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精神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一条主线,是留给中国人民的一笔永恒的宝贵财富。其创新思维特征是对我们当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创新精神;主要成果;重要启示
创新精神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一条主线,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诞生。重温毛泽东思想,不研究毛泽东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深刻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价值,当然也就不可能从毛泽东思想中汲取前进的力量。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毛泽东思想中某些带有历史痕迹的具体观点可能会过时,但其中蕴涵着的创新精神,则是留给中国人民的一笔永恒的财富。这种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们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指导我们当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思想武器。
一、毛泽东创新精神的主要成果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始终以创新精神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艰苦的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主要有:
1、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道路
毛泽东通过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总结,称中国革命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一种新结论、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他指出:“既然中国社会还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既然中国革命的敌人主要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既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而推翻这两个敌人的革命,有时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即使大资产阶级背叛革命而成了革命的敌人,革命的锋芒也不是向着一般的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而是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既然如此,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是,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正在中国和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展起来,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的社会必须经过这个革命,才能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否则是不可能的。”[1]
毛泽东依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他说: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2]从这一国情出发,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首先完成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再进一步推进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像俄国革命那样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应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不是十月革命工人阶级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些理论,都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前人书本上没有的,也是外国经验搬不来的,它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成功范例。
2、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3]并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统一战线中的同盟军问题,指出:“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4]这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他们“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但是又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他们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而在另一时期,就有跟在买办大资产阶级后面,作为反革命的助手的危险。”[5]据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资产阶级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毛泽东提出并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方针,“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6],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又提出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和坚持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战略性的方针,使政治协商会议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团结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努力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直接和间接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但是,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旧中国,要建设一个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严峻考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联系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实践,独创性地解决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特殊矛盾和复杂问题,逐步形成了毛泽东建党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这是世界政治史上罕见的壮举,毛泽东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工程”。
毛泽东强调着重要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注重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他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7]并创立了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原则、基本内容、重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从农村走向城市并成为执政党,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要警惕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图谋。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是毛泽东建党理论的又一个独创性贡献。毛泽东科学概括的我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长期实践的理论升华和经验总结,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这都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独创,也是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中最可宝贵的财富。
毛泽东高度重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一整套正确的干部路线和政策。他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8] “必须善于识别干部”,“必须善于使用干部”,“必须善于爱护干部”。[9]这就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五湖四海”的路线和政策。这是保证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组织基础,也是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又一重要成果。
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而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过渡?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没有走苏联式的通过工厂和土地的国有化,一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老路。而是开创了通过农业合作化和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举过渡,而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是单一的国有制,而是形成国营经济、公私合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0]。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社会生产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
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毛泽东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出了一条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经济的工业化道路。这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突破前苏联工业化模式束缚的创新产物,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打下了极其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5、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方法
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他指出:“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务,那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很危险。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11]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12],“全党都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13],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要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上,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14]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15]这种方法“叫做‘团结--批评--团结’”[16]的方法。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还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强调“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7]而且告诫大家,“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8]当然,也“应该承认:有些群众往往容易注意当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而不了解或者不很了解长远的、全国性的、集体的利益。……因此,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地、切实的政治教育,并且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19]
此外,毛泽东创新精神的成果还有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文化卫生和科技教育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等等。毛泽东的创新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二、毛泽东创新精神的重要启示
毛泽东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现代中国历史时代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它集中反映了毛泽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鲜明的思维特征,给了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重要启示。
1、创新要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
毛泽东倡导创新,强调要以“实事”为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寻找新答案,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20],“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1],“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2]毛泽东所以能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就在于他能够正确理解与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懂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理,明白理论指导必须要以实际为出发点,从而把问题的思考建立在实际上,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刘少奇称毛泽东是“天才的创造的马克思主义者”,指出:“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艰巨的事业”[23]。邓小平也说:“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24]因此说,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创新精神的基石。
2、创新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指导思想
独立自主在毛泽东思想中,不仅是一种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更是一种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它的基本涵义是不迷信,不盲从,不依赖别人,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25],“我们固然应该特别尊重苏联的战争经验,……但是我们还应该尊重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26];“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27],必须“自己去用心思索,发扬自己的创造力”[28]。“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就是毛泽东通过对中国国情的独立思考和分析,根据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而开辟的一条特殊的革命道路。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上,毛泽东更是强调必须发扬独立自主地创新精神。他在总结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方面的教训时说:“我们只是照抄苏联,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29]“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30]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启示我们既不要为某种思维定势或他人思想所束缚,也不要拘泥于已有理论和模式,而要坚持用自己的头脑思想,自主创新。德国莱比锡民族学博物馆东亚部主任因果·南特威希博士曾这样评价毛泽东:“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没有让她成为前苏联的卫星国,中国独立走着自己的路。”[31]所以,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继承和光大的精神。
3、创新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毛泽东的辩证思维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军事等各个领域。毛泽东在领导和指挥中国革命战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融唯物辩证法和战争指导为一体,排除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和战略战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以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历史奇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其思想的深刻性、实践的彻底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别是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古今中外军事家难以企及的。日本的一些学者认为,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是他的全部唯物辩证法理论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不了解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就不能真正了解毛泽东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实质。伊藤浩文指出:“毛泽东的辩证战争观把列宁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的观点运用于实践,确立了政治统帅军事和党指挥枪等一系列重要原则,这些是对列宁的战争和政治的统一论的进一步发展。”[32]关野英夫在《没有核力量的日本安全保障》一书中写道:“自古以来,优胜劣败是兵家不变的常理,但毛泽东恰恰在以劣对优或以弱对强时,把优胜劣败的规律彻底推翻了,这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特色。”[33]竹内实、野村浩一等日本学者认为,毛泽东“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适用范围,丰富了唯物辩证法。”[34]日本共产党(左派)机关报《人民之星》在编者按中写到:“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是党的一切活动的基础,以这个思想作指导,党才能争取活动和建设的快速发展。”[35]。毛泽东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创新了许多不朽的理论篇章。
4、创新要走群众路线
创新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毛泽东创新精神给我们的又一重要启示。毛泽东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力,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6],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谆谆教导全党:“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37]他强调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必须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最富有创造力;创新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因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创新理论的正确与错误的检验标准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实践;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人民群众中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人民群众中发现智慧,他的很多新理论都是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指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人民中间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38]毛泽东把群众路线的观点运用于对党的全部工作的指导,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方针政策,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
5、创新要以调查研究为基本途径
理论创新的活动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调查研究的过程。毛泽东说:“要领的形成过程,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39]。这说明,调查研究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理论创新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进行的。不调查研究,理论就不能正确反映现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经调查研究而产生的理论一般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同时,调查研究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大量实际资料。创新不是空想,而是客观活动,只有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在把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提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独创性思想。
参考文献:
[1] [2] [3] [4] [5] [8] [9]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646~647、542、645、645、639~640、526、527.
[6] [17] [20] [21] [26]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55、136~137、111-112、115、172.
[7] [22] [25] [28] [36] [37] [38]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094、801、1016、902、1031、1096、933.
[10] [13] [14] [15] [16] [19]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5卷[M]. 湖北人民出版社重印,1977. 89、421、368、391、369、395~396.
[11] [18]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3~4、74.
[1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428.
[23] 刘少奇. 刘少奇选集,上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 319、336.
[2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292.
[27] [29]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299、305.
[30] 毛泽东.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 849.
[31] 郑汉根.“职业毛学者”与“前德国愤青”关于毛泽东的谈话[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26/content_1249698.htm.2003-12-26.
[32] [33] [34] [35] 徐黎.日本对毛泽东哲学著作研究观点概述[EB/OL]. http://www.mzdsx.com/qita/gwyj.htm.2003-12-1.
[39] 毛泽东.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 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3. 207.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创新精神;主要成果;重要启示
创新精神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一条主线,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诞生。重温毛泽东思想,不研究毛泽东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深刻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价值,当然也就不可能从毛泽东思想中汲取前进的力量。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毛泽东思想中某些带有历史痕迹的具体观点可能会过时,但其中蕴涵着的创新精神,则是留给中国人民的一笔永恒的财富。这种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们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指导我们当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思想武器。
一、毛泽东创新精神的主要成果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始终以创新精神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艰苦的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主要有:
1、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道路
毛泽东通过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总结,称中国革命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一种新结论、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他指出:“既然中国社会还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既然中国革命的敌人主要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既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而推翻这两个敌人的革命,有时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即使大资产阶级背叛革命而成了革命的敌人,革命的锋芒也不是向着一般的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而是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既然如此,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是,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正在中国和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展起来,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的社会必须经过这个革命,才能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否则是不可能的。”[1]
毛泽东依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他说: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2]从这一国情出发,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首先完成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再进一步推进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像俄国革命那样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应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不是十月革命工人阶级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些理论,都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前人书本上没有的,也是外国经验搬不来的,它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成功范例。
2、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3]并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统一战线中的同盟军问题,指出:“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4]这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他们“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但是又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他们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而在另一时期,就有跟在买办大资产阶级后面,作为反革命的助手的危险。”[5]据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资产阶级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毛泽东提出并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方针,“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6],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又提出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和坚持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战略性的方针,使政治协商会议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团结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努力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直接和间接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但是,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旧中国,要建设一个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严峻考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联系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实践,独创性地解决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特殊矛盾和复杂问题,逐步形成了毛泽东建党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这是世界政治史上罕见的壮举,毛泽东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工程”。
毛泽东强调着重要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注重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他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7]并创立了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原则、基本内容、重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从农村走向城市并成为执政党,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要警惕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图谋。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是毛泽东建党理论的又一个独创性贡献。毛泽东科学概括的我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长期实践的理论升华和经验总结,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这都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独创,也是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中最可宝贵的财富。
毛泽东高度重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一整套正确的干部路线和政策。他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8] “必须善于识别干部”,“必须善于使用干部”,“必须善于爱护干部”。[9]这就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五湖四海”的路线和政策。这是保证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组织基础,也是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又一重要成果。
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而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过渡?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没有走苏联式的通过工厂和土地的国有化,一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老路。而是开创了通过农业合作化和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举过渡,而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是单一的国有制,而是形成国营经济、公私合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0]。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社会生产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
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毛泽东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出了一条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经济的工业化道路。这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突破前苏联工业化模式束缚的创新产物,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打下了极其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5、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方法
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他指出:“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务,那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很危险。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11]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12],“全党都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13],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要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上,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14]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15]这种方法“叫做‘团结--批评--团结’”[16]的方法。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还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强调“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7]而且告诫大家,“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8]当然,也“应该承认:有些群众往往容易注意当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而不了解或者不很了解长远的、全国性的、集体的利益。……因此,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地、切实的政治教育,并且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19]
此外,毛泽东创新精神的成果还有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文化卫生和科技教育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等等。毛泽东的创新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二、毛泽东创新精神的重要启示
毛泽东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现代中国历史时代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它集中反映了毛泽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鲜明的思维特征,给了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重要启示。
1、创新要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
毛泽东倡导创新,强调要以“实事”为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寻找新答案,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20],“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1],“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2]毛泽东所以能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就在于他能够正确理解与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懂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理,明白理论指导必须要以实际为出发点,从而把问题的思考建立在实际上,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刘少奇称毛泽东是“天才的创造的马克思主义者”,指出:“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艰巨的事业”[23]。邓小平也说:“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24]因此说,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创新精神的基石。
2、创新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指导思想
独立自主在毛泽东思想中,不仅是一种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更是一种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它的基本涵义是不迷信,不盲从,不依赖别人,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25],“我们固然应该特别尊重苏联的战争经验,……但是我们还应该尊重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26];“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27],必须“自己去用心思索,发扬自己的创造力”[28]。“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就是毛泽东通过对中国国情的独立思考和分析,根据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而开辟的一条特殊的革命道路。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上,毛泽东更是强调必须发扬独立自主地创新精神。他在总结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方面的教训时说:“我们只是照抄苏联,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29]“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30]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启示我们既不要为某种思维定势或他人思想所束缚,也不要拘泥于已有理论和模式,而要坚持用自己的头脑思想,自主创新。德国莱比锡民族学博物馆东亚部主任因果·南特威希博士曾这样评价毛泽东:“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没有让她成为前苏联的卫星国,中国独立走着自己的路。”[31]所以,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继承和光大的精神。
3、创新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毛泽东的辩证思维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军事等各个领域。毛泽东在领导和指挥中国革命战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融唯物辩证法和战争指导为一体,排除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和战略战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以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历史奇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其思想的深刻性、实践的彻底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别是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古今中外军事家难以企及的。日本的一些学者认为,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是他的全部唯物辩证法理论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不了解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就不能真正了解毛泽东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实质。伊藤浩文指出:“毛泽东的辩证战争观把列宁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的观点运用于实践,确立了政治统帅军事和党指挥枪等一系列重要原则,这些是对列宁的战争和政治的统一论的进一步发展。”[32]关野英夫在《没有核力量的日本安全保障》一书中写道:“自古以来,优胜劣败是兵家不变的常理,但毛泽东恰恰在以劣对优或以弱对强时,把优胜劣败的规律彻底推翻了,这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特色。”[33]竹内实、野村浩一等日本学者认为,毛泽东“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适用范围,丰富了唯物辩证法。”[34]日本共产党(左派)机关报《人民之星》在编者按中写到:“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是党的一切活动的基础,以这个思想作指导,党才能争取活动和建设的快速发展。”[35]。毛泽东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创新了许多不朽的理论篇章。
4、创新要走群众路线
创新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毛泽东创新精神给我们的又一重要启示。毛泽东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力,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6],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谆谆教导全党:“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37]他强调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必须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最富有创造力;创新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因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创新理论的正确与错误的检验标准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实践;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人民群众中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人民群众中发现智慧,他的很多新理论都是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指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人民中间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38]毛泽东把群众路线的观点运用于对党的全部工作的指导,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方针政策,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
5、创新要以调查研究为基本途径
理论创新的活动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调查研究的过程。毛泽东说:“要领的形成过程,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39]。这说明,调查研究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理论创新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进行的。不调查研究,理论就不能正确反映现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经调查研究而产生的理论一般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同时,调查研究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大量实际资料。创新不是空想,而是客观活动,只有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在把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提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独创性思想。
参考文献:
[1] [2] [3] [4] [5] [8] [9]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646~647、542、645、645、639~640、526、527.
[6] [17] [20] [21] [26]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55、136~137、111-112、115、172.
[7] [22] [25] [28] [36] [37] [38]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094、801、1016、902、1031、1096、933.
[10] [13] [14] [15] [16] [19]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5卷[M]. 湖北人民出版社重印,1977. 89、421、368、391、369、395~396.
[11] [18]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3~4、74.
[1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428.
[23] 刘少奇. 刘少奇选集,上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 319、336.
[2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292.
[27] [29]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299、305.
[30] 毛泽东.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 849.
[31] 郑汉根.“职业毛学者”与“前德国愤青”关于毛泽东的谈话[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26/content_1249698.htm.2003-12-26.
[32] [33] [34] [35] 徐黎.日本对毛泽东哲学著作研究观点概述[EB/OL]. http://www.mzdsx.com/qita/gwyj.htm.2003-12-1.
[39] 毛泽东.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 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3.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