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话技能类课程的设置在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技能水平,并由此而促进人际沟通的有效展开。在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开设此类课程是必要的。但在实际训练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习惯等因素又制约着训练的效果,要有所改进,就要面向市场需求,着眼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仿真的交际环境中,攻破其心理障碍,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在职业素养的层面上体现出语言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普通话技能;职业性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4-0034-02
当今社会对普通话技能的要求
普通话技能类课程包括以讲授普通话正音、朗读、演讲技巧、职业交际口语等内容为主的课程。汉语交际口语、教师口语、演讲与口才、朗诵艺术、普通话技能等课程都在此列。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此类语言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技能水平。在目前普通话已成为通用语的情况下,在此方面拥有较高的水平无疑将大大地促进人际沟通的有效展开,并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人们良好的职业素养。
然而,在现实中,尤其是在方言区,此类课程的重要性似乎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像某些操作技能的学习那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而且许多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能交流就可以了,至于自己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是否自然流畅,则无关紧要,毕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文字、手势等其他手段来辅助交流。
尽管现代人沟通的手段是多样的,但还是应该认识到,普通话依然是目前人际交往中最为便捷的方式之一,具有良好的普通话语言面貌已经成为职业生涯中个人的一张漂亮的“名片”,自然流畅地用标准的普通话展开人际交往已是大势所趋。随着普通话水平考试的逐步展开,许多职业,如播音员、教师、导游、公务员等,都对应聘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不仅是行业标准规范化的体现,更反映出现代社会对个人素养的某些要求——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而对于习惯使用方言的人来说,要说出一口流畅标准的普通话的确不容易,这不仅意味着人们要从心理上突破自己使用第二语言的恐惧,而且还必须从根本的思维方式、语法规范、语流语感等方面全面适应普通话的语言习惯。
学习普通话的道路虽然曲折坎坷,但却是必要的。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看似不必在语言的问题上过多地花费精力,只需“动手”,无需“动口”,但在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之下,一个只具备高超的动手能力的人实际上已经无法成为合格的人才。很难想象,一个与他人在口语沟通中有困难的人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如鱼得水。如今各行各业的各种职位都在强调着团体的协作,人际沟通是必须的,没有过硬的普通话技能,很难体现出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
而事实也证明了社会对普通话技能训练的迫切需要。以我院普通话水平测试站2004~2009年的数据为例,参与测试的人数基本上呈现出递增的态势(如表1所示)。
普通话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依托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普通话测试站以及其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对普通话技能训练及水平测试工作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在研究中,以下种种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深思:(1)单纯以应试作为训练的目的与动力,效果不明显。例如,学生过多地注意了字词的正音,认为只要读音正确便可以顺利过关,因此缺乏对日常交际语境中语流、语气等的正确把握,其语言表达显得较为生硬。(2)后劲不足。学生多没有把普通话看作是日后人际交往的必要工具,“考完就算”的心态十分突出。(3)将普通话技能的学习视为畏途,心理素质不过关,在考试中频频失误,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对训练由恐惧而生厌,就更加难以掌握普通话技能了。
纵观这些表现突出的问题,其根源还是在于学习目的不明确,训练方法欠科学。其实,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是要通过良好的语言能力促进人际交往的素质。因此,在训练中,除了正音,心理素质的锻炼、良好仪态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等都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普通话技能训练,锻炼的是口头表达能力,但与此相关的还有思维与心理、人的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角度分别影响着学生语言的学习与表达的能力。如不少学生非常注意自己的咬字发音,但一到临场考试的时候,却因为怯场而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有些人在朗读中字音没有问题,但却不懂得顿连的规律,一字一顿,毫无情感、理解可言。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的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问题,更显示出学生自信心的不足以及文化素养、人际交往经验等的匮乏。所以,此类课程的开设其最终目的还是应面向人际沟通的有效性,即教会学生该如何更自然、高效地实现人际交往。
注重训练角度的科学性
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根据实际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须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训练,提高技能。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从这样一些角度来展开训练:
(一)思维方式的转换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普通话说得不流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方式还未完全转化过来,还停留在先使用方言进行直接思维、之后再将方言思考的结果转化为普通话形式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与普通话必然有许多差别,这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使之无法用普通话来展开直接的思维活动,也便无法用普通话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说出来的话是干巴巴而缺乏情感的。他们只是在不停地“翻译”,而根本无暇进行自如的想象与感情的抒发。例如,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常常会看到考生很费力地回忆并背诵已经准备好的讲稿,语感显得相当不自然。这种感情的缺失是由于学生无法真正地将普通话作为人际交往中传情达意的工具造成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让他们在熟悉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的基础上,学会用普通话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表达内心的情感,而不是用“翻译”的方式机械地转换一些信息。为此,需要让学生尽量多接触使用标准普通话的环境,如电台、电视台的普通话新闻播报,优秀的朗诵艺术作品等。在对普通话具有相当的熟悉度之后,才能要求学生在自我的内心与普通话表达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的纽带。这时,采取丰富而有趣的游戏训练的方式是十分有效的。例如,绕口令的操练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嘴部运动能力及反应能力;即席演讲则能有效地训练演讲者的思维方式及反应能力。当然,在训练中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让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开始说起,以描述性、记叙性的语言开始锻炼,循序渐进,逐渐进入到论述性的话语练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并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总之,当思维的角度多样化、广度也增加了,说话者内心的情感才有释放的可能,他们也才能更流畅、自如地进行表达。
(二)工作场景的模拟
面对即将从事不同职业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仿真环境,使之形成较好的语感,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作为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语气应尽量温和;而在课堂语境中,则语速不可太快,还要做到字正腔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模拟场合中,对自己说话的方式要有不同的处理,展现其不同的特性。因此,在语言训练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或语言的描述实现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设立特定的语境是相当重要的。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中,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任务目标去设计自己的讲话,并与相应的听众交流互动。其中非常关键的是交际双方必须要树立起角色意识,尽可能将自己投入到角色体验中去,而尽量避免“开玩笑”或“游戏”的心理,避免随便应付了事。为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模拟环境的性质,为对话训练有效地进行提供条件;其次还应重视对话的整个过程,在有关演示完毕后,必须对训练过程有清晰的评价,如进行比较,寻找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使存在的问题更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得到有效的修正。
当然,在训练中,并非只是简单的对话表演,还需要辅以相应的手势与礼节,要让学生同时学会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也才能更为显著。
(三)情感的大胆宣泄
许多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多将普通话的学习视为沉重的负担,实际上在其心灵深处对此是充满抗拒情绪的。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消除,学生将无法真正地做到自觉地用普通话来表达内心情感。当一种语言无法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时,它自然便毫无生命力,又谈何自然呢?
要解决这个困难,就必须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训练中,务必让学生意识到周围环境的“安全”,即他周围的人,老师与同学对他都是友善的;他所要使用的语言——普通话,是一种很有用且不难学的交际工具。他必须在认同安全的前提下,去除自己的心理戒备,只有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在他人面前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情感。随后,则要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如从学生自己最有感触的事情说起,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宣泄自己的情感。当学生习惯了在自然、开放的状态下操练口语、用普通话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思维时,他们方能真正感觉到普通话的亲切,心甘情愿地用它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机械地背诵或朗读。
(四)对比与辨别
要说好普通话,也必须明白自己所掌握的方言与其之间的区别。这就要求学生能敏锐地辨识普通话中的方言语调。因此,可以说,让学生先学会听音、辨别节奏与语流,而后再学习说话,这是很有必要的。
如对于以潮汕话为母语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普通话口语表达中往往表现为重音在每个字上的平均分配,即缺乏语流意识与节奏感。而以广州话为母语的学生则常常过分地强调句末的语气词,习惯将句子的重音放在句末。他们在朗读字词的时候,语音问题也许并不明显,但到了具体的交际环境中,却往往会因为节奏感不强、重音位置不对而造成其表达的生硬、怪异。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则在于听音,对比辨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因为如果没有对比,学生将无法确认不同语言在语感上的细微差别,也就无法认识到自己在普通话口语表达中的缺陷与错误并进行合理的修正了。
综上所述,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不仅仅会说普通话,最重要的还是要能自由、自然、自信地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展开与他人的和谐交流。因此,此中训练的不仅是口语表达的能力,还包含着心理、情感等各类素质的培养。毋庸置疑,在当今社会中,普通话口语的表达技能非常直观地表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人们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最直接的窗口,也是衡量技能型人才所不可欠缺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部早在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便已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在高职院校推行此类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则必然要面向市场的需求,着眼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体现出其鲜明的“职业性”的诉求。沿着这一方向探索下去,将是教育工作者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伍巍,詹伯慧.广东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8,(2).
作者简介:
黄健(1973—),女,广东广州人,博士,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普通话技能训练。
(本文责任编辑:张维佳)
关键词:高职;普通话技能;职业性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4-0034-02
当今社会对普通话技能的要求
普通话技能类课程包括以讲授普通话正音、朗读、演讲技巧、职业交际口语等内容为主的课程。汉语交际口语、教师口语、演讲与口才、朗诵艺术、普通话技能等课程都在此列。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此类语言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技能水平。在目前普通话已成为通用语的情况下,在此方面拥有较高的水平无疑将大大地促进人际沟通的有效展开,并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人们良好的职业素养。
然而,在现实中,尤其是在方言区,此类课程的重要性似乎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像某些操作技能的学习那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而且许多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能交流就可以了,至于自己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是否自然流畅,则无关紧要,毕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文字、手势等其他手段来辅助交流。
尽管现代人沟通的手段是多样的,但还是应该认识到,普通话依然是目前人际交往中最为便捷的方式之一,具有良好的普通话语言面貌已经成为职业生涯中个人的一张漂亮的“名片”,自然流畅地用标准的普通话展开人际交往已是大势所趋。随着普通话水平考试的逐步展开,许多职业,如播音员、教师、导游、公务员等,都对应聘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不仅是行业标准规范化的体现,更反映出现代社会对个人素养的某些要求——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而对于习惯使用方言的人来说,要说出一口流畅标准的普通话的确不容易,这不仅意味着人们要从心理上突破自己使用第二语言的恐惧,而且还必须从根本的思维方式、语法规范、语流语感等方面全面适应普通话的语言习惯。
学习普通话的道路虽然曲折坎坷,但却是必要的。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看似不必在语言的问题上过多地花费精力,只需“动手”,无需“动口”,但在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之下,一个只具备高超的动手能力的人实际上已经无法成为合格的人才。很难想象,一个与他人在口语沟通中有困难的人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如鱼得水。如今各行各业的各种职位都在强调着团体的协作,人际沟通是必须的,没有过硬的普通话技能,很难体现出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
而事实也证明了社会对普通话技能训练的迫切需要。以我院普通话水平测试站2004~2009年的数据为例,参与测试的人数基本上呈现出递增的态势(如表1所示)。
普通话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依托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普通话测试站以及其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对普通话技能训练及水平测试工作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在研究中,以下种种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深思:(1)单纯以应试作为训练的目的与动力,效果不明显。例如,学生过多地注意了字词的正音,认为只要读音正确便可以顺利过关,因此缺乏对日常交际语境中语流、语气等的正确把握,其语言表达显得较为生硬。(2)后劲不足。学生多没有把普通话看作是日后人际交往的必要工具,“考完就算”的心态十分突出。(3)将普通话技能的学习视为畏途,心理素质不过关,在考试中频频失误,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对训练由恐惧而生厌,就更加难以掌握普通话技能了。
纵观这些表现突出的问题,其根源还是在于学习目的不明确,训练方法欠科学。其实,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是要通过良好的语言能力促进人际交往的素质。因此,在训练中,除了正音,心理素质的锻炼、良好仪态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等都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普通话技能训练,锻炼的是口头表达能力,但与此相关的还有思维与心理、人的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角度分别影响着学生语言的学习与表达的能力。如不少学生非常注意自己的咬字发音,但一到临场考试的时候,却因为怯场而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有些人在朗读中字音没有问题,但却不懂得顿连的规律,一字一顿,毫无情感、理解可言。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的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问题,更显示出学生自信心的不足以及文化素养、人际交往经验等的匮乏。所以,此类课程的开设其最终目的还是应面向人际沟通的有效性,即教会学生该如何更自然、高效地实现人际交往。
注重训练角度的科学性
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根据实际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须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训练,提高技能。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从这样一些角度来展开训练:
(一)思维方式的转换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普通话说得不流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方式还未完全转化过来,还停留在先使用方言进行直接思维、之后再将方言思考的结果转化为普通话形式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与普通话必然有许多差别,这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使之无法用普通话来展开直接的思维活动,也便无法用普通话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说出来的话是干巴巴而缺乏情感的。他们只是在不停地“翻译”,而根本无暇进行自如的想象与感情的抒发。例如,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常常会看到考生很费力地回忆并背诵已经准备好的讲稿,语感显得相当不自然。这种感情的缺失是由于学生无法真正地将普通话作为人际交往中传情达意的工具造成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让他们在熟悉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的基础上,学会用普通话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表达内心的情感,而不是用“翻译”的方式机械地转换一些信息。为此,需要让学生尽量多接触使用标准普通话的环境,如电台、电视台的普通话新闻播报,优秀的朗诵艺术作品等。在对普通话具有相当的熟悉度之后,才能要求学生在自我的内心与普通话表达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的纽带。这时,采取丰富而有趣的游戏训练的方式是十分有效的。例如,绕口令的操练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嘴部运动能力及反应能力;即席演讲则能有效地训练演讲者的思维方式及反应能力。当然,在训练中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让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开始说起,以描述性、记叙性的语言开始锻炼,循序渐进,逐渐进入到论述性的话语练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并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总之,当思维的角度多样化、广度也增加了,说话者内心的情感才有释放的可能,他们也才能更流畅、自如地进行表达。
(二)工作场景的模拟
面对即将从事不同职业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仿真环境,使之形成较好的语感,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作为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语气应尽量温和;而在课堂语境中,则语速不可太快,还要做到字正腔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模拟场合中,对自己说话的方式要有不同的处理,展现其不同的特性。因此,在语言训练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或语言的描述实现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设立特定的语境是相当重要的。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中,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任务目标去设计自己的讲话,并与相应的听众交流互动。其中非常关键的是交际双方必须要树立起角色意识,尽可能将自己投入到角色体验中去,而尽量避免“开玩笑”或“游戏”的心理,避免随便应付了事。为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模拟环境的性质,为对话训练有效地进行提供条件;其次还应重视对话的整个过程,在有关演示完毕后,必须对训练过程有清晰的评价,如进行比较,寻找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使存在的问题更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得到有效的修正。
当然,在训练中,并非只是简单的对话表演,还需要辅以相应的手势与礼节,要让学生同时学会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也才能更为显著。
(三)情感的大胆宣泄
许多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多将普通话的学习视为沉重的负担,实际上在其心灵深处对此是充满抗拒情绪的。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消除,学生将无法真正地做到自觉地用普通话来表达内心情感。当一种语言无法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时,它自然便毫无生命力,又谈何自然呢?
要解决这个困难,就必须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训练中,务必让学生意识到周围环境的“安全”,即他周围的人,老师与同学对他都是友善的;他所要使用的语言——普通话,是一种很有用且不难学的交际工具。他必须在认同安全的前提下,去除自己的心理戒备,只有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在他人面前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情感。随后,则要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如从学生自己最有感触的事情说起,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宣泄自己的情感。当学生习惯了在自然、开放的状态下操练口语、用普通话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思维时,他们方能真正感觉到普通话的亲切,心甘情愿地用它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机械地背诵或朗读。
(四)对比与辨别
要说好普通话,也必须明白自己所掌握的方言与其之间的区别。这就要求学生能敏锐地辨识普通话中的方言语调。因此,可以说,让学生先学会听音、辨别节奏与语流,而后再学习说话,这是很有必要的。
如对于以潮汕话为母语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普通话口语表达中往往表现为重音在每个字上的平均分配,即缺乏语流意识与节奏感。而以广州话为母语的学生则常常过分地强调句末的语气词,习惯将句子的重音放在句末。他们在朗读字词的时候,语音问题也许并不明显,但到了具体的交际环境中,却往往会因为节奏感不强、重音位置不对而造成其表达的生硬、怪异。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则在于听音,对比辨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因为如果没有对比,学生将无法确认不同语言在语感上的细微差别,也就无法认识到自己在普通话口语表达中的缺陷与错误并进行合理的修正了。
综上所述,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不仅仅会说普通话,最重要的还是要能自由、自然、自信地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展开与他人的和谐交流。因此,此中训练的不仅是口语表达的能力,还包含着心理、情感等各类素质的培养。毋庸置疑,在当今社会中,普通话口语的表达技能非常直观地表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人们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最直接的窗口,也是衡量技能型人才所不可欠缺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部早在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便已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在高职院校推行此类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则必然要面向市场的需求,着眼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体现出其鲜明的“职业性”的诉求。沿着这一方向探索下去,将是教育工作者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伍巍,詹伯慧.广东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8,(2).
作者简介:
黄健(1973—),女,广东广州人,博士,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普通话技能训练。
(本文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