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几年前的京城里,也许你曾撞见过一位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你当然不会留意,他正满世界寻摸一处演出剧场:也许你还曾接到过一通莫名其妙的电话,邀请你到中央戏剧学院的四楼礼堂观看一出莫名其妙的话剧《等待戈多》,这是年轻人和他的创作团队在票卖不出去的情况下采取的招数;甚至在大学校园里,说不定你还有幸聆听过一次激情澎湃、深得人心的演讲,但演讲者还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这个时候,你会重复一遍他的名字——孟京辉。
以有效的方式坚持自我
不管以后,你是持续关注着他,还是将他放入了记忆深处,总之,他慢慢红了。这个用话语点燃过你心灵的人,原来这些年在剧场里、在舞台上,用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懈的创新、思考、批判、颠覆、激情……点燃了众多颗年轻的心灵。
彼时的孟京辉,能想象得到自己今日的成就吗?有了属于自己的剧场,里面的装修,从地板、吊灯、座椅甚至到卫生间的马桶都由自己亲自把关;一部戏演了十年,演员换了三四拨,每次演出,人们依然趋之若骛;在不同的城市,他的两部话剧在两个剧场同时上演,且场场爆满。灯亮,灯灭,进来,离开。最初看他的戏的文艺青年们在年华流转中已经悄然变成了文艺中年,当年“爱崩溃了”、“爱疯了”的“马路”们有了娇妻稚子,多了平淡日子堆积出的肚腩;而“聪明的,灵巧的,伶牙俐齿的,愚不可及”的“明明”们也化作洗手调羹汤的小妇人,就像他的红颜知己廖一梅在《我爱过的男孩们都已老了》中写道:“一个个叛逆少年变成温和的中年人,在街头大声唱歌的人现在安静地坐在桌角,我那曾经是著名愤青的丈夫,在毕业后还被学校给了记过处分,被师长们视为捣蛋分子,现在也稳重、宽容,是受人尊敬的导演,被人称为‘老师’,懂得以有效的方式坚持自我。”
但他自认为还是那个勇敢的、执着的、奋不顾身的“马路”。是的,他怎么可能老?虽然距离《恋爱的犀牛》首演,刚好十年过去,但十年间,多少人黄昏时步人剧场,黑夜中走出剧场,默念着“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带着巨大的震撼和感动,在这个城市穿行。
在小众里争取更多的人
从《等待戈多》开始,孟京辉走上了他的实验之旅,《思凡》、《阳台》、《阿Q同志》,直到《恋爱的犀牛》的巨大成功,之后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虽然也启用大明星,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他的商业化,但不可否认,他仍然是众多文艺青年们心中所推崇的中国当代先锋话剧的“教父”,话剧革新的“旗手”。如果说。当年他借“先锋”之名摇旗呐喊,那么现在,他自己已然就是“先锋”的代言人,许多人正是冲着他的名声才涌入了小剧场。
《恋爱的犀牛》中有一句台词“上天会厚待那些勇敢的多情的人”,孟京辉充分验证了这句话的真理性。从中戏毕业后的无事可做,到刚开始排练话剧时卖不出票,再到现在的场场爆满,他的努力让曾经居“庙堂之高”的话剧走到了现在的处“江湖之远”。话剧不再是被人高高供奉在艺术殿堂之上、受人膜拜的、珍贵的易碎品,普罗大众也可以靠近它、触摸它、感受它。许多人的闲暇时光,不再是出入电影院或是流连于泡吧,一种新的时尚——话剧,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诸如最近几年,“开心麻花”系列,雷子乐笑工厂、戏逍堂工作室等出品的话剧,在京内的年轻人中间备受追捧。
这些小剧场话剧,已经剥离了传统话剧身上附着的宏大主题、深刻的思想、批判的精神,它就是一场演出,一场在当下——小剧场里、两个多小时内,由演员和观众“合谋”的演出。他们嬉笑怒骂,他们插科打诨,他们用着流行的网络用语解构着日常生活,大家哈哈~乐,然后再见,重新投入这种在台上被戏谑、被讽刺的生活。没什么不好,现代人流行着“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所以这种“减压话剧”可谓适时而出。这也意味着话剧市场越来越多元化,有严肃的,有保守的,有商业的,也有很烂的,而这种演出环境下,观众也在成长,越来越宽容。
但是,被指越来越商业化的孟京辉,内心显然还保留着那份古典情怀,对理想的坚守,对流行的怀疑,对社会的批判。只是他将这些艺术的内核、先锋的形式,都采用一种商业化的包装进行操作。他清楚的知道,话剧是一种小众艺术,不可能和影视剧相比,他不强求有那么多人去关注它,但是他也在尽可能地在大众范围内争取更多的人。让他们走入剧场、了解话剧,就像永恒的西西弗斯。
以有效的方式坚持自我
不管以后,你是持续关注着他,还是将他放入了记忆深处,总之,他慢慢红了。这个用话语点燃过你心灵的人,原来这些年在剧场里、在舞台上,用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懈的创新、思考、批判、颠覆、激情……点燃了众多颗年轻的心灵。
彼时的孟京辉,能想象得到自己今日的成就吗?有了属于自己的剧场,里面的装修,从地板、吊灯、座椅甚至到卫生间的马桶都由自己亲自把关;一部戏演了十年,演员换了三四拨,每次演出,人们依然趋之若骛;在不同的城市,他的两部话剧在两个剧场同时上演,且场场爆满。灯亮,灯灭,进来,离开。最初看他的戏的文艺青年们在年华流转中已经悄然变成了文艺中年,当年“爱崩溃了”、“爱疯了”的“马路”们有了娇妻稚子,多了平淡日子堆积出的肚腩;而“聪明的,灵巧的,伶牙俐齿的,愚不可及”的“明明”们也化作洗手调羹汤的小妇人,就像他的红颜知己廖一梅在《我爱过的男孩们都已老了》中写道:“一个个叛逆少年变成温和的中年人,在街头大声唱歌的人现在安静地坐在桌角,我那曾经是著名愤青的丈夫,在毕业后还被学校给了记过处分,被师长们视为捣蛋分子,现在也稳重、宽容,是受人尊敬的导演,被人称为‘老师’,懂得以有效的方式坚持自我。”
但他自认为还是那个勇敢的、执着的、奋不顾身的“马路”。是的,他怎么可能老?虽然距离《恋爱的犀牛》首演,刚好十年过去,但十年间,多少人黄昏时步人剧场,黑夜中走出剧场,默念着“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带着巨大的震撼和感动,在这个城市穿行。
在小众里争取更多的人
从《等待戈多》开始,孟京辉走上了他的实验之旅,《思凡》、《阳台》、《阿Q同志》,直到《恋爱的犀牛》的巨大成功,之后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虽然也启用大明星,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他的商业化,但不可否认,他仍然是众多文艺青年们心中所推崇的中国当代先锋话剧的“教父”,话剧革新的“旗手”。如果说。当年他借“先锋”之名摇旗呐喊,那么现在,他自己已然就是“先锋”的代言人,许多人正是冲着他的名声才涌入了小剧场。
《恋爱的犀牛》中有一句台词“上天会厚待那些勇敢的多情的人”,孟京辉充分验证了这句话的真理性。从中戏毕业后的无事可做,到刚开始排练话剧时卖不出票,再到现在的场场爆满,他的努力让曾经居“庙堂之高”的话剧走到了现在的处“江湖之远”。话剧不再是被人高高供奉在艺术殿堂之上、受人膜拜的、珍贵的易碎品,普罗大众也可以靠近它、触摸它、感受它。许多人的闲暇时光,不再是出入电影院或是流连于泡吧,一种新的时尚——话剧,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诸如最近几年,“开心麻花”系列,雷子乐笑工厂、戏逍堂工作室等出品的话剧,在京内的年轻人中间备受追捧。
这些小剧场话剧,已经剥离了传统话剧身上附着的宏大主题、深刻的思想、批判的精神,它就是一场演出,一场在当下——小剧场里、两个多小时内,由演员和观众“合谋”的演出。他们嬉笑怒骂,他们插科打诨,他们用着流行的网络用语解构着日常生活,大家哈哈~乐,然后再见,重新投入这种在台上被戏谑、被讽刺的生活。没什么不好,现代人流行着“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所以这种“减压话剧”可谓适时而出。这也意味着话剧市场越来越多元化,有严肃的,有保守的,有商业的,也有很烂的,而这种演出环境下,观众也在成长,越来越宽容。
但是,被指越来越商业化的孟京辉,内心显然还保留着那份古典情怀,对理想的坚守,对流行的怀疑,对社会的批判。只是他将这些艺术的内核、先锋的形式,都采用一种商业化的包装进行操作。他清楚的知道,话剧是一种小众艺术,不可能和影视剧相比,他不强求有那么多人去关注它,但是他也在尽可能地在大众范围内争取更多的人。让他们走入剧场、了解话剧,就像永恒的西西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