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 李敬)从“牌照制”诞生,到“核准制”取而代之,再到今天的“核准制”寿终正寝,中国手机制造市场因牌照引发的长达9年的喧嚣终于归于沉寂。虽然“取消手机核准制”所涉及的各方三缄其口,但是毫无疑问,行政壁垒的彻底打破将给中国手机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冲击。
10月12日,国务院宣布了第四批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决定取消国家特殊规定的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生产项目核准。这意味着,自2004年实施的“手机核准制”被正式取消;更意味着,从1998年开始的手机制造“牌照制”时代彻底结束。
“围墙”的倒塌,对中国手机制造业来说,应该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从“牌照制”诞生,到“核准制”取而代之,再到“核准制”寿终正寝,中国手机制造市场的开放历经了9年的喧嚣,几乎每一次政策变动,甚至公布获牌照企业名单,都要引发一场论战。
然而,“手机核准制”被正式取消的消息一出,从发改委到信息产业部,再到国产手机企业,均三缄其口。“手机核准制”黯然退场。
但各方所不愿提及而又无法回避的是,行政壁垒的彻底打破,将给中国手机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冲击。
“洗白”黑手机
“首先给产业带来的冲击,就是‘黑手机’将可能被‘洗白’。” 水清木华电信分析师沈子信认为,“核准制”的取消,给部分“黑手机”提供了“转正”的机会。
2006年,我国手机的年销售总量为1.3亿部,但正规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却低至25%。而“黑手机”的销量却超过了3500万部,占到了全国正规渠道手机总销量的1/3。
一方面,大量“黑手机”进入市场,规范化生产的企业反而难以生存;另一方面,低成本制造的“黑手机”难把质量关,也导致了消费者投诉居高不下。
对于“黑手机”,国家及地方政府多次采取专项整治行动。然而,重压之下的“黑手机”却屡禁不止,反而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据统计,仅2007年上半年,国内“黑手机”的规模已达到2343万部,依然霸占着1/4的国内市场。
不可否认,“黑手机”已然在管理围墙之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势力,而对于这股汹涌的“黑色风潮”,仅仅靠“堵”是很难化解的。
“我们完全具备了技术能力。”一位“黑手机”从业者透露,他所在的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东南亚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由于没有什么正规身份,在国内几乎无人知晓,只能徘徊在“黑手机”的圈子里。
“我们很想‘转正’,但办手续却不简单。” 那位从业者抱怨道。对于愿意“洗白”的“黑手机”,“招安”要比简单地“剿灭”更有效。然而,这在原有的管理制度下却很难实现。
2005年“核准制”确立后,业界曾为部分打破了“牌照制”对中国手机制造市场的封闭式管制而欢呼。可是,核准制实质上取代的仅是审批制度。
“核准制”并没有降低准入的门槛。按照国家发改委颁布的《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要求,申请手机投资项目的单位,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两亿元人民币,而申请移动通信系统投资项目的单位,其注册资本更是不得低于3亿元人民币。
而且,准入的审批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需到北京面对5至8人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答辩,这些专家不仅包括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负责人、经济学家、土建方面的专家,还有已经获得牌照的手机厂家的总裁。
人为控制代替了市场配置,市场竞争机制很难发挥调节效力,而一些具备了技术实力的企业更是被拦在了体制循环之外,不得已加入了“黑手机”的大军。
沈子信认为,此次“核准制”的取消,在产品检测、入网许可等技术门槛的基础上,彻底打破了手机制造行政审批的门槛。
这意味着,政府以市场手段取代了行政手段。一方面,部分“黑手机”将有机会“洗白”并被纳入体制内循环,届时没有了“黑”与“白”之分,政府的管治将会更具准确性,而无法“洗白”的违法经营者必将“见光死”。
另一方面,没有了牌照的限制,今后只要具有了技术实力,企业将可以自主决定进出手机制造行业。而这也会给本已产能过剩的手机制造行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加速市场洗牌
“‘核准制’的取消不仅为有能力的黑手机‘洗白’创造了机会,更为潜在的入行企业铺平了道路。” 沈子信分析,行政门槛的彻底开放将使中国的手机制造业完全暴露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之下,这必将加速市场的洗牌。
“牌照制”时代也是暴利时代,由牌照形成的天然垄断,使得当初仅有的几家国产手机制造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丰厚的利润引得众多企业跃跃欲试,虽然“核准制”仅仅部分降低了行政审批门槛,但足以引发我国的手机制造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
据统计,截止到核准制取消前的短短两年里,国内手机牌照从49张增加到了接近90张。著名通信媒体人项立刚举例说,在欧美的大部分国家,最多只不过有两三家手机生产商,相比之下,中国的手机厂商数字可谓惊人。
与此同时,产能也在急速增长。
早在“核准制”确立之初,我国的手机制造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迹象。在2005年3月底,公布“核准制”实施后首批通过名单时,国资委就曾表示:“国内手机产能超过5亿部,预计实际开工率仅能保持50%左右,这将造成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增大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风险。”
虽然每次“核准”政府都会同时发布产能过剩警告,但依然难挡企业进入手机制造行业的势头。截至今年上半年,据估计中国的手机年产能已达到约6亿部,实际生产的手机总量达2.6亿部,而我国手机市场的年消费量约为6000万至1亿部,远远不能消化目前的手机产能。
业内人士则普遍认为,由于国内市场上还存在大量以借牌、套牌、冒牌、水货等方式存在的“黑手机”企业,因此中国手机产能过剩的现状应该比官方公布的情况更加严重。
一方面,是挤破头地往手机制造堆里扎的企业大军;另一方面,是迅速增加的产能。洗牌在所难免。
“核准制”的取消,为企业大举进军手机制造业打开了最后一道行政限制闸门的同时,也为产能的高速膨胀拉响了汽笛。这必将导致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不久的未来,该市场将通过又一轮的洗牌来重新布局。
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核准制”的时代里,几乎想进手机制造业的企业都入了行,即使放开了限制也不会有什么太大冲击。
然而,对于目前的中国市场来说,相对于13亿人口,几千万部手机年销售量只是个零头,而且3G取替2G又尚需时日,这无疑给想要最后捞一桶金的投资者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既然有机会,谁又能保证,在这个“生产一部普通2G手机,就像生产收音机”的时代,投资者不会到没了“围墙”的手机制造行业里“赌”一把呢!
“未来三年,中低端手机的价格很有可能降到每部300元人民币以下。” 沈子信预计洗牌的竞争将会十分惨烈。
迫使企业成长
“欧美市场都是开放的,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的手机企业也都是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的手机企业也必将经历大浪淘沙的竞争。”沈子信指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促进企业成长,这是行业发展必须要经历的。
长期的牌照制,保护了中国企业的同时,也形成了缺少压力的温床。这使得中国手机制造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与新市场的开拓驱动力,而长期停留在熟悉的中端市场。
中端市场并不是保险柜,这块市场较技术驱动的高端市场和需要开拓能力的低端市场更容易进入,因而利润也更容易被摊薄。
长时间的固步自封,使得中国企业与国际品牌的差距愈来愈大,“产能大、销售低”已成为令国产手机行业尴尬的真实写照。
而且,外资和内资企业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去年前11个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计实现销售收入约3.8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三资企业实现销售2.76万亿元,同比增长25%,高出行业增速0.8个百分点,占全行业的近八成;但内资企业的销
售收入仅占20%,收入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
国际竞争压力增大的同时,手机制造业围墙的倒塌,又预示着将有更多国内竞争者的加入。面对着国际大牌技术阻击和国内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双重压力,生存在夹缝中的国产手机企业必将被迫走上寻找生存的出路。
虽然国内的手机企业均表示,由于“形势上不明朗”,不愿对“核准制”的取消与目前手机制造业的现状置评。但实际上,某些国产企业已经开始了尝试。
联想加大了手机研发的投入;中兴等加大了海外市场的开发;而一些国内品牌还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双网双待手机;夏新等老牌国产手机企业也在向低端市场进军。
谁会出局,谁又能够成为国产手机的航母?在不断变化的格局中,手机厂商需要防范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评论
偷生恐将难矣
稍微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身边大部分同事、亲友用的手机几乎都是国际品牌,多普达、诺基亚、摩托罗拉、LG、索爱、飞利浦……中国的呢?
也有。不过谁手里要是拿了一款国产手机,那他就成了人们谈笑中“老土”、“外行”的代名词,还时不时地会被问一句:“怎么想起买这么个破手机!”
几年前,国产手机的名声并没有这么糟,甚至一度成为人们热捧的焦点。曾记得当年的波导、科健、熊猫,以及随后的夏新等等一批国产手机几乎成了时尚的代言。
而今,国产手机似乎已成了昨日黄花。取而代之的是“质量太差”、“服务跟不上”、“冒充高科技产品”等评价。
国产手机的兴衰是与“牌照制”和“核准制”的保护分不开的,当初有“牌照”的保护,国产手机形成了天然垄断,而一时的暴利也让暴发户们昏了头,他们忽略了资金和技术的积累,没能利用那几年的宝贵时间提升品牌与服务。可谓“成也牌照,败也牌照”。
如今,“核准制”的取消使得“天然围墙”彻底瓦解,国产手机企业完全暴露在市场竞争之下。长久以来徘徊在低附加值、低水准状态下的国产企业怎能应对?
面对竞争,一些国产手机企业却不思进取,反而搞起了不惜自毁品牌形象的恶斗,看着电视直销里那一部部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国产手机,估计每个对国产手机尚有感情的人都会扼腕痛惜。
在国际大牌技术壁垒与国内市场恶斗夹缝中偷生的国产手机企业们,如果再不痛定思痛,而后励精图治,偷生恐将难矣。(文/李敬)
10月12日,国务院宣布了第四批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决定取消国家特殊规定的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生产项目核准。这意味着,自2004年实施的“手机核准制”被正式取消;更意味着,从1998年开始的手机制造“牌照制”时代彻底结束。
“围墙”的倒塌,对中国手机制造业来说,应该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从“牌照制”诞生,到“核准制”取而代之,再到“核准制”寿终正寝,中国手机制造市场的开放历经了9年的喧嚣,几乎每一次政策变动,甚至公布获牌照企业名单,都要引发一场论战。
然而,“手机核准制”被正式取消的消息一出,从发改委到信息产业部,再到国产手机企业,均三缄其口。“手机核准制”黯然退场。
但各方所不愿提及而又无法回避的是,行政壁垒的彻底打破,将给中国手机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冲击。
“洗白”黑手机
“首先给产业带来的冲击,就是‘黑手机’将可能被‘洗白’。” 水清木华电信分析师沈子信认为,“核准制”的取消,给部分“黑手机”提供了“转正”的机会。
2006年,我国手机的年销售总量为1.3亿部,但正规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却低至25%。而“黑手机”的销量却超过了3500万部,占到了全国正规渠道手机总销量的1/3。
一方面,大量“黑手机”进入市场,规范化生产的企业反而难以生存;另一方面,低成本制造的“黑手机”难把质量关,也导致了消费者投诉居高不下。
对于“黑手机”,国家及地方政府多次采取专项整治行动。然而,重压之下的“黑手机”却屡禁不止,反而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据统计,仅2007年上半年,国内“黑手机”的规模已达到2343万部,依然霸占着1/4的国内市场。
不可否认,“黑手机”已然在管理围墙之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势力,而对于这股汹涌的“黑色风潮”,仅仅靠“堵”是很难化解的。
“我们完全具备了技术能力。”一位“黑手机”从业者透露,他所在的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东南亚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由于没有什么正规身份,在国内几乎无人知晓,只能徘徊在“黑手机”的圈子里。
“我们很想‘转正’,但办手续却不简单。” 那位从业者抱怨道。对于愿意“洗白”的“黑手机”,“招安”要比简单地“剿灭”更有效。然而,这在原有的管理制度下却很难实现。
2005年“核准制”确立后,业界曾为部分打破了“牌照制”对中国手机制造市场的封闭式管制而欢呼。可是,核准制实质上取代的仅是审批制度。
“核准制”并没有降低准入的门槛。按照国家发改委颁布的《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要求,申请手机投资项目的单位,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两亿元人民币,而申请移动通信系统投资项目的单位,其注册资本更是不得低于3亿元人民币。
而且,准入的审批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需到北京面对5至8人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答辩,这些专家不仅包括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负责人、经济学家、土建方面的专家,还有已经获得牌照的手机厂家的总裁。
人为控制代替了市场配置,市场竞争机制很难发挥调节效力,而一些具备了技术实力的企业更是被拦在了体制循环之外,不得已加入了“黑手机”的大军。
沈子信认为,此次“核准制”的取消,在产品检测、入网许可等技术门槛的基础上,彻底打破了手机制造行政审批的门槛。
这意味着,政府以市场手段取代了行政手段。一方面,部分“黑手机”将有机会“洗白”并被纳入体制内循环,届时没有了“黑”与“白”之分,政府的管治将会更具准确性,而无法“洗白”的违法经营者必将“见光死”。
另一方面,没有了牌照的限制,今后只要具有了技术实力,企业将可以自主决定进出手机制造行业。而这也会给本已产能过剩的手机制造行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加速市场洗牌
“‘核准制’的取消不仅为有能力的黑手机‘洗白’创造了机会,更为潜在的入行企业铺平了道路。” 沈子信分析,行政门槛的彻底开放将使中国的手机制造业完全暴露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之下,这必将加速市场的洗牌。
“牌照制”时代也是暴利时代,由牌照形成的天然垄断,使得当初仅有的几家国产手机制造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丰厚的利润引得众多企业跃跃欲试,虽然“核准制”仅仅部分降低了行政审批门槛,但足以引发我国的手机制造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
据统计,截止到核准制取消前的短短两年里,国内手机牌照从49张增加到了接近90张。著名通信媒体人项立刚举例说,在欧美的大部分国家,最多只不过有两三家手机生产商,相比之下,中国的手机厂商数字可谓惊人。
与此同时,产能也在急速增长。
早在“核准制”确立之初,我国的手机制造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迹象。在2005年3月底,公布“核准制”实施后首批通过名单时,国资委就曾表示:“国内手机产能超过5亿部,预计实际开工率仅能保持50%左右,这将造成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增大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风险。”
虽然每次“核准”政府都会同时发布产能过剩警告,但依然难挡企业进入手机制造行业的势头。截至今年上半年,据估计中国的手机年产能已达到约6亿部,实际生产的手机总量达2.6亿部,而我国手机市场的年消费量约为6000万至1亿部,远远不能消化目前的手机产能。
业内人士则普遍认为,由于国内市场上还存在大量以借牌、套牌、冒牌、水货等方式存在的“黑手机”企业,因此中国手机产能过剩的现状应该比官方公布的情况更加严重。
一方面,是挤破头地往手机制造堆里扎的企业大军;另一方面,是迅速增加的产能。洗牌在所难免。
“核准制”的取消,为企业大举进军手机制造业打开了最后一道行政限制闸门的同时,也为产能的高速膨胀拉响了汽笛。这必将导致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不久的未来,该市场将通过又一轮的洗牌来重新布局。
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核准制”的时代里,几乎想进手机制造业的企业都入了行,即使放开了限制也不会有什么太大冲击。
然而,对于目前的中国市场来说,相对于13亿人口,几千万部手机年销售量只是个零头,而且3G取替2G又尚需时日,这无疑给想要最后捞一桶金的投资者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既然有机会,谁又能保证,在这个“生产一部普通2G手机,就像生产收音机”的时代,投资者不会到没了“围墙”的手机制造行业里“赌”一把呢!
“未来三年,中低端手机的价格很有可能降到每部300元人民币以下。” 沈子信预计洗牌的竞争将会十分惨烈。
迫使企业成长
“欧美市场都是开放的,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的手机企业也都是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的手机企业也必将经历大浪淘沙的竞争。”沈子信指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促进企业成长,这是行业发展必须要经历的。
长期的牌照制,保护了中国企业的同时,也形成了缺少压力的温床。这使得中国手机制造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与新市场的开拓驱动力,而长期停留在熟悉的中端市场。
中端市场并不是保险柜,这块市场较技术驱动的高端市场和需要开拓能力的低端市场更容易进入,因而利润也更容易被摊薄。
长时间的固步自封,使得中国企业与国际品牌的差距愈来愈大,“产能大、销售低”已成为令国产手机行业尴尬的真实写照。
而且,外资和内资企业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去年前11个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计实现销售收入约3.8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三资企业实现销售2.76万亿元,同比增长25%,高出行业增速0.8个百分点,占全行业的近八成;但内资企业的销
售收入仅占20%,收入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
国际竞争压力增大的同时,手机制造业围墙的倒塌,又预示着将有更多国内竞争者的加入。面对着国际大牌技术阻击和国内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双重压力,生存在夹缝中的国产手机企业必将被迫走上寻找生存的出路。
虽然国内的手机企业均表示,由于“形势上不明朗”,不愿对“核准制”的取消与目前手机制造业的现状置评。但实际上,某些国产企业已经开始了尝试。
联想加大了手机研发的投入;中兴等加大了海外市场的开发;而一些国内品牌还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双网双待手机;夏新等老牌国产手机企业也在向低端市场进军。
谁会出局,谁又能够成为国产手机的航母?在不断变化的格局中,手机厂商需要防范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评论
偷生恐将难矣
稍微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身边大部分同事、亲友用的手机几乎都是国际品牌,多普达、诺基亚、摩托罗拉、LG、索爱、飞利浦……中国的呢?
也有。不过谁手里要是拿了一款国产手机,那他就成了人们谈笑中“老土”、“外行”的代名词,还时不时地会被问一句:“怎么想起买这么个破手机!”
几年前,国产手机的名声并没有这么糟,甚至一度成为人们热捧的焦点。曾记得当年的波导、科健、熊猫,以及随后的夏新等等一批国产手机几乎成了时尚的代言。
而今,国产手机似乎已成了昨日黄花。取而代之的是“质量太差”、“服务跟不上”、“冒充高科技产品”等评价。
国产手机的兴衰是与“牌照制”和“核准制”的保护分不开的,当初有“牌照”的保护,国产手机形成了天然垄断,而一时的暴利也让暴发户们昏了头,他们忽略了资金和技术的积累,没能利用那几年的宝贵时间提升品牌与服务。可谓“成也牌照,败也牌照”。
如今,“核准制”的取消使得“天然围墙”彻底瓦解,国产手机企业完全暴露在市场竞争之下。长久以来徘徊在低附加值、低水准状态下的国产企业怎能应对?
面对竞争,一些国产手机企业却不思进取,反而搞起了不惜自毁品牌形象的恶斗,看着电视直销里那一部部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国产手机,估计每个对国产手机尚有感情的人都会扼腕痛惜。
在国际大牌技术壁垒与国内市场恶斗夹缝中偷生的国产手机企业们,如果再不痛定思痛,而后励精图治,偷生恐将难矣。(文/李敬)