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大力实施,作为生物教师,喜的是生物学科地位得到重视,忧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面临巨大的挑战。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管得太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关键词: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俗话说:勤快的教师培养懒惰的学生。正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事必躬亲,才使学生养成了懒动脑、怕动手、被动依赖的坏习惯。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勤快敬业的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讲得激情飞扬,但是学生早已听得索然无味、坐立不安。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所需。如何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呢?关键是要做到“有的放矢”,“的”就是学生的“惑”。我们要精简课堂: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看懂的就不讲;凡是学生能自己做的就不代劳;课堂上教师的重点是答疑解惑,讲必须要讲的内容。
哪部分内容才是学生的“惑”呢?我们应敦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及时地将疑难点记录下来并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这些疑难点进行备课授课,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学
当前生物教学中,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的现象。这样的教学,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培养出的学生步入社会后也很难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安排学生自学,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如,在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时,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能量沿着营养级流动,能量在每个营养级有哪些去处……课堂上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教材,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探讨这些问题。当问题答案在学生脑海里明晰起来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也就被学生掌握了。
(三)提供一方舞台,学生也能做“先生”
1.由学生讲解知识难点
一节课教师往往会花很多的时间讲某一个知识点,但有时效果不一定好。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老师讲一遍他已经明白了,而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则不一定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何不改变一下教学策略,让那些已经听懂的学生做一回“小先生”呢?
如,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是学生很难掌握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效果并不好。今年,我一改过去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上课时我先讲明要求:(1)因为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每个人都要仔细听讲;(2)老师讲解一遍之后将抽取部分同学到讲台上为大家描述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其余同学可向其发问也可指出其不足,这一招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学生倍感新鲜,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2.引导学生参与作业讲评
批改作业本就是教师的分内之事,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讲评中来,
不但能得出答案,而且还要清晰地讲出答案的来龙去脉。具体做法如下:教师只负责通报本次作业反馈上来的信息,如哪些题目错误率高等等。具体题目的讲解则由学生完成,并且要求讲解的学生说出具体解题思路,其余的同学可以对其解答做出补充。作业分析完毕之后,由学生对这份作业做小结。
3.将“问题的皮球”踢向学生
教师担负着为学生解惑的职责,有时将“问题的皮球”踢向学生,由学生自主寻找答案,这也是很有效的教学策略。
例如,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时,我出示一道题目:“假设你流落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只有少量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你自己活得最长的办法是什么?供选答案:A.先吃鸡,后吃玉米;B.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通过辩论,知识点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清晰了,这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又尊重了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中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少教”一点,“少管”一点,留给学生更多学习和思维空间,这种“懒”恰恰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这样的“懒”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思考”的多了;教师“做”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中心,现在,教师必须围绕学生转。本来,教师可以按部就班按照既定的教学思路走,现在,教师必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智慧去把握,使课堂的走向朝着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方向前进。这样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古人云:“善学者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辛苦而功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 湖北省房县第二高级中学)
关键词: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俗话说:勤快的教师培养懒惰的学生。正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事必躬亲,才使学生养成了懒动脑、怕动手、被动依赖的坏习惯。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勤快敬业的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讲得激情飞扬,但是学生早已听得索然无味、坐立不安。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所需。如何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呢?关键是要做到“有的放矢”,“的”就是学生的“惑”。我们要精简课堂: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看懂的就不讲;凡是学生能自己做的就不代劳;课堂上教师的重点是答疑解惑,讲必须要讲的内容。
哪部分内容才是学生的“惑”呢?我们应敦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及时地将疑难点记录下来并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这些疑难点进行备课授课,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学
当前生物教学中,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的现象。这样的教学,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培养出的学生步入社会后也很难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安排学生自学,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如,在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时,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能量沿着营养级流动,能量在每个营养级有哪些去处……课堂上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教材,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探讨这些问题。当问题答案在学生脑海里明晰起来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也就被学生掌握了。
(三)提供一方舞台,学生也能做“先生”
1.由学生讲解知识难点
一节课教师往往会花很多的时间讲某一个知识点,但有时效果不一定好。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老师讲一遍他已经明白了,而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则不一定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何不改变一下教学策略,让那些已经听懂的学生做一回“小先生”呢?
如,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是学生很难掌握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效果并不好。今年,我一改过去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上课时我先讲明要求:(1)因为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每个人都要仔细听讲;(2)老师讲解一遍之后将抽取部分同学到讲台上为大家描述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其余同学可向其发问也可指出其不足,这一招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学生倍感新鲜,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2.引导学生参与作业讲评
批改作业本就是教师的分内之事,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讲评中来,
不但能得出答案,而且还要清晰地讲出答案的来龙去脉。具体做法如下:教师只负责通报本次作业反馈上来的信息,如哪些题目错误率高等等。具体题目的讲解则由学生完成,并且要求讲解的学生说出具体解题思路,其余的同学可以对其解答做出补充。作业分析完毕之后,由学生对这份作业做小结。
3.将“问题的皮球”踢向学生
教师担负着为学生解惑的职责,有时将“问题的皮球”踢向学生,由学生自主寻找答案,这也是很有效的教学策略。
例如,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时,我出示一道题目:“假设你流落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只有少量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你自己活得最长的办法是什么?供选答案:A.先吃鸡,后吃玉米;B.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通过辩论,知识点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清晰了,这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又尊重了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中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少教”一点,“少管”一点,留给学生更多学习和思维空间,这种“懒”恰恰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这样的“懒”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思考”的多了;教师“做”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中心,现在,教师必须围绕学生转。本来,教师可以按部就班按照既定的教学思路走,现在,教师必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智慧去把握,使课堂的走向朝着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方向前进。这样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古人云:“善学者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辛苦而功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 湖北省房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