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但是,纵观我们身边的课堂教学,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小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久而久之,就养成只听不问、你问我答的被动听课。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养成问题意识。怎样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激励创新,让学生“想问”
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学习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课堂中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必要时允许不举手发表意见,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教师应予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发自内心的鼓励性语言,饱含赞许的深情目光激励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会问
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把问题作为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制应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激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安排两个小朋友进行一次跳绳比赛,请全班小朋友裁判,让一个小朋友跳3次,另一个小朋友跳4次,谁获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呢?这个问题激起了“裁判”们的兴趣,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这个问题的解决之中,或思考,或动手,或讨论,或争论,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索知识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態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有一天,猪八戒约孙悟空和沙僧到王母娘娘的桃园摘桃子吃,正好遇上七位仙女每人托着一个放有4个桃子的盘从桃园出来,八戒忙上前讨要,仙女出题为难他:“谁先算出我们七人盘中桃子的总数,谁才能吃到桃子。”八戒听完,急忙1、2、3、4……地数起来,沙僧用加法4+4=8,8+4=12……地数起来,没等八戒、沙僧算出来,孙悟空眼睛一眨:7个4是28。仙女们把桃子奖给了悟空。“悟空到底用了什么算法,一口就喊出来了?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节课老师就交给你们孙悟空的算法。”学生们皱着眉头,正在思考悟空算法的同时,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外,使学生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创设实践性情境,使学生“用”中“问”。
学生提不出问题,往往缘于不善于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挑战课本、挑战老师。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难点或重点。例如,在一年级教学数学活动课“观察与测量”时,我先让小朋友估计一下自己的课桌有多长,然后说:如果没有尺子,你有哪些方法说明你的课桌有多长?请小组内讨论,量一量,说一说。(学生积极地活动起来。有的组用手拃,有的组用铅笔量,有的组用文具盒量,还有一个小组用数学书量。小朋友量得特别认真,有的学生拿着本子做记录。不一会,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让学生敢问,想问、会问是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意识是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老师只有小心翼翼地呵护和关注这问题的“火花”,才能让学生享受数学、体验数学、发现数学的神奇,体验数学的趣味,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正是从这里燃起。
作者单位 江苏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下舍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一、激励创新,让学生“想问”
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学习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课堂中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必要时允许不举手发表意见,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教师应予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发自内心的鼓励性语言,饱含赞许的深情目光激励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会问
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把问题作为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制应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激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安排两个小朋友进行一次跳绳比赛,请全班小朋友裁判,让一个小朋友跳3次,另一个小朋友跳4次,谁获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呢?这个问题激起了“裁判”们的兴趣,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这个问题的解决之中,或思考,或动手,或讨论,或争论,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索知识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態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有一天,猪八戒约孙悟空和沙僧到王母娘娘的桃园摘桃子吃,正好遇上七位仙女每人托着一个放有4个桃子的盘从桃园出来,八戒忙上前讨要,仙女出题为难他:“谁先算出我们七人盘中桃子的总数,谁才能吃到桃子。”八戒听完,急忙1、2、3、4……地数起来,沙僧用加法4+4=8,8+4=12……地数起来,没等八戒、沙僧算出来,孙悟空眼睛一眨:7个4是28。仙女们把桃子奖给了悟空。“悟空到底用了什么算法,一口就喊出来了?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节课老师就交给你们孙悟空的算法。”学生们皱着眉头,正在思考悟空算法的同时,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外,使学生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创设实践性情境,使学生“用”中“问”。
学生提不出问题,往往缘于不善于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挑战课本、挑战老师。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难点或重点。例如,在一年级教学数学活动课“观察与测量”时,我先让小朋友估计一下自己的课桌有多长,然后说:如果没有尺子,你有哪些方法说明你的课桌有多长?请小组内讨论,量一量,说一说。(学生积极地活动起来。有的组用手拃,有的组用铅笔量,有的组用文具盒量,还有一个小组用数学书量。小朋友量得特别认真,有的学生拿着本子做记录。不一会,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让学生敢问,想问、会问是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意识是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老师只有小心翼翼地呵护和关注这问题的“火花”,才能让学生享受数学、体验数学、发现数学的神奇,体验数学的趣味,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正是从这里燃起。
作者单位 江苏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下舍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