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的反思与重构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43g3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驴得水》是一部带有荒诞色彩的悲剧,它巧妙的欺骗模式与荒诞情节,揭露了中国国民灵魂的丑陋、个体精神的蜕变,无情地拷问着每个人物的灵魂与良知。戏剧延续了“五四”启蒙者“改造国民性”的“立人”主题,并提出宗教信仰的重要性,以期破解国民性的死局,培养“新民”,建立“人国”。
  关键词:《驴得水》;国民性;立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8-0114-03
  戏剧《驴得水》[1]带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大胆与无情,将剧中所有人都置于良知的天平上,不露声色而又准确迅速地将匕首刺入人物的内心,把每个人物的灵魂陈列出来,让观众与读者见证这些灵魂的困惑与矛盾、丑陋与渺小。《驴得水》所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死局,是一个习惯并擅长欺骗的民族深陷奴性深渊的噩梦,是一部以荒诞的形式展现出国民群像的社会问题剧。戏剧所揭示的问题在于:中国国民为何如此丑陋,中国国民如何走出丑陋?它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笑料,也有对国民性的反思以及信仰的追问。
  一、“欺骗”模式:荒诞生活中的国民群像
  《驴得水》是一部具有“黑色幽默”的悲剧,通过“欺骗”不断推动剧情发展。“欺骗”在戏剧中起到制造悬念、巧合,推动冲突、高潮的作用,在《驴得水》中,“欺骗”还具有黑色幽默的效果。故事是非常荒诞而又真实的,三民小学一群老师,身处缺水的偏僻乡村,饮用水匮乏,不得已用驴到遥远的镇上运水,而养驴的支出却不在教育部财政预算之内,于是大家只好采取权宜之计——虚报教师名额,用这位老师的工资来解决用水问题。这种做法通俗地说就是“吃空饷”,为了善的目的而不得已采取欺骗手段,这也无可厚非。但是驴得水的工资却被挪作它用,而驴得水这位工资的合法拥有者却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其实这个故事同乞乞科夫拿死去的农奴名册骗取政府抚恤金的故事情节相似,二者都带有很强的荒诞色彩与喜剧意味。
  故事是在连环的“欺骗”模式中展开的。上级教育部特派员来到三民小学视察,众人眼看骗局即将败露,不得已通过骗诱与“睡服”的方式将铁匠假扮成“驴得水”老师,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铁匠却是一个“文盲”,也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奴隶”:—见到“大盖帽”就下跪。这个假扮的英语老师靠着用方言假冒英语的手段而使得特派员折服,有趣的是,特派员自称留学英国。可见,如果说铁匠欺骗了特派员,不如说特派员也是个骗子,他们都不懂英语,都是冒牌的英国留学生。这个骗局中所有人都不是无辜的,大家都参与了瞒与骗,精神人格上都需要疗救。如果说“骗局”到此为止,那么这部剧就是一部讽刺喜剧,略微荒诞而幽默,给观众带来的笑点多于反思、追问。但编剧继续编着这个骗局,在第二次冲突高潮中,荒诞的意味更加明显。原来特派员之所以到三民小学视察,是受美国慈善家罗斯委托在中国物色资助对象,为了得到这笔资助,特派员与三民小学诸人都费尽心机“做戏”。特派员第一次视察的时候,可以说众人是为了善的目的而“欺骗”,众人所坚持的“平民教育”理想仍未动摇,但是这次大家却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而出演。当校长向特派员坦白真相,骗局即将被揭破时,等待大家的却不是故事的终结,乃是更大的一个“骗局”。原来美国人资助的资金其实大部分被各级机关截留,在“三民小学”编造的“驴得水”骗局之外,还有一个涉及范围更广、参与人数更多的大骗局。正如鲁迅所说,中国人都是“做戏的虚无党”[2],全无信仰操守,全为权力、金钱等私人利益所驱使。
  接下来展开的荒诞的一幕正好同第一幕相反。三民小学众人从“自愿做戏”到“被迫做戏”,上演了一幕闹剧、悲剧。裴魁山在经历了“恋爱悲剧”后已经沦为彻底的个人主义者,冷漠、自私;周铁男起初拒绝继续“做戏”,但是一经引诱、威胁,便露出奴隶的本性,为了活命、升官而出卖老师,典卖人格,较裴奴性更甚;校长为了“三民小学”的前途,主导了这个骗局,为此出卖了自己的学生张一曼,导致后者发疯。他本来是无意继续出演骗局的,但是却惨遭学生出卖,继而被胁迫加入这个骗局。只有校长的女儿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肯妥协,但是也被卷入这个权力与金钱所导演的骗局之中。一旦骗局展开,没有任何人可以逃脱,这不仅仅是艺术的荒诞,也是生活的真实。
  铁匠是戏剧冲突中的关键人物,没有他就不会有一系列荒诞情节的发生。起初他被“三民小学”众人威逼利诱来冒充英语老师,促成了骗局的开局。当他第二次来到“三民小学”时,因受到众人奚落与辱骂而“黑化”,自愿甚至积极地参与到“驴得水”的骗局中。铁匠是有奴性的,这在开场时他一见到“大盖帽”就下跪可以看出,不过他也正是利用众人的奴性,达到操纵、报复其他人目的的。铁匠既胆小、怯懦,也机智、奸滑,奴性的两个方面他身上都有。他了解自己在骗局中的重要性,也清楚权力、金钱对人的支配力量,因此他借助这个骗局来报复众人,攫取地位、金钱,正是他引起了三民小学四位老师的精神、性格变化:张一曼众叛亲离,继而发疯;周铁男、裴魁山放弃梦想,变得自私卑鄙。
  对于骗局,大家“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3]。奴隶终究不敢也不能正视、反抗骗局。铁匠发现一旦掌握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所以他就更不能使骗局结束,而是要维护这个骗局。终于,他利用骗局,成为名副其实的“驴得水”老师,得以迎娶孙校长的女儿,获取大笔捐款。然而,铁匠的命运并不会一帆风顺,骗局终究要被打破。婚礼上,铁匠在拿着镰刀追着他的老婆面前原形毕露,狼狈地逃走,奴隶终究还是奴隶,在特派员(权力)、老婆(武力)面前仍是那个怯懦、猥琐的乡村铁匠,与鲁迅笔下的阿Q并无二致。编剧借助铁匠这个形象、这面“照妖镜”,照出了国民群像——自私、残忍、麻木、贪婪的奴隶性。同铁匠角色的喜剧性色调相对应的是众人的悲剧性命运,从这点看,“欺骗”模式恰好揭示出了灰暗、丑陋的国民性,照出了这群奴隶的群像。
  二、反抗绝望:孤岛中个体的精神蜕变
  在《驴得水》中有两次大的冲突,第一次是教育部特派员的突然视察,第二次是美国慈善家的驾临。剧中6位主要人物面对这两次外部挑战,可谓是焦头烂额。第一次找来铁匠冒充老师欺骗特派员就是一次戏剧小高潮,却不料当大家松了一口气,欢呼胜利过关的时候,美国人来了,这个时候,真正的戏剧冲突才到来。在三民小学这个“孤岛”上,原本大家忍受着物质资源的匮乏与精神理想的失落,反抗者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底线。然而教育部特派员与美国慈善家所代表的权力与金钱的力量彻底击溃了因“教育救国”而蜷缩在孤岛上的这群人。在权力机构中,三民小学作为教育部基层组织,需要仰仗上级拨款,显然并非同权力、资金绝缘。所以,剧中诸人围绕权力、财富的争夺就格外激烈,打破了四人之间的权力平衡。起初,剧场给观众呈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继承晏阳初平民教育理想的四位知识分子扎根贫瘠、偏僻的乡村,立志根治中国农民“愚贫弱私”的弊病,不惜舍弃小我的利益。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三民小学面临着学生不足,最后只剩下一个学生的难堪局面,这显然预示着戏剧的悲剧结局。当理想遭到现实的无情碾压的时候,这群知识分子没有绝望,而是选择了坚守。然而,在外来力量的冲击下,知识分子的固有弱点暴露无遗,底线也不断被突破。教育部特派员代表着上级领导机关,是权力的象征,有权决定三民小学以及各位老师的前途命运。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官员士大夫只是“执行者——君主的仆人或工具”[4]。在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体制下,大部分读书人只能作为统治者的下属、奴隶,为其服务。知识分子面对权力,不是去挑战,“而是去接近他并为他服务,同时从这种服务中得到好处”[5],向來没有对权力与金钱说不的决心与勇气。知识者对权力的寄生性是对他们的理想主义的一个迎头棒喝,这也就是为何周铁男在“砰”的一生枪响后突然由“精神贵族”变为猥琐的奴隶、叛徒,从强大的精神个体到权力的依附者;在听说美国人巨额教育资助之后,裴魁山由一个“痴情男”变得拜金、冷酷、残忍、自私;孙校长由一个善良温和的绅士变得自私、冷漠、胆小。这群曾经抱有崇高理想的、坚守正义、良知的知识分子,面对权力与金钱,被彻底征服了,这显然是对理想主义的一个辛辣的嘲讽。拥有强大精神力量、坚守理想不动摇的知识分子在外界物质、权力的冲击下,不仅放弃了理想主义,甚至丧失了做人的良知和底线,从精神贵族蜕变为卑贱的奴隶。知识分子的依附性,在戏剧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体现,体现了双向的绝望:既是剧中诸人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绝望,也是观众对剧中人物蜕变的绝望。戏剧中还有除选择“依附”之外的第二种结局:张一曼以发疯与自杀宣告拒绝同权力与金钱的共谋,孙佳佳选择离开三民小学。他们惟有选择发疯、自杀或者逃离来躲避权力,除此以外,别无他路。就像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救救孩子一样,《驴得水》也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孙佳佳离开三民小学,也许只有孩子才能走出这个孤岛吧!   三、首在立人:破解国民奴性的死局
  同《驴得水》中的故事形成“互文性”效果的是教育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念。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愚贫弱私”四大病,提出:“第一,用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第二,用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第三,用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第四,用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这就是我们的四大教育,也就是平民运动的目标。”[6]很明显,剧中诸人不缺少前三种力,而正是第四种力的缺乏,导致《驴得水》中全体人道德的崩盘。剧中诸人抱着自己的私心不肯退让,而骗局正是吸取诸人私心的养分,不断扩大,蚕食众人的道德与良知。平民教育运动的目标是“除文盲,作新民”[7],“平民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使一个不识字的工匠成为一个‘读书人’,或把一个纯朴的农民塑造成懂得科学知识的人,而且,还应该使他们成为有聪明才智与有进取心的中华民国公民”[8]。新民中的“新”,不只是才智、文化上的新,更是精神氣质上的“新”——新的信仰与人格。不论是蔡元培提出的“美育代宗教”,抑或1920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还是19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宗教信仰问题始终是阻碍国家、民族发展的一个瓶颈。梁漱溟提出中华民族“以道德代宗教”的民族性,认为“宗教之生效快,而且力大,并且不易失坠”。道德却“径直以人生行为的准则,交托于人们的情感要求,是不免危险的”[9]。剧本中揭示主旨的两句话是:“一切非源自宗教信仰的道德约束,都是纸老虎”;“一个没有信仰、习惯于谎言的民族,绝不可能依靠知识与财富崛起”[1]。戏剧固然谈的是“丧失底线的后果”[10],在《驴得水》中,不论是高高在上的知识者,还是卑微、穷困的农民,心中起初未尝不是没有底线,未尝一心作恶,但是在各种外力冲击下,他们所保有的理想与道德的防线全盘崩溃,引发一幕幕悲剧。
  《驴得水》讲述了一群缺乏信仰、善于“瞒”与“骗”的奴隶的悲剧,奴隶终究只能组成奴隶之邦,只有新民才能建设新的国家。鲁迅认为:“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11]并由此设想出一个“理想国”:“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务哉?”[12]鲁迅的带有启蒙色彩的“立人”,想要把中国由奴隶之邦改造为人国。要做到这点,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以及鲁迅等启蒙者的“立人”思想都是不可缺少的。《驴得水》探讨的问题,不仅是“五四”启蒙者提出的“改造国民性”话题的延续,也是面对中国当下社会提出的新话题。有意无意的,《驴得水》中对剧中众人的讽刺与揭露,正是对“五四”启蒙者思想的反思:凭借文化教育,依靠人们的道德自律,还不如选择他律更为牢靠。中国的知识者要对自己灵魂进行拷问,寻求真正的信仰,对自己身上的奴性进行彻底的扫除,塑造一群合格的“新民”,进而建立一个真正的“人国”,这才是《驴得水》给观众带来的思想财富。
  参考文献:
  〔1〕《驴得水》剧本是基于“至乐汇”版本的演出剧本.
  〔2〕鲁迅.华盖集续集·马上支日记[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46.
  〔3〕鲁迅.坟·论睁了眼看[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52.
  〔4〕〔5〕费孝通.绅士与皇权.中国绅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8.
  〔6〕晏阳初.在平教专科学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A].晏阳初全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175.
  〔7〕〔8〕晏阳初.中国的新民[A].晏阳初全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71,162.
  〔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5,126.
  〔10〕王宇.电影《驴得水》谈的是丧失底线的后果[J].21世纪经济报道,2016(11):9-12.
  〔11〕〔12〕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8,57.
  (责任编辑 王文江)
其他文献
摘 要:“西游记”男妖抢婚故事受到印度魔怪抢婚故事的影响,显现出明显的异于本土抢婚故事而同于印度抢婚故事的特征。考察这类抢婚故事的发生学根由既要考虑本土文化传统,也要从印度魔怪抢婚故事着手,分析其原始的大地女神崇拜意识。大地女神原型象征着丰产,代表着秩序,与早期人类部落的盛衰相关。“西游记”男妖抢婚故事中的被抢女子具有女神特征,分别来自天界、地府、人间,象征着司三界秩序。  关键词:西游记;抢婚故
期刊
摘 要:民歌钢琴改编曲是中国钢琴曲库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钢琴音乐的融合。演奏是乐曲艺术生命的再创造,想象力可以赋予民歌钢琴改编曲的演奏以更深层次的拓展。本文分析了想象力與音乐的关系,阐述了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的特点,并就想象力在其演奏中的作用及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想象力;民歌钢琴改编曲;演奏;音色;触键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期刊
摘 要:汉语国际传播是"走出去"的第二语言传播,其主要目的是以语言学习为渠道,传播中国文化,消除国际合作中的意识形态理解障碍,实现合作共赢,但语言传播真的就能带动文化传播吗?流利的汉语真的等同于对汉文化的认可吗?汉语教育达到哪个程度,才能使汉文化的传播成为可能?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以到加拿大温哥华研修为契机,通过对海外华人语言使用和文化认同的一线调查及分析,对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瓶颈进行了分析,并提出
期刊
摘 要: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价值,因其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和稀缺的特性,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当前我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集中在对遗产主体的保护,而对遗产地周边环境的保护以及社区参与遗产保护重视不够。本文以元上都遗址为例,根据元上都遗址保护过程中社区参与的情况,分析了社区参与在元上都遗址保护中的重要性,并就如何使社区参与在元上都遗址保护
期刊
摘 要:《无名的裘德》当中的淑·布莱德赫是一位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思想的先进女性,在特定的传统环境之下,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淑·布莱德赫的身上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时期新女性的形象和特征,因此,也可以说淑·布莱德赫是维多利亚时期新女性的典型代表。《无名的裘德》当中记录了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新女性淑·布莱德赫努力争取自由的斗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在所谓的社会规范和约束之下,女性
期刊
摘 要:《正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是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奠基之作。作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政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正处》不仅阐释了这一时期思政教育工作的方针、方法与基本内容,更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形势下,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篇,最重要的是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际出发,不断坚持和弘扬《正处》通篇所蕴含的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精神,从而建构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了长征对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的伟大意义和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以及今天中国为什么要走新的长征路,如何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等战略问题作出了重要的诠释和提供了全新的实践指南。长征精神凝聚了中国革命先辈们追求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与决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传承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时代发展赋予中国的新使命。  关键词:长征
期刊
摘 要:本文依托热奈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文本中叙事话语,即对该小说的内聚焦外视角叙述、人物对话、时空视点交替等叙述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结论:作者对亨伯特的“认同”只是故事的表层,通过细致分析作者叙事话语与叙述方式可以意识到作者真实的叙事策略在于实现表层叙事结构的彻底消解与文本意义的根本性重构。  关键词:《洛丽塔》;结构主义叙事理论;热奈特;表层叙事结构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Bachman L.F.和Palmer A.S.都是响誉世界的当代应用语言学专家和语言测试专家,二人在语言学领域成绩斐然。《语言测评实践——现实世界中的测试开发与使用论证》是二人合作的又一全新力作,是语言测试领域最新、最前沿成果之一。在该书中,作者提出测试使用论证(AUA)这一新概念,并以此为框架,对语言测试开发进行论证,并制定了世界中语言测试开发的流程与规范,这对于指导语言测试开发具有重
期刊
摘 要:作为潮州诗歌总集编纂史上的殿军之作,《潮州诗萃》经过温廷敬对历代潮州人诗作、诗集及相关史实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清理,确实踵越前人,成为了集大成之作。然而更应值得重视的是:温廷敬对潮州诗歌兴起的源流所进行的细致严谨的考索、推求与阐述,富有创见地线性书写出了潮州诗歌自唐直至民国初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温廷敬;《潮州诗萃》;潮州;诗歌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