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众的需要为第一选择
杨庙镇位于长丰县中部,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3.8万。属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乡镇之一,是合肥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近年来,该镇围绕“工业兴镇,招商强镇,商贸富镇,环境树镇,建设扩镇”总体工作思路,以镇党委书记郑志明为首的领导班子,注重工业发展,狠抓招商引资,走好富民三条路,先后建成了镇南镇北加油站,着力打好“皖宝”复合肥品牌,另外使十景村示范园成为农业科技示范的亮点等,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目前在基础设施方面,该镇水源充裕,瓦东干渠从镇南经过,镇自来水厂可保证镇内供水;电力充足,有35千瓦变电站一座,保证工、农业及居民需求;交通便利,206国道穿镇而过,可直达合肥、南京、上海、淮南、阜阳和徐州等大中城市;通信发达,建有5000门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在实际工作中,该镇以:“群众的需要为第一选择,群众的利益就是第一考虑,群众的满意就是第一目标。”
富民才是硬道理
郑志明告诉记者,镇党委和政府决心通过几年的努力,将杨庙镇建成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经济实力较强,群众生活富裕的长丰县中部重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该镇从优化环境、调优结构、运营资本等几个方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三基定位,实施三资并进,打造三业并举,举全镇之力实现经济大发展。
杨庙镇党委认为,“千个理,万个理,富民才是硬道理。”2000年春,由于连年大旱,使杨庙这个省属江淮分水岭地区重点治理乡镇的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如何结合实际,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地引导当地群众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是摆在党委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经过与镇党政一班人的反复研究,决定采取“群众为主、市场操作、政府服务、示范引导”的方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带动杨庙镇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村貌改变。
三年后,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全镇栽植经果林和育材林面积达到了1.5万亩,并全部落实了林权,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全镇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典型,这一效果,受到周边群众纷纷仿效。
近年来,杨庙镇党委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积聚项目示范带动的办法提升农业,按照建设“科技园、生态园、质量园”的标准,搭建现代化生态农业园区的平台,建成了规模为1000亩的十里景生态农业园核心区,并辐射全镇。整合资源启动园区、多元化投资建设园区、示范服务壮大园区、树立品牌提升园区,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之为“四轮驱动建园区”。
除此之外,杨庙镇根据自身特色,大力发展棉花市场,镇党委书记郑志明告诉记者,他们准备把棉花产业作杨庙经济的一个有力支撑点,现已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发展中介经济人组织、壮大集镇规模等举措,取得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棉花产业将会成为杨庙的特色亮点,光芒闪耀。
坚信无工不富
该镇坚信无工不富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以优惠的投资政策、良好的社会环境、优质的政府服务,吸引项目资金、科技成果、科技人才进园。杨庙镇先后出台农业招商政策,盘活土地流转政策,用活支农项目政策,在全镇成立了13个农民专业协会组织,以协会带农产促进农业发展,实现了开发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增强了全镇发展活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先后引进了知名餐饮企业《安徽金满楼》蔬菜基地项目、全国鞋业十大知名品牌康奈集团安徽分公司康绿农业示范园项目落户“十里景生态农业园”,同时带动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建园区,十井村甄郢村民组甄长水回到家乡,在十里景生态农业园租地70亩,建起了24个钢架大棚,并自筹资金10万元开挖了60亩鱼塘,发展立体农业,目前企业已进入快迅发展轨道。
“龙头”激发了当地群众建棚种植无公害蔬菜的热情。一些农民纷纷建起了日光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年均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2004年,镇政府采取奖补办法,扶持蒋店村17户农民建成18个草莓大棚,23个蔬菜大棚,户均收入1万元,良好的经济效益,让人们看到了园区集约农业的发展潜力。
此外,为了提速发展城郊型农业,该镇党委还适时提出了政府放手而不撒手的思路,镇政府强化品牌意识,以生态农业作为品牌定位,以进园名企品牌为先导,以优质产品品牌为依托,以诚信服务品牌为后盾,申报了“十里景”和“康绿田园”牌商标,并让政府工作人员成为园区的宣传员,使绿色十里景成为杨庙农业的形象和农产品的代名词,以品牌定品位,以品位抢市场,使品牌效益迅速崛起,展现人们面前。
杨庙镇位于长丰县中部,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3.8万。属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乡镇之一,是合肥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近年来,该镇围绕“工业兴镇,招商强镇,商贸富镇,环境树镇,建设扩镇”总体工作思路,以镇党委书记郑志明为首的领导班子,注重工业发展,狠抓招商引资,走好富民三条路,先后建成了镇南镇北加油站,着力打好“皖宝”复合肥品牌,另外使十景村示范园成为农业科技示范的亮点等,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目前在基础设施方面,该镇水源充裕,瓦东干渠从镇南经过,镇自来水厂可保证镇内供水;电力充足,有35千瓦变电站一座,保证工、农业及居民需求;交通便利,206国道穿镇而过,可直达合肥、南京、上海、淮南、阜阳和徐州等大中城市;通信发达,建有5000门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在实际工作中,该镇以:“群众的需要为第一选择,群众的利益就是第一考虑,群众的满意就是第一目标。”
富民才是硬道理
郑志明告诉记者,镇党委和政府决心通过几年的努力,将杨庙镇建成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经济实力较强,群众生活富裕的长丰县中部重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该镇从优化环境、调优结构、运营资本等几个方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三基定位,实施三资并进,打造三业并举,举全镇之力实现经济大发展。
杨庙镇党委认为,“千个理,万个理,富民才是硬道理。”2000年春,由于连年大旱,使杨庙这个省属江淮分水岭地区重点治理乡镇的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如何结合实际,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地引导当地群众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是摆在党委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经过与镇党政一班人的反复研究,决定采取“群众为主、市场操作、政府服务、示范引导”的方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带动杨庙镇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村貌改变。
三年后,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全镇栽植经果林和育材林面积达到了1.5万亩,并全部落实了林权,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全镇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典型,这一效果,受到周边群众纷纷仿效。
近年来,杨庙镇党委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积聚项目示范带动的办法提升农业,按照建设“科技园、生态园、质量园”的标准,搭建现代化生态农业园区的平台,建成了规模为1000亩的十里景生态农业园核心区,并辐射全镇。整合资源启动园区、多元化投资建设园区、示范服务壮大园区、树立品牌提升园区,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之为“四轮驱动建园区”。
除此之外,杨庙镇根据自身特色,大力发展棉花市场,镇党委书记郑志明告诉记者,他们准备把棉花产业作杨庙经济的一个有力支撑点,现已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发展中介经济人组织、壮大集镇规模等举措,取得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棉花产业将会成为杨庙的特色亮点,光芒闪耀。
坚信无工不富
该镇坚信无工不富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以优惠的投资政策、良好的社会环境、优质的政府服务,吸引项目资金、科技成果、科技人才进园。杨庙镇先后出台农业招商政策,盘活土地流转政策,用活支农项目政策,在全镇成立了13个农民专业协会组织,以协会带农产促进农业发展,实现了开发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增强了全镇发展活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先后引进了知名餐饮企业《安徽金满楼》蔬菜基地项目、全国鞋业十大知名品牌康奈集团安徽分公司康绿农业示范园项目落户“十里景生态农业园”,同时带动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建园区,十井村甄郢村民组甄长水回到家乡,在十里景生态农业园租地70亩,建起了24个钢架大棚,并自筹资金10万元开挖了60亩鱼塘,发展立体农业,目前企业已进入快迅发展轨道。
“龙头”激发了当地群众建棚种植无公害蔬菜的热情。一些农民纷纷建起了日光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年均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2004年,镇政府采取奖补办法,扶持蒋店村17户农民建成18个草莓大棚,23个蔬菜大棚,户均收入1万元,良好的经济效益,让人们看到了园区集约农业的发展潜力。
此外,为了提速发展城郊型农业,该镇党委还适时提出了政府放手而不撒手的思路,镇政府强化品牌意识,以生态农业作为品牌定位,以进园名企品牌为先导,以优质产品品牌为依托,以诚信服务品牌为后盾,申报了“十里景”和“康绿田园”牌商标,并让政府工作人员成为园区的宣传员,使绿色十里景成为杨庙农业的形象和农产品的代名词,以品牌定品位,以品位抢市场,使品牌效益迅速崛起,展现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