试为方向,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认为有问题就是教育的失败,自然而然地把问题的提出看做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问”是为了查漏补缺,督促听讲,学生虽然有时也提问,但这种“问”多是寻求标准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和发挥,导致不少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是觉得没问题可提或不懂得怎样提问题。
  (一)不敢提问
  在课堂上很多学生不敢提问,担心提出的问题幼稚而被同学耻笑,或被教师作为课堂不认真听讲的判评依据,担心因为自己的提问影响教师的教学安排和进度而被视为另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一个宽松融洽的教育氛围,面对问题学生顾虑重重,最终问题淹没随大流。
  (二)不愿提问
  中国汉语有个词叫“学问”,即要学就要问,可众所周知的是,在我国,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年龄恰恰成反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和我国传统教育观念落后有关。一直以来,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注重教学结果漠视教学过程,强调要让学生学会而忽视了让学生会学。正如尼尔·波斯特曼所言:“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传统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的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三)不会提问
  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而学生往往无问题可问或只会简单地问“为什么”。其原因在于,一是学生本身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缺乏相关的思维方法,缺乏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的意识和能力,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惰性,习惯了聆听教师奉送的真理;三是教师本身问题意识淡漠,只注重具体知识点的分析和介绍,忽视问题情境的设计,忽视在教学中以身示范,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二、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创设宽松融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只会使学生顾虑重重、欲问又止,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宽松融洽的教育氛围。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想说的话,提想提的问题。其次,要善于认可学生的提问,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有创意的,还是让教师权威受到严重挑战的,或是肤浅的、不切实际的,都要从不同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扬,不能因为学生所提问题过于简单而嗤之以鼻,或过于怪诞而横加指责,应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下,学生才能从“不敢问”到“敢问”。
  保护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好奇心是创造力成长的动力,也是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动力。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展创造活动。相反,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好奇心生而有之,需要后天精心的呵护和培养,讽刺、挖苦、打击、不耐烦,都是对好奇心的泯灭和摧残。
  学贵有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质疑就是对权威的理论、既有学说和传统观念等不是简单的接受和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而求异,才能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另辟蹊径,大胆创新,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和问题意识的进一步推进。要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是自己的权利,鼓励学生勇于向书本和教师权威挑战,树立世界上只存在相对真理而无绝对真理的理念,增强学生大胆质疑的信心。
  (二)激发探究兴趣,引进激励机制,使学生想问
  1.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一方面,可以通过名人的箴言警句、对传统教育利弊的分析等方式,引起他们对问题意识的关注,让他们切实认识到“提问题”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间接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应从教学过程本身入手,设计问题情境,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2.改善评价体系,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评价方式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引着师生努力前行的方向。传统的总结性评价只是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作为区分学生优秀程度的标准,为了能更好地给予每位学生客观性的评价,必须改变单一的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来考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关能力,重结果更重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三)强化知识学习,指导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1.强化基础,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只有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知识储存时,才有可能与新知识相互作用,融会贯通,从而有所突破和创新。如果学生对某一个领域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根本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在学生对某一领域有一定的了解或知之甚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要的是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知识储备的水平。
  2.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加强教师提问的有效示范。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就是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习得能力的纽带。提问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和养成需要教师的言语引导和以身示范,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问的表达方式、提出不同类型问题的思维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提供高质量的问题范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问题的思考方式,学会思考和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3.明确方向与要求,以科学方法指导学生质疑。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并不意味着就会有所发明和创造,学生心中有了疑惑,也不一定就能恰当地表达出来,教师还要给他们科学的方法指导,使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提问。首先,对于学生的提问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一是提问要厚积薄发,有价值,不能为提问而提问,使问题流于肤浅和表面化;二是提问要有针对性,语言表述清晰,要提在点子上。再者,还应帮助学生掌握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技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强化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求知,才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J].中小学管理,1999(12):2-4.
  [2]龚放,岳晓东.强化问题意识 造就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1):57-61.
  [3]刘志坚.浅谈问题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2(11):27.
  [4]张凌云.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湖南教育,2008(7):26-27.
  [5]姜新生.创新教育与问题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1-4.
其他文献
[摘要]互文性是指文本之间发生的关系。互文性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文章认为,文化互文性对大学英语教学有帮助,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英语教师和大学生都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增强文化的互文性意识,促进大学英语的教与学。  [关键词]文本 文化互文性 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郭冬女(1977- ),女,河北唐山人,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江苏徐州221116
城市轨道列车自动监控系统是用于城市交通系统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随着业务的发展,该系统原有的设计目标发生了变化,对于按照当时设计目标完成的程序可能会出现功能
由于节能建筑的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好,门窗气密性高,因此在冬季可以防止室内热量的散失;在夏季可以起到隔热作用。从而保证室内冬暖夏凉,明显改善室内热环境。与不节能的传统建筑相
岸堤水库又称云蒙湖,位于蒙阴县境内,控制流域面积1693.3km2,是临沂市区目前唯一的饮用水水源地。
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在溶洞的部位易产生漏浆、偏锤等现象,溶洞顶板被击穿后,在上部孔隙潜水与下部岩溶水间水头差的作用下,钻孔桩附近地下水位会发生急剧变化,上部砂层极易
对钻孔夯扩桩挤密法处理地基的夯击能(压实功)进行计算分析,认为大部分夯击能消耗于施工过程,根据分析结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总结了质量控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设置在防空地下室内的移动电站的通风设计,笔者根据自己在设计中的一些心得,将移动电站通风系统的布置和计算进行归纳和总结,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摘要]文章从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入手,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与探讨,就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指导思想开展了讨论,并结合工作实践,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模式和方式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培养人才 应用型本科 思考与探讨  [作者简介]张宇华(1964- ),女,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云南昆明650093) 
【读卖新闻】日本中央教育委员会日前建议在高中阶段引入职业教育,以帮助高中毕业生拓宽就业理念,降低该国年轻人的高失业率。这一举措反映了公众对于从事兼职工作,甚至无业人员
针对某邻近车站区间铁路道口电路出现的报警超时问题,在满足“故障-安全”原则的前提下,设计一个改进的道口电路。实际应用中,解决道口报警超时问题,提高道口通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