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我校教导处是一个事务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布置教学常规任务、进行学籍管理等。5位教导过去都是教学尖子,但担任教导工作后,忙于教务工作,很少对教师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示范。由于缺少了教学尖子的引领和带动,所以学校教研工作常常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从组织结构和制度改革入手(我校为教育部基教司校本研修实验基地),于2004年组建了7个教师研究工作室,分别由5位教导和两位学科大组长担任首席。每个工作室由2位~3位教研组组长和部分自愿参加的骨干教师组成。首席的职责有:
1.成立项目研究小组,开展学校科研子课题的专题研究。项目研究小组由首席领衔,负责具体的策划、组织、研究工作。
2.指导所属教研组开展常规教研活动。(1)制定备课听课评课制度,指导教师开展备课、说课、评课活动。(2)制定教学反思制度,包括:课前反思,主要通过说课的形式分析教材,总结自己和他人对新授课的处理经验,分析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课中反思,根据学校开展的教学生成性课题研究成果,捕捉课堂中动态的生成性资源,在即时反思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主要以教学案例、随笔和集体评课的形式,肯定亮点,找出缺点,提出金点(子)。(3)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以新课程标准为基准,以师生现实能力为依据,建立学科教学质量评价的二级指标,并对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3.指导所属教研组开展专题研究。(1)制定“研究问题——确定专题——设计方案——开展研究——研究总结——多元评价”专题研究操作规程。(2)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包括:了解专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主要研究策略;对专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提出质疑;与教研组教师展开对话,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教师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3)开展教研评价。先由专题研究小组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自评,然后请校长、书记、首席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价小组进行评价,最后将研究文本放在礼堂展示3天,接受全体教师的评价。教研评价以“真”“实”“新”为原则,即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真问题、新问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必须真实,不能弄虚作假。
4.围绕常规教研和专题研究对教师进行现场培训。培训方式有两种:(1)针对全校大部分教师存在的共同问题开展培训,这种培训由各个首席共同组织。(2)针对教研组内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开展培训,这种培训由所属的工作室首席和教研组长负责组织。
5. 首席主讲式学习制。开学初,学校制定学期学习主题计划,每位首席认领一个主讲主题。以后每个月都有一位首席开设全校专题研讨讲座。在主讲之前,首席要提供主讲文本、与之有关的文献、供学习者思考的问题。学习者要搜集相关的学习文献,作好即兴研讨的准备。
6.首席例会制。每两周举行一次首席例会,每位首席汇报专题研究的进展,介绍研究经验,提出碰到的问题,并通过头脑风暴法解决问题。
此外,首席还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这一方面可以拉近首席与教师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导”、“研”与“教”相结合。
每学期末,学校都要对首席工作的效能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首席的专业态度、研究水平、合作能力、工作业绩(所属教研组的教学与科研质量)等。评价方式既有正式评价——教师根据量规对首席进行评价,也有非正式评价——通过教师个别访谈以获取评价信息。首席是工作室各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利益直接与所属教研组的工作业绩挂钩。
自实行工作室首席制以来,教导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行政管理人员的色彩淡化了,专业者的身份凸显了。作为工作室的第一责任人,他们必须深入到教学改革的第一线,了解教学发展的现状;必须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带动其他教师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了一支以首席为龙头、教研组长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在首席的引领下,学校的凝聚力增强了,研究的氛围浓厚了,即便是常规性的备课、开课、听课也融入了“研究”的元素。但是,由于首席不仅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任务,还承担着原有的教学事务管理工作,因此很多首席反映工作量太大、压力太大。如何减轻首席的压力,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编辑林 飞)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从组织结构和制度改革入手(我校为教育部基教司校本研修实验基地),于2004年组建了7个教师研究工作室,分别由5位教导和两位学科大组长担任首席。每个工作室由2位~3位教研组组长和部分自愿参加的骨干教师组成。首席的职责有:
1.成立项目研究小组,开展学校科研子课题的专题研究。项目研究小组由首席领衔,负责具体的策划、组织、研究工作。
2.指导所属教研组开展常规教研活动。(1)制定备课听课评课制度,指导教师开展备课、说课、评课活动。(2)制定教学反思制度,包括:课前反思,主要通过说课的形式分析教材,总结自己和他人对新授课的处理经验,分析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课中反思,根据学校开展的教学生成性课题研究成果,捕捉课堂中动态的生成性资源,在即时反思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主要以教学案例、随笔和集体评课的形式,肯定亮点,找出缺点,提出金点(子)。(3)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以新课程标准为基准,以师生现实能力为依据,建立学科教学质量评价的二级指标,并对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3.指导所属教研组开展专题研究。(1)制定“研究问题——确定专题——设计方案——开展研究——研究总结——多元评价”专题研究操作规程。(2)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包括:了解专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主要研究策略;对专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提出质疑;与教研组教师展开对话,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教师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3)开展教研评价。先由专题研究小组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自评,然后请校长、书记、首席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价小组进行评价,最后将研究文本放在礼堂展示3天,接受全体教师的评价。教研评价以“真”“实”“新”为原则,即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真问题、新问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必须真实,不能弄虚作假。
4.围绕常规教研和专题研究对教师进行现场培训。培训方式有两种:(1)针对全校大部分教师存在的共同问题开展培训,这种培训由各个首席共同组织。(2)针对教研组内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开展培训,这种培训由所属的工作室首席和教研组长负责组织。
5. 首席主讲式学习制。开学初,学校制定学期学习主题计划,每位首席认领一个主讲主题。以后每个月都有一位首席开设全校专题研讨讲座。在主讲之前,首席要提供主讲文本、与之有关的文献、供学习者思考的问题。学习者要搜集相关的学习文献,作好即兴研讨的准备。
6.首席例会制。每两周举行一次首席例会,每位首席汇报专题研究的进展,介绍研究经验,提出碰到的问题,并通过头脑风暴法解决问题。
此外,首席还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这一方面可以拉近首席与教师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导”、“研”与“教”相结合。
每学期末,学校都要对首席工作的效能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首席的专业态度、研究水平、合作能力、工作业绩(所属教研组的教学与科研质量)等。评价方式既有正式评价——教师根据量规对首席进行评价,也有非正式评价——通过教师个别访谈以获取评价信息。首席是工作室各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利益直接与所属教研组的工作业绩挂钩。
自实行工作室首席制以来,教导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行政管理人员的色彩淡化了,专业者的身份凸显了。作为工作室的第一责任人,他们必须深入到教学改革的第一线,了解教学发展的现状;必须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带动其他教师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了一支以首席为龙头、教研组长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在首席的引领下,学校的凝聚力增强了,研究的氛围浓厚了,即便是常规性的备课、开课、听课也融入了“研究”的元素。但是,由于首席不仅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任务,还承担着原有的教学事务管理工作,因此很多首席反映工作量太大、压力太大。如何减轻首席的压力,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编辑林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