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需要什么是一个既相对笼统又相对具体的问题。在教育的功利化日趋严重的今天,教育最需要的是爱和等待。
关键词: 教育 需要 爱和等待 班主任工作
教育需要什么?这是一个既相对笼统又相对具体,甚至可以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接受的教育、经历、教育教学体验不同等,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笔者看来,在教育的功利化日趋严重的今天,教育最需要的应该是爱和等待。
一、教育需要爱。
(一)爱是教育的基础。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一个人能够释放爱是一种高尚,而一个人能够得到爱则是一种幸福,正所谓爱是“人性的结晶、宇宙的精华”。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爱是安全的保障、友谊的象征、开启心灵的钥匙,是克服困难的力量、积极向上的动力,爱是儿童正常成长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儿童。”于是,教育要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满腔热情地关爱每一个孩子,不论他们是否聪明、漂亮、听话、干净,不论他们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如何,等等,都应该公平对待,让每一个儿童都能享受到爱。
(二)教师要关爱、尊重孩子,充分相信孩子的发展潜能。
充满关爱之情的期望、积极的教育行为,总能极大地调动少年儿童的学习热情。即使是某些方面(比如智能方面)发展缓慢的少儿也会充满自信地主动学习、主动活动,获得发展。
尊重应当包括尊重儿童的兴趣需要,充分相信儿童。在少年儿童的学习、接受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包办代替,不要过多地限制少儿活动,不要将老师的意愿强加给少儿,让少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少儿的生活每天都那么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愉快而充实。
同时也要注意:不过多地限制儿童,不要将老师的意愿强加给少儿,并非放任自流、溺爱无度。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因为独生子女是在优生优育的条件与环境中出生、成长起来的,与上代人相比,其智商等诸方面更加聪明、健康、活泼可爱,同时也由于在家长过分溺爱,容易造成其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懒惰,不关心他人和集体、爱发脾气等不良习性。这就要求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善于针对现代儿童的新特点,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实施正确的教育,引导并逐步培养少年儿童的分享、谦让、合作、帮助品质,学会同情、宽容、亲近别人,培养他们具有初步的交往技能和良好的态度,能够适应集体生活,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
(三)“公平”是爱的一种具体体现,是爱的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是否有一颗公平之心,决定了是否班内所有孩子都能得到老师的爱,进而影响着每一个孩子能否有一颗健康的身心。我有个亲戚的儿子因为有智障在特校就读,春节期间与智障孩子一起吃饭时,他悄悄告诉我说:“我看见我们吃的饭不如那个班(聋哑班)吃得好。”显然,这是一种不公平。可以设想:智障班的孩子都能知道不“公平”,何况那些智力正常的孩子呢?其实,学校里的一切管理活动,包括吃饭、食宿、学习等,都是一种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一旦让孩子感觉到了某种不公平的待遇,其心灵就非常容易受到打击,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上的障碍比起智力上的障碍更难以“医治”。
爱是教育的出发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将60多年的教师生涯成功的真谛归结为“爱的教育”。爱,已经成为今天教育的基础,可以断言:缺少爱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教育。
二、教育需要等待,是一门慢的艺术。
一粒种子从播撒到破土而出需要等待一些时间,这是因为种子要按照生命的自然规律,通过充分吸取土壤中的营养、水分,接受太阳的照射,孕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育亦是如此,要等待,而且往往是这样:预想得到更大的教育硕果,需要等待时间愈加漫长。当代教育学者张文志先生多年扎根于中小学课堂,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看清了教育的真谛,告诫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地等待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放弃,而是一种遵循教育规律的理性选择。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是皮革马利翁的期盼与固守,是宽容、耐心、期待、信任与尊重的综合,是孩子成长与进步的催化剂。教师要学会等待,孩子的发展也需要教师耐心地等待。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每个孩子来到学校,都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得到小朋友们的欣赏;得到家人的喜欢与鼓励。然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那么幸运,他们渴望得到赞扬肯定,渴望成功的愿望总是一次次地落空,进入了一种休眠状态。教师首先要唤醒这些孩子。
在现实中更可惜的是,唤醒他们内在沉睡着的动力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即使不是“神童”,也要用“神童”的要求教育孩子,让他们在升学的“独木桥”上执著前行,甚至强迫孩子乐此不疲地学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君不见,近视镜后有多少扭曲的心灵;迷茫的双眼中有多少心灵的重负;“百分”成绩单上有多少题海中的苦学……
其实,人生如跑马拉松,起跑迅速的不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所谓“起跑线”也会在马拉松的长跑中失去其积极意义。事实上,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定规律,需要时间与等待。儿童接受教育当然需要一个过程,一切都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我们不能主观臆断,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而“揠苗助长”,而是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一定的规律培养孩子,让孩子在童年时候过上真正的“童年”,聆听虫鸣鸟叫,在花开的声音中快乐地求知,在耐心的等待中健康成长。要让他们等待开悟、等待失败、等待休整、等待成功。这些等待当然需要远离功利,屏息观望。人类只有承认并经历无数次的“等待”,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牛顿、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华罗庚、莫言。
其次,教育的唤醒、激励和鼓舞并不都是立竿见影的,也是一种等待。教育需要等待是符合人类认识和发展规律的,它是高屋建瓴地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深层次的领悟。天真、淳朴而又幼稚的孩子,许多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倔强、不明事理正是他们本性的自然流露。怎样看待孩子的这些表现,这就需要我们的宽容、微笑与等待。
我的孩子读幼儿园时的班主任是李老师,李老师发现班里一乳名叫“花儿”女同学,入园已经一个多月了从没与老师、保育员讲过一句话,患有“自闭症”。班主任发现问题后通过多次与家长联系并了解情况,得知他的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便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奶奶的身体不好,行走也不便等原因,很少与外人接触。老师又通过仔细的班上、班下观察,发现她和小朋友们还是能够讲话的,尽管不是讲得那么多,只是和老师不说话。老师虽然非常渴望能与她说上话,然而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先通过组织班级活动等创造条件,让她能和同学们主动说话,多说话,等时机成熟了老师再与她说话。在一次英语“Apple”活动中,老师要求“开火车”时每个孩子都说英语单词,当火车开到“花儿”的时候,她随口说出了“Apple”,李老师趁机微笑着说:“花儿,叫我李老师啊。”她看了一会儿,终于叫出了“李老师”,尽管声音很低,但是李老师听到了,她顺势把“花儿”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此时的心情无法言表。
关键词: 教育 需要 爱和等待 班主任工作
教育需要什么?这是一个既相对笼统又相对具体,甚至可以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接受的教育、经历、教育教学体验不同等,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笔者看来,在教育的功利化日趋严重的今天,教育最需要的应该是爱和等待。
一、教育需要爱。
(一)爱是教育的基础。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一个人能够释放爱是一种高尚,而一个人能够得到爱则是一种幸福,正所谓爱是“人性的结晶、宇宙的精华”。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爱是安全的保障、友谊的象征、开启心灵的钥匙,是克服困难的力量、积极向上的动力,爱是儿童正常成长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儿童。”于是,教育要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满腔热情地关爱每一个孩子,不论他们是否聪明、漂亮、听话、干净,不论他们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如何,等等,都应该公平对待,让每一个儿童都能享受到爱。
(二)教师要关爱、尊重孩子,充分相信孩子的发展潜能。
充满关爱之情的期望、积极的教育行为,总能极大地调动少年儿童的学习热情。即使是某些方面(比如智能方面)发展缓慢的少儿也会充满自信地主动学习、主动活动,获得发展。
尊重应当包括尊重儿童的兴趣需要,充分相信儿童。在少年儿童的学习、接受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包办代替,不要过多地限制少儿活动,不要将老师的意愿强加给少儿,让少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少儿的生活每天都那么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愉快而充实。
同时也要注意:不过多地限制儿童,不要将老师的意愿强加给少儿,并非放任自流、溺爱无度。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因为独生子女是在优生优育的条件与环境中出生、成长起来的,与上代人相比,其智商等诸方面更加聪明、健康、活泼可爱,同时也由于在家长过分溺爱,容易造成其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懒惰,不关心他人和集体、爱发脾气等不良习性。这就要求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善于针对现代儿童的新特点,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实施正确的教育,引导并逐步培养少年儿童的分享、谦让、合作、帮助品质,学会同情、宽容、亲近别人,培养他们具有初步的交往技能和良好的态度,能够适应集体生活,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
(三)“公平”是爱的一种具体体现,是爱的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是否有一颗公平之心,决定了是否班内所有孩子都能得到老师的爱,进而影响着每一个孩子能否有一颗健康的身心。我有个亲戚的儿子因为有智障在特校就读,春节期间与智障孩子一起吃饭时,他悄悄告诉我说:“我看见我们吃的饭不如那个班(聋哑班)吃得好。”显然,这是一种不公平。可以设想:智障班的孩子都能知道不“公平”,何况那些智力正常的孩子呢?其实,学校里的一切管理活动,包括吃饭、食宿、学习等,都是一种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一旦让孩子感觉到了某种不公平的待遇,其心灵就非常容易受到打击,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上的障碍比起智力上的障碍更难以“医治”。
爱是教育的出发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将60多年的教师生涯成功的真谛归结为“爱的教育”。爱,已经成为今天教育的基础,可以断言:缺少爱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教育。
二、教育需要等待,是一门慢的艺术。
一粒种子从播撒到破土而出需要等待一些时间,这是因为种子要按照生命的自然规律,通过充分吸取土壤中的营养、水分,接受太阳的照射,孕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育亦是如此,要等待,而且往往是这样:预想得到更大的教育硕果,需要等待时间愈加漫长。当代教育学者张文志先生多年扎根于中小学课堂,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看清了教育的真谛,告诫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地等待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放弃,而是一种遵循教育规律的理性选择。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是皮革马利翁的期盼与固守,是宽容、耐心、期待、信任与尊重的综合,是孩子成长与进步的催化剂。教师要学会等待,孩子的发展也需要教师耐心地等待。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每个孩子来到学校,都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得到小朋友们的欣赏;得到家人的喜欢与鼓励。然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那么幸运,他们渴望得到赞扬肯定,渴望成功的愿望总是一次次地落空,进入了一种休眠状态。教师首先要唤醒这些孩子。
在现实中更可惜的是,唤醒他们内在沉睡着的动力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即使不是“神童”,也要用“神童”的要求教育孩子,让他们在升学的“独木桥”上执著前行,甚至强迫孩子乐此不疲地学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君不见,近视镜后有多少扭曲的心灵;迷茫的双眼中有多少心灵的重负;“百分”成绩单上有多少题海中的苦学……
其实,人生如跑马拉松,起跑迅速的不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所谓“起跑线”也会在马拉松的长跑中失去其积极意义。事实上,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定规律,需要时间与等待。儿童接受教育当然需要一个过程,一切都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我们不能主观臆断,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而“揠苗助长”,而是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一定的规律培养孩子,让孩子在童年时候过上真正的“童年”,聆听虫鸣鸟叫,在花开的声音中快乐地求知,在耐心的等待中健康成长。要让他们等待开悟、等待失败、等待休整、等待成功。这些等待当然需要远离功利,屏息观望。人类只有承认并经历无数次的“等待”,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牛顿、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华罗庚、莫言。
其次,教育的唤醒、激励和鼓舞并不都是立竿见影的,也是一种等待。教育需要等待是符合人类认识和发展规律的,它是高屋建瓴地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深层次的领悟。天真、淳朴而又幼稚的孩子,许多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倔强、不明事理正是他们本性的自然流露。怎样看待孩子的这些表现,这就需要我们的宽容、微笑与等待。
我的孩子读幼儿园时的班主任是李老师,李老师发现班里一乳名叫“花儿”女同学,入园已经一个多月了从没与老师、保育员讲过一句话,患有“自闭症”。班主任发现问题后通过多次与家长联系并了解情况,得知他的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便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奶奶的身体不好,行走也不便等原因,很少与外人接触。老师又通过仔细的班上、班下观察,发现她和小朋友们还是能够讲话的,尽管不是讲得那么多,只是和老师不说话。老师虽然非常渴望能与她说上话,然而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先通过组织班级活动等创造条件,让她能和同学们主动说话,多说话,等时机成熟了老师再与她说话。在一次英语“Apple”活动中,老师要求“开火车”时每个孩子都说英语单词,当火车开到“花儿”的时候,她随口说出了“Apple”,李老师趁机微笑着说:“花儿,叫我李老师啊。”她看了一会儿,终于叫出了“李老师”,尽管声音很低,但是李老师听到了,她顺势把“花儿”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此时的心情无法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