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坚持原则,并在实践中探索行之有效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简介]刘耀胜(1973- ),男,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学工办主任,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04-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高校校园的和谐与否,意义重大。以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为此,要正确把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探索在和谐校园构建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及价值
和谐,是人类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描绘的理想社会千姿百态,但它们都蕴涵着社会和谐的主张,推崇社会的和睦、安宁、协调、舒畅。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既有关联又有区别。从理论上讲,和谐校园至少应该涵盖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应该做到人和。和睦、融洽的人际氛围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校园内人际关系的范畴主要是师生关系、同窗关系、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这几对关系的相对稳定是整个校园和谐的基础。但是,必须看到,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改革,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多层次的摩擦与矛盾。所以,强调校园人际关系和谐,并不是要否认矛盾和回避矛盾,而是要正视矛盾,并按照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要求去积极化解矛盾。
其次,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高等学校尽管不是直接的生产性组织,但是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能否体现尊重自然的态度和力行环保的理念,对于学生形成合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自然观与发展观十分重要。因此,建设和谐校园,重视校园内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方面要充分满足广大师生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做到美观、协调、合理并人性化;另一方面,要通过对校园自然环境的保护过程,潜移默化地规范师生行为。
最后,应该实现制度的和谐。社会和谐有赖于制度的和谐,校园和谐同样也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制度上。高等学校是一个体系复杂的现代专业组织,各种规则制度繁多,如果不能从培养人才这一根本点出发,就有可能导致各种制度规则相互冲突,成为各种矛盾的诱发因素。真正有效的制度,必须是体现高等学校根本宗旨的制度,并契合师生的内心期望。只有制度的价值导向正确、制度的设立程序民主、制度的设计明晰科学,学校运转才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系统工程中,人和是关键,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在社会转型的复杂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且从根本上影响着高等教育宗旨能否实现。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化解人们的思想压力和包袱,增强人们工作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反之,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观念僵化,方式陈旧,就有可能使学校深陷于各种矛盾,贻误学校发展机遇,并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
二、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政治方向原则。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的首要基本原则。在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高校和社会一样,存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危及着校园的和谐发展。因此,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应漠视矛盾,更不能无原则地和稀泥,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会为各种利益矛盾所牵制而失去主动性。因此,任何时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从培养人才这一根本宗旨出发,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和创新,只有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性,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2.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说服教育,但是只有从实际出发,代表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反映他们的呼声和要求,才能对学校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充分掌握国家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向师生解释学校的矛盾和困难,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而实事求是地交换意见,应当可以起到化解矛盾、增进理解、达成共识的积极作用。
3.民主原则。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特征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原则。高校作为人才云集的地方,通常比社会其他成员有更高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要求。因此,以知识分子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民主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工作原则。要尊重知识分子,以平等的心态,而非盛气凌人的空洞说教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否则就会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反感。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秉承谦虚谨慎的学习交流的态度,才能达到教育别人也教育自己的目的,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开放的双向互动过程。
4.系统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但不能忽视产生思想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万能的,物质的问题还需用物质的办法来解决。因此,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配合其他部门的努力,切实解决师生关心的现实问题,使广大师生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三、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
1.深入基层倾听呼声,充分了解舆情民意。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入群众,倾听各方面的声音,充分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要针对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做好预防、引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校报、广播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等传媒进行宣传教育,化解消极因素,避免扩大矛盾。
2.积极解决思想问题。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尖锐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我国呈现出一种“倾销”的态势。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对党组织和学校的依赖程度下降,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这是应对多元思想理念冲击,维护学校稳定的关键。
3.协调各方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矛盾的背后往往是利益诉求未得到满足或是受到损害。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深刻调整、分化。高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矛盾必然不同程度地折射在高校的各个层面,近年来高校的贫困生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就业问题的凸显都反映了这一点。高校自身的改革,如合并、人事制度变革等也会诱发一些影响和谐的矛盾和带来潜在隐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协调各个群体的利益,同时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4.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达到内在精神的共识。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作为一种软力量,它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人们达成内在精神的共识,这种内在精神的共识可使人们依据价值观上契约化的理性共识而采取相应行动。具有合理共识的一致行为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预先将各种消极冲突化解于无形。除此之外,和谐的校园文化还提供理想信念支撑,有利于把全体师生团结起来,形成学校关爱个体、尊重个体,个人热爱集体、奉献集体的良性互动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J].求是,2004(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王威孚.科学社会主义新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陈正良.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探讨,2005(1).
[6]陈建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效应[J].党政干部论坛,2004(12).
[7]陆德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党政干部论坛,2005(2).
[关键词]和谐校园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简介]刘耀胜(1973- ),男,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学工办主任,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04-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高校校园的和谐与否,意义重大。以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为此,要正确把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探索在和谐校园构建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及价值
和谐,是人类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描绘的理想社会千姿百态,但它们都蕴涵着社会和谐的主张,推崇社会的和睦、安宁、协调、舒畅。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既有关联又有区别。从理论上讲,和谐校园至少应该涵盖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应该做到人和。和睦、融洽的人际氛围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校园内人际关系的范畴主要是师生关系、同窗关系、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这几对关系的相对稳定是整个校园和谐的基础。但是,必须看到,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改革,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多层次的摩擦与矛盾。所以,强调校园人际关系和谐,并不是要否认矛盾和回避矛盾,而是要正视矛盾,并按照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要求去积极化解矛盾。
其次,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高等学校尽管不是直接的生产性组织,但是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能否体现尊重自然的态度和力行环保的理念,对于学生形成合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自然观与发展观十分重要。因此,建设和谐校园,重视校园内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方面要充分满足广大师生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做到美观、协调、合理并人性化;另一方面,要通过对校园自然环境的保护过程,潜移默化地规范师生行为。
最后,应该实现制度的和谐。社会和谐有赖于制度的和谐,校园和谐同样也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制度上。高等学校是一个体系复杂的现代专业组织,各种规则制度繁多,如果不能从培养人才这一根本点出发,就有可能导致各种制度规则相互冲突,成为各种矛盾的诱发因素。真正有效的制度,必须是体现高等学校根本宗旨的制度,并契合师生的内心期望。只有制度的价值导向正确、制度的设立程序民主、制度的设计明晰科学,学校运转才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系统工程中,人和是关键,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在社会转型的复杂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且从根本上影响着高等教育宗旨能否实现。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化解人们的思想压力和包袱,增强人们工作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反之,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观念僵化,方式陈旧,就有可能使学校深陷于各种矛盾,贻误学校发展机遇,并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
二、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政治方向原则。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的首要基本原则。在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高校和社会一样,存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危及着校园的和谐发展。因此,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应漠视矛盾,更不能无原则地和稀泥,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会为各种利益矛盾所牵制而失去主动性。因此,任何时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从培养人才这一根本宗旨出发,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和创新,只有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性,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2.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说服教育,但是只有从实际出发,代表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反映他们的呼声和要求,才能对学校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充分掌握国家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向师生解释学校的矛盾和困难,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而实事求是地交换意见,应当可以起到化解矛盾、增进理解、达成共识的积极作用。
3.民主原则。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特征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原则。高校作为人才云集的地方,通常比社会其他成员有更高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要求。因此,以知识分子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民主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工作原则。要尊重知识分子,以平等的心态,而非盛气凌人的空洞说教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否则就会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反感。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秉承谦虚谨慎的学习交流的态度,才能达到教育别人也教育自己的目的,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开放的双向互动过程。
4.系统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但不能忽视产生思想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万能的,物质的问题还需用物质的办法来解决。因此,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配合其他部门的努力,切实解决师生关心的现实问题,使广大师生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三、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
1.深入基层倾听呼声,充分了解舆情民意。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入群众,倾听各方面的声音,充分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要针对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做好预防、引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校报、广播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等传媒进行宣传教育,化解消极因素,避免扩大矛盾。
2.积极解决思想问题。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尖锐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我国呈现出一种“倾销”的态势。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对党组织和学校的依赖程度下降,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这是应对多元思想理念冲击,维护学校稳定的关键。
3.协调各方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矛盾的背后往往是利益诉求未得到满足或是受到损害。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深刻调整、分化。高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矛盾必然不同程度地折射在高校的各个层面,近年来高校的贫困生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就业问题的凸显都反映了这一点。高校自身的改革,如合并、人事制度变革等也会诱发一些影响和谐的矛盾和带来潜在隐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协调各个群体的利益,同时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4.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达到内在精神的共识。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作为一种软力量,它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人们达成内在精神的共识,这种内在精神的共识可使人们依据价值观上契约化的理性共识而采取相应行动。具有合理共识的一致行为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预先将各种消极冲突化解于无形。除此之外,和谐的校园文化还提供理想信念支撑,有利于把全体师生团结起来,形成学校关爱个体、尊重个体,个人热爱集体、奉献集体的良性互动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J].求是,2004(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王威孚.科学社会主义新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陈正良.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探讨,2005(1).
[6]陈建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效应[J].党政干部论坛,2004(12).
[7]陆德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党政干部论坛,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