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背景下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e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发生变化。这一科学论断,也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新的转型期。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传统日语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对专业日语人才的需求,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本文拟通过对“新国标”相关内容的解读,探讨高校日语教育教学现状及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国标;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对外语类本科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要求首次以“国家标准”形式出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18年《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涉及范围广,在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在培养目标方面,“新国标”明确提出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种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相较于以往“教学大纲”的要求,新国标突出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导向。简单的日语人才在知识层次、能力结构等方面已经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与经济需求1。为了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新时代特点,改革传统外语教育模式,创新外语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贯彻执行新国标的根本要求。
  据国内最新的《中国的日语教育研究综述》来看,在科研获批项目数量上,日语教育研究总数与日语语言研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学术论文发表数量2上,“教学研究”在日语教育中占据了最高比例,达52%;“人才培养”占33%,虽位居第二,占有一定比例,但以“新国标”“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做关键词的论文数量依旧较少。因此,在继续推进日语教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新国标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相关研究仍旧任重而道远。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国标背景下当代高校日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关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以期在促进日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新时代日语人才方面做出贡献。
  二、我国高校日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高校日语教育对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日语人才的重要性。然而现阶段高校日语教育依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经过实地考察、参考李星的《“一带一路”背景下创新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文献,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1.课程结构单一,重理论而轻实践
  “新国标”要求,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但就目前来看,高校日语专业80%的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3,如: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笔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理论与实践等,在课程设置上普遍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缺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自主设置课程,如外语教育、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之类的培养方向课程。部分高校虽会在大三、大四年级设置一些培养方向课程,但由于课时太少,仅限于表层记忆和理解,实践指导意义不大。通过以上现状描述,发现高校日语专业课程结构传统单一,理论课程偏多,缺少促进理论知识转化的实践课程这一问题。
  2.教学模式以“教师主导下的灌输式教学”为主
  “新国标”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教学应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但受学校教育理念、教学设备、教材教辅及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限制,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仍是“灌输式”教育法。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由教师主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抑制,参与感和获得感下降,在课堂上自我价值不能通过日语学习得以实现,从而渐渐对日语学习丧失兴趣,进入“越听越不想听,越不想听越不会”的恶性循环,进而影响日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甚至危及中国日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下降
  针对教师队伍,“新国标”就师资结构、教师素质和教师发展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如教师年龄结构、外语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教学反思和改革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观念等,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高质量的教学环节。然而,不少高校日语专业存在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录用和考评机制失衡等问题,如在招聘教师或进行教师考评时,单一关注教师某一方面的能力水平(如科研水平),而忽视其他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教学实践)。对教师录用和评价标准的偏颇势必会导致师资综合素质下降,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进而影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4.学生学习交流、实践锻炼机会缺乏
  “新国标”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作出了如下要求: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拓展知识、掌握技能,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承受压力、适应新环境等。然而受单一课程结构、传统教育理念等因素限制,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日语专业依旧以传统课堂理论学习为主,缺乏与其他院系或語种的跨学科交流、与其他学校日语专业学生的同层次交流、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交流等机会。长此以往,会导致此模式下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以致用能力低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学生自我培养力度不足
  我国目前虽已有418所本科高校设置了日语专业4,但对大部分日语系学生来说,日语并非自己第一志愿,而是迫不得已的调剂选择,且后期转专业人数也较多,日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人数也在递增。种种因素导致日语系专业学生出现了对日语学习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足、缺乏日语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日语学习投入不足等问题。这种对日语学习不良的认知和学习态度直接导致了低效的学习投入和学习产出,低效的学习产出会进一步加剧学生对日语学习认知和态度的恶化,进入恶性循环。长期来看,如此恶性循环势必影响日语的长久学习和优秀人才的培养。   三、“新国标”背景下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通过对上述高校日语教育所存在问题的整理和反思,查阅修刚的《新时代中国专业日语
  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孙静、谢晓东的《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孟冬永的《新<国标>背景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李星的《“一带一路”背景下创新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文献,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两方面着手解决。
  1、培养目标
  复合型日语人才就是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日语人才。因此,我国复合型日语人才应是日语专业基础扎实,具备国际文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兼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日语人才。基于此标准下的复合型日语人才才能满足“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的要求。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式日语人才
  新时代的日语教育要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理念,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才5。大学是大学生“三观”和思辨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日语教育要利好这个培育黄金期,全面貫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或文化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中日文化元素,体悟其内涵,扩宽文化视野,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并尝试采取适合对象国的方式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把学生培育成拥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式日语人才。
  2)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日语人才
  面对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学生更应具备良好的国际文化视野6。高校日语专业可通过建立具备国际视野的管理模式、寻求多方位的国际合作、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探索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路径。如:通过参加国内外讲座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日本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友好学校互派师生交流;聘用与引进外籍教师等路径来探索学生国际视野与意识的培养。
  3)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语言背后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高校日语专业可探索利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从显性和隐性两路径对日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在显性路径方面,通过开设“日本社会与文化”“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传授给学生系统确定的日本文化知识,形成对日本文化认识的基本框架,构建起结构性日本文化知识;在隐性路径方面,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主动建构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语言材料时注重对其所表达思想主题以及其现实文化意义的理解与把握。
  4)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日语人才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评价日语人才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新国标”也明确提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想达成此培养目标,需要打破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课堂与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索,发表不同意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5)培养具备语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日语人才
  语言是一门实用课程,是交流的工具和手段7。就目前就业形势来看,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所掌握的包括日语运用在内的综合技能,因此高校在注重日语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还应着重开发如“翻译工作坊”8之类的实践类课程,以培养出掌握扎实基本功、能够应对多方面挑战的日语专业人才。
  2、培养模式
  1)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凸显“实践性”和“跨学科性”
  复合型日语人才具备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其不仅掌握扎实的日语基础知识,还具有跨学科的业务技能。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改革传统课程结构势在必行。针对实践性,可从提高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高年级学生的毕业实习环节等路径加以探索。针对跨学科性,应尝试探索“日语+”教育模式,并基于此与校内其他院系展开积极合作,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特定能力,使其在具备日语交流工具的基础上,拥有一技之长,更好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的需求。
  2)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
  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等,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同时,结合当代特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从而形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课堂教学与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造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9
  教师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又关乎人才培养。高校日语教师除了应具备丰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对教学理论、方法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掌握,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4)搭建多元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实践锻炼的机会
  高校日语专业应扩展人才培养思路,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搭建起面向专业学生的多渠道、多路径的学习交流和实践锻炼的平台,与本校其他院系、国内兄弟院校、校外企业、国外高水平院校等达成合作。如通过与其他院系的跨学科交流,扩展日语学习的广度;通过与其他高校日语系学生的学习交流增加学习的深度;通过企业实践基地的实践经验,促进理论知识的转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等。
  5)提高自我培养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加强个人日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水平和就业形势,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日语学习中,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勇于试错,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选择与自己兴趣和专业相匹配的职业。
  参考文献:
  [1]陈宝剑.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实践基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1):123.
  [2]赵华敏.2018年度中国的日语教育研究综述[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9(05):64-66.
  [3]李星.“一带一路”背景下创新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28(03):126.
  [4]吴琳,张萍.日语专业大学生学习态度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及大数据时代下教育改革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1):111.
  [5]修刚.新时代中国专业日语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01):77.
  [6]孙静,谢晓东.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3):139.
  [7]同注[6]
  [8]孟冬永.新《国标》背景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0):69.
  [9]同注[3]p127.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并开始普及。在教育领域中,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慢慢出现,信息化教学手段出现了革新的形式。很多学校已经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手段,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网络以及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以他们作为教育改革的辅助工作,不仅符合目前的教育形势,还能推进教育精神超前发展。在高职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期刊
【摘要】 教师采取的教学评估方式侧重点在于评估教学的结果,而形成性评估则刚好相反,侧重点在于评估教学过程,它能够帮助教师根据评估结果,灵活调整教学过程中不佳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改进不够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作用于教学效果,让教学效果达到预期要求。本文将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开展形成性评估工作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学习方法;教学策略  大学英语课程标准要
期刊
【摘要】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价值导向、动机激发、路径依赖的功能,对一个民族具有凝聚人心、聚集力量、激发斗志的功能。而中职学生是学生群体中一支非常特殊的队伍,针对中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十分之有必要。  【关键词】中职学生;理想信念;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信念就没有实现目标的动力,因此,我
期刊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且现代教育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于这些人才而言,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还需要具备积极人格特质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对此高职院校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强化学生管理的以人为本要求,在健康领域面向展开心理指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引言
期刊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学生管理与日常思政教育的指导者、实施者及组织者。而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应重新定位自身的工作方向与内容,明确辅导员工作与学生专业成长、职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并在管理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对此,本文提出加强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自我提升策略与工作创新方法,以期适应新时期对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 
期刊
【摘要】当前,人脸识别信息的应用最为广泛,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识别技术日趋成熟,以期在有效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是人脸识别技术和信息的全面、无限的应用,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问题和风险,例如,在技术的应用场景中,添加人脸识别信息就可以满足相应的需求,而在应用过程中,由于人脸经常被曝光,因此,人脸识别信息的应用是最困难的。  【关键词】大数据;人脸识别;法律保护  1人脸
期刊
【摘要】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語课堂教学中应用智慧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高度融合的一个体现,便于满足新时代下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因此,文章就对如何应用智慧教学助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智慧教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信息化教学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越来越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推崇,围绕学生实施的智慧教学工作如火如荼,各种智慧教学设施和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环境下,政治显然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政治课堂实践活动中所落实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具备多样性,保证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政治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使其得到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达到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教学趋势良好发展的目的。而本文将会对基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方法进行一番阐述说明。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方法;合理问题;实际生活;直
期刊
【摘要】在新时代下,党史党建工作也在不断进步发展,党史党建工作积极全面的发展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即是身处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满足物质需求的根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党的廉政建设也是党史党建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十九大为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党风廉政建设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党史党建;廉政建设;意义探究  前
期刊
【摘要】国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防事业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引以为自豪的事业及国防在国家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国防建设是指国家为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家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它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