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故事有味道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494895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的老家在鲁西北农村,他很早就出来当兵了,所以我从小到大很少回农村老家,对家乡的了解很多都是从爷爷奶奶和爸爸给我讲的故事中得来的。农村的故事听起来很真实、淳朴,但是也很有味道。听老家人讲的那些传奇轶事和各种版本的故事,细细揣摩,一些看似带点封建迷信色彩的乡间故事,以它们独特的时代背景和人文魅力,给人以方向和启迪。
  爸爸小时候一年的盛夏,有人说县城北一个镇上即将成熟的玉米地里出现一个无底深洞。不知里面是妖还是仙,如果给这个洞烧纸钱、行大礼,虔诚祈祷,然后让家中的病人服下纸钱的灰烬后,就会病体好转,痊愈康复。这个消息一传开,周边几十里甚至百里之外的人们,用推车、牛车、自行车,载着久病缠身的亲人,奔赴这个“神奇”的洞口。平时觉得都是一些健康的人,这时也有的因为皮肤病、内科病,甚至一些难言之隐的病纷纷举家行动,来请诊断。有时病人多的时候,玉米地里人声鼎沸、星火不绝,来晚的可能还排不上号。一些家离这比较远的病人,天还不亮就从家里出发,带着干粮和水,一路风尘仆仆,就为了来这里烧点纸,祈求身体康健。
  如此情景,持续半个多月,前去烧纸行礼的人才渐渐少了。祈祷过的病人们,是否痊愈不得而知,有人病好了,也许是心理暗示的作用,有些人没有痊愈,确实是沉疴难愈,无力回天。据说,政府有关部门曾用设备去探测过那个深坑,并没有什么特别发现。可为什么当时的人们还趋之若鹜,甚至步行百里前去求医问药呢?现在想想,当人对现实失去信心和希望时,往往就会寄希望于封建迷信。当时的社会医疗条件十分落后,身有疾患而又无处求医的村民们只好用这种方法来求得健康,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提升社会医疗水平的期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萧条,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一个极低的标准,农村里娶不上媳妇、过着光棍生活的大龄青年不在少数。离爸爸的村子不远处的李家村有个老光棍,快四十岁了还没娶到媳妇,虽然他人也算勤快,吃苦耐劳,但就是因为家里太穷,周边村子里没有一个姑娘愿意嫁到他家。有一天,他干完农活回家,发现家里又干净又整洁,自己的衣服洗好叠放在床头,热腾腾的饭菜摆在桌上,可屋里屋外却找不见别人。连续十几天都是这个样子。消息不胫而走,邻居们都说他肯定是偷偷摸摸娶了个大姑娘回家,争相去他家一睹为快。当邻居们随他回到家的时候,家里却又变成了老样子:房间乱糟糟,衣服脏兮兮,锅灶冷冰冰的,哪儿有半分传说中的样子。从此,这个“幸福”的光棍又恢复了邋邋遢遢的老样子。
  现在想来,这个类似于“田螺姑娘”的故事肯定是以讹传讹,被神话了。在当时,“田螺姑娘”的身上寄托着穷苦农民美好的人生梦想:一处遮风避雨的房子、一个贤惠的妻子、一桌可口的饭菜。
  爸爸跟我讲,在他小时候,山里、河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虽然那时候的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但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很好。比如,老人们经常吓唬孩子们不要伤害小动物,因为像蛇、蛤蟆、喜鹊这些动物都有灵性,伤害了它们会遭报应的。传说,村里有一个年轻人,娶了一个漂亮的媳妇,生了一个憨厚结实的胖小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希望。有一天,这个年轻人看到一只野猫在偷吃自家簸箕里的粮食,就一棍子打过去,野猫受伤而逃。几天之后,自己的孩子无缘无故的大病一场,仿佛自己的孩子跟那只偷吃的野猫之间有某种命运的连接……
  这个故事,现在看来也许超越了科学的范畴,有些匪夷所思。但正是类似这样的一些故事,震慑住了淘气的孩子们,让他们不敢对时而出现在眼前的野生动物们下手伤害。我想这正是老一代人煞费苦心传播这个荒诞故事的目的所在吧,让一代又一代人保持一颗善良的本心,不去破壞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每逢佳节,万家团圆、亲友相聚,饮酒助兴必不可少。农村人性情都豪爽,特别是年轻人,一喝酒就容易喝多,喝多后有醉倒在大街上的,有回家跟媳妇吵架的,还有邻里之间大打出手的,出各种洋相的都有。于是这样一个故事就开始流传:有一年春节天降大雪,人们都在家里享受忙碌一年之后难得的休息。有个年轻人,禁不住邻村朋友的热情邀请,去朋友家串门。好友相逢,分外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喝完酒摇摇晃晃往家里走。走到村东头的树林时,在路中间出现一只白狐狸,狐狸开口对年轻人说:“你走错路了,我领你走吧!”年轻人就迷迷糊糊地跟在这只狐狸后面。他走啊走啊,一直走到鸡叫天明,突然清醒过来,发现自己围着树林子不知道走了多少圈,都已经把雪踩出了一条小路。年轻人害怕地跑回家,休息了好几天才缓过劲来。如果不是天亮鸡叫了,年轻人恐怕会一直走下去,直到累死在路上。
  老人们用这样的故事,吓唬年轻人们不要喝大酒,尤其是在晚上不要外出喝大酒,容易受到鬼仙的捉弄。当时并没有禁止酒后驾车等类似的法律规定,智慧的农民用另一种形式来约束住年轻人,让他们健康生活、安全出行。
  爸爸常跟我说,农村人和城市人相比,有一种别样的淳朴,他们常常把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放到一个个小事中教育后人。爸爸给我讲过一个蚂蚁的故事。很多年以前,老家有一个读书人和其他几个书生一起进京赶考,中午在一座破庙里歇息,都拿出自己带的干粮来吃。正吃着,这个读书人发现他的馒头上有一只小蚂蚁,他轻轻地把它捏下来。同伴喊:“捏死它,偷吃我们的干粮!”书生摇了摇头,轻轻地把它放在地上,对它说:“去吧,可怜的小蚂蚁!”蚂蚁停留了片刻,飞快地爬走了。考完后,书生突然想起,“主人”的“主”字少写了一点,成了“王人”,气得捶胸顿足,看来今年是考不上了。但榜发下来,这位书生却高居榜首。原来小蚂蚁知道这件事后趴在了试卷上,主考官没看出来。
  每当回想起这个故事,总能让我感受到一丝丝温情,仿佛严寒中的一抹阳光,酷暑中的一缕清风,荡涤着被喧嚣的城市生活扰乱的心境。正是这个有趣而又深刻的家乡故事,让我牢记中华民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它就像种植在我心灵里的一颗种子,跟着岁月一起生根发芽,教会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对比现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农村的教育方式显得刻板而又生动,质朴而又简单。老家附近的村子里有一塊神奇的石头,被称为“状元石”,据传此石头出自一个清朝年间状元家庭,如果学子在考试前,到这里摸一摸“状元石”,就肯定能金榜题名。后来这家人把“状元石”从自家院子里挪了出来,让村里上学的孩子们在考试前都能来摸一摸,沾一下“神气”,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这也在老家成了爸爸那一辈人约定俗成的习惯,听说到现在还流传着这一做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的良苦用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熠熠闪光,陪伴我们慢慢长大。在那时,农民家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读书考大学是唯一的出路,也是最光宗耀祖的事情。“状元石”寄托着农民们对后代走出农村、过上好日子的莫大期许,也体现着没受过教育的农民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的切身感悟。他们不会教孩子“语数外”,也没有能力给孩子请家教,更不会帮孩子填志愿、选学校,但他们用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的行动,激励着子女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成人成才。
  爸爸听着老家的乡间故事长大,我也在爸爸给我转述故事的时光里,走入了大学的校园。正是这些让人难忘的故事,让我在成长的岁月里感受着不一样的味道,让我在喧闹的校园里,获得独有的一份安宁。
其他文献
吃罢早饭,福生去村公所。刚刚推开村公所的大门,就听到街角处人声喧嚷。循声望去,三爷爷领着四个儿子,押着二寡妇和长清城里通达商号的掌柜石为先走了过来。福生见怪不怪,和石为先四目相对,脸上露出一抹揶揄的笑,石为先也笑了起来。他俩是国小的同学,在长清城里一起读过四年书。  福生走到村公所,公务员福娃已经烧好开水,烫好茶杯。见福生进来,福娃忙不迭地冲上泰山女儿茶。紫红色的木鱼石茶杯在早晨略显暗淡的光线里散
期刊
神道两边的文官武将  主人生前他们就这样站着  主人变成了石头,他们还是石头  依然硬朗地在那里站着,任风吹雨蚀  他们忠诚于谁呢?  忠实于自己石头一样坚硬的心  人,如果都是铁石心肠  世界将会怎样  玉带钩  你钩烂了几代朝服和帝王的尸骨  钩得历史的尘土中只剩下你  静静地躺在那里,钩着空气  你钩起了我对历史的好奇  钩来了游人络绎不绝的脚步  钩起了我、想从柜中抽出你的欲望  千百年来
期刊
繆斯已经判定我的作品缺少明月  我的黑暗似乎比别人更多一些  半夜有雪反光,孤独上升到喉咙  月亮啊,你的美如一把冰冷的剑  杀伤无数人,无数天才和白痴  甚至在江中杀死了诗仙李白  我没法不牵挂你,你的中秋传说  和阿姆斯特朗的第一只鞋印  日夜在心底默默鍛打你这把利剑  伴随火星四溅,像梦中击水  妄想无处着力,只有《水调歌头》  苏轼的咏叹抚慰我莫名的悲伤  河边的小酒馆一一打烊、熄灯  星
期刊
那时候,湖面铺了层碎银子  水中之月,有如夢幻  我们坐在亭子里  看不清彼此的面容  夜色和月色交织  像我们不约而同的沉默  湖边小舟在微风里轻轻晃动  我们也有轻微的晃动  那时候,湖水裹著月亮  你的呼吸,裹着我的呼吸
期刊
推开窗没有月亮  却发现芙蓉国的女子  把云朵捏成芙蓉  朵朵芙蓉在窗前  飘来飘去  如同聊齋里的青风  夜完全静谧  无法记忆城市之光  一座空城  托起空中花园  一只玉面狐  脫颖而出 ……
期刊
睁大了一天的眼  一抹粉红落入瞳仁里  两道羞涩的红晕  支撑起最后的亮色  柳枝拂去塵嚣  在黄昏的瞌睡里  做著眼保健操  夜的眼睛  被黑夜重新擦亮  看清了弱的柳枝温柔的心  一湖灯火装扮成睫毛  设下了陷阱  夜的眼睛老花了  摸不透一湖冬水的心思  夜的眼睛  能穿越亿万年的羁绊  能无视千山万水的秀色  却跌落在最肤浅的鬼魅死水里  无法选择地定格成  掌心静止的底片
期刊
我越过荒野上枯萎的枝桠  干涸的盐池是迷彩上翻滾的星河  鸟鸣钻入弹壳化做几声呓语  跃过山隘那连绵的裙摆  拂过清晨水晶中冻结的唇色  朝着远方飞奔  匆匆别过一路黄昏  风雪雨雾是我前进的注脚  就在那个村落边古老的渡口  你扑闪的睫毛是我家门口温暖的栅栏  突然夜枭的叫声撞击着钢盔  我忘了营房上那片娇羞的粉红云彩  我忘了偷藏许久的那株野花  在远方,你又在呼喊着什么  驚醒了我预约已久的
期刊
没有一个夜晚不热爱做梦  在湘江的波涛中,我会梦到乌篷船  以及那件月光袍子,那雪白的袍子  是梦中人的婚纱。这么多年  我是孤独的皇帝,荡舟湘江  在拧紧的时间中,老去的只是皺纹  而爱情,像月光下那滴蛙鸣  在骨头中打着寒颤。河水流去  我不停地用手指掐醒睡眠  看那銀白的袍子晾在雕花窗前  等一个人的到来
期刊
杨靖宇是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1940年冬天,他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敌人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割其头颅示众报功,又剖其腹查验肠胃,发现“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棉絮”......  仰望您凛然如初的尊严  将军  您穿硝烟入烽火  练就一副  好身手好胃口  吃草根  嚼樹皮  吞棉絮  只为那咽不下的  家仇国恨  回首故园沦落  兄弟殒命  剑指狂妄武士
期刊
在農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夜里  中国的月亮最神奇  我敢说中国的月亮  比地球上所有国家的月亮  都要圆  中国的月亮  给每一位中国人派送一个节日  每一位中国人都会把月亮  烙上自己故乡特有的标记  中國的月亮可以拿来吃  中国的月亮可以栽种桂花树  中国的月亮还长年居住着一位  千古美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