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小学数学、自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几年来,我比较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具体做法如下:
一、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在分析課文时,原先我总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读书后回答。我发现学生总是在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上兜圈子,并没有真正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我第一次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提问:“周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聪明一点的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出一些句子来读一读,还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做。第二次教学时,我提出了这样训练目标:周总理生活简朴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用“──”画出来,并用“△”圈出最能体现周总理生活简朴的词语。周总理工作劳苦又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用“~~”画出来,并用“О”圈出最能体现周总理工作劳苦的词语。目标一出示,学生便认真地读起书来,用笔在书上圈圈画画。第二次训练的效果显然优于第一次,因为第二次让学生动手圈画,手脑并用,使学生思维定向,有了凭借,易于操作,学生去析句品词,真正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指导学生读书时动手圈画,一要注意目标明确,使学生思维定向;二要注意提供给学生一些圈画符号,使学生易于操作。日积月累,学生不仅学会怎样读书,且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一些以地点或方位为顺序记叙的文章,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由于学生空间观念的限制,对理清文章思路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画一画,拼一拼,以图为媒介,在头脑中构建一种新的形象,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1、画示意图。教学游记、参观访问记一类文章,像《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简笔画画游览路线,包括游览景点的先后顺序以及景点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画色彩图。语言教材中有些课文写得很美,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例如教学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后,让学生把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水彩笔画出来。从学生的画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学生把路旁的树画成枝繁叶茂,这就说明学生对“树头花落未成阴”这一句不理解;有的学生没有把黄蝶画到油菜花中,说明他没有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而对古诗内容理解比较正确的学生,画的画就很美。
3、拼贴图画。有些课文是以方位顺序记叙的,为了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一幅正确的图像,我们可以把一幅图画成几部分,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顺序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例如教学《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事先画四幅图,分别画上老师的八仙桌、学生的书桌、鲁迅的书桌、一幅画,然后让学生去拼成一幅三味书屋的图画。
4、搭配图画。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后,出示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的画和小画家的画像,让学生搭配图画,每一幅画分别是谁画的,这样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为他们的思维作了铺垫,起到了复习作用。
三、加深印象,深化中心
课文中有些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学生只能从书本中得到间接的理性认识,认识仅停留在记忆水平。如果让学生动手去做一做,则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认识则达到理解水平,学生印象较深。
1、做演示实验。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边教学边让学生做演示实验,把小石子慢慢扔进装有少量水的瓶中;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后,在高楼上做一次验证性试验,让学生心服口服;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可以做“人”字形的铁路,两个火车头的模拟火车,边教学边让学生演示,从而加深印象,深刻体会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2、作即兴表演。一些故事情节很强,或感情比较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作即兴表演,以检查学生对字词、课文内容以及文章中心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认识更深一步。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教到“小蝌蚪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和“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这两个句子时,让学生作即兴表演。从而让学生理解“迎上去”的意思是“面对面地走过去”;而“追上去”的意思是“从后面赶上去”,让学生读出“问”和“叫”的不同语气,体会小蝌蚪不同的心情。再如教学《穷人》一文时,让学生表演渔夫和桑娜的一段对话,体会两人当时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认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十分必要,也相当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深刻把握教材,选用适当的操作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在分析課文时,原先我总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读书后回答。我发现学生总是在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上兜圈子,并没有真正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我第一次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提问:“周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聪明一点的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出一些句子来读一读,还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做。第二次教学时,我提出了这样训练目标:周总理生活简朴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用“──”画出来,并用“△”圈出最能体现周总理生活简朴的词语。周总理工作劳苦又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用“~~”画出来,并用“О”圈出最能体现周总理工作劳苦的词语。目标一出示,学生便认真地读起书来,用笔在书上圈圈画画。第二次训练的效果显然优于第一次,因为第二次让学生动手圈画,手脑并用,使学生思维定向,有了凭借,易于操作,学生去析句品词,真正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指导学生读书时动手圈画,一要注意目标明确,使学生思维定向;二要注意提供给学生一些圈画符号,使学生易于操作。日积月累,学生不仅学会怎样读书,且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一些以地点或方位为顺序记叙的文章,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由于学生空间观念的限制,对理清文章思路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画一画,拼一拼,以图为媒介,在头脑中构建一种新的形象,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1、画示意图。教学游记、参观访问记一类文章,像《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简笔画画游览路线,包括游览景点的先后顺序以及景点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画色彩图。语言教材中有些课文写得很美,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例如教学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后,让学生把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水彩笔画出来。从学生的画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学生把路旁的树画成枝繁叶茂,这就说明学生对“树头花落未成阴”这一句不理解;有的学生没有把黄蝶画到油菜花中,说明他没有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而对古诗内容理解比较正确的学生,画的画就很美。
3、拼贴图画。有些课文是以方位顺序记叙的,为了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一幅正确的图像,我们可以把一幅图画成几部分,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顺序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例如教学《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事先画四幅图,分别画上老师的八仙桌、学生的书桌、鲁迅的书桌、一幅画,然后让学生去拼成一幅三味书屋的图画。
4、搭配图画。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后,出示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的画和小画家的画像,让学生搭配图画,每一幅画分别是谁画的,这样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为他们的思维作了铺垫,起到了复习作用。
三、加深印象,深化中心
课文中有些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学生只能从书本中得到间接的理性认识,认识仅停留在记忆水平。如果让学生动手去做一做,则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认识则达到理解水平,学生印象较深。
1、做演示实验。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边教学边让学生做演示实验,把小石子慢慢扔进装有少量水的瓶中;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后,在高楼上做一次验证性试验,让学生心服口服;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可以做“人”字形的铁路,两个火车头的模拟火车,边教学边让学生演示,从而加深印象,深刻体会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2、作即兴表演。一些故事情节很强,或感情比较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作即兴表演,以检查学生对字词、课文内容以及文章中心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认识更深一步。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教到“小蝌蚪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和“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这两个句子时,让学生作即兴表演。从而让学生理解“迎上去”的意思是“面对面地走过去”;而“追上去”的意思是“从后面赶上去”,让学生读出“问”和“叫”的不同语气,体会小蝌蚪不同的心情。再如教学《穷人》一文时,让学生表演渔夫和桑娜的一段对话,体会两人当时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认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十分必要,也相当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深刻把握教材,选用适当的操作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