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以来,深化课程改革就已经提上日程,其要求必须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以及学业质量。但是在长期以来的多轮教育改革中,即使有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想,但是都没有贯彻落实到教学一线,因此抓核心素养必须要注重落实到实际之中,这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所在。
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一线并不容易,特别是语文学科。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争论不休,难以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其他学科基本上都能够统一意见,因此落实起来充满艰难。
在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现代教育强调学科教学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社会需要服务,以此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这就是“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过去关于核心素养的界定主要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语文能力八分法以及“听、说、读、写、思”语文能力八(五)分法,这些界定是切割式的,更加注重知识以及技能。课标专家组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的界定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第一,语言方面是语言构建与运用;第二,思维方面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第三,审美方面是审美鉴赏和创造;第四,文化方面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种理解更加的整体,更加注重能力与品格的融合。
(一)语言核心素养:积累与运用
语文能力中语言运用能力是最基础的,但是练就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不容易,需要不断的积累,并且在積累的过程中进行个体言语经验的构建。从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就是语言核心素养,即是语言的“积累、建构与应用”。
好的语言素养到底对学生提出何种要求呢?专家组给出的答案是五条要求:第一,学生应该在学习中积累比较丰富的语言材料以及言语活动经验,拥有较好的语感;第二,学生能够有机地联系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根据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将之整合为结构清晰的系统;第三,能够根据平时的学习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并能将这些语言运用的规律运用到日常的交际活动中;第四,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情景中选择使用合适的语言风格;第五,将自己学习所得的言语活动经验转化为学习方法以及策略并将之运用到语言实践中。
(二)思维核心素养:发展与提升
思维的发展以及提升是语言的构建以及使用的直接体现。
好的思维素养对学生也提出了五条要求:第一,对语言以及文学形象有着直觉体验;第二,在平常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变得更加丰富,能够对基本的语言形象以及文学形象进行分析和概括并且依此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三,根据语言的运用规律以及逻辑规则,能够有辨别的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认识;第四,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语言以及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第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觉反思自己的语言活动,提高自己的思维。
(三)审美核心素养:鉴赏与创造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会不断的接触文学作品并对它们进行鉴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以及能力。
好的审美素养对学生主要有以下三条要求:第一,能够感受到汉语言的美。第二,感受到不同作品表达出的情感,能够鉴赏不同时代和不同语言风格的作品,分析其思想感情从而培养自己高尚的审美品味;第三,能够用民族语言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态度以及情感,具有很好的创新意识。
(四)文化核心素养:传承与理解
上面提到的核心素养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第四种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对文化的一种态度。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应该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表现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好的文化素养对学生提出三条要求:第一,通过语言学习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和继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第二,通过语言学习能够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第三,能够参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在运用祖国语言的过程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三条培养途径
在对语文核心素养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就可以将之落实到教学一线之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课标与教材要纵横合宜
在横向上,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在四个层面的核心素养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自洽性,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它和过去的“听、说、读、写”的关系。一切改革都是在借鉴和吸收过去优秀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成功的,大楼不可能平地而起。如何体现课标的横向逻辑力还是一件有难度的事。在纵向上,小学、中学应该是一体化的。高中语文新课标知识对高中阶段的核心素养进行解读,并没有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核心素养联系起来,它们的内涵是否相同还有待研究,而且新课标也没有与小学以及初中建立纵向贯通的链条。
学科素养到教材又是一级转化。教材对学生和教师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学生和教师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课程标准制定的同时,中学的语文新教材的制定也应该提上日程。教材的制定也应该纵横合宜。
教材与课程标准不同,教材是真正直接面对学生和教师,其更加形象地体现核心素养理念。目前的教材种类很多,在新的教材中如何既能反映核心素养理念,又能拥有自己的特色,这其实很有难度。
在纵向上,不同的学习阶段的语文教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教材编写模式一直都是单篇文章,即使是新课标这种情况也没有太多改变。从文选的角度选取文章,这样选出的内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一篇文章在不同阶段的教材中出现,与语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比较飘忽,因此课程内容逻辑感不强,不同学习阶段的纵向的逻辑力就无从谈起了。
(二)教研以及课堂要很好地执行 教师专业发展在核心素养的落实中扮演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有多种多样的保障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主要有教研室的业务指导、研讨会、公开课等。因此教研员和名师具有重要作用,其对青年教师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应该由教研员和名师带头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在落实核心素养时,教师的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落实核心素养必须进入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时容易出现三个错误,分别是泛化、异化、固化。泛化就是把什么东西都当作核心素养,异化就是固执地把自己坚持的本不是核心素养的内容划入核心素养中,固化就是将核心素养的落实方式固定化。
(三)过程和结果要具有公信力
教育領域的评价始终是非常有难度的,也是教育改革必须跨过的一个坎。即使是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地方,他们推行核心素养已经有很多年,但是他们依然难以对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
评价类型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针对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还有一种就是针对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很重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其应该有清晰的标准。标准应该表明学生应该在学习中达到何种水平。多年以来,对语文学习的评价主要方式就是考试,尤其是高考,它不仅仅是影响高中生,从学习的那刻起就深受其影响。如何在试卷上考察核心素养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关系到核心素养的落实。在现阶段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既缺少针对落实核心素养的发展性评价标准,也没有终结性评价标准,因此评价标准缺乏公信力。想要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建立相关的标准,增强其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唐琴,李惠军,王永元,吴江高级中学教师和李雪林物理名师工作室、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成员,王光宇.核心素养的学科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16,(32):24-27.
[2]罗士琰,宋乃庆,王雁玲. 基于实证的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研究:内涵、价值及表现形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77-83.
[3]张瑶瑶.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例谈[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05):39-41.
[4]谭友利,申群友.落实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条件[J].新课程(中),2016,(04):6-7 9.
[5]王旭明.以求真务实精神促进语文教育健康发展——兼论真语文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2015,(34):4-24.
[6]张蕾.彰显学科特色,突出核心素养——试论“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249-253.
许家塔,广东汕尾市教育局语文教研员。
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一线并不容易,特别是语文学科。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争论不休,难以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其他学科基本上都能够统一意见,因此落实起来充满艰难。
在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现代教育强调学科教学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社会需要服务,以此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这就是“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过去关于核心素养的界定主要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语文能力八分法以及“听、说、读、写、思”语文能力八(五)分法,这些界定是切割式的,更加注重知识以及技能。课标专家组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的界定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第一,语言方面是语言构建与运用;第二,思维方面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第三,审美方面是审美鉴赏和创造;第四,文化方面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种理解更加的整体,更加注重能力与品格的融合。
(一)语言核心素养:积累与运用
语文能力中语言运用能力是最基础的,但是练就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不容易,需要不断的积累,并且在積累的过程中进行个体言语经验的构建。从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就是语言核心素养,即是语言的“积累、建构与应用”。
好的语言素养到底对学生提出何种要求呢?专家组给出的答案是五条要求:第一,学生应该在学习中积累比较丰富的语言材料以及言语活动经验,拥有较好的语感;第二,学生能够有机地联系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根据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将之整合为结构清晰的系统;第三,能够根据平时的学习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并能将这些语言运用的规律运用到日常的交际活动中;第四,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情景中选择使用合适的语言风格;第五,将自己学习所得的言语活动经验转化为学习方法以及策略并将之运用到语言实践中。
(二)思维核心素养:发展与提升
思维的发展以及提升是语言的构建以及使用的直接体现。
好的思维素养对学生也提出了五条要求:第一,对语言以及文学形象有着直觉体验;第二,在平常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变得更加丰富,能够对基本的语言形象以及文学形象进行分析和概括并且依此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三,根据语言的运用规律以及逻辑规则,能够有辨别的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认识;第四,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语言以及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第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觉反思自己的语言活动,提高自己的思维。
(三)审美核心素养:鉴赏与创造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会不断的接触文学作品并对它们进行鉴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以及能力。
好的审美素养对学生主要有以下三条要求:第一,能够感受到汉语言的美。第二,感受到不同作品表达出的情感,能够鉴赏不同时代和不同语言风格的作品,分析其思想感情从而培养自己高尚的审美品味;第三,能够用民族语言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态度以及情感,具有很好的创新意识。
(四)文化核心素养:传承与理解
上面提到的核心素养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第四种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对文化的一种态度。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应该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表现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好的文化素养对学生提出三条要求:第一,通过语言学习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和继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第二,通过语言学习能够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第三,能够参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在运用祖国语言的过程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三条培养途径
在对语文核心素养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就可以将之落实到教学一线之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课标与教材要纵横合宜
在横向上,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在四个层面的核心素养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自洽性,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它和过去的“听、说、读、写”的关系。一切改革都是在借鉴和吸收过去优秀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成功的,大楼不可能平地而起。如何体现课标的横向逻辑力还是一件有难度的事。在纵向上,小学、中学应该是一体化的。高中语文新课标知识对高中阶段的核心素养进行解读,并没有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核心素养联系起来,它们的内涵是否相同还有待研究,而且新课标也没有与小学以及初中建立纵向贯通的链条。
学科素养到教材又是一级转化。教材对学生和教师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学生和教师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课程标准制定的同时,中学的语文新教材的制定也应该提上日程。教材的制定也应该纵横合宜。
教材与课程标准不同,教材是真正直接面对学生和教师,其更加形象地体现核心素养理念。目前的教材种类很多,在新的教材中如何既能反映核心素养理念,又能拥有自己的特色,这其实很有难度。
在纵向上,不同的学习阶段的语文教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教材编写模式一直都是单篇文章,即使是新课标这种情况也没有太多改变。从文选的角度选取文章,这样选出的内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一篇文章在不同阶段的教材中出现,与语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比较飘忽,因此课程内容逻辑感不强,不同学习阶段的纵向的逻辑力就无从谈起了。
(二)教研以及课堂要很好地执行 教师专业发展在核心素养的落实中扮演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有多种多样的保障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主要有教研室的业务指导、研讨会、公开课等。因此教研员和名师具有重要作用,其对青年教师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应该由教研员和名师带头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在落实核心素养时,教师的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落实核心素养必须进入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时容易出现三个错误,分别是泛化、异化、固化。泛化就是把什么东西都当作核心素养,异化就是固执地把自己坚持的本不是核心素养的内容划入核心素养中,固化就是将核心素养的落实方式固定化。
(三)过程和结果要具有公信力
教育領域的评价始终是非常有难度的,也是教育改革必须跨过的一个坎。即使是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地方,他们推行核心素养已经有很多年,但是他们依然难以对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
评价类型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针对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还有一种就是针对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很重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其应该有清晰的标准。标准应该表明学生应该在学习中达到何种水平。多年以来,对语文学习的评价主要方式就是考试,尤其是高考,它不仅仅是影响高中生,从学习的那刻起就深受其影响。如何在试卷上考察核心素养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关系到核心素养的落实。在现阶段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既缺少针对落实核心素养的发展性评价标准,也没有终结性评价标准,因此评价标准缺乏公信力。想要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建立相关的标准,增强其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唐琴,李惠军,王永元,吴江高级中学教师和李雪林物理名师工作室、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成员,王光宇.核心素养的学科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16,(32):24-27.
[2]罗士琰,宋乃庆,王雁玲. 基于实证的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研究:内涵、价值及表现形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77-83.
[3]张瑶瑶.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例谈[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05):39-41.
[4]谭友利,申群友.落实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条件[J].新课程(中),2016,(04):6-7 9.
[5]王旭明.以求真务实精神促进语文教育健康发展——兼论真语文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2015,(34):4-24.
[6]张蕾.彰显学科特色,突出核心素养——试论“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249-253.
许家塔,广东汕尾市教育局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