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扩大消费需求与实现社会公平的良性互动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ji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扩大消费需求与实现社会公平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一方面扩大消费需求能够有力保障社会公平的实现,另一方面实现社会公平能够有效推动消费需求的扩大。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形成扩大消费需求与实现社会公平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扩大消费需求;社会公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十二五”规划都指出,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扩大消费需求与实现社会公平具有内在联系,二者之间可以实现良性互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良性互动表现为:一方面,公平度的提高可以有力推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的扩大可以有效促进公平度的提升。扩大消费需求与实现社会公平之间不是单向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而是“双向决定”的关系,并且这种“双向决定”的关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之中的。最终,扩大消费需求与实现社会公平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有力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扩大消费需求能够有力保障社会公平的实现
  扩大消费需求可以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长期动力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有效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扩大消费需求可以让更多的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提升社会公平。以人为本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中国改革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这种“分享”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整体上扩大消费需求的过程,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分享”的过程,是普遍提升社会公平的过程。
  扩大消费需求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公平的水准。我们谋求的公平,是建立在经济整体发展、社会整体进步基础之上的公平,它以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为前提。从社会生产周期来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消费增长将带动投资相应的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渐由供给转向需求,由生产转向消费。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1]P94凯恩斯也认为:“消费乃是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唯一对象”,“如果消费倾向一经减低,便成为永久习惯,则不仅消费需求将减少,资本需求亦将减少”。[2]P91因此,扩大消费需求,刺激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相反,消费不足会削弱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使投资增长得不到最终消费需求的支持,大量的社会产品价值难以实现,严重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进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被看作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就我国近些年的实际而言,消费率偏低、消费需求不足的态势是比较明显的。在部分领域投资过热,美、日、欧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有效地调动消费需求成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更加公平的社会将构建在更加丰实的物质基础之上。
  扩大消费需求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社会公平提供长效机制。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要求建立在更加合理的经济运行结构和更加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之上;科学合理的结构与模式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缓和并化解各种矛盾,不断改善公平状况。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过去那种投资推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要付出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的,是无法持续的。提高国内消费需求,逐步把消费培育成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有利于转变投资为主导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过分依赖外部需求,对外经贸的严重失衡,从长期看也是不可持续的。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贸易冲突难以避免的时候,有效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显得尤为迫切。
  二、实现社会公平能够有效推动消费需求的扩大
  消费需求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人们的即期收入,而且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收入与支出的预期。因此,要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就应该从增加现实收入、改善收入预期和削减未来支出三个方面入手;这三个方面无一例外地与实现社会公平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
  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能够提高全社会的最终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过大的收入差距会通过市场规模来影响经济增长。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不难看出,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而高收入者的收入增长比低收入者更快,但其消费增加在收入中的比重相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却较小。因此,如果听任高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快于低收入者,整个社会的最终消费率会降低,结果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过低的消费需求表现为市场不景气,进而会使投资收益率下降,影响高收入者的投资积极性,削弱经济增长的后劲。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能够有效地提升整个社会的最终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
  更加公平的教育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的收入水平,扩大消费规模。教育可以使社会地位不利者的素质得到提升,使其社会境遇得以改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受教育程度与人们的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直接相关联,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社会个体的发展基础和前提。使更多的人接受到相应的教育,将直接促进社会公平的日趋实现。教育也因此被看作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教育不公平将阻塞弱势群体改善命运的通道,损害公众对社会发展的预期,加剧现有的社会不公平。只有赋予每个人相同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才能使社会成员自起点就感受和享有公平,并由此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消费规模的扩大也就水到渠成了。据各大银行的居民储蓄目的调查,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此而言,教育公平能够减少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和农民家庭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有效扩大即期消费的规模。   更加公平健全的社会保障能够强化居民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促进消费。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社会保障已经成为支撑需求和消费,进而成为支撑市场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也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条件之一。政府的社会保障开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这一开支一方面本身就可以创造需求,另一方面还会通过稳定居民对于未来的预期而促进居民消费。
  三、扩大消费需求与实现社会公平之间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
  扩大消费需求与实现社会公平是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并相互促进的,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有效地解决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社会公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实施多种政策的组合,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目前来看,尤其应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缩小收入差距。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部分社会成员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缩小收入差距首先应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在当代社会,就业不仅是谋生的必要手段,而且是人们参与社会的主要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其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第三,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充分启动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第四,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最后,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放宽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引入竞争机制,缩小国家垄断性行业的范围,减少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控制和管理。
  其二,促进教育公平。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的教育不公平一方面表现为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另一方面表现为群众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具备相应的投入保障机制,首先要明确教育投入的公共财政性质。现代社会中,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具有外部效应和公益性,其投入理应纳入公共财政的范围。其次要保障人们对教育产品的共享。这就一方面要保障实现教育资源在区域、城乡、校际间比较均衡的分布,另一方面要保障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上得起学。最后,教育投入要充分体现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和帮助。如果弱势群体不能从政府和社会获得应有的帮助,以摆脱其接受教育的预算约束,就不可能有真正公平的教育。
  其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镇化的加速、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社会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经济变迁和社会转型对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与城镇居民相比,目前农村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较少,标准和层次也比较初级;在城镇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也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在缩小城乡保障标准和提高保障公平性方面仍有很大空间。要把社会保障制度建成保障人民生活、调节收入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调整财政投入结构;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城乡统筹;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基本保障制度的设计,重点考虑中低收入人口和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需求;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的筹资机制与补偿机制;五是改进社会保障的管理与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83.
  作者简介:刘旭青,男,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陈合营)
其他文献
今年是何微同志百岁诞辰,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回忆在何老领导下工作的难忘岁月。何老在我心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是领我们走上新闻事业道路的师长。他对我如慈父般的教诲永远铭记在心。  何老是新闻界的老革命、老前辈,抗日战争初期就在敌后根据地开始作新闻工作。1941年,他在《晋冀豫日报》做宣传科长,也是我们新华社晋冀豫分社的社长,宣传工农抗日救亡活动和军民反击日寇“扫荡”的斗争。何老经常在枪林弹雨中,深
敦煌写卷斯二五八一号(S.2581),即《大乘北宗论》现共存25行,是研究禅宗北宗的重要文献典籍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以阐释"大乘心"、"忘心"以及"大乘一地"的修行等为中心。然而,在现行流通
介绍雷达中常用巴克码、弗兰克码、P码等相位编码信号.阐述它们的特点及在雷达中的应用,并进一步介绍对于这类信号的典型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