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 将6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每天250 ml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组同时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21 d后,治疗组的FuglMeyer(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脑梗死;电刺激小脑顶核;康复治疗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4-0402-02中图分类号:R 743.33文献标识码:A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我国卒中发病率男性达270/10万,女性达161/10万,我国每年有195万新发生的卒中患者,在约600万左右存活患者中,约7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何提高这些患者的康复疗效,使已渡过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尽早恢复神经功能,是目前康复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资料表明,小脑顶核电刺激(FNS)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为探讨卒中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方法和疗效,本文采用FNS对恢复期卒中的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63例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2004年7月至2007年3月的住院患者,符合文献诊断标准[2],经脑CT或MRI证实,排除明显意识障碍及严重心、肺、肝、肾并发症。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55~78岁;病程2个月~4.5年。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6~76岁;病程3个月~5.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250 ml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每天 1次,10 d为1个疗程。电刺激组同时进行低频电刺激治疗,应用(上海仁和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CVFT.101 M型脑循环治疗仪)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取直径为5 cm的圆形电极贴于双耳乳突处,仪器参数设置模式为1,频率131%~140%,强度为75%~110%,评分在一个疗程结束后进行。根据患者的耐受性进行调节,每次治疗30 min,每日2次,10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疗效评定方法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参照改良的爱丁堡与斯堪的纳维亚研究组标准进行评分;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评定法,进行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法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定1次。 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1.5版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FMA积分、Barthel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下肢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均升高,治疗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1。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对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任何一种单一的疗法都有局限性,许多学者都在探索一些行之有效且安全的疗法。临床研究表明,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以增加脑卒中后运动和功能修复。电刺激小脑可以改善脑循环,其机理在于[1,2]:①脑内存在着从小脑顶核到大脑皮质的固有神经通路,可兴奋大脑皮质的血管舒张中枢,引起脑血管扩张,使局部血流量明显增加。②减少缺血区内白细胞浸润,使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内过氧化物酶明显下降,从而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③乙酰胆碱神经递质释放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促进内皮细胞功能改善。
脑梗死局部脑缺血可分为中心区和周边区,周边区又称缺血半影区。半影区神经元功能受损,但其形态结构尚完整,轻度增加该区血流量,超过功能性损伤阈值,就有可能恢复其功能。脑缺血的治疗关键是早期增加缺血区局部脑血流(rCBF)。神经控制是脑血流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rCBF有强大影响的神经控制中枢位于小脑顶核(FN),提示电刺激FN可能对脑缺血有益。实验研究发现,电刺激FN可明显减少半影区死亡神经元数目,使其比例下降[3],抑制iNOSmRNA的表达,减轻梗死灶内白细胞浸润,并诱导生长相关蛋白,保护神经元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恢复[4,5,6]。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及BI评分在治疗后明显增加,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显示电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我们认为电刺激小脑区治疗能促进老年性脑卒中后的神经、肢体功能恢复,药物治疗与康复治疗紧密结合起来,对降低该病的致残率,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经济负担至关重要,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武兆书,姚崇华,赵 冬.我国人群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236-239.
[2]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3.
[3]杨 军,张拥波,董为伟,等.电刺激小脑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初步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10(6):371-373.
[4]夏一鲁,罗 勇,董为伟,等.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卒中大鼠的治疗作用与机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16(1):3-5.
[5]齐 力.电刺激小脑顶核改善缺血性脑损害的研究进展[J].围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1):33.
[6]Galea E,Golanov EV,Feinstein DL,et al.Cerebellarstimulation reduc.es inducible nitric,oxide synthase epres-sion aod protects brain from ischemia[J].Am J Physio1,1998,274:2035-2045.
[7]Galea E, Feinstein DL,olanov EV,et al.Redution ofinflammatory reactivity of brain mirovessels by stimulationof the cerehellar fastigial nueleus;role of MAD-3 (NFKBinhibitor)[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1997,17:567.
[8]朱镛连.脑损伤康复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2):721-722.
(收稿日期:2008-05-06 修回日期:2008-07-25)
(编辑:梁明佩)
方法 将6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每天250 ml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组同时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21 d后,治疗组的FuglMeyer(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脑梗死;电刺激小脑顶核;康复治疗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4-0402-02中图分类号:R 743.33文献标识码:A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我国卒中发病率男性达270/10万,女性达161/10万,我国每年有195万新发生的卒中患者,在约600万左右存活患者中,约7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何提高这些患者的康复疗效,使已渡过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尽早恢复神经功能,是目前康复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资料表明,小脑顶核电刺激(FNS)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为探讨卒中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方法和疗效,本文采用FNS对恢复期卒中的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63例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2004年7月至2007年3月的住院患者,符合文献诊断标准[2],经脑CT或MRI证实,排除明显意识障碍及严重心、肺、肝、肾并发症。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55~78岁;病程2个月~4.5年。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6~76岁;病程3个月~5.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250 ml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每天 1次,10 d为1个疗程。电刺激组同时进行低频电刺激治疗,应用(上海仁和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CVFT.101 M型脑循环治疗仪)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取直径为5 cm的圆形电极贴于双耳乳突处,仪器参数设置模式为1,频率131%~140%,强度为75%~110%,评分在一个疗程结束后进行。根据患者的耐受性进行调节,每次治疗30 min,每日2次,10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疗效评定方法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参照改良的爱丁堡与斯堪的纳维亚研究组标准进行评分;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评定法,进行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法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定1次。 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1.5版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FMA积分、Barthel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下肢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均升高,治疗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1。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对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任何一种单一的疗法都有局限性,许多学者都在探索一些行之有效且安全的疗法。临床研究表明,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以增加脑卒中后运动和功能修复。电刺激小脑可以改善脑循环,其机理在于[1,2]:①脑内存在着从小脑顶核到大脑皮质的固有神经通路,可兴奋大脑皮质的血管舒张中枢,引起脑血管扩张,使局部血流量明显增加。②减少缺血区内白细胞浸润,使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内过氧化物酶明显下降,从而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③乙酰胆碱神经递质释放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促进内皮细胞功能改善。
脑梗死局部脑缺血可分为中心区和周边区,周边区又称缺血半影区。半影区神经元功能受损,但其形态结构尚完整,轻度增加该区血流量,超过功能性损伤阈值,就有可能恢复其功能。脑缺血的治疗关键是早期增加缺血区局部脑血流(rCBF)。神经控制是脑血流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rCBF有强大影响的神经控制中枢位于小脑顶核(FN),提示电刺激FN可能对脑缺血有益。实验研究发现,电刺激FN可明显减少半影区死亡神经元数目,使其比例下降[3],抑制iNOSmRNA的表达,减轻梗死灶内白细胞浸润,并诱导生长相关蛋白,保护神经元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恢复[4,5,6]。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及BI评分在治疗后明显增加,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显示电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我们认为电刺激小脑区治疗能促进老年性脑卒中后的神经、肢体功能恢复,药物治疗与康复治疗紧密结合起来,对降低该病的致残率,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经济负担至关重要,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武兆书,姚崇华,赵 冬.我国人群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236-239.
[2]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3.
[3]杨 军,张拥波,董为伟,等.电刺激小脑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初步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10(6):371-373.
[4]夏一鲁,罗 勇,董为伟,等.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卒中大鼠的治疗作用与机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16(1):3-5.
[5]齐 力.电刺激小脑顶核改善缺血性脑损害的研究进展[J].围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1):33.
[6]Galea E,Golanov EV,Feinstein DL,et al.Cerebellarstimulation reduc.es inducible nitric,oxide synthase epres-sion aod protects brain from ischemia[J].Am J Physio1,1998,274:2035-2045.
[7]Galea E, Feinstein DL,olanov EV,et al.Redution ofinflammatory reactivity of brain mirovessels by stimulationof the cerehellar fastigial nueleus;role of MAD-3 (NFKBinhibitor)[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1997,17:567.
[8]朱镛连.脑损伤康复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2):721-722.
(收稿日期:2008-05-06 修回日期:2008-07-25)
(编辑: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