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抽象的设计变得精彩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g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OGO语言曾经是小学计算机课的必修内容。然而随着计算机课大刀阔斧地改为了信息技术课,LOGO也被Word、PPT等内容取代,消失在课堂中。
  ● LOGO教学重新兴起的原因
  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课开设的年龄段越来越早,计算机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LOGO又被重新请回到教材中来。LOGO还是原来的LOGO,但我们还能用老方法来教原来的LOGO吗?
  北京的武健老师曾经在他的文章里说过:现在LOGO语言教学中的三个要点是重新定位、强调探究、促进综合学习。让学生得到真正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LOGO语言最大的作用还应是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去写一个程序出来。
  ● 突破LOGO固有的抽象局限
  国内现在流行的LOGO语言的版本,大多只是强化了操作的简易度或者是增加了一些所谓的趣味性。笔者一直认为,学生学习程序设计,更多的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仅学习一种语言的结构。体现思维方式最直接的形式就是自然语言描述与流程图的绘画这两方面,使用某种语言把程序实现出来只是程序设计的最后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委托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编写了指导世界各国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文件《中学信息学课程》。其中有一段话是:“这里所指的程序设计非技术性的程序设计,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把‘你自己做的事情’转变成‘别人能做的事情’。这就要求能详尽地描述完成任务的过程,以便其他的人或其他的设备能准确地重复这一项工作。”
  这一段话更加坚定了笔者的想法。当然,并不是说我们的教学只需要教会学生画一个流程图就行了,因为最终还是要让学生的想法可以在计算机中得到实现。然而国内这样的软件并不多见,笔者有机会接触到一套这样的软件,只需要让学生把流程图画出来,系统就可以自动把流程图翻译成语句,并由系统执行,实现学生的想法,这就是Scratch。
  ● 采用Scratch达成精彩生动的教学
  Scratch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开发的一套新的“程序语言”,它的使用对象是8岁以上的学生。利用这个软件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创造出互动式故事、动画、游戏、音乐等令人惊叹的作品,是一套简单又有趣的软件。
  登录http://scratch.mit.edu,就可以免费下载这一个软件进行使用与学习(如图1)。
  Scratch是一套自由软件,可以跨平台运行。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会运用到数学及算法的概念,对逻辑分析、创意思考、流程控制、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都有帮助。而我们将Scratch定位为“程序语言”,主要原因是Scratch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够了解并达成我们所需要完成的工作。
  Scratch最大的特色就是它针对8岁以上学生所设计的,是属于“积木组合式”的程序语言。采用拖曳、组合的方式来设计程序,取代了传统的打字,免除命令输入错误的困扰。另外,它也是“可视化”的程序语言。就像一般的Windows软件“所见即所得”的功能,不像一些程序语言需要经过复杂的“编译”过程才能看到结果。因此,Scratch把程序设计变得简单、有趣了。
  Scratch把程序命令归为动作、控制、外观、侦测、声音、Operation、画笔、变量8大部分,并用颜色来分类,很适合学生的学习。学生只需要根据这8部分的命令积木按照自己的想法拖到脚本窗口,并堆积在一起,那么在右边的浏览窗口就会根据命令来直接运行,而不需要有任何命令的书写(如图2)。
  在教学中,我们只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基本的操作以及程序设计的思想,而学生只需画出一个流程图(如图3),然后根据流程图把命令积木拖到脚本窗口堆积,再去点绿色的旗子,程序就能在右边的窗口运行。
  对应流程图的程序如图4所示,这样来搭建一个程序积木是非常简单方便的。学生只需要简单地了解这些积木的用途,就可以轻易地搭建起自己的程序。这明显与平时的程序设计要求不一样,平时我们要求学生设计程序,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做一个跟教师差不多的程序出来。而在Scratch里,我们只需要告诉学生需要做一个鱼缸,那么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鱼缸。尽管用一样的做法,但不像LOGO编程那样死板,更容易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可以说正是其脱离正统又超越正统的做法,让它成为了一个面向使用对象、为LOGO服务的第三方软件。
  当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以后,他们不仅可以在课堂内展示自己的作品,还可以利用软件中的分享功能,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Scratch网站上跟全世界的学生一起分享。可见,利用Scratch制作作品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原因正是,Scratch不仅是一套软件,更是一个跨国界的平台。这让我想到它像Blog于写作的好处一样,是动画创意与实现的良好工具,对动画教学,甚至对机器人教学也很有益处。这种能够集算法、动画、控制教学为一体的第三方软件,很值得我们实践与探索。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综艺节目,韩国《Running Man》在打造上花费很大心思,饱含着丰富的文化成分,首先在地标上选择富有民族认同感的标志性地方,其次,在歌曲、游戏以及参与艺人的选择中,也颇有特点。本文通过对该节目的分析,得出国内综艺节目应该转换明星和观众的不平等视角、从本土文化出发,给予观众人文关怀,以求长远发展。  【关键词】综艺节目 文化特色 《Running Man》  《Running Ma
小组讨论,让我欢喜让我忧  ——导学案授课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思考  编者按:  上一期中,我们重点探究导学案授课模式下的问题前置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讨论,我们对问题前置环节中问题意识的确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课程目标在问题设计中的落实等内容有了相对清晰的理解。这几方面的问题,其实是导学案授课模式的核心问题。此后各教学环节的活动,都必须围绕这几点内容展开。如果这方面出现了偏差,那么,后面
【摘 要】 通过对国有资本逻辑进行理论分析后认为,在国有资本逻辑下,国有企业具有全面、充分披露其社会责任(CSR)信息的应然性。通过对采矿行业国有企业(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然性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国有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存在披露偏好、披露强度不高以及粉饰披露信息等问题,这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然状态存在一定差距。基于当前的披露状况,运用实证方法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摘 要】媒体报道如何为和谐医患关系注入正能量?本文以曾发生的“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全失踪”报道为例,剖析了媒体“失误”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媒体报道 医患关系 正能量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医患矛盾”、“医生被打”、“医闹”,这些来自各类媒体的报道中的关键词,时时刺痛着人们本以焦虑的神经。患者对医务人员猜忌、不信任,以致有就诊者竟然带上了录音笔;医务人员对患
【摘 要】食品安全是近年来公共安全问题中的热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政府在媒体应对时,存在对媒体认知不足,应对不及时,态度和方法不正确、应对没有常规化等诸多不足,从而影响食品安全事件的妥善解决,影响了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政府在应对此类公共安全事件时,要重新认识政府和媒体的关系,正确认知媒体功能,善于和媒体沟通,形成媒体应对的长效机制,以把握好舆论阵地,提升公共管理能力。  【关键
【摘 要】“微博反腐”是基于微博这种新媒体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民间反腐形式,由于微博自身的特点,它在提供官员腐败线索参与反腐监督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微博的出现提高了公众反腐的参与度,就目前来看,虽然“微博反腐”作为网络反腐的一个分支显现了强大的反腐力量和公众关注度,但这种反腐方式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旨在对“微博反腐”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分析,探寻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反腐工作的出路。  【关键词】微博
【摘 要】当纪实摄影、纪录片介入并呈现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在各个题材的纪录片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作为后现代理论的中心人物之一,鲍德里亚以“拟像”、“拟真”和“超真实”等概念描述技术主导下的媒介环境。纪录片的拟真情态也渗透到电视广告中,为广告的拟真效果打开了另一条通路。  【关键词】纪录片 广告 内容营销  美国摄影家多罗茜娅·兰格(1895-  1965)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纪实摄影记录我们时代的社
【摘 要】随机采访是新闻采访中常用的一种形式,记者采访提问的水平也最能反映其基本功和应变能力。本文以央视“你幸福吗”采访为例,分析随机采访提问的基本技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采访 随机采访 提问  从2012年9月29 日推出,到10月7日播放完毕,《你幸福吗》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9天,其中有8天都在《新闻联播》播出,贯穿整个“十一”长假,引起关注与争议。以“你幸福吗”为关键词在微博
失真的终结者:NEC亮丽屏显示器    随着市场发展的逐渐深入,消费者对显示器屏幕的需求也格外多元,从CRT到LCD再到消费者对屏幕亮化的深入需求。NEC19WMGX独具的OPTICLEAR技术的导入无疑是显示器行业的“返璞归真”,更是对于简单的意义的参数夸大对比的迷信标准的重击。    据了解,NEC“OptiClear”屏幕表面技术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研发出来,其核心作用是“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普通
【摘 要】本文以电视系列报道“一起去午收”为例,探讨体验式采访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关键词】体验式采访 真实可信 生动鲜活  “一起去午收”是淮北市广播电视台近期制作的一档电视系列节目,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档节目的风格和定位。在该系列报道中,记者不再是“三夏”午收的旁观者和简单记录者,而是变身为午收行动中的一员,成为午收行动的直接参与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带来了淮北市广播电视台午收期间电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